用了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

合集下载

抗生素与益生菌

抗生素与益生菌

抗生素与益生菌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益生菌与抗生素的关系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青霉素是最早被发现并大规模使用的抗生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青霉素大量生产。

1943年,已有足够青霉素治疗伤兵;1950年,产量可满足全世界需求。

青霉素的发现与研究成功,成为医学史的一项奇迹,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

从那以后,从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中发现了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现在即使不依赖微生物也能通过化学的手段合成抗生素。

抗生素研究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的阶段,还建立了大规模的抗生素制药工业。

金霉素(1947年)、氯霉素(1948年)、土霉素(1950年)、制霉菌素(1950年)、红霉素(1952年)、卡那霉素(1958年)等陆续被发现。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20世纪60~8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面对细菌,人类似乎一下子拥有了大批武器。

遇到很多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医生们大都不假思索地注射青霉素,效果显著。

青霉素刚投入使用的时候,一天用100个、200个单位就很有效了,后来使用剂量明显上升,再后来,即使剂量上升药效也很差。

到了今天,即使是治疗普通的呼吸道炎症,一袋注射用生理盐水(250毫升)中需加入青霉素剂量为1 000万个单位;用量上升了几十万倍。

"不是青霉素不好了,是敌人变得越来越狡猾、强大了。

"曾经遥远的"超级细菌"现在已经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极度接近。

如今"超级细菌"的名单越来越长,包括产超广谱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

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起效。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不仅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还对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保护肠道健康的建议。

一、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死或阻止细菌增殖的药物。

它们通常被广泛应用于医院和家庭环境中,用于治疗各种感染,例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

抗生素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其中包括干扰细菌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以及阻断核酸合成等机制。

由于这些作用机制与人体自身无关,因此也会对人体内存在的一些有益细菌产生影响。

二、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细菌的集合体,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并保护免疫健康。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不良菌群在肠道中增殖,进而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

1.降低益生菌数量抗生素不仅可以杀死致病菌,也会影响到肠道中一些有益细菌的生长。

这些有益细菌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它们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调节免疫反应。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这些益生菌数量减少,从而影响肠道功能。

2.增加耐药性细菌数量过度使用抗生素还会促使耐药性细菌的增加。

当抗生素只能杀死部分病原体时,那些具有耐药基因或发展出耐药机制的细菌将得以幸存下来,并且传递给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耐药性对多种类型的抗生素都能起作用,因此形成多重耐药性。

3.导致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远不止对有益细菌的数量产生影响,还可能导致一些有害细菌的过度增殖。

这些有害细菌可能会分泌毒素或引发炎症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三、保护肠道健康的建议为了保护肠道健康并减少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建议:1.谨慎使用抗生素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与医生进行咨询,并按照医嘱进行正确用药。

抗生素的使用与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预防与修复策略

抗生素的使用与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预防与修复策略

抗生素的使用与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预防与修复策略在医学领域中,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然而,长期或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引发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这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的使用、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修复策略。

一、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疗感染疾病,挽救生命。

然而,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准确诊断: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医生应该进行准确的诊断,确保患者的症状是由细菌引起的。

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会增加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2. 规定用药时间和剂量: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开具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患者要按医嘱正确使用,并避免自行停药或过量使用。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与抗生素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患者应该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二、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修复策略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是指在使用抗生素后,正常的肠道菌群被杀死或破坏,导致有害菌滋生,破坏肠道菌群平衡的状态。

以下是预防与修复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策略:1. 益生菌的补充: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菌群,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或结束后,适量补充益生菌可以减少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

建议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乳酸菌等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酸奶等,以促进肠道菌群的恢复。

3. 避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导致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减少对肠道菌群的伤害。

4. 温和抗菌药物的选择: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可以选择温和的抗菌药物,以减少对肠道菌群的杀伤。

对于一些轻度感染,可以尝试其他非抗生素类的治疗方法。

总结: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引发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给健康带来问题。

探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探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探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抗生素的定义与作用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药物。

它们被广泛使用于医疗领域,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如肺炎、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等。

