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汁溢出从中医分型辨治
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

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乳痈即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或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其不但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影响婴儿喂养。
【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临床分期】根据《中医外科学》,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期:郁乳期:患者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
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
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
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
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鉴别诊断】本病须与炎性乳癌、浆细胞性乳腺炎相鉴别。
炎性乳癌:本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是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表现为乳房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并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
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或猪皮样改变,局部肿胀,有轻微触痛。
检查患侧乳房多无明显肿块可触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全身的炎性反应较轻微。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外科学-乳房疾病

乳房疾病乳痈乳痈的病因病机1.乳汁郁积:乳汁郁积是乳痈最常见的原因2.肝郁胃热(妇科: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肾经入乳房)3.感受外邪:外感风邪(露怀哺乳)或乳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小儿纯阳之体)乳痈的临床表现乳痈的辨证论治:(脱衣偷瓜)乳痈治疗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以彻底排脓为要。
乳痈的外治法:成脓期切开术要求: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切开排脓切口应按乳络方向放射性切开,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应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水往低处流之意)乳痈的预防与调护:1.妊娠5个月后经常用温开水或肥皂水洗净乳头。
乳头内陷者可经常提拉矫正。
2.乳母宜性情舒畅,情绪稳定。
忌食辛辣炙煿之物,不过食肥甘厚腻之品。
3.保持乳头清洁,不使婴儿含乳而睡,注意乳儿口腔清洁;要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积滞,可用按摩或吸奶器帮助排出乳汁。
4.若有乳头擦伤、皲裂,可外涂麻油或蛋黄油;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性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5.断乳时应先逐步减少哺乳时间和次数,再行断乳。
断乳前可用生麦芽60g、生山楂60g煎汤代茶,并用皮硝60g装入纱布袋中外敷。
6.以胸罩或三角巾托起患乳,脓未成者可减少活动牵痛;破溃后可防止袋脓,有助于加速疮口愈合。
练习题1.哺乳期乳房疼痛有肿块,按之痛重。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A.乳癖B.乳痈C.乳癌D.乳核E.乳痨『正确答案』B 考查乳痈的特点乳痈多见于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练习题2.患者,女,28岁。
产后乳房胀痛,位于乳房外上方皮肤锨红,肿块形似鸡卵,压痛明显,按之中软,有波动感,伴壮热口渴。
切开引流的切口是A.循乳络方向作放射状切口B.乳晕旁弧形切口C.脓肿处作任意切口D.以乳头为中心的弧形切口E.脓肿波动明显处作切口『正确答案』A考查乳痈成脓后的切开方法乳癖乳癖的概念与特点乳癖是乳腺组织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特点: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恶露不绝一、概述(一)概念产后恶露不绝是以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二)讨论范围凡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子宫轻度感染、胎盘胎膜残留以产后恶露不绝为主要表现者,均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气虚、血热、血瘀。
(二)病机总结1.病位:冲任。
2.基本病机: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
3.病理因素:气虚、血热、血瘀。
4.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实者多为热扰冲任,迫血下行,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产后血性恶露超过三周仍淋漓不尽,伴有小腹或坠或胀或痛。
2.病史:常有素体虚弱、失血过多、滞产史、流产史或过度疲倦史。
3.相关检查:产科检查、血常规、超声波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产后恶露不绝与绒毛膜癌: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可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
产后恶露不绝与足月产后绒毛膜癌的共同点为产后阴道不规则流血,可伴有腹痛,不同点为后者伴有腹部包块,转移者会伴有肺、阴道、脑等转移灶症状。
结合HCG测定、组织学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辨气虚、血热、血瘀:主要根据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等辨别虚、热、瘀。
(二)护治原则遵循虚者补之、热者清之、瘀者攻之的原则分别护治,同时注意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补虚勿碍邪,祛邪勿伤正。
(三)证治分类1.气虚症状: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色淡,质稀,无臭味,小腹空坠,精神倦怠,四肢无力,气短懒言,面色㿠白, 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治法:益气摄血固冲。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血热症状: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深红,质黏稠,气臭秽,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减。
