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发展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从哲学母体里分离出来之后,以追求确定和实在有用的知识为目标,采用客观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富深刻的成果。

一、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活动或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末)科学还处于哲学的襁褓中,虽然也对自然界,意识等问题进行探讨,但主要都是一种哲学的思辩,这种思辩虽然也是建立在一些事实基础上,但更多的是猜测和臆想。

这个时期出了很多哲学家或学者,最著名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对世界的本源和灵魂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期有如下一些特点:a 辩论术十分发达。

辩论中,不同观点的交锋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驳倒对方,如何确立自己的论点这类问题上。

于是研究有关证明和反驳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因而逻辑尤其是演绎逻辑得到了特别的发展。

b 数学尤其是几何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公元元年前后几个世纪,罗马人统治了西方。

到5世纪末,古希腊遗传下来的良好的学术传统逐渐湮灭,欧洲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期。

中世纪(公元6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世纪的前500多年是被史学家看作的黑暗时期,这个阶段基督教在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几乎停止了对真理的探索,西方哲学家所进行的活动是对基督教义进行诠释和论证。

虽然整个学术的活动都打下了神学的烙印,但中世纪后期,12世纪以后,欧洲还是出现了学术兴盛的势头。

各个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越来越丰富。

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人那里带来了古希腊丰富的学术著作和中国的四大发明。

通过翻译希腊古典文献,欧洲学术得以复兴。

大翻译运动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中心进行,结果是出现了经院哲学的新气象,促成了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另外的一个结果是,13世纪出现了实验哲学的思潮。

这个思潮的代表人物就是R•培根。

虽然他的思想烙有神学的印记(比如主张哲学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创造物认识造物主),但他认为只有实验哲学才能揭开自然之迷。

2021年高考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必备识记核心

2021年高考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必备识记核心

2021年高考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必备识记核心教材中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别编写的,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

复习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的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相互呼应对照。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必备识记核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必备识记核心(一)科学:科学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是探究自然界的发展客观规律,指的是声电化光;社会科学是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客观规律,指的是历史、政治、制度等。

在自然科学取得发展后,会启示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过程:(1)中世纪,自然科学是被教教会神学所垄断,控制。

(2)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教会的“地心说”,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3)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是“近代自然科学之父”。

(4)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正式形成;2、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1)文艺复兴后,冲击了教会神学,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2)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后,因其蕴含了理性精神,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3、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1)自然科学中蕴含理性精神,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推动启蒙运动;(2)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3)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4、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1)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技术主要是技术工人的经验的积累和总结)(2)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开始正真结合;(3)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三)西方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区别:1、东西方科技的特点不同:(1)西方科技:重视理论,侧重实验性;(2)中国古代科技: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重视实用性,经验性;2、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的时候发展到顶峰,四大发明都出现;在这之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都高于西方;3、在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少创新;而同时其的西方科技,不断创新发展;4、中国明清之际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和西方科技发展的原因:(1)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而西方封建制度不断衰落,逐渐向资本主义制度过度;(2)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因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不利于技术的社会影响的扩大;因缺乏市场的扩大,不利于技术的革新;而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3)思想上:儒家思想忽视科技,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缺乏;而西方文艺复兴,思想解放;高考历史复习注意“三联系”历史基础知识可分为三类: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

自然科学发展史名词解释

自然科学发展史名词解释

自然科学发展史名词解释1)自然科学:是形成体系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它是由一系列概念、假说、原理、定律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它的诞生是16~17世纪间的事。

2)复合工具:人类经过长期摸索,发明了用绑扎、粘合等方法,使以不同材料制成的几个部件组成一件工具,这就是“复合工具”,例如使石斧装上木柄,它的效能就好得多。

弓和箭是旧石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复合工具,它的出现大约在一万多年之前。

3)自然哲学:是古希腊人的聪明才智在理性思维方面的表现。

自然哲学就是研究自然界各种问题的学问。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丰富多彩,与后世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4)毕达戈拉派的自然哲学:古希腊以毕达戈拉为代表的派别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应当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而又为万物所具有、可以准确认识的东西。

他们说这种东西就是“数”。

数不仅是万物的本原,而且决定着万物的性质和状态,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都服从数。

