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大班及作品展示
大班语言24节气韵律诗

大班语言24节气韵律诗立春时,春回来,一切冰雪渐消融。
阳光温暖,万物复苏,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雨水节,春雨细,润物含情滋养土。
田野湿润,春花绽放,桃李芬芳漫山居。
惊蛰到,春雷声,万物复苏春醒意。
蛰伏久病,春雷唤醒,春风送病愈之意。
春分时,白昼长,日照时间与黑夜同。
昼夜平分,阴阳平衡,春意盎然天地宏。
清明到,杏花艳,百花齐放景色间。
扫墓祭祖,思念亲人,清明晓景众人追。
谷雨节,田野雨,大地饱水呈绿色。
收获期近,农人忙碌,厚实希望春之果。
立夏至,生机旺,夏天正式迈入门。
万物茁壮,生长蓬勃,夏意盎然热力增。
小满时,麦子黄,生机勃发呈丰盛。
五谷丰收,人人庆祝,喜迎农耕成果横。
芒种到,麦子熟,夏收已至禳九州。
五谷丰登,农人辛勤,晒谷场上舞麦穗。
夏至至,白日短,一年中最长的一日。
阳气最盛,炎热开始,酷暑来袭沁人心。
小暑节,麦收酷,一年丰收农家乐。
夏季果实,满满收获,自然之恩人人乐。
大暑时,暑难当,骄阳似火人欲亡。
蝉鸣声中,炙热天气,人们纷纷寻避凉。
立秋至,凉风起,秋意渐浓万物寒。
收获季节,农人忙碌,一年期盼换新章。
处暑到,麦秋香,微凉秋风送丰草。
农民庆祝,硕果累累,处处都是富饶庄。
白露时,露水寒,秋高气爽万象谦。
天地初肃,秋意袭来,铺洒清凉自然间。
秋分至,黑夜长,白昼短促天地间。
阴阳平衡,秋收在望,收获之际人欢颜。
寒露到,露水冷,秋高气爽清新意。
露水凝结,小寒将至,温凉入骨心欢喜。
霜降时,霜雪至,日暮寒冷夜将深。
酒熟食熟,人愉快地,国庆佳节欢庆心。
立冬时,寒气来,天凉好个冬暖安。
冬日阳光,温暖寒冷,一个个笑脸灿。
小雪节,寒雪飘,冬日寂寥变得融。
冬季雪景,纷飞皑皑,铺就银白世界动。
大雪至,雪白茫,节令严寒冰雪芳。
人们守候,喜迎丰收,冬天阳光喜气扬。
冬至至,白昼短,一年最寒也最重。
阳气升华,日照时间短,寒冷之季人们勇。
小寒节,寒气厉,天气更加寒冷悲。
厚厚冬衣,人民守候,行动迅速不为勉。
大寒时,寒气峻,寒冷季节人难熬。
二十四节气大班游戏

二十四节气大班游戏
参与者依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轮流说出下一个即将到来的节气名称。
要求参与者能够正确记住和排序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编写二十四节气谜语,让参与者猜测对应的节气。
例如:“秋天时悬挂月亮,中秋节准备庆祝,什么节气?”回答是“中秋节”。
制作二十四节气的图片拼图,让参与者根据拼图组合出正确的节气形象。
这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每个节气的特点。
准备一些与特定节气相关的物品或食物,参与者需要通过触摸、闻味或尝试来猜测所代表的节气名称。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让每个参与者编织一个自己的节气故事,然后将这些故事串联成一个完整的节气故事。
这些游戏可以在学校活动中进行,既增加了娱乐性,又促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界变化的理解。
大班优秀教案《二十四节气》

大班优秀教案《二十四节气》教案目标:1.让幼儿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其顺序。
2.培养幼儿观察自然变化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1.二十四节气图卡2.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故事书3.自然景物图片(如春花、夏雨、秋叶、冬雪等)4.二十四节气歌曲《节气歌》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节气图卡,引发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张图卡上的字是什么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呢?”二、主题活动1.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1)教师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作用。
(2)教师通过故事书,讲解每个节气的特点和相关习俗。
2.二十四节气排序游戏(1)将二十四节气图卡打乱,让幼儿按照顺序重新排列。
(2)教师协助幼儿,引导他们观察节气图卡上的图案,如春花、夏雨、秋叶、冬雪等,以帮助他们正确排序。
3.观察自然变化(1)教师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树木、花草、天空等。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自然变化,如春风、夏雨、秋叶、冬雪等。
4.学唱二十四节气歌曲《节气歌》(1)教师教唱《节气歌》,让幼儿熟悉歌曲旋律。
(2)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做动作,感受节气的变化。
1.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相关习俗。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在今天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想分享的呢?”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浓厚,参与度较高。
通过讲解、游戏、观察和唱歌等多种形式,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和了解有了明显提高。
但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对节气排序游戏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整,让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并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评价:1.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幼儿积极参与。
2.教学效果: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和了解明显提高。
3.教师表现:讲解生动,引导得体,关注每位幼儿的学习情况。
4.幼儿表现:认真观察,积极互动,乐于分享。
二十四节气诗配画,美哭了!

