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清洗流程中的质量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提高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的管理质量。
方法确定质量改进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结果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的满意度,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结论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需要人人参与,并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从而促进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是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中要求,使用后的器械必须彻底刷洗,以达到彻底干净的质量要求。
目前,我院医疗器械全部采用手工清洗,清洗质量难度大。
通过加强清洗过程各环节质量监控,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整改,持续质量改进,收到了较好的结果。
1方法1.1成立质量监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科室每位注册护士都是小组成员,首先护士长组织培训,其次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措施。
发现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缺陷问题进行登记,并通过晨会、质量控制会,进行分析、讨论。
1.2找出医疗器械清洗环节中质量存在问题确定问题是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改进的关键,主要表现如下方面:1.2.1培训和认识不到位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对《消毒技术》、《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清洗工作流程、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等知识不了解。
对多酶清洗剂、器械润滑油的浓度配制不够重视,造成器械清洗后变暗,有水垢等现象发生。
1.2.2清洗设施、设备欠完善清洗池不符合要求,常用设备:如高压水枪、气枪、压缩机配置不合理。
清洗管腔器械的专用刷不够周转等。
导致未能严格按清洗流程进行清洗,管腔器械清洗质量无从保证。
1.2.3清洗工具使用不当采用钢丝球刷洗,严重损伤器械,造成划痕多而深,易产生污物沉积,致使器械难清洗干净,易生锈,缩短器械寿命,清洗用具使用后不及时清洗也易影响清洗质量。
1.2.4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管理者同时又是清洗者,未能按要求进行日常和定期的检测。
医疗器械清洁消毒规范

医疗器械清洁消毒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工作,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提高医疗质量,订立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医院各科室的医疗器械清洁消毒工作,涵盖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和灭菌的各个环节。
第三条医疗器械清洁消毒工作人员必需依照本规范执行,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流程。
第二章医疗器械清洁第四条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必需进行清洁处理,清洁工作应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确保器械表面的可见污物和微生物得到有效清除。
第五条清洁工作人员必需佩戴工作服、手套等防护用品,依照所清洗器械的不同要求使用相应的清洁剂。
第六条清洁工作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清洁程序和技术,依照器械的特点进行清洗,避开器械表面受损和污物残留。
第七条清洁后的医疗器械应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无可见污物和残留物,确认清洁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处理。
第三章医疗器械消毒第八条医疗器械消毒工作应依据器械的特点和用途进行,严格依照相关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第九条消毒工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配备必需的消毒设备,确保消毒环境符合卫生要求。
第十条消毒工作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常规消毒、高温消毒、化学消毒等,确保对不同类型的器械实施有效的消毒。
第十一条对于使用频次高、污染严重的医疗器械,应加强消毒频次,并严密监测消毒效果,确保消毒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器械消毒后,应标识清楚,明确显示器械的消毒状态,避开混淆和交叉感染。
第四章医疗器械灭菌第十三条对于需要灭菌的医疗器械,应采用高温蒸汽灭菌、化学灭菌等方法,确保器械实现无菌状态。
第十四条灭菌工作必需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过程中应佩戴防护用品,严格依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
第十五条灭菌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灭菌效果。
第十六条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应标识清楚,明确显示器械的灭菌状态,并依照规定的保管期限进行保管,避开污染和受损。
第五章监督与检查第十七条医院应设立特地的医疗器械清洁消毒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和检查医疗器械清洁消毒工作的执行情况。
医疗器械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流程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监控
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确保各环节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操作,实现标准化 、规范化管理。
开展内部质量审核
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 正措施。
接受外部质量监管
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质量 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产品质量的安全可靠。
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制定
01
制定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制度
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不合格品处理等方面的制
度。
02
制定医疗器械生产质量规范
明确各类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的
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03
建立医疗器械生产质量记录
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医疗器械生产中的质量管理 流程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医疗器械生产概述 • 质量管理流程核心环节 • 医疗器械生产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 •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 • 质量管理流程优化与改进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器械是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等,其质量和安全性直接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流程是保障医疗器械安全 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医疗器械生产流程简介