数其实只是物的属性,毕达戈拉派把物和数的关系弄颠倒了。

5)四根说:是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水、火、土、气这四种基本物质所构成,有如画家用几种颜色就能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那样。

四根说也就是早期的元素说。

6)种子说:是古希腊的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构成万物的是无限小的,种类又是无限多的“种子”。

一些物由同类种子构成,另一些物则由多种类种子所构成,种子的结合与分离就是万物的变化。

实物有生有灭,而种子则是永恒的。

阿那克萨戈拉的说法比前人更进了一步。

7)原子论的自然哲学: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最大成就之一。

创始人是留基波,主要阐述者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

这个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微粒,其自身是密实的,不可分割的。

它在种类上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永恒的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聚散和原子的运动。

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构成。

古希腊原子论是现代原子学说的前身。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历程要点解读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历程要点解读

近代⾃然科学发展历程要点解读⽂艺复兴以后,理性主义的确⽴,促进了科学和⽂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近代⾃然科学成就巨⼤,出现了⾼等数学;建⽴了⽜顿⼒学体系和相对论⼒学体系;⽣物进化论学说诞⽣;物理、化学等也有突出成就。

近现代⾃然科学的发展,⼤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近代⾃然科学的兴起阶段:近代⾃然科学的开端就是天⽂学⾰命,⾃然科学的创始⼈哥⽩尼的“太阳中⼼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笛卡尔创⽴了解析⼏何,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

⽜顿⼒学体系建⽴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这是⼈类认识史上对⾃然规律的第⼀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把实验法引进化学的波义尔成为近代化学的创始⼈。

哈维的⾎液循环学成为现代⽣理学的起点。

2、19世纪综合化阶段: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电磁学的辉煌成就。

电磁学的建⽴,为⼈类打开了“电⽓时代”的⼤门。

道尔顿建⽴的科学的原⼦论开创了⼈类在物质认识⽅⾯的新纪元。

物质的分⼦——原⼦结构学说确⽴使化学取得了飞速发展。

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规律,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周期律的发现,是⽆机化学的系统化和⼤综合。

达尔⽂创⽴的⽣物进化论学说,是对⽣物学的伟⼤综合,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物学的“神创论”思想。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是利⽤原⼦能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思想的⼀场重⼤⾰命。

3、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年代兴起的新科技⾰命即第三次科技⾰命,以原⼦能技术、航天技术、电⼦计算机的应⽤为代表,还包括⼈⼯合成材料、分⼦⽣物学和遗传⼯程等⾼新技术。

新科技⾰命使科技在推动⽣产⼒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科技转化为直接⽣产⼒的速度加快。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随着科学实验⼿段的不断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不断开阔。

科技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学科越来越多,分⼯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向发展。

四、⾃然科学的进步与⽣产⼒的发展近代⾃然科学是随⽣产⼒的进步⽽产⽣和发展的。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自然科学发展史的渊源——请看
科教人文大片:
《宇宙与人》
注意的问题:
1、宇宙的形状?
2、宇宙的来源?
3、生命的起源?
4、人类的起源?
第一章 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
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一.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出现——原核细胞的 菌藻类,30多亿年前。
原始生物系统
二、哺乳动物:6—7 千万年前。
4.晚期智人(新人):5万~1万年前。
元 谋人
北 京 人
山顶洞人
三种猿人比较
从猿到人的进化
第二节 原始的技术发明与经验自然知识 的出现
一、主要技术发明: 1.石器的制造

旧石器时代: 早期(300 ~ 20万年前):打制成的砍砸 器。 中期 (30 ~ 5万年前): 制造精细一些,
形状多一些。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
臧耀臣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对
象,研究它的发生和发展历史的学科。 自然科学——是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
技术——是指人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利用。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
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文科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
“自然科学发展简
史”?
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一、科学技术的起源;(原始时代 → 公元前4000年) (课本第一章) 二、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14世纪) (第二、三、四、五章)
三、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时期;(公元14→18世纪)
(第六、七、八章) 四、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时期;(公元19世纪前后) (第九、十、十一章) 五、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时期;(公元20世纪) (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

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

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摘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导言部分即是对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的简单描述以及对自然辩证法的提出。

在时间维度上,导言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古代自然哲学、近代自然科学以及恩格斯所处时期的自然科学。

