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合集下载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PPT课件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PPT课件
第八章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罗 杰 斯
罗杰斯(1902-1987)——心
理治疗学家,人格心理学家, 教育改革家。他是人本主义 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之一,非指导式咨商,以人 为本治疗的宗师。
代 表 著 作
《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
《咨商与心理治疗:新的概念和实践》
《来访者中心疗法:它的实践.含义与理论》 《论人成长》 《学习的自由》
技 巧 和 方 法
1、心理上的接触
2、在辅导关系中表里一致 3、对当事人无条件关怀 4、同感 5、重视辅导关系,自始至终与当事人保持充满 情感的关系。 6、协助当事人了解和宣泄对事件的情绪,而不 是纯粹探讨事件本身的细节。 7、避免对当事人进行诊断
个 案 过 程
来访者主 动求助 工作者说 明情况
你好!其实应该感谢的是你自己,因为,实际上你已经 意识到事情有些蹊跷,说明你本质上是一个上进的,希望 独立自主的好孩子.通过这次经历,你会变得更加善于思 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相信你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 吕老师

个 案
[背景]小强是23岁的青年,高中学历,患有小儿麻
痹症,走路一拐一拐的。17岁开始工作,从事了多种工作, 但一直没有满意的工作,他为自己没有稳定工作而烦恼, 因不能供养自己,被家人视为寄生虫。他的父亲脾气暴躁, 母亲对他很关心,但经常在他面前抱怨家里的事情,他感 到家里没有温暖。 他开始是就业的问题。小强没有知心朋友,感到生活 乏味,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对人充满了怨恨, 表现出极端的悲观和失落。
鼓励来访者 自由表达感 情
工作者接受、 认识、澄清对 方的消极情感
帮助来访者 采取决策
来访者开始接 纳真实自我
接纳来访者 的积极情感
促进来访 者的成长

11第八章人本心理治疗1

11第八章人本心理治疗1

四、贡献与局限 • 贡献: • 当事人中心治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 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 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 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师的态度为中心, 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 方法。

对存在人本主义的批评:缺乏严紧 的科学精神。
局限: 局限:
• (1)不适于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 略的来访者,不适用于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 访者。 • (2)过分忽视历史因素。 • (3)咨询师易失去自己的个性与独特性。 • (4)治疗方法太简单。 • (5)容易导致当事人漫无方向。 • (6)不是每个当事人都能信任自己内在的方 向感,并能找出自己的答案。
当面对困难时就有危机: 当面对困难时就有危机:
• (1)妄想与固执:妄想自己能同时作多种选 择,而兼顾到所有契约。 • (2)忧郁:害怕过困难的生活(害怕自由自 在的生活?) • (3)内疚:放弃选择的权利和责任。带着内 疚的选择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参照的是内疚而 不是实际情况。 • (4)强迫:不敢参与现实生活的借口。不敢 想象将来的生活,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逃避出来。
• 人人都是精神病; • 人是一只较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 • 人是……
• 感受具有个人性,没有对与错之分。 • 投入得越多,收获就越多。 • 投入有多少,收获就多少。
第八章 存在人本心理治疗
第八章 存在人本心理治疗
•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理论 • 第二节 人本主义的治疗原理 • 第三节 人本主义的治疗方法
“不中求是” 不中求是”
• 契约——不 不 契约 不许不(提倡,道德) 不许不(提倡,道德) • 社会需要契约。若要按照契约行事,则无 法生活,因为契约间是有矛盾的。 • 个人总是在“不”的体系中,选择适合自 己的那些契约,管理自己的生活。 • 萨特:“我在故我思”--我选择了这样 的生存,所以我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不许(禁止,法律) 不许(禁止,法律)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原理与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原理与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摘要:人本主义疗法,基于人本主义理论而创立,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

因此,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经验世界,从而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

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疗法理论方法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概述(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该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患者(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

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做心理治疗。

1974年,罗杰斯又进一步发展,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患者或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

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治疗模式。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最重要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是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