研发与设计
根据市场需求和医学原理,进行医疗器械的 研发和设计。
原材料采购
采购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确保来源可靠。
生产制造
按照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 。
质量检验
对生产出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产 品合格。
探究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控制管理

探究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控制管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医院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中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负责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和包装。
医疗器械是直接接触患者的工具,其清洁度和消毒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由于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复杂、操作人员经验不足等原因,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控制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患者安全意识的提高,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要求。
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控制管理,提高清洗效果和消毒质量,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课题。
针对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旨在探究清洗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和策略,评估其效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为提升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和确保患者安全提供参考和借鉴。
【完】.1.2 研究意义医院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重要的部门之一,负责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供应工作。
而医疗器械清洗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对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控制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而医院是维护和恢复人类健康的重要场所。
如果医疗器械清洗不彻底,可能残留细菌或病毒,给患者带来感染风险。
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进行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医院内部交叉感染,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精细的医疗器械清洗不仅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也可以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节约医院的成本。
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管理,可以减少医疗器械的损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医院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
1.3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医疗器械清洗的重要性以及质量控制管理的必要性,探讨清洗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以期通过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提高医疗器械清洗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管理分析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管理分析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其主要负责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干净、无菌的器械,避免医院感染等问题的出现。
针对医疗器械清洗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本文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器械清洗、器械消毒、器械灭菌、器械包装、器械配送等环节。
其中,清洗环节对于后续的消毒、灭菌、包装工作至关重要。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通常使用机械式清洗器或手动清洗器对器械进行清洗。
其中,机械式清洗器可以通过高压水喷淋和高速旋转刷子等方式对器械进行清洗。
而手动清洗器则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采用手工刷洗或涂刷清洗剂的方式对器械进行清洗。
1. 清洗剂选择不正确由于医院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器械,因此在清洗部分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清洗剂进行清洗。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有些医院可能因为成本原因采用相同类型的清洗剂进行清洗,在清洗不同类型的器械时会出现清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2. 清洗设备保养不当清洗设备使用时间长了,很容易因为清洗剂沉积、过滤垫堵塞以及清洗不彻底等问题导致清洗效果变差,为此,清洗设备需要定期进行保养和清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状态。
清洗操作不正确是导致清洗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
例如,当使用手动清洗器进行清洗时,操作者可能会将清洗剂过多地涂抹在器械表面,导致清洗剂未能完全清洗干净,或者清洗时间太短,不能达到理想的清洗效果。
三、解决方案针对上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质量管理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供应中心在选择清洗剂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制定适合的清洗剂选择方案。
定期检查清洗设备的过滤垫是否完好,保持设备内部清洁干净,切忌让清洗剂在设备内残留太久。
3. 加强操作规程管理制定清洗操作规程,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清洗操作培训,让他们了解器械的清洗特点和器械的灭菌、消毒要求,并且确保清洗时间、设备,清洗剂用量与技术操作都符合标准,保证清洗效果。
细节管理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细节管理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目的为了提高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对医院供应中心采用细节管理。
方法对本院供应室对医疗器械的清洗过程中进行细节上管理,更规范化.将未进行细节管理时作为对照组,实行细节管理后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科室满意程度。
结果对照组合格率为91%,研究组为99.8%,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科室满意度为92%,研究组为100%,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医疗器械清洗采用细节管理能够提高清洗质量,从细节中逐步的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高了患者使用的安全性。
