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地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性学科之一。

地理学分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类。

其中,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规律,而自然地理学则研究自然环境的分布和特征。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具有多种自然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层、水文圈等。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认识地球,人类发明了地图。

地图是地球表面缩小后的图形表示,可以反映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分布,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 地球是一个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有两极和一个赤道;2. 地球有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需要365.24天;3.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导致了季节的变化;4. 地球有一个大气层,包括对地球有益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二、地球的地图表示地球有很多不同的地图表示方式,包括球形地图和平面地图等。

其中,球形地图更符合地球真实的表面形状和大小,而平面地图则常用于地图的传输和制作。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包括:1. 等角投影方式,如横轴等角、兰勃特等角、黄牛座等角等;2. 等积投影方式,如墨卡托投影、冯·诺依曼投影等;3. 等距投影方式,如柱状投影、等距圆锥投影等。

三、地图上的比例尺和坐标系地图上通常会标注比例尺和坐标系,以方便使用者理解地图的大小和位置。

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一般表示为1:N的形式。

坐标系则是地图上的定位系统,以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四、地球的经纬度和标准时区地球的经度线和纬度线的交点处即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坐标,以东经和北纬为正方向。

另外,为了方便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间对比,世界上被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宽度约为15度,被称为标准时区。

总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通过地图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地球。

地球的基本特征

地球的基本特征
浩瀚宇宙之中 : 地球是一个表面光滑、蓝色美丽的正球体。
机舱窗口俯视大地 : 地表是一个有些微起伏、极其复杂 的表面。
—— 珠穆朗玛峰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之间高差近20km。
事实是:
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 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 梨形的椭球体。
地球的物理表面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
形状。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①地球的自然表面 ②地球的物理表面 ③地球的数学表面
3
地球的自然表面
理论值:以大地水准面为标准,假设地球是
一标准椭球体,地球内部物质密度无差异,计
算的地球表面各处的重力值。
但 各处由于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严实
密度不同。
实测值:实际测量的重力值。
实测值经高度和密度校正后与理论值不符的现
象称重力异常。
15
重力异常的重要意义 • 当矫正后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时称正异常, 反之称负异常。正异常区表示地下存在高密度 物质,负异常区则为低密度物质。 • 地壳存在一些密度较大物质的地区,如铁、 铜、铅等金属矿区,表现为正异常;存在一些 密度较小物质的地区,如煤、石油,表现为负 异常。
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 地球椭球体,简称 椭球体。
它是一个规则的 数学表面,所以人 们视其为 地球体 的数学表面,也是 对地球形体的二级 逼近,用于测量计 算的基准面。
2. 赤道的地球直径比通过两极的直径长42.5Km。 地球的扁率:地球两极扁平的程度 。 a=b-c/b b:地球赤道半径 c:地球两极半径
地球的基本特地征球

02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02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地貌的地带性
在一个地带内,地形的发展表现出一 种与其他地带不同的特点,叫做地形发展 的地带性。主要有大地构造地带性和气候 地带性
一、气候与地貌
气候是地貌形成的 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主要为温度 和降水量)决定着外力 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影 响到其塑造的地貌。
二、气候地貌分带
形成地貌的外力受气候控制,地球上气候呈 现分带性,故地貌的空间分布亦具分带性。
岩石的类型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 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 和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有明显的成层 构造,一般都含有化石。
岩石的类型
3.变质岩: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在地壳 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下发生变质 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的物质成分既有原岩成分,也有变 质过程中新生成的成分。
(楊達源,自然地理學,2001,P.321)
一、戴维斯三要素说
岩性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作用营力不同、经受 作用的时间长度或发育所处的阶段不同,都会导致地 貌形态不同。
反过来说,地貌形态的差别,可从岩性、构造、 营力、历史或阶段等方面得到解释,或找出原因。
三要素说的提出,明确了地貌形成的内因是岩石 与构造,外因是营力,以及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 间和必然经过不同的阶段。
大陆架:与陆地连接的浅海平台。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斜坡。 海山:大洋底孤立的隆起高地。 洋脊:贯穿大洋中部的巨大海底山脉。
第一节、地貌形态
3、地貌基本形态 自然界的地貌形态常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合的形
式存在。把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形态,例如冲沟、 沙丘、冲出锥等称为地貌基本形态。 4、地貌形态组合
有的地质作用进行得很快,易于被人察觉,如 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但更多的地质 作用进行得非常缓慢,例如地壳的升降运动,即使 在相当剧烈的地区,每年升高只不过几毫米,但经 过长期发展变化,常常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化。