3.血瘀症状:恶露过期不止,淋漓涩滞,量时多时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中医外科乳房疾病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乳房疾病乳房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包括感染性、增生性、导管性、肿瘤性以及其他一些疾病。
由于女性生理上的特点,其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
乳房与经络的关系甚为密切。
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
冲任两脉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故中医学认为“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所以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和冲、任两脉有密切关系。
又因乳汁为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
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
乳汁的分泌与调控与肝木之气也有关。
因此,女子乳汁的分泌、质量的调摄等与脾胃、肝、冲任二脉有关。
乳房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肝气郁结,或胃热壅滞,或肝肾不足,或痰瘀凝结,或乳汁蓄积,或外邪侵袭,或七情内郁等因素,影响肝、肾、脾、胃的生理功能,抑或冲任失调而产生病变。
乳房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四诊得出判断。
必要时可借助其他检查方法,如铜靶X 线摄片、CT检查、B超、红外热图像、针吸细胞学检查、活组织检查等。
还要求对病史(包括过去史、家族史)、乳房的肿块等都要有详细的询问与检查。
如乳房有疼痛,应问清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痛点是否移动、疼痛与月经有无关系等。
如有肿块,则应问肿块的发生时间、大小、活动度、与月经的关系(如有的肿块经前较硬,经后则变软)。
月经史包括询问初潮年龄和绝经的年龄、周期是否正常、有无紫血块、量的多少、有无痛经等,孕史中应问有无流产,分娩史中有无自己哺乳等,既往史中有无纤维瘤手术史,家族史中有无母系乳腺癌史等。
在望诊中应注意双侧乳房有无大小不均、乳头指向如何、有无乳头凹陷、乳晕部有无湿疹、乳房皮肤有无橘皮样改变和有无凹陷等。
扪诊时的体位,应根据需要,坐位与卧位相结合。
检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经后7~10天。
因为,此阶段为乳房生理最平稳时期,容易发现病变。
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乳房。
中医下奶的偏方超有效又实用

中医下奶的偏方超有效又实用1、气血虚弱型:乳汁化源不足所致。
表现: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
处理方法:以益气补血,健脾通乳为主,可在炖汤中加入黄芪、党参、当归、王不留行、桔梗、熟地黄等。
如归芪鲫鱼汤、黄芪穿山甲炖母鸡汤等。
2、肝郁气滞型:因肝气郁结,或气滞血凝,乳汁不行所致。
表现: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不乐,或有微热,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理方法:以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为主,可加入柴胡、漏芦、通草、青皮、陈皮等,如猪蹄黄豆通草汤、莲藕红枣陈皮汤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吃一些通乳的水果食物,如木瓜、花生米、黄花菜、木耳、香菇等,比如木瓜性平味甘,就具有消食健胃、滋补催乳、舒经通络之功效。
1、加强宝宝的吮吸。
实验证明,宝宝吃奶后,妈妈血液中的催乳素会成倍增长。
这是因为宝宝吮吸乳头,可促进妈妈脑下垂体分泌催乳激素,从而增加乳汁的分泌。
2、避免服药。
哺乳期内,妈妈不能乱服药。
有些药物和食物会影响乳汁的分泌,如抗甲状腺药物、山楂等。
如果生病了,最好在医生的嘱咐下服用药物。
3、补充营养。
乳汁中的各种营养素都来源于妈妈的体内,如果妈妈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自然会影响正常的乳汁分泌。
哺乳期内可以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蔬菜、水果等。
同时,多准备一点汤水,对乳汁的分泌能起催化作用。
4、保持良好的情绪。
分娩后的妈妈,在生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迷的状态,这会制约母乳分泌。
医学实验表明,乳母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乳汁分泌会急剧减少。
因此,妈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开朗乐观哦。
家人也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多点关心妈妈的心理健康。
5、食疗。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基础上,再结合催乳食物,效果会更明显。
如猪蹄、花生米等食物,对乳汁的分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母乳是对宝宝和妈妈都好的哺乳方式,所以新妈妈都希望自己能够尽早下奶。
女性乳腺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女性乳腺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诸多困扰。
中医在诊治乳腺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乳腺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冲任失调等。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包括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纤维瘤等。
乳腺增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乳腺疾病。
中医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冲任失调型等不同证型。
肝郁气滞型的患者,往往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乳房胀痛且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太息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逍遥散加减。
痰瘀互结型的患者,乳房肿块质地较硬,伴有刺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
治疗需活血化瘀、祛痰软坚,可选用失笑散合二陈汤加减。
冲任失调型的患者,多表现为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减轻,伴有腰酸乏力、月经失调等。
治疗以调摄冲任为主,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乳腺炎在中医中称为“乳痈”,多因乳汁淤积、肝郁胃热或外感邪毒所致。
初期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皮色微红或不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此时应以通乳消肿、清热解毒为治则,可用瓜蒌牛蒡汤加减。