标签:细节管理;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医院的供应室是医院非常重要的科室,所有的医疗器械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均有供应室完成[1]。
每日需要进行清洗的器械数目多,消耗快,供应室的工作量较大,所以在很多细节上会出现疏忽.消耗的器械进行分类回收,进行清洗后进行灭菌消毒.清洗的质量是消毒和灭菌合格的前提,也是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的保障。
为了提高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本组研究采用细节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进行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为对照组,2012年3月~2013年3月施行细节管理后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为研究组,共有医疗器械3896件,其中临床诊疗器械1876件,手术器械2020件。
1.2方法对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采用细节管理,规范清洗过程,保证每个清洗步骤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仔细的进行清洗,对原有的清洗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各部分细节进行改正.1.2.1清洗人员的培训对供应室进行清洗医疗器械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熟悉掌握器械清洗的相关知识,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了解医疗器械清洗的重要性。
供应室是病菌集中度较高的地方,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制定器械清洗的规范流程,让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清洗。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医院必须严格执行以下制度:一、清洗制度1.清洗对象:所有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包括内镜、窥镜、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体温计等。
2.清洗时间: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应及时清洗,避免污物干燥,增加清洗难度。
3.清洗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清洗,并进行培训,确保清洗质量。
4.清洗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洗剂。
(1)手工清洗:使用软毛刷、清洁布等手工工具,按照器械的清洗指南进行清洗。
(2)机械清洗:使用专业的清洗设备,如清洗机、超声波清洗机等。
6.清洗质量控制:定期检查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清洗彻底,无污物残留。
二、消毒制度1.消毒对象:所有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消毒时间:清洗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消毒,避免再次污染。
3.消毒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消毒,并进行培训,确保消毒质量。
4.消毒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1)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如75%酒精、碘酊、氯化物溶液等。
(2)物理消毒: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6.消毒质量控制:定期检测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消毒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三、灭菌制度1.灭菌对象:所有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灭菌时间:消毒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灭菌,避免再次污染。
3.灭菌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灭菌,并进行培训,确保灭菌质量。
4.灭菌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灭菌剂。
(1)高压蒸汽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如高压锅、灭菌箱等。
(2)化学灭菌:使用化学灭菌剂,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
(3)物理灭菌: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灭菌。
6.灭菌质量控制:定期检测灭菌后的医疗器械,确保灭菌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提高管腔器械清洗质量的工作计划和措施

提高管腔器械清洗质量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工作计划:1. 完善管腔器械的清洗流程:对现有的管腔器械进行评估,找出在清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例如优化清洗参数、增加预处理环节等。
2.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SOP):根据清洗流程,制定详细的SOP,包括器械的分类、包装、消毒、烘干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和标准。
确保每个员工都能按照SOP执行,提高清洗质量。
3. 提高清洗剂的使用效率:对比不同清洗剂的效果,选择最适合管腔器械的清洗剂。
同时合理控制清洗剂的浓度和使用量,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加强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清洗技术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同时通过考核来检验员工的清洗效果,激励员工不断提高清洗质量。
5. 设立质量控制小组: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监督清洗过程的各个环节,确保清洗质量符合标准。
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改进。
6. 定期检查与反馈:定期对管腔器械的清洗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同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持续优化清洗流程。
措施:1. 优化清洗参数:通过试验和实际应用,找到最适合管腔器械的清洗参数,如温度、时间、清洗剂浓度等,并将这些参数纳入SOP 中。
2. 增加预处理环节:对管腔器械进行预处理,如去除残留物、去除表面污染物等,以减少清洗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3. 选择合适的清洗剂:根据管腔器械的材料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清洗剂,以提高清洗效果和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4. 合理安排清洗顺序:根据管腔器械的材质、结构和大小,合理安排清洗顺序,以提高清洗效率和减少损坏。
5.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对清洗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效果。
6. 实施绩效考核:将清洗质量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激励员工注重清洗质量和改进措施的落实。
7.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鼓励员工积极提出改进建议,持续优化清洗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
提高管腔器械清洗质量的工作计划和措施(1)工作计划:1. 完善管腔器械的清洗流程:对现有的管腔器械进行评估,找出在清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器械清洗流程中的质量管理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器械物品达到无菌要求。