地理知识点总结小报

地理知识点总结小报

地理知识点总结小报地理是研究地球及其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掌握地理知识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探索自然、发展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常见的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圆的球体,其赤道的半径约为6378km,而两极的半径约为6357km,因此地球的赤道略大于极半径。

这导致地球在赤道处稍胀大,而在两极稍扁扁平。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圈的过程,其周期约为24小时,对应地球的昼夜变化。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其周期约为365.25天,对应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均匀,陆地包括七大洲,海洋则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0%。

4.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纬度、海洋、风系统、地形等。

因此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

二、地理环境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主要包括陆地和海洋。

陆地主要由大陆和岛屿组成,海洋则由大洋和近海组成。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对天气、气候、动植物分布等方面都有影响。

2. 气候系统地球上分布着不同的气候区域,包括热带、温带、寒带等。

这些气候区域影响着各地的生态环境、居民生活习惯和经济活动。

3. 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较为匮乏。

因此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对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4. 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大气污染等。

保护地球环境对于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利益至关重要。

三、人文地理知识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一些地区人口密集,而另一些地区则人口稀少。

人口分布的不均匀对经济、社会、环境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2. 文化交流地球上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文化交流的研究对于增进各地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章地貌-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

《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章地貌-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
• 3.地表物质组成因素
• 4.人类活动因素
中国自然地理
第三章 气候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高东低、阶梯状地势对河流的显 著影响:
1.我国著名的大江大河均发源于第 一、二级地形阶梯上。沟通了东西 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之 前的联系
2.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地段,水 力资源丰富
3.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分布,基本上 与我国河流平行,因此增加了河流 径流年内分布的集中程度。
第四纪黄土 构成的黄土 地貌区。地 表支离破碎。
我国山地众多,岩浆岩 和变质岩常大面积裸露, 构成崇山峻岭,危岩峭 壁。其中侵入岩以花岗 岩为主,如黄山、华山。
地表初露的喷出 岩以基性的玄武 岩为主,他们多 是第四纪火山喷 发活动形成的岩 溶岩流。如长白 山天池、海南岛 北部。
贵州、广西一代古生 代碳酸岩层深厚,形 成喀斯特地貌。
(二)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 1.我国山脉分布具有规律性,他们即使中国地貌的骨架也 是重要的地理界线。
(二)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 2.网络装的地貌轮廓
• (1)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 • (2)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分
布于西部 • (3)四大盆地分布近东西向,分
布于中西部 • (4)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 • (5)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西北内陆干旱地 区,干燥剥蚀和 风力作用是主要 的外营力。
东部地区降水充 沛、流水侵蚀堆 积作用是主要的 外营力
第二节 地貌形成的因素
• 古气候条件下遗留的地貌痕迹
• 第四纪期间发生了几次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变化剧烈,深 刻影响这地貌外营力,影响我国地貌发育。(如:沙漠、 黄土、海平面升降、红色风化壳、喀斯特地貌······)

部编版初中地理课文全目录

部编版初中地理课文全目录

部编版初中地理课文全目录
1. 第一章: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 1.1 地理学科的定义
- 1.2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
- 1.3 地理学科的分类
2.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 2.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 2.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2.3 地球的地理构造
3. 第三章: 地球的气候与天气
- 3.1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 3.2 气候要素
- 3.3 气候类型
4. 第四章: 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
- 4.1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 4.2 大气环境污染与保护
- 4.3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5. 第五章: 水资源与水循环
- 5.1 水资源的重要性
- 5.2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 5.3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6. 第六章: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6.1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6.2 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影响
- 6.3 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7. 第七章: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7.1 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
- 7.2 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7.3 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方法
8. 第八章: 人口与城市化
- 8.1 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 8.2 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 8.3 人口问题与解决措施
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 9.1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模式
- 9.2 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可持续性
- 9.3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10. 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0.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目标
- 10.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 10.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理最主要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最主要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最主要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具有复杂的构造和多样的特征。

地球的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硬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厚度在30-70公里之间。

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在2850公里至2900公里之间。

地核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从地幔底部到地球中心,厚度约为2200公里。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性质对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的一种表现,地球的内热作用导致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

了解地球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特征和变化。

二、地球表面特征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是地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地球表面有山脉、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地貌。

地球的地形地貌特征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地质构造、气候气候、水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征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山脉和高原是重要的水资源区,对水文地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盆地和平原是重要的农业区和人口集聚区。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三、气候分布气候是一定地域一定时期的大气环境条件的总称。