抗生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对靶标细菌进行干扰,从而达到杀灭细菌或阻断其生长的效果。

二、肠道菌群及其功能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各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其中包括了细菌、真菌和古菌等多种微生物群落。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有助于食物消化、有益营养吸收以及参与免疫调节等。

1. 有助于食物消化肠道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等食物成分,产生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挥发性脂肪酸和氨基酸。

这些产物有利于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食物的顺利通过消化系统。

2. 有益营养吸收某些菌群可以帮助人体吸收利用食物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例如,肠道内的双歧杆菌能够合成维生素K,而大肠杆菌则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3. 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还参与免疫调节过程。

它们与免疫系统紧密联系,通过相互作用和通讯来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

一些研究表明,失衡或缺乏多样性的肠道菌群可能会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三、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1. 抑制细菌生长抗生素治疗在杀灭或抑制感染组织内的致病细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与致病细菌相对立,在人体中存在着许多正常微生物共同居住和协作工作,使用抗生素会不可避免地抑制这些正常微生物的生长。

2. 改变菌群组成抗生素可以导致肠道菌群中某些种类的微生物减少或丧失。

在抗生素治疗期间,常见的现象是潜伏菌和耐药菌的过度增殖。

这种微生态平衡的改变可能给机体带来负面影响。

3. 减少菌群多样性抗生素常常不仅杀灭目标致病细菌,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

这导致了肠道菌群中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并可能使微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外界压力和侵袭。

4. 超级感染的风险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从而引发超级感染的风险增加。

一些致病细菌进化出了对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能力,使得传统抗生素无法奏效。

抗生素使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抗生素使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抗生素使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在现代医学中,抗生素无疑是对抗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

然而,就像每一把双刃剑一样,抗生素在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对我们体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落,这个由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它们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免疫系统的调节以及合成某些维生素等。

当我们使用抗生素时,无论其目标是特定的病原体还是广泛的细菌种类,都会不可避免地对肠道微生物群落造成冲击。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通常是针对细菌的特定结构或代谢过程进行干扰,从而抑制或杀死细菌。

但问题在于,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多样的,其中不仅包含有害的细菌,还有大量有益的菌群。

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这就好比是一场森林中的大火,原本丰富多样的植被在火灾过后变得稀疏单一。

一些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种类可能会被大量消灭,而那些具有抗性的细菌则有机会过度生长,从而打破了肠道微生物群落原本的平衡。

这种失衡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例如,有益菌群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到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我们的肠道依赖于这些微生物来分解复杂的食物成分,如果它们的数量或种类不足,就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进而引发营养不良、体重变化等问题。

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正常情况下,它们帮助训练和调节免疫系统,使其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应对病原体。

然而,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衡可能会干扰这一过程,使免疫系统变得过度敏感或反应不足,增加了患上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免疫相关疾病的风险。

此外,肠道微生物群落还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健康的肠道屏障能够阻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体内。

当菌群失衡时,肠道屏障可能会受到损害,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也就是所谓的“肠漏”。

这使得有害物质能够更容易地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抗生素使用后的肠道微生物群落恢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用了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

用了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

用了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时间:2014-06-30 来源:深度热点作者:bio149近日,很多家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孩子打了抗生素后要不要补益生菌?孩子吃了益生菌能降低抗生素的副作用吗?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使用抗生素后,最好要补充一些益生菌,可以增强免疫力;而有的家长则认为,用了抗生素后不能补益生菌,那样的话会影响抗生素的药效;还有一部分家长持观望态度,究竟补还是不补?如果补,怎么补才有用?针对广大家长的这一系列问题,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彭鑫博士,现将采访记录整理如下,让我们来听听他是如何解答的吧!我们在用抗生素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哪些问题?抗生素,中国人习惯叫“消炎药”,人们只要有点头痛发热,都会习惯性地吃上几粒和输上几天液。

我们都知道,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使用后,见效快、疗程短、能快速缩短生病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痛苦,但与此同时也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