方法:多数情况下复杂的器械必须拆下手工清洗,以保证清洗质量,同时利用机械清洗法提升清洗效率。
在手工清洗法和机械清洗法的配合下,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有了显著效果。
标签: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
医院感染历来就是引人注目的特殊课题,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这一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为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保证供应到各临床科室的物品达到无菌要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需要对医疗机械按照严格的流程进行清洗,这是医疗器械灭菌前和再处理中消毒的最重要环节,这既是物品达到灭菌效果合格的必备条件,又能保证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免受交叉感染,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效果也有重要作用[1]。
1 医疗器械清洗的目的和方法
1.1清洗目的清洗的主要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等步骤,达到去除医疗器具、器械和物品上污物的目标,通过细致的清洗可去除患者来源的致病微生物,达到去除和减少医疗器械上的生物负荷的目的。
1.2清洗方法清洗医疗器械需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步骤为冲洗,多酶清洗剂超声浸泡,洗涤,漂洗,纯水冲洗、润滑干燥等过程。
一般來说,多数情况下复杂的器械必须拆下手工清洗,因为器械越复杂,其清洗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手工清洗要注意清洗水温为15~30°C,这是手工清洗的质量控制点。
清洗池、清洗用具等应每天清洁消毒。
管腔器械应用压力水枪冲洗。
为防止气溶胶污染,器械在刷洗操作时应在水面下进行。
应先用多酶进行浸泡,再做刷洗,以去除干燥的污渍。
常规器械选择同一规格的U型器械架穿起,为利于与清洗液充分接触,确保器械关节彻底打开,U型器械架自行撑开高度约为20cm。
对有明显锈渍、污渍器械,清洗前进行除锈、除垢后置于标准清洗篮筐内,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清洗,在这个过程中器械摆放方式一致。
医疗器械清洗一般选用P1程序:喷淋清洗、常温水喷淋漂洗、多酶温水喷淋漂洗、热水喷淋漂洗、温水喷淋漂洗、防锈润滑消毒、热风干燥7个程序,全程一般应该达到50min左右的时间[2]。
2 医疗器械清洗过程质量管理
依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普通患者用过的器械,一般无需消毒这一前置程序,可先清洗后消毒。
但是被甲类传染病患者及炭疽病、艾滋病、结核、肝炎等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在清洗前还应该选择合理的消毒方法处理,如含氯消毒剂浸泡等,以做好消毒工作,然后再进行清洗。
2.1清洗前的预处理使用后的器械上如果沾污较多肌体组织残留物或者血源性污染物或,为避免对医疗器械的腐蚀或者污染物干涸后难于清洗,一般应及时进行有效清洁后再彻底清洗。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为去除器械表面沽污的大多数可见污染物,常常会用手术后的敷料来擦拭器械,为方便后续的清洗操作,需要将器械清点后浸泡在多酶清洗液中或清水中,以保持器械湿润甚至分解部分残余有机物[3]。
2.2机械清洗法机械清洗适用于可分拆或结构简单器械的批量清洗,具有清洗质量稳定和清洗效率高的特点,虽然具有这些优点,但机器清洗不能代替手工清洗。
2.2.1超声波清洗超声波加多酶清洗液可大大提高超声清洗的效率,超声波清洗多用于喷淋清洗和器械手工清洗的前期处理,利用超声波在水中以疏密相同的形式向被清洗器械辐射,在清洗液中形成”气泡”形成,利用这些”气泡”破裂的现象,产生”空化”现象,将器械表面空隙的污垢进行破裂、分解和剥落,使器械达到清洁和净化[4]。
超声波清洗的方式特别是用于管腔器械的清洗,但不是独立的清洗方法,必须控制超声清洗的时间,以免破坏器械镀层,同时,由于其不具备终末清洗功能,在进行超声波清洗后,仍少不了手洗这一程序,以保证清洗的质量[5]。
2.2.2喷淋清洗喷淋清洗多用于批量清洗器械,其利用全自动电脑程序控制、高流量的风机和大功率的加热器,利用高流量水的旋转式喷洗装置实现器材的清洗消毒和干燥处理,喷淋清洗对表面光滑器械的清洗效果较可靠[6]。
目前,喷淋清洗机部分设备还兼具有超声波清洗功能,主要分为单腔和多腔体的长龙机组两种机型,其优点是对耐热、耐湿的器械与物品进器械的清洗较为方便,其缺点在洗涤前需将器械的关节、轴缝隙和齿槽等部位张开,因为这种方法对器械齿槽、关节轴缝隙等部位则难以清洗干净,需要和手工清洗进行配合。
2.3手工清洗法手工清洗法操作步骤包括初步冲洗、清洁剂浸泡、刷洗、漂洗、纯水冲洗、润滑与干燥等过程,目前国内多数医院采用手工清洗手术器械。
人工清洗经济实用、操作简便,但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器械的清洗效率低,导致清洗质量常常不稳定,必须加强手工清洗中的质量控制。
2.3.1清水刷洗法虽然经济实用、操作简便,但因此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手术器械只用清水常规清洗后残留血阳性率达>84%,器械咬合面残留血液更不容易洗干净,故而只用清水洗涤清洗效果有限,故而需要进行进一步清洗。
2.3.2加酶清洗法加酶清洗法是指洗涤时将污染手术器械经流动清水冲刷后用酶清洗剂浸泡,再用清水冲洗。
这种方法需要在洗涤剂内加入多种生物酶(脂肪溶解酶、蛋白溶解酶等),使得清洗变得容易,可将污染在器械上的污染物溶解。
加酶清洗液能使蛋白质颗粒分解,能去除蛋白质、血渍等顽固污渍,具有双重去污作用,显著改善手术器械清洗洁净度,是当前用的较多的一种清洗方法,也有利于清洗过程中的质量控制[7]。
2.3.3消毒剂消毒清洗法多用含表面活性剂特别是含氯消毒剂的复方消毒剂清洗效果更好。
将污染手术器械放入含有效氯的消毒剂溶液中浸泡后取出可使杀菌和洗涤在同一步骤进行,然后用清水冲净并干燥。
3 讨论
虽然目前一次性医疗器械用品的普及率大幅提升,但是依然有很多器械无法采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即使医院内部采用了各种先进清洗和消毒机器,但医疗器械感染率依然很高,当前很多医疗器械经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到使用科室进行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经费和资源,但是需要除污清洗和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作为其前提和条件。
故而这类器械的清洗质量高低对于交叉感染的避免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手工清洗过程,优化清洗流程,彻底清除再生医疗器械上污染的有机物、血迹等污渍,才能为保证灭菌效果垫定基础,对各种再生医疗器械彻底清洗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方法,从而保证诊疗科室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梅花,赵宏波,郑志英,等. 双缩脲法评价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7).
[2] 郑化芝,凌红芬,王蕾. 供应室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方法及质量影响因素[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06).
[3] 祝晚仙.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改进措施[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05).
[4] 魏静蓉,徐绍萍,廖建梅,等. 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监测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02).
[5] 胡艳红. 浅谈消毒供应中心清洗管理手术器械体会[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07).
[6] 李宛真. 消毒供应室清洗流程质量管理的改进以及实施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8).
[7] 于敬敏,李景涛,王立霞,等. 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管理及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9).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