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第七章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开展一般规律根底上指明社会开展的方向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
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
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梦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开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开展的特别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开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开展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开展规律把握的根底上的。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根底上提出的。
通过探究整个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开展的规律预测历史未来前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掌握社会规律,离不开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的方法的指导,这个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描绘未来社会美景,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觉新世界,即通过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别是经济形态来获得对未来社会的认识。
他们以此法勾画出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
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相对立的,同时,二者也有同一性,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对立物,而且也是继承者,应当汲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
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仅停留在现象上,并未揭示其实质和根源。
《心理学》网上考试题库

7 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会伴随梦境的出现。 答案:正确。
第六章 记忆
一、单项选择题
1 所为“潜移默化”是通过()
A 无意识记而接受
B 有意识记而接受的
C 无意回忆而接受的
D 有意回忆而接受的
答案:A
2 “触景生情”是()
A 有意回忆 B 无意回忆 C 间接回忆 D 机械回忆
答案:B
3 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大描述,在头脑
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A 记忆
B 想象 C 注意 D 思维
答案:B
4 艾宾浩斯发现遗忘进程的规律是()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很快 D 很慢
答案:A
5 时记忆中贮存信息的确数量有限的,大约是()个组块。
A 8—10 B 2—5 C 5—9 D 10—15
答案:C
6 在人们的记忆中,大多数的信息是以()形式出现的确。
2、神经元按照突起的数目可以分为() A 单极细胞 B 内导神经元 C 外导神经元 D 双极细胞 E 多极细胞 答案:ADE 3、神经元按照功能可以分为() A 单极细胞 B 内导神经元 C 外导神经元 D 双极细胞 E 多极细胞 答案:BC 三、判断题 1 人类皮层的生长只表现为功能的增加,而数量上没有变化。 答案:错误。也包括数量的增加。 2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但有很多树突。 答案:正确。 3 静息电位是指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 答案:正确。 4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导。 答案:错误。是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5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导。 答案:正确。 6 神经冲动的传导服从于全或无的法则。 答案:正确。 7 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反射弧。 答案:正确。 8 杏仁核在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答案:错误。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9 信号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正确。
7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马工程

党的方针政策和培养目标 教育对象的不同素质 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的改革、体制的转型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综合教育方法及其重要性 综合教育方法,是教育 者在把握各种教育方法 各自特点及共同取向的 过程中,通过协调整合,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复杂、 形成为共同目标服务、 多变的状况,教育者必 同时或先后运用多种方 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 法进行教育的方式。 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采用综合方法观察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本质 和规律的揭示及其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促进,简单地说 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真理性。 包括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理论基础的科学性、教育 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方法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科 学性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 传播理论、知识与信息,更是承担着引领价值取向和 铸塑灵魂的任务,要帮助人们修炼思想品德,改造主 观世界。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 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客观 性、先进性,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精 神武装人民群众 ,又要把马克思主义 的立场、观点、方法渗透到思想政 治教育过程中,培养人们正确的世 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根本依 据。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入认识的 成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依据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重要 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 求所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讲解

180°;(2)若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就不相等;(3)a2 =b2,a与b可能相等,也可能互为相反数.
解: (1)假命题.如图1所示,l1∥l2,则∠1+∠2=180°,但
∠1与∠2不是邻补角. (2)假命题.如图2所示,l1与l2不平行,∠1和∠2是同位角
行”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证明.
证法1: ∵∠1=∠3(对顶角相等),∠1+∠2=180°(已知), ∴∠3+∠2=180°(等量代换).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证法2: ∵∠1+∠4=180°(平角定义),∠1+∠2=180°(已知)
, ∴∠2=∠4(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6、公理、证明、定理的概念 (1)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即在长期的实践中,
人们总结出来的一些基本事实.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等.
(2)除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 理的方法进行判断﹒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3)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定理只能用公理 、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命题的命题来证明﹒
依据的方式,写出证明过程.
注意:通常文字证明题要有以上三个步骤,而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证 明题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文字证明题﹒题目已经明确用字母、符 号把命题表示出来,甚至也画出了示意图,对于不是文字证明的题, 我们只需从第三步开始写即可.
随堂演练
例1、如图所示,若∠B=35°,∠CDF=145°, 问AB是否与CE平行?
方法归纳: 解答文字叙述类证明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字信息
,把文字表示的命题“翻译”成用图形和符号表示( 即画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最后再写出证明过程 .
帮我写一篇箴言笫七章的心得分享