彭鑫博士介绍说,抗生素与其他普通药不同,在服用的时候有严格科学的方法,如果服用不当,会催生抗生素耐药性。

抗药性,是指因不当使用抗生素,使抗生素在体内再也无法发挥对抗细菌的效力。

身体产生抗药性后,日后小小的发炎使用一般抗生素都可能治不好,以前得了感冒吃药一星期就痊愈的症状,现在可能要拖到一两个月还迟迟治不好,甚至变成无药可医的状况。

此外,抗生素随着对抗细菌的等级也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明明第一代抗生素可以解决的却用第三代的抗生素,或是两三种不同代的抗生素连番使用,都很可能造成日后抗生素的无效。

如今一个个“超级细菌”的诞生,正是滥用和错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催生出来的。

抗生素不同于其他普通药品,抗生素的种类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硝咪唑类,如甲硝唑等。

滥用和错用都会产生无药可医的严重后果,因此一定要科学严格地遵守抗生素的服用方法。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自20世纪以来,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已经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过度、不合理的使用也导致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耐药性的增加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正确地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一、不要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只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对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无效。

因此,在感染的初期,应该进行必要的检查以明确病因,避免滥用抗生素。

此外,即使是细菌感染,也不是所有的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

例如,轻微的感冒、喉咙痛等症状可以通过休息、饮食调理和对症处理来缓解,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二、选择适当的抗生素不同类型的细菌对不同的抗生素敏感或不敏感。

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该根据细菌的类型和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一般来说,广谱抗生素可以治疗多种类型的细菌感染,但是它们也容易导致耐药性的增加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选择狭谱抗生素。

三、遵守医嘱抗生素的使用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细菌的类型和敏感性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来决定使用哪种抗生素、剂量和疗程。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患者应该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没有改善,应该及时联系医生。

四、避免交叉感染交叉感染是指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中,由于多种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导致患者感染不同类型的细菌。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医疗机构应该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洗手、消毒、隔离等。

患者和家属也应该遵守医院的规定,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五、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恶心、腹泻等。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及时通知医生。

此外,抗生素的使用也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起肠道感染、阴道感染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该注意饮食调理,增加益生菌的摄入,保持肠道健康。

六、防止耐药性的发生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生素的使用与维生素吸收避免对维生素的干扰

抗生素的使用与维生素吸收避免对维生素的干扰

抗生素的使用与维生素吸收避免对维生素的干扰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药物,用于抵抗细菌感染。

虽然抗生素对于治疗细菌感染非常有效,但同时也可能对人体的维生素吸收产生一定的干扰。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的使用对维生素吸收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以避免这种干扰。

一、抗生素的使用对维生素吸收的影响1. 抗生素与维生素K抗生素如红霉素、链霉素等可能会干扰维生素K的合成和吸收。

维生素K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血液凝固和骨骼健康。

因此,在使用该类抗生素的同时,应格外关注维生素K的摄入。

2. 抗生素与维生素B群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维生素B群的吸收不足。

维生素B群对于身体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缺乏这些维生素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贫血和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保证足够的维生素B群摄入。

3. 抗生素与维生素C研究表明,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类)能够减少维生素C的吸收。

维生素C在人体中具有抗氧化和免疫增强的作用,因此在使用含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同时,应增加对维生素C的摄入。

二、避免抗生素对维生素的干扰1. 多样化饮食,合理搭配维生素保持均衡的饮食是获得足够维生素的重要途径。

建议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包括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

同时,合理搭配各类维生素,确保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2. 补充维生素补充剂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可以考虑适量补充维生素补充剂,以弥补受抗生素影响的维生素吸收。

然而,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过量摄入维生素,以免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3. 遵循医嘱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抗生素,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有助于减少对维生素吸收的干扰。

4. 增加草酸盐和草酸盐盐类食物的摄入一些草酸盐和草酸盐盐类食物(如菠菜、韭菜等)能够减少抗生素的吸收。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可以适量增加这类食物的摄入,以降低对维生素的干扰。