本文主要从时间维度上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且做出比较。

【关键词】自然科学历史发展时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创自然辩证法和发现辩证自然观、辩证科学观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导言”部分则又是该书中“最重要,最完整的一篇论文”。

恩格斯在”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了”的观点。

“导言”追寻着时间的脚印,沿着自然科学发展的路线,阐述了自然科学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与影响,在对比与比较中,总结出自然科学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引出对自然辩证法的阐述。

简单的说,“导言”部分即是对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的简单描述以及对自然辩证法的提出。

在时间维度上,导言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古代自然哲学、近代自然科学以及恩格斯所处时期1的自然科学。

接下来,本文将对恩格斯在这三个部分的论述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自然科学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

在恩格斯看来,古代的自然哲学与近代和现代的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首先是领域上的不同。

恩格斯并未称古代的自然哲学为“自然科学”,而是“自然哲学”。

在这一时期,科学还处于萌芽阶段,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还没有被区分开来,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同时也肩负着科学家的使命,他们对这个世界怀着即尊崇又好奇的态度,小心翼翼的观察着世间的种种奇特变化,试图探寻其中的奥妙,古希腊人更为直接的探讨追寻终极关怀问题,寻找世界产生的源头。

继希腊时代之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笼罩了欧洲大片土地。

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真正发现了地球,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以后的世界贸易以及从手工业过渡到工场手工业的基础,而工场手工业又是现代大工业的出发点”。

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自然科学发展史名词解释(七)_33

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自然科学发展史名词解释(七)_33

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自然科学发展史名词解释(七)121)仿生学:就是模拟生物的特征和功能的理论和技术。

生物体的机理有其天然的合理性和优异性,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弄清楚其中的机理,以工程技术的手段把它们移植到各个方面,这就是仿生学的目的。

122)类星体:是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桑德奇等人首次探测的一种前所未知的天体,1960年荷兰天文学家施密特判明了这种天体的谱线,确认这是一种具有很大红移量的天体,定名为“类星体”。

它是本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项重大发现之一。

123)星际分子:是指存在于银河系或银河系之外星际空间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

首次发现于1963年,现已知的50多种中大部分是有机分子。

它是本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项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有助于揭开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奥秘。

124)微波背景辐射:是指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的、各向同性的、在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这是美国射电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1964年发现的。

它是本实际60年代天文学四项重大发现之一。

125)脉冲星:是不断地向外发射短周期脉冲辐射的恒星,这是美国天文学家休伊什等人于1967年首次发现的,是本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项重大发现之一。

脉冲星是具有很强磁场的、密度极高的、其外部由中子组成的星体。

126)白矮星:当红巨星内部能够发生核反应的物质都耗尽时,它的末日也就来临。

其质量小于1.44个太阳的,就成为白矮星,其温度较高、颜色偏白、体积较小。

127)中子星:当红巨星内部能够发生核反应的物质都耗尽时,它的末日也就来临。

其质量在1.44~2个太阳之间的,成为中子星。

它的直径一般只有几十公里,而密度则大得惊人。

128)黑洞:当红巨星内部能够发生核反应的物质都耗尽时,它的末日也就来临。

其质量超过两个太阳的将成为“黑洞”。

黑洞也是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存在现时还没有最后证实。

129)空间科学:就是利用空间飞行器来研究发生在宇宙空间的天文、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化学等许多分支。

自然科学十二史词条

自然科学十二史词条

自然科学十二史词条
1.天文学史:介绍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的天文学到现代的宇宙学。

2. 地质学史:介绍地球形成、演化、地壳运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历史。

3. 生物学史:介绍生物多样性、进化理论、细胞学等领域的科学发展历程。

4. 化学史: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机制、物质结构等重要概念的发展历史。

5. 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领域的发展历程。

6. 数学史:介绍数学中的代数、几何、数论、概率论等领域的发展历史。

7. 计算机科学史:介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从二进制数系统到现代计算机技术。

8. 环境科学史:介绍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包括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9. 医学史:介绍医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的中医药到现代的基因治疗。

10. 神经科学史:介绍神经科学的发展历史,包括神经元、神经网络、认知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11. 材料科学史:介绍材料科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的陶瓷、纸
张到现代的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等。