它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等多种气象要素。

地球气候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着显著差异。

根据气候分布的不同特征,通常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原气候等多种类型。

气候分布对地球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热带气候是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的重要气候类型,对热带地区的植被和动物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温带气候则是主要的农业气候类型,对世界粮食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气候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气候资源,促进气候条件下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四、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各种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飓风、台风等多种灾害。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讲义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讲义
L K O
b θ n a m
K
有:
m2 + n2 = a2 + b2
m· n· sinq = a· b
椭圆′称内任一条直径d的平行弦中点在椭圆内的轨迹 形成另一直径d ′, 则d为d的共轭直径。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41
三、地图投影的变形
在分析地图投影时,可借助对变形椭圆和微小圆
的比较,说明变形的性质和大小。椭圆半径与小 圆半径之比,可说明长度变形。很显然,长度变 形随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有一个极大值,即 椭圆长轴方向,一个极小值,即椭圆短轴方向。 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称为主方向。椭圆面 积与小圆面积之比,可说明面积变形。椭圆上两 方向线的夹角和小圆上相应两方向线的夹角的比 较,可说明角度变形。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22
三、全球定位系统
地面控制部分由1个主控站,5 个全球监测站
和3 个地面控制站组成。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23
三、全球定位系统
用户接收部分的基本设备是GPS信号接收机,
其作用是接收、跟踪、变换和测量GPS卫星 所发射GPS信号,以达到导航和定位的目的。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克拉索夫斯基 1975IUGG WGS-84
a b α e2 e‘2
6 378 245.000 6 356 863.019 1/298.3 0.006 693 422 0.006 738 525
6 378 140.000 6 356 755.288 1/298.257 0.006 694 385 0.006 739 502
x=f1(φ,λ)
y=f2(φ,λ)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32
三、地图投影的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教学目的】:一、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二、帮助学生建立地球空间概念;【教学要求】:一、要求学生掌握构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异常;二、要求学生认识地球基本特征;三、要求学生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四、要求学生掌握理解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课程重点、难点】:一、课程重点包括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磁的物理性质3.地球的圈层结构二、课程难点布格异常、地磁、地幔、地核【课时分配】:2【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第一节地球概况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第一级近似:圆球形第二级近似:旋转椭球体第三级近似:大地水准体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二)地球大小二、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质量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用地球的质量除以地球的体积,便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是 5.517g/cm3,而地壳上部的岩石平均密度是2.65g/cm3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体),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

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比理论值大的称正异常,比理论值小的称负异常。

存在一些密度较大物质的地区,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区,就常表现为正异常;而存在一些密度较小物质的地区,如石油、煤、盐类以及大量地下水等,就常表现为负异常。

异常的大小取决于矿石与周围岩石的密度差、矿体的大小以及矿体的埋藏深度。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进行找矿和地质调查,这称为重力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

(二)地磁地磁具有以下特点:(1)地磁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的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2)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磁偏角和磁倾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

局部的地磁异常主要是由地下岩石磁性差异引起。

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磁法勘探就是据此寻找地磁异常区,从而发现隐伏地下的高磁性矿床。

此外通过研究在亿、万年前所形成的岩石中保存下来的剩余磁性的方向和强度,来判断地球磁场方向的变化,称古地磁学。

它可以配合其它方法探索地球岩石圈构造发展的历史。

(三)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

地壳表层的温度常随外界温度而有日变化和年受化,但从地表向下到达一定深度,具温度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深度叫常温层。

它的深度因地而异,在我国北方,温度具有年变化的深度大约在30m左右。

在年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

地热的主要来源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

地球内的热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进行释放,如火山喷发、热水活动以及构造运动等都是消耗地热的形式。

但地热释放最经常和持续的形式是地球内部热能从地球深部向地表的传输,这种现象称为大地热流。

研究还表明,地热流值与岩石圈厚度有关。

岩石圈越薄,则地热流值越大;反之,则越小。

因此根据地热流值的大小可以推算出岩石圈的厚度,其推算结果与根据地震波推算的结果大体相符。

地热流所带出的热能是很分散的,目前只有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的地热能,才能当作资源看待。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外部圈层(一)大气圈从地表(包括地下相当深度的岩石裂隙中的气体)到16000km高空都存在气体或基本粒子,总质量达5×10 15t,占地球总质量的0.00009%。

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气体、尘埃等,占1%。

大气圈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重要的作用:(1)大气可以供给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碳、氢、氧、氮等元素。

(2)大气可以保护生物的生长,使其避免受到宇宙射线的危害。

(3)防止地球表面温度发生剧烈的变化和水分的散失,如若没有大气圈,地球上将不会存在水分。

(4)一切天气的变化,如风、雨、雪、雹等都发生在大气圈中。

(5)大气是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6)大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