总结: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对维生素的吸收产生一定的干扰,特别是维生素K、维生素B群和维生素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了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
时间:2014-06-30 来源:深度热点作者:bio149
近日,很多家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孩子打了抗生素后要不要补益生菌孩子吃了益生菌能降低抗生素的副作用吗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使用抗生素后,最好要补充一些益生菌,可以增强免疫力;而有的家长则认为,用了抗生素后不能补益生菌,那样的话会影响抗生素的药效;还有一部分家长持观望态度,究竟补还是不补如果补,怎么补才有用针对广大家长的这一系列问题,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彭鑫博士,现将采访记录整理如下,让我们来听听他是如何解答的吧!
我们在用抗生素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哪些问题
抗生素,中国人习惯叫“消炎药”,人们只要有点头痛发热,都会习惯性地吃上几粒和输上几天液。

我们都知道,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使用后,见效快、疗程短、能快速缩短生病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痛苦,但与此同时也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

彭鑫博士介绍说,抗生素与其他普通药不同,在服用的时候有严格科学的方法,如果服用不当,会催生抗生素耐药性。

抗药性,是指因不当使用抗生素,使抗生素在体内再也无法发挥对抗细菌的效力。

身体产生抗药性后,日后小小的发炎使用一般抗生素都可能治不好,以前得了感冒吃药一星期就痊愈的症状,现在可能要拖到一两个月还迟迟治不好,甚至变成无药可医的状况。

此外,抗生素随着对抗细菌的等级也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明明第一代抗生素可以解决的却用第三代的抗生素,或是两三种不同代的抗生素连番使用,都很可能造成日后抗生素的无效。

如今一个个“超级细菌”的诞生,正是滥用和错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催生出来的。

抗生素不同于其他普通药品,抗生素的种类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硝咪唑类,如甲硝唑等。

滥用和错用都会产生无药可医的严重后果,因此一定要科学严格地遵守抗生素的服用方法。

我国是抗生素滥用大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同时致使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高耐药性的细菌的不断涌现,使普通中国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险。

中国抗生素滥用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缺陷、监管不力。

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新“超级细菌”还会陆续出现,10~20年内,现在所有的抗生素对它们都将失去效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加强监管,严格限制抗生素的销售和使用。

资料显示,我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138克,是美国的10倍。

住院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达到70%,抗生素滥用情况在我国极为严重。

2012年8月,国家专门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安全性、有效性、细菌耐药情况和价格因素4个方面为基本原则,该文件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管理。

其中明确规定了不同等级医生的开药权限。

严重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将被吊销执业证书。

孩子用了抗生素后会有哪些常见的不良反应
彭鑫博士说,抗生素不能识别有害菌和有益菌,好菌坏菌一起杀,输液后抗生素会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衡”。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的益生菌,这些益生菌掌管着人体的免疫机能:保护人体不受病原菌的感染、抑制肠内腐败物质的产生、制造维生素、预防和治疗腹泻、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提高免疫力、分解致癌物质等。

抗生素的使用,使得有益菌被大量杀害,造成肠道菌群紊乱,人体的免疫机能就会严重的受损,同时也降低人体对维生素B、维生素A、锌及镁的吸收利用!于是各种疾病就会相继出现,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孩子抵抗力差,肠胃发育尚未完善,本身就容易拉肚子。

输液后体内菌群失调,肠道有益菌数量不够,使肠道缺乏免疫保护,细菌更容易乘机进入,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腹痛、便秘、呕吐恶心等症状。

如果是婴幼儿童用完抗生素,肠道有益菌迅速减少,营养成份不能有效利用分解,会造成停止生长发育3天至7天。

如何减少抗生素对孩子身体的危害
“使用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

”据彭鑫博士介绍,广谱类抗菌药物对人体菌群的影响很大,它能直接抑制、杀灭敏感细菌,造成菌群的彻底破坏,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人体会出现一个菌群的替换过程,这时就要考虑补充益生菌来保持体内菌群的平衡。

益生菌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意为“对生命有益”,简单地说,即为一种通过摄入适当的量,能活着到达小肠,并为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发挥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友善细菌。