12. 能源科学史:介绍能源科学的发展历史,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源等方面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科学:是形成体系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它是由一系列概念、假说、原理、定律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它的诞生是16~17世纪间的事。

2)复合工具:人类经过长期摸索,发明了用绑扎、粘合等方法,使以不同材料制成的几个部件组成一件工具,这就是“复合工具”,例如使石斧装上木柄,它的效能就好得多。

弓和箭是旧石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复合工具,它的出现大约在一万多年之前。

3)自然哲学:是古希腊人的聪明才智在理性思维方面的表现。

自然哲学就是研究自然界各种问题的学问。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丰富多彩,与后世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4)毕达戈拉派的自然哲学:古希腊以毕达戈拉为代表的派别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应当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而又为万物所具有、可以准确认识的东西。

他们说这种东西就是“数”。

数不仅是万物的本原,而且决定着万物的性质和状态,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都服从数。

数其实只是物的属性,毕达戈拉派把物和数的关系弄颠倒了。

5)四根说:是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水、火、土、气这四种基本物质所构成,有如画家用几种颜色就能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那样。

四根说也就是早期的元素说。

6)种子说:是古希腊的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构成万物的是无限小的,种类又是无限多的“种子”。

一些物由同类种子构成,另一些物则由多种类种子所构成,种子的结合与分离就是万物的变化。

实物有生有灭,而种子则是永恒的。

阿那克萨戈拉的说法比前人更进了一步。

7)原子论的自然哲学: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最大成就之一。

创始人是留基波,主要阐述者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

这个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微粒,其自身是密实的,不可分割的。

它在种类上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永恒的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聚散和原子的运动。

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构成。

古希腊原子论是现代原子学说的前身。

8)穷竭法:是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在计算圆面积和螺线所围面积时运用的方法,实际上是微积分方法的先声。

中国三国时魏人刘徽也曾用穷竭法算得圆周率。

9)本轮——均轮模型:是古希腊的伊巴谷所建立的天体模型。

他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他设想恒星都在远离地球的天球之上,日月和行星则沿着各自的圆形轨道(本轮)匀速运行,而它们的本轮的圆心又在围绕地球的不同的圆形轨道(均轮)上匀速运行。

10)四体液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创立的医学观点。

他认为人体和生命的基本元素是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四种体液调和即为健康状态,不调和便是生病。

这显然是元素说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反映。

11)三灵气说:是古罗马时期著名医学家盖伦创立的医学学说。

他认为人的静脉血带着从食物营养中来的“自然灵气”,与空气接触后变成带有“生命灵气”的动脉血,再流经大脑变成“动物灵气”,动物灵气通过神经系统支配全身的感觉和运动。

他的学说直到16世纪才被人们抛弃。

12)阴阳说:是我国商周之际出现的自然观。

阴阳说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

所谓“阴”指的是柔弱、安静、消极等性质及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阳”指的是刚健、活泼、积极等性质以及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

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任何事物内部,阴阳的矛盾无所不在。

阴阳又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而且某阳性事物内部亦有阴阳之别,反之亦然。

阴阳的对立统一,便是万物之所以产生和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

13)五行说:是我国商周之际出现的自然观。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古人曾认为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的,因此五行与元素的概念有相似之处。

世上万物的属性都可以用五行来区分,五行之间又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后人主要是以五行的观念来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研究事物的构成。

14)元气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观点。

元气是人眼所不能见的原始物质,它无所不在,不生不灭,并且永远运动和变化;元气的凝聚就成为可以感觉到的实物,元气弥散就是人们所说的空间;世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运动变化的表现,元气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阴阳两种属性的相互作用。

15)熔炼法:根据考古发现,是我国春秋时期即己掌握的一种冶铁方法。

熔炼法与块炼法相比,需要有较高的炉温,又要配用适当的炉料,技术上复杂得多,以此法炼成的铁成铁水状态沉于炉底流出,冷凝后即为生铁。

应用此法炼铁,炼炉可长时间地连续生产,铁的质量也好得多。

现代普遍应用。

16)《九章算术》:是我国汉代成书的被公认为世界数学史上的名著。

载有246个应用问题及其题解,涉及到算术、几何、代数等许多方面面的问题,其中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例如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17)炼丹术:其用意是寻找使普通金属转变成贵重金属,或者是炼出使人长生不老之药的方法,这当然不可能,古代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这种活动,它也使人们接触到了许多化学物质和认识到许多化学变化。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炼丹著作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18)《黄帝内经》:是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医术。