帮我写一篇箴言笫七章的心得分享1.引言1.1 概述箴言是《圣经》中的一本智慧书,它以短小精悍的语言,传递出了深远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箴言第七章是其中的一章,主题聚焦在对诱惑和淫乱的警示和劝诫上。
在这一章里,作者以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暧昧迷离、阴谋诱人的场景,用以告诫人们警惕那些会引导他们远离正道的危险诱惑。
第七章的概述部分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引领我们走进一个道德沦丧、情欲侵蚀的世界。
诱惑、淫乱和邪恶行为在这个世界里无孔不入,而人们往往会因为自身的软弱和对自身欲望的盲目追逐而失去了理智。
本章希望通过描写一个真实的案例,唤起读者对于诱惑的警觉,并引导他们追求正义和正道。
在这一章里,诱惑的对象是一个年轻的男子,而诱惑者则是一个美艳妩媚的女人。
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写了她的妆扮丰姿和妖娆动作,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
然而,在这美艳背后隐藏着魔鬼的诱惑。
作者用警示的口吻揭示了这个女人的陷阱和她的邪恶动机,她既没有忠诚于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对自己的婚姻忠贞不渝,而是在暗地里引诱、勾引那些无知而寻求刺激的男人。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和恐惧感,纵使箴言的目的在于警示人们远离罪恶,但我们确实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这种警示和提醒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它是对于我们将来可能面临诱惑时的一种教诲,同时也对于我们已经堕落的人提供了一剂良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箴言第七章所传递的信息是深刻而有力的,它提醒着我们时刻保持警觉,警惕那些可能让我们偏离正道的诱惑。
正直和坚守道德原则是我们在面对诱惑时的底线,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道德观念上的缺失,从而更好地为自己设立起防护墙,避免受到邪恶的侵袭。
总体而言,箴言第七章以其鲜明的描绘和深刻的讽刺,给予了人们极大的警示和启示。
它告诫我们不要贪图一时的快乐和刺激,而要保持理智和自制力,维护自己内心的纯洁和正义。
第七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的方向与调控考点三类化学平衡图像-课件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左上方(E 点),A%大于此压强或温度时平衡体系中的 A%,E 点必须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才能达到平衡状态,所以,E 点 v 正>v 逆;则右下方(F 点)v 正<v 逆。
[对点训练]
2.[双选]用 CO 和 H2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 反应如下:CO(g)+2H2(g) CH3OH(g)。在体积一定的 密闭容器中按物质的量之比 1∶2 充入 CO 和 H2,测得 平衡混合物中 CH3OH 的体积分数在不同压强下随温度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氢碳比:X________2.0(填“>”“<”或“=”)。 (4)在氢碳比为 2.0 时,Q 点 v(逆)________P 点的 v(逆)(填“>”“<”或 “=”)。
[解析] (2)随温度升高,α(CO2)减小,说明为放热反应,ΔH<0;(3)在相 同温度下,X 越大,n(H2)相对越多,α(CO2)越大,故 X>2.0;(4)Q 点为非平 衡点,该温度下,Q 点到 P 点时 α(CO2)增大,反应正向进行,Q 点的 v 正>v 逆,Q 点到 P 点的过程中 v 正减小,v 逆增大,故 Q 点的 v 逆<P 点的 v 逆。
2
c V 寄志言不燕 立雀,莫如相无唣舵,这自舟有,云无霄衔万之里马高,。漂荡2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鹰鸭爱仔高 无飞娘,也鸦长栖大一,枝几。多白手也成家。
项,恒容充氩气,不影响平衡状态和速率,错误;D 项,b 曲线先平衡,说明 远志大坚的 者希,望功造名就之伟柱大也的。人登物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
设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了 1 mol CO 和 2 mol H2,CO 的转化率为 x,则
CO(g) + 2H2(g)
CH3OH(g)
起始/mol 1
逻辑学 第七章推理:归纳推理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运用共变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意与被研究现象发生共变的情况是 不是唯一的。 第二、两个现象间的共变有一定的限度,超 过这个限度就会失掉原来的共变关系。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区别的。 相互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可以说没有 归纳推理就没有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依赖于归 纳推理。 2. 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异中求同,即通过排除 事物现象间不同的因素,寻找共同的因素来确定 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第 五 : 李 卫
二、求异法
求异法,也称差异法,其基本内容是:如果 某一被研究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 合不出现,而这两个场合中的其他情况完全相同, 只有一个情况不同,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 现象的原因。它的逻辑形式表示如下: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二、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逻辑要求和作用
完全归纳推理具有以下特点: 1.前提对某一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都做 了断定,无一遗漏。 2.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结 论是真实可靠的。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完全归纳推理的正确运用要遵守以下要求: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