它不仅具有改善人体肠道健康,防止腹泻、便秘等功效外,更能够极大提高人体免疫力。

随着人们防病意识的提高及对抗生素的忌讳,益生菌逐渐成为社会追逐的热点。

它不仅没有副作用,而且更方便从食品中随时汲取。

蔬菜和水果以及粗粮都会增殖益生菌,吃完药打完针后,要多吃水果蔬菜,也可以采取直接服用益生菌制剂来快速补充益生菌,减少抗生素的副作用,大大减少抗生素对胃肠道的危害。

相对于婴幼儿童,尤其是剖腹产、非母乳喂养、免疫力低下以及消化不良、吸收不好、腹泻时期的宝宝,彭鑫博士建议:因为其本身属于弱势群体,如使用化学药物进行调节或治疗,会给宝宝本身脆弱的体质带来严重伤害,因此益生菌所独特的“以菌制菌”的天然疗法就凸显出明显优势,帮助肠道恢复免疫力,促进消化吸收,同时还可以改善哮喘、湿疹、过敏性荨麻疹等疾病。

因此,益生菌也被称为“抗生素的好伴侣”,国内很多医生都把益生菌通俗的称为“吊针伴侣”。

用了抗生素后怎样正确补充益生菌
补充益生菌,是靠“空降”益生菌还是用益生元喂壮自身益生菌彭鑫博士告诉我们,在摄取益生菌的时候,为了让益生菌数量增加,可以“种”,也可以“养”。

“种菌”就是直接口服益生菌,直接吃进活的细菌,目的是让活的益生菌在肠内安家落户,传宗接代,类似于空投一些“好细菌”来抑制“坏细菌”;“养菌”即是提供益生菌喜欢的食物——益生元,通过提供“好细菌”喜欢的食物来扶持它们,给它们创造一个好的营养环境,让它们能快速繁殖,从而“压”过有害菌的势力。

有些家长认为,只补益生元就可以养出更多益生菌,这种观点对吗彭鑫博士认为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因为就算你提供了很多“好细菌”喜欢的食物来喂养它们,但是由于本身有益菌数量少,虽然食物很多,却没有那么多好菌来吃,会出现“浪费粮食”的现象,单纯通过这一种方式来增殖有益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远不如直接补充益生菌来得快,如果能同时补益生菌和益生元,“种”、“养”结合,肠道菌群就可以更快速地恢复平衡。

【注:杜邦培氏益生菌,天然有机富含“益生菌+益生元”】
而对于有些人认为的,益生菌会抵消抗生素和消炎药的药效,彭鑫博士说,这纯属无稽之谈,益生菌对抗生素和消炎药的药效没有任何影响,临床上很多时候还会采用益生菌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用药,达到更快速恢复健康的目的。

这是因为益生菌可以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物质,防止细菌病毒感染,特别是对于经常感冒发烧等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童,长期服用,其免疫系统能更好的发育,抵抗力也会越来越强。

什么样的益生菌才是安全性可靠的
彭鑫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益生菌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是有益的,医学界认可且经过国家验证、批准使用的益生菌,安全性是可靠的。

据彭鑫博士讲,益生菌是一种统称,益生菌有上百种菌种,而我国国家规定可纳入日常食品使用的只有十几种,而国内商家常用的只有十种八种,包括乳酸菌、双岐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国外常用的菌种也只有十几种。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卫生部对已批准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进行安全性评估,制定了《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其中规定了婴幼儿食用的菌种有四种(含6个菌种,其中有4个菌种是杜邦生产的,杜邦培氏益生菌里面的菌种是其中两个。

),嗜酸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

彭鑫博士也提醒各位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益生菌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尽量选择含有上述菌种的益生菌产品,另外在补充益生菌的同时最好选择当中含有益生元的,如超级益生元水苏糖,与普通益生元相比,能以50倍递增速度增殖双歧杆菌等有益菌。

此外,不要选择含蔗糖、色素、香精、防腐剂等成分的益生菌产品,这些会给本身就已经脆弱的肠道系统增加更多负担,一定要选择更安全更健康的益生菌来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