⼆⼗四节⽓诗配画,美哭了!今天是霜降,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个节⽓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四节⽓作为历法和农业⽣产的指南针,在农事上起到⼗分重要的作⽤。
今天,诗词带你再次回顾⼆⼗四节⽓,当它们配上画,美哭了有没有。
⽴春《⽴春》【唐】杜甫春⽇春盘细⽣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门⾏⽩⽟,菜传纤⼿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未知归定处,呼⼉觅纸⼀题诗。
⾬⽔《七绝·⾬⽔》【宋】刘⾠翁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满⼭川。
天将化⾬舒清景,萌动⽣机待绿⽥。
惊蛰《观⽥家》【唐】韦应物微⾬众卉新,⼀雷惊蛰始。
⽥家⼏⽇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
饥劬不⾃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惭不耕者,禄⾷出闾⾥。
春分《偷声⽊兰花.春分遇⾬》【五代】徐铉天将⼩⾬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天涯,浅黛春⼭处处纱。
焦⼈不过轻寒恼,问⼘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误把前⽣草踏青。
清明《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诗》【清】郑板桥不风不⾬正晴和,翠⽵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壶新茗泡松萝。
⼏枝新叶萧萧⽵,数笔横皴淡淡⼭。
正好清明连⾕⾬,⼀杯⾹茗坐其间。
⽴夏《⼭中⽴夏⽤坐客韵》【宋】⽂天祥归来泉⽯国,⽇⽉共溪翁。
夏⽓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淡饮胜裙红。
⼀阵弦声好,⼈间解愠风。
⼩满《⼩满》【宋】欧阳修夜莺啼绿柳,皓⽉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芒种《梅⾬五绝》【宋】范成⼤⼄⾣甲申雷⾬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成。
《夏⾄避暑北池》《夏⾄避暑北池》【唐】韦应物昼晷已云极,宵漏⾃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多暇,是⽉农稍忙。
⾼居念⽥⾥,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塘。
门闭阴寂寂,城⾼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暑《答李滁州题庭前⽯⽵花见寄》【唐】独孤及殷疑曙霞染,巧类匣⼑裁。
幼儿园大班《二十四节气》PPT课件

大暑
气候变化:高温少雨,空 气干燥
特点:夏季的最后一个节 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 期
习俗:吃荔枝、羊肉等消 暑食物,喝暑汤
养生建议:多喝水,注意 防晒,避免中暑
05
二十四节气之秋季
立秋
时间:每年8月7日或8日
含义: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意味着夏季结束,秋季开始
气候:天气逐渐转凉,早晚 温差较大
习俗:贴秋膘、吃西瓜、喝 姜汤等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 每个节气都代表着气候、物候和时令等方面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气象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起源:春秋战国时期 确立者:战国时期的邹衍 命名者:西汉的刘安 命名依据:根据天地运行规律和气候变化特点
半夏生。
气候特点: 气温高、湿 度大、雷阵
雨常见。
传统习俗: 吃夏至面、 吃粽子、吃
凉面等。
养生要点: 注意防暑降 温、多食用 清淡食物、 多喝水等。
小暑
含义: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时间:每年7月7日或8日 气候:小暑时节气温开始升高,但还不是最热 习俗:小暑时节的习俗包括吃藕、食新、吃饺子等
夏季的习俗和谚语 习俗:立夏、芒种、夏至等节日习俗 谚语: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芒种有雨汛汛,夏至无水滴滴珍等。
秋季的习俗和谚语
习俗:重阳节、登高、赏菊 谚语: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冬季的习俗和谚语
习俗:冬至饺 子、吃火锅、
烤火等
谚语:冬至大 如年;冬至在 月头,无被不 用愁;冬至在 月尾,大寒正 二月;冬至不 过不冷,夏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时间: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 气候: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天气逐渐炎热 农事活动:立夏是农作物的生长旺季,需要加强田间管理
大班优秀教案《二十四节气》