它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提出了研究人体生理和疾病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中医药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19)《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书。

其中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又为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20)15、16世纪的远洋探险三成就: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进行了远洋探险,取得了三项成就: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达。

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这些成就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修正了人们对世界已有的认识,对欧洲的繁荣和强大影响深远,为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条件。

21)文艺复兴运动:是伴随着欧洲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展开的一场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旗帜的运动。

这一运动的主旨在于摆脱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格、爱人和人性至上的人文主义思想。

它是对封建势力和基督教会思想统治的公开反叛,为自然科学的解放扫除了精神障碍;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重现于欧洲的古希腊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其中理性主义精髓又给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至为宝贵的学术营养。

22)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阐述的观点。

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指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表现;天球上恒星位置每年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它从根本上纠正了自古流传并为基督教会所支持的地心和地静说的错误,动摇了教会的权威。

23)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了人体血液运动的大循环。

他指出:血液在人体是沿着心脏——动脉——静脉——心脏这样的路线循环流动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心脏的脉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房、室并不直接沟通。

哈维的学说彻底推翻了盖伦的观点,同时给了教会的神学说教沉重打击,为科学的生理学奠定了基础。

24)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物体从静止开始的自由下落是一种匀加速运动,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经历的时间成正比,下落的距离与其经历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即自由落体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两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应同时到达地面,物体下落速度与其质量无关,从而彻底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25)惯性运动:伽利略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物体具有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即惯性运动。

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外力才能维持物体运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26)开普勒第一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观测发现的行星运动三条定律之一,亦称行星轨道定律。

这一定律指出:行星运行的轨道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它们围绕各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运行,而这些焦点又都重合在一起,那就是太阳之所在。

27)开普勒第二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观测发现的行星运动三条定律之一,亦称行星运动面积定律。

它指出:在相等时间内行星与太阳联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28)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观测发现的行星运动三条定律之一,亦称行星运动周期定律。

它指出:任何两颗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轨道长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29)万有引力:是牛顿揭示出来的力学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的乘机成正比,与两物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0)运动第一定律:是牛顿最终揭示出来的力学基本定律。

又称惯性定律。

它指出: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任何物体将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即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31)运动第二定律:是牛顿最终揭示出来的力学基本定律。

指出:碰撞运动中作用于一物体的外力与它的运动量的变化成正比。

32)运动第三定律:是牛顿最终揭示出来的力学基本定律。

指出:当物体A施力于物体B时,物体B同时也施一反作用力于物体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所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3)绝对时空观:牛顿认为,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绝对空间,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

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与物质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把它们看作是在物质和物质运动之外的抽象的延续性和框架,是不正确的。

直到相对论建立才被打破。

34)微粒说:以古希腊原子论派为代表的人们主张“微粒说”,他们认为光是一种非常细小的微粒。

近代的笛卡儿也力主微粒说。

他认为光是由大量弹性微粒所组成,光的反射即是光的微粒依照力学的原理从弹性界面上的反弹,他对光的折射同样以力学的方式来解释。

牛顿也坚信光是一种实体。

微粒说后被波动说所战胜。

35)波动说:古希腊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光是宇宙中的某种媒质的运动形式。

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是近代光的波动说的主要倡导者,他在《论光》中说:光是由发光体发出的在以太中传播的球面波,向四面八方传播,并形成子波。

主张波动说的还有胡克。

通过傅科的实验,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36)偏振现象:19世纪初,法国人马吕发现光线穿过冰洲石产生了双折射现象,但转动冰洲石到某一角度时,由双折射产生的两个像中的一个消失了。

后来英国人布儒斯特证实了这一现象。

对偏振现象正确的解释使波动说更有说服力。

37)比热:是英国科学家布莱克和他的学生确立的概念。

他们认为,温度相同的不同物体所含热量不同。

把各种物质升温或降温一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同重的水升温或降温一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比较,它们都有固定的比值。

这个值就是这种物质的比热,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比热。

38)热质说:是18世纪人们对热的本质的一种占主流地位的理解。

认为,热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物体中自由流动的“无重的流体”,某物质含热质的多少就是包含热量的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