大气容易遭受污染,大气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人类健康。

(二)水圈水圈主要是呈液态及部分呈固态出现的。

它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形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是地球构成有机界的组成部分,对地球的发展和人类生存有很重要的作用:(1)水圈是生命的起源地,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2)水是多种物质的储藏床。

(3)水是改造与塑造地球面貌的重要动力。

(4)水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水资源的多寡和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

(三)生物圈指地球表面有生物存在并感受生命活动影响的圈层。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动物、植物大约有250万种,其中动物占200万种左右,植物大约占34万种左右,微生物大约有 3.7万种。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内部圈层指从地面往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各个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常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更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情况。

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

同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介质的刚性和密度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地震波实际上对地球起到“透视”的作用。

当然,也可以借助宇宙地质(特别是陨石的成分)来判断地球内部的成分。

如果地球从表及里,是由均一物质组成,则纵横波速度在任何深度和任何方向都应该相同。

但根据地球内部震波传播曲线分析,可以看出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而发生变化,并且有些地方还发生突然变化,可见地球内部物质不是均一的,而且还存在许多界面。

地震波在地下若干深度处,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

其中有两个变化最显著的不连续面,叫一级不连续面。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数据,可以制成地球内部震波传播速度曲线图。

从表或图中可以看出两个一级不连续面:一个在地下(自海平面起算)平均33km处(指大陆部分)。

在此不连续面以上,纵波速度为7.6km/s,以下则急增向8.0km/s;而横波则由4.2km/s增到4.4km/s。

这个一级不连续面称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另一个在2900km深处。

在这里纵波速度由13.32km/s突然降为8.1km/s,而横波至此则完全消失。

这个面称古登堡不连续面。

这两个一级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3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一)地壳1、地壳的元素组成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A层),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类岩石组成,它的质量为O、Si、Al、Fe、Ca、Na、K、Mg等8种主要元素占98%以上,其他元素共占1-2%。

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2、地壳的厚度和结构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7km多,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则只有约7km。

一般说来,高山、高原部分地壳最厚,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可达70km。

3、地壳的类型地壳可以分为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和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

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30—70km),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岩层之上有花岗岩层(表层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

总的来看,硅铝层好像浮在硅镁层之上,地表起伏越大(如高山、高原),莫霍面的位置越深,地壳越厚。

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最薄的地方不到5km,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即玄武岩层,其表层为海洋沉积层所覆盖。

此外,在陆壳和洋壳交会处还可以分出过渡型地壳,又称次大陆型地壳,其特点介于以上二种类型地壳之间。

(二)地幔指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深度为从地壳底界到2900km。

压力随深度而增加,温度也随深度缓慢增加。

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大体是缓慢而均匀变化的。

中间缺少一级不连续面,说明地幔物质较地壳具有很大的均匀性。

(三)地核位于深2900km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称地核。

由于震波速度在这一部分发生了突然变化,即纵波速度从每秒13.32km下降到8.1km,横波则消失,表明组成地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等有了很大的变化。

根据地震纵波的变化情况,地核又可分为外核(E层)、过渡层(F层)和内核(G层)。

外核由于只有P波才能通过,呈液态。

过渡层和内核有S波出现,呈固态。

关于地核的成分,很早就认为是铁镍成分,相当于铁陨石的成分,称为铁镍地核说。

后来有人认为组成地核的物质也是硅酸盐,但在高温高压下,原子结构受到破坏,使各元素原子中的电子游离出来,好像原子核融于电子之中,具有很大的密度,又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成为具有金属特性和液体特性的物质,这称为压力电离现象,这种物质状态称超固态。

近来又提出了更新的看法。

目前借助于冲击波的动力研究,已经能够进行超过地心压力的实验。

第三节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一)基本概念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组成地球的物质不断在变化和重新组合,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也不断在改造和演变。

地球的这种不断的变化,是和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密切相关的。

我们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所有地质营力来源于能,力是能的表现。

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简称内能)引起的,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以外的能(简称外能)引起的,主要有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等。

(二)地质作用的能源1.地内热能地球本身具有巨大的热能,这是导致地球发生变化的重要能源。

目前公认,放射性热能,即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热能,是地球热能的主要来源。

2.重力能指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位能。

3.地球旋转能地球自转对地球表层物质产生离心力和离极力。

4.太阳辐射能太阳不断向地球输送热能,太阳辐射热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赖以活动、发育并相互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外营力,如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5.潮汐能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使海水产生潮汐现象。

潮汐具有强大的机械能,是导致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营力之一。

6.生物能由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能量,无论是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以及人类大规模的改造自然活动,都会产生改变地球物质和面貌的作用。

但归根结底,任何生物能都源于太阳辐射能。

(三)地质作用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