大班优秀教案《二十四节气》课题:二十四节气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2.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
2. 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图片、PPT、教学录像等学习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PPT展示二十四节气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代表的节气,并介绍节气的名称和意义。
Step 2:学习(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二十四节气的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填写表格。
2. 教师通过PPT或教学录像的形式,介绍每个节气的名称、时间和特点,同时展示图片进行解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简短的补充和提问。
Step 3: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节气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查找资料的方式,了解选定的节气的来历、习俗和特点,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
2.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Step 4: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进行小组报告,展示他们对节气的了解。
2. 教师进行总结,概括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
Step 5:课堂延伸(5分钟)给学生留下书面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话题,写一篇小短文进行反思和思考。
Step 6:课堂结束(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多媒体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特点,并对节气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然而,在课堂延伸环节,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书面作业。
二十四节气 课件(共79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 这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 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 灾也最为频繁。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节气习俗
13、立秋
14、处暑
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
小满
(宋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 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 迎风笑落红。
节气习俗
9、芒种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 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11、小暑 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 撂上屋”的习俗。 百索子,又名五色丝线,端午节时系在 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认为这样可以 辟邪。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 仲春时节的开始;太 阳到达黄经 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 蛰,是蛰虫惊而出走 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 “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 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 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才使得动物们结束冬眠,渐有春雷,中国大 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七绝·春分》 ---左河水
风雷送暖入中春, 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 白天黑夜两均分。
节气习俗
5、清明 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 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
6、谷雨 关于谷雨的来历,有着一个凄婉的 传说。
7、立夏
大班优秀教案:二十四节气

大班优秀教案:二十四节气大班优秀教案:二十四节气 1活动目标乐于参与春分竖蛋游戏,体验动手动脑竖鸡蛋的挑战与乐趣。
感知春分时节天气回暖带给生活的变化。
了解春分燕北归、百花开的节气特点。
活动准备课件准备:“燕北归”音频及图片;“百花开”音频及组图;“春分竖蛋”动图。
材料准备:教师提前请家长准备的两头大小差别明显的鸡蛋;竖蛋媒介材料若干,如纸屑、纸条、细短绳、饮料瓶盖、轻黏土、小透明胶带、有空槽的积塑或积木……活动过程师幼谈话,鼓励幼儿讨论春分天气回暖带来的变化。
——春分到啦!天气暖和了。
天气变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我们穿的衣服比之前多了还是少了?小结:春分时,天气暖和很多。
睡觉时换成更薄的被子了,大家还脱掉了厚棉衣,换上了薄外套……活动建议: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播放音频及图片“燕北归”,引导幼儿了解“春分燕北归”的节气特点。
1.播放音频及图片“燕北归”,引导幼儿欣赏春分燕北归的景象。
——你们的发现很准确,奇奇也有春分时的新发现,一起来看看。
——奇奇发现了春分时的什么特点?——你看到小燕子在哪里?它们在做什么?小结:春分时小燕子回到北方,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啄泥衔草,有的在鸟窝旁边,忙着搭新家。
2.操作课件,带领幼儿了解春分燕子北归的原因。
——小燕子为什么在春天飞回北方呢?小结:冬天时北方太冷了,小燕子便从北方飞到比较温暖的南方避寒过冬,春分一到,祖国大地全部都暖和起来了!所以小燕子就飞回了变得温暖的北方,为搭新鸟窝忙个不停啦。
播放音频及组图“百花开”,引导幼儿了解春分百花开的节气特点。
1.播放音频及组图“百花开”,带领幼儿了解“春分到,百花开”。
1)播放音频,了解妙妙春分时的新发现。
——妙妙发现了什么?(好多漂亮的花都开了。
)2)出示组图,带领幼儿赏花,进一步了解春分百花开的.节气特点。
——我们也来赏花吧。
仔细看看这些美丽的花,你最喜欢哪个?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春分到了,天气暖和了许多,花儿们生长得更快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 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 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
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 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这时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 管理。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 这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 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 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叶知秋”的 成语。秋季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白露,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 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 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 象征。 白露 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 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每年的9月23日左右是秋分。“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 “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 天的一半。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 且气温更低。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白露节气"露凝而白", 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
霜降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 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 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 子。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 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 育活动的习俗。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 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 是天气逐渐凉爽。
处暑节气在每年8月23日左右。意思是炎热 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 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 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 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到此为止了。
秋分后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 场寒。
从秋分这一天起,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 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 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 深秋季节。
寒露于每年的10月8日至9日交节。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 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春分
春分,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 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 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发声; 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 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 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 可达40℃左右。
夏至
每年7月7日或8日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 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24节气大班及作品展示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立春, “立”是
“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 的开始,每年2月4 日或5日时为立春。
清明节,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 天)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 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 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 墓的日子。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 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 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谷雨, 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 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 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 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 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 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 21日或22日时为小满。
雨水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此节气,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 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 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 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时 为小满。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 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 是农民朋友的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 的田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