若病情发展,乳房肿块增大,疼痛加剧,高热不退,可能形成脓肿,此时则需切开排脓,并配合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的中药治疗。
乳腺纤维瘤在中医属于“乳核”范畴。
多由肝气郁结、血瘀痰凝所致。
患者乳房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肿块,质地坚韧,表面光滑,活动度好,一般无明显疼痛。
治疗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为主,可选用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除了上述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中医在治疗乳腺疾病时还注重整体调理。
情志因素在乳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女性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结于乳络而发病。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对于预防和治疗乳腺疾病至关重要。
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以防内生痰湿,阻滞乳络。
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一、概述(一)概念产后缺乳是以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亦称“缺乳”、“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
(二)讨论范围凡现代医学的产后缺乳、泌乳过少,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血虚弱和肝郁气滞。
(二)病机总结1.病位:脾、胃、肝,与任冲二脉有关。
2.基本病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脉不畅。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常见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之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乳汁甚少,或全无。
或原有乳汁,情志刺激后突然缺乳。
乳房柔软,无胀痛,乳汁清稀;或乳房胀硬疼痛,乳汁浓稠。
2.病史:产时、产后出血过多,或产后情志不畅,或乳腺发育不良,乳头内陷。
3.相关检查:检查乳房大小,有无红肿、结块、压痛,有无乳头凹陷。
(二)鉴别诊断产后缺乳与乳痈:乳痈即急性乳腺炎,以乳房红肿为主症。
产后缺乳之肝郁气滞证,与乳痈非常相似,二者均可发生于产后,出现乳汁排出不畅,乳房疼痛。
见下表。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辨虚实:主要根据乳汁、乳房、情绪、舌脉来辨其虚实。
(二)护治原则虚者补之,补气养血;实者疏之,疏肝解郁。
同时佐以通乳。
四、辨证施护(三)证治分类1.气血亏虚症状: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神倦食少,面色少华,或出现心悸、失眠,舌淡,少苔,脉细弱。
证候分析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增乳。
方药:通乳丹加减。
2.肝郁气滞症状:产后乳汁涩少,或全无,或产后乳汁正常或偏少,伤于情志后乳汁骤减或点滴全无,乳汁稠,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痛,食欲不振,或有微热,舌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证候分析治法: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加减。
(四)主要护理问题1.乳汁不足与气血不足或肝郁气滞有关。
2.乳房疼痛与肝郁气滞,乳络不通有关。
3.纳差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或肝气郁滞、肝郁乘脾有关。
(五)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分析产后缺乳原因。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初探

病例 , 到其证侯 分 布规律 , 出常见证 型 如下 : 找 得
肝郁 化 火型 症 象 为溢乳 或无 溢乳 伴胸 闷胁 胀 、 乳房 肿块 、 口苦 咽 干 、 急躁 易 怒 、 心烦 抑 郁 、 胃胀 纳 差 、
DA受 体 , 致血 中 P 导 RL水 平升 高 。高 P L抑 制卵巢 R
病 人 , 能是单 一 病机 , 可 也可 能多病 机共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 疗上应
谨 守病 机 、 证 施 治 。 辨
辨 证 根据 抗 精 神 病 药物 的作用 机制 及 妇女 高
泌 乳素 血 症复 杂多 变 的 临床 症 状 , 据 中医诊 断 学脏 依
( I 降低所致 。而 且 , S导 致患 者 P L 的升高 的 P H) AP R
【 文章 编号1 1 0 —3 9 2 1 ) 3 0 3 — 2 0 07 6 (0 0 0 — 3 10
随着抗 精 神 病药 物 ( S 使 用 率 的 与 日渐 增 , AP ) 该
系列 药物 副反应 的发生 率亦 日显 突 出。患者 在获 得精 神疾 病好 转的 同时 , 在忍受 着 AP 也 S药物 不 同程度 的
陕西 中医 2 1 年 第 3 00 1卷第 3期
31 3
抗精 神 病 药物所 致 高 泌 乳素 血症 的 中医辨证 分 型初 探
闫 俊 英 许 莉 王 志 红 △ 李 俊 霞 ▲ 裴 国 良。 河 北 医科 大 学 中 医 院 ( 家 庄 0 0 1 ) 石 5 0 1
【 中图分类号 】 R2 1 9 【 7. 文献标 识码】 A
缓。
AP S所适 应 范 围概属 中医 的癫 狂 郁症 , 病机 皆 其
因阴 阳失 调 , 情 内伤 , 七 痰气 上扰 , 气血 凝滞所 致 。《 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汁溢出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3-06-18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15
乳汁溢出是指女子非在哺乳期而出现乳汁自溢。
㈠气虚不固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乳汁溢出。
2.辨证要点乳汁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乳房柔软,或倦怠乏力,或乳汁量少,或心悸,或气短等。
【治则与选方】健脾益气,固摄回乳;可选用四君子汤与玉屏风散合方。
㈡肝郁化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乳汁溢出。
2.辨证要点精神抑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或失眠多梦,或大便干结,或乳汁
黏稠等。
【治则与选方】疏肝解郁,清热回乳;可选用丹栀逍遥散与牡蛎散合方。
㈢痰热瘀阻,乳汁外溢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乳汁溢出,乳房疼痛。
2.辨证要点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或厚,脉滑数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肢体困重,或头沉,或失眠多梦,或口苦口腻,或乳汁黏稠
等。
【治则与选方】清热化痰,化瘀回乳;可选用小陷胸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