第七章知觉一.单选1.与感觉相比,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以下图片主要反映的视空间知觉现象是(线条透视)3.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盖所描述的现象,被称之为(错觉)4.以自己的经验给予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赋予其对象一定的意义,这种知觉特性称之为(知觉的理解性)5.当我们的脑海中浮现“这是一个蓝色的碗”的信息时,我们便产生了(知觉)6.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这种加工是(自下而上)7.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方式8.“度日如年,一日三秋”这种错觉的产生原因是(情绪态度影响)9.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如,同样的六个。
排成不同的空间模式,更倾向于被组织成三组,而倾向于被组织成两组。
这种现象体现了知觉整体性中的(邻近原则)10.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知觉的(组织性)是刺激本身的自然特点,是人的先天完形倾向,与过去的经验无关11.当你站在一条砖块铺的路上向远处观察,你就会看见越远的砖块越小,即远处部分每一单位面积砖块的数量在网膜上的像越多,这种现象可以用是空间知觉中的单眼线索的(质地梯度)解释12.晴天看缙云山觉得很近,而阴雨天觉得很远。
这属于空间知觉中的单眼线索中的(空气透视)13.一辆小车,不管我们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上看,虽然看到的大小不同,但是我们依然知觉它能载人是因为(大小恒常性)14.在知觉事物的时候,我们总要使用一个标准才能进行判断,这个标准叫做(知觉考察系)15.无论在中午或者半晚,香蕉总是被看成黄色,这是由于(颜色恒常性)所致16.利用双眼线索是(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途径17.高于(3000赫兹)的声音,两耳强度差大,易于定位18.在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空间知觉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19.无对象性的知觉是(幻觉)20.关于对错觉的理解,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是歪曲的知觉)21.先天失明的人即使以后视力恢复也无法通过视觉对曾经触摸过的物体加以识别是因为缺少(早起感觉经验)22.下列属于受情绪影响产生错觉的是(风声鹤唳)23.一扇门无论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形状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我们都知道它是长方形的,这是由于(形状恒常性)所致24.在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是因为(闭合原则)25.下列选项对于知觉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说法正确的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26.下列选项对于知觉自上而下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27.下列知觉种类中不属于同一分类方式的是(社会知觉)28.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还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嗅知觉、听知觉以及视听知觉和(触摸知觉)29.(超感知觉)指不以感觉器官为基础即能获得知觉的心理现象30.“月从云中过”反映了哪种似动知觉(诱导运动)31.对知觉理解,下列最恰当的是(知觉是个体将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32.知觉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的作用或过程,如(检测)、识别、分辨等等33.以下哪点是感觉与知觉的区别(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但不以现实刺激为限的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34.知觉到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35.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的关系是(相互联系)36.下列关于时间知觉说法错误的是(时距知觉的加工可以用自上而下机制而不可以用自下而上机制)37.以我们最熟悉的昼夜节奏来说,哺乳动物的生物钟位于大脑的(下丘脑)中38.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39.时间知觉的参照系有: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以及(借助计时工具)40.影响时距知觉的因素包括:刺激的物理性质,内部变量以及(认知因素)41.知觉的对象性又叫(选择性)42.不属于知觉组织主要原则的是(发展性原则)43.有时,人们看到夜空中的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诱动现象)44.我们在不同颜色的灯光下看白纸,这张纸依然被知觉成原来的白色,这是因为(颜色恒常性)45.以下说明知觉理解性的是(在听句子“It was found that *eel was on the table”时将 *eel听成 meal)46.根据音笼实验的结果,容易混淆的声音来自(头部正中矢状面)47.一个小物体在大背景中运动和大物体在小背景中运动,哪一种情况速度看起来更是(前者)48.电影、卡通片的制作采用的是以下哪种原理(动景运动)49.当我们注意瀑布一会后,将视线移至旁边的悬崖时,悬崖看起来(向上运动)50.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魏特默)51.对于飞行中的子弹,白炽灯的闪烁,我们为什么看不出来(其速度高于人的运动知觉上阈限)52.不同位置的a、b两条线相继呈现,当时间间隔低于0.08秒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同时出现)53.多张连续的静态图像在眼前连续播放,就能使图片中的人物或物体运动,这便是动画的原理,对于每一张图片,我们称之为一帧,通常情况下,形成连续的动作最少需要每秒多少帧(10)54.当一个人长时间盯着瀑布(同49题)55.日常生活中,当你站在一个顺时针快速旋转的风扇面前紧盯扇叶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1.0 可编辑可修改
第七章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思考与训练】
1、矛盾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
4、矛盾的特殊性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二、填空题
1、矛盾有()和()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基本表现是矛盾双方()、()。
3、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和()。
4、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的。
5、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内因是变化的(),外因是变化的()。
6、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二是()。
7、()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8、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要作用的矛盾是()。
9、事物的性质是由()决定的。
10、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坚持()和()的统一。
三、单项选择题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B、矛盾双方完全等同
C、矛盾双方毫无差别
D、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说明()。
A、凡是矛盾必有斗争
B、矛盾产生的初期只有差异,没有斗争
C、只有对抗才是斗争
D、矛盾达到激化才有斗争
4、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一分为二
B、合二为一
v1.0 可编辑可修改
C、矛盾斗争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
C、矛盾的斗争性
D、战争和革命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
B、有区别的
C、有联系的
D、平行发展,各不相干
7、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
A、外因
B、矛盾
C、内因
D、斗争
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矛盾
C、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矛盾
D、主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矛盾
9、事物的性质是由()决定的。
A、主要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次要矛盾
D、矛盾的次要方面
10、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坚持()。
A、两点论
B、重点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均衡论
四、判断题
1、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
2、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
3、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绝对的。
()
5、“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简答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怎样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的发展有何作用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怎样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怎样
v1.0 可编辑可修改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