二是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

B实际 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与实际情 况相符:低估自己使人自卑;高估自己 使人自傲。 C差距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能够作为一 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差距大——焦虑不安 差距小——感到幸福和愉快
(2)自我的形成 自我概念是在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形成的。 A影响因素 a重要人物:通过与环境中所出现的生命 中的重要人物的交流,逐渐产生自我概念。 b童年关注:一个人的健康自我概念的形 成与其儿时能否得到积极地关注有关。 c价值条件:父母的关注往往是有条件的: 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 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或惩罚。
二、基本概念、假设 、理论构架
1、人性观 1)人性本善,认为人基本是善良、 现实、仁慈、进取、可信赖 2)潜能无限 3)自我实现,人是有理性的能够自立, 对自己负责
2、求助者的主观经验世界
罗杰斯认为,人生活在主观世界里,对于个 案工作者来说,只有从求助者的主观角度着 手才能体会各种事件对于求助者的意义,理 解求助者的各种内心感受的变化。罗杰斯强 调,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是从自己的角度 理解生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各种选择。 因此,人本治疗模式反对依靠外在的一些标 准衡量、评估求助者,认为这样做只会把工 作者自己的观察标准强加给求助者,从而忽 视求助者独特的主观现象世界。
二、 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 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後,虽然 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 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 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 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後来他来找 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 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 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 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又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 的感情。” “後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清单,发现他 跟一个女生来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 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 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

(个人中心)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个人中心)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 人格化和无人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需要 层次理论,突出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促进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促进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 论, 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 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个 案 目 标
案主能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 案主能更正确地评估他的经历和周围的事物 能重整其自我概念与经历更为和谐
技 巧 和 方 法
双方在心理上的接触 治疗者表里如一 无条件的关心 同感 真诚
个 案 过 程
来访者主 动求助 工作者说 明情况 鼓励来访者 自由表达感 情 工作者接受、 工作者接受、 认识、 认识、澄清对 方的消极情感
社工促使小强发泄心中的情绪, 社工促使小强发泄心中的情绪,而不是刻意分析他 的问题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的问题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社工相信小强澄清了自己 的感受后,他便能知道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的感受后,他便能知道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在个案后期,小强的情绪有所波动, 在个案后期,小强的情绪有所波动,但自我意识较为 稳定,并且学习了与人交往的技巧,有了较好的自表能力。 稳定,并且学习了与人交往的技巧,有了较好的自表能力。
个案 初期
小强第一次面谈时, 小强第一次面谈时,悲凉的神情给社工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说话声音很小,语气忧郁,模棱两可, 印象。说话声音很小,语气忧郁,模棱两可,回避社工的 眼神,表现出无可奈何和羞愧的神情。 眼神,表现出无可奈何和羞愧的神情。个案初期小强是一 个充满怨恨和愤怒的人,因为他基本心理需求-被爱、 个充满怨恨和愤怒的人,因为他基本心理需求-被爱、被 接纳和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 接纳和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 社工通过开放式的坐姿、全神贯注的倾听、 社工通过开放式的坐姿、全神贯注的倾听、适当地反 映他的观点和感受,使案主意识到被人了解和接纳, 映他的观点和感受,使案主意识到被人了解和接纳,促使 其表达心中的愿望和困惑,社工表达案主的期望- 其表达心中的愿望和困惑,社工表达案主的期望-做一个 喜欢自己和可以在他人面前抬起头的人, 喜欢自己和可以在他人面前抬起头的人,使小强对社工有 了信任。 了信任。

社会个案工作——人本治疗模式

社会个案工作——人本治疗模式

社会个案工作——人本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总结自己的临床辅导经验后提出的。

1951年,罗杰斯正式提出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注重感受和反映服务对象的内心变化。

1957年,罗杰斯经过反复的实验总结,得出促使服务对象改变的一些充分必要条件,把辅导介入的重点转向辅导过程中的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双方情感和体验的交流。

1974年,罗杰斯将自己的辅导模式正式命名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又称人本治疗模式)。

(一)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1.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人本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其理论假设涉及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以及自我概念、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等重要的基本概念。

(1)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人本治疗模式吸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具有发挥自身内在各种潜在能力、追求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向。

在生理方面表现为一切生物所共有的发展动力,在心理方面则表现为人所特有的充分发挥自身各种能力的自我实现倾向。

(2)自我概念。

罗杰斯把自我概念界定为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包括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以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三个部分。

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周围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人的态度和反应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而周围他人在给予服务对象关心和爱护时,总是附加一些条件要求服务对象迎合他的标准。

这样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就会受到周围他人价值标准的影响。

如果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依赖周围他人的价值标准,并以此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式,就会与自己的真实需要发生冲突。

(3)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当他人的价值标准内化为服务对象的内心要求时,就会使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与真实的经验和感受相冲突。

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服务对象通常借助曲解或者否定等方式保持自我概念与经验的表面一致,这时的内部心理状.态称为心理适应不良。

如果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与真实经验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无法再维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个时候服务对象就会面临极大的困扰和不安,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适应失调。

人本治疗模式分解

人本治疗模式分解

四、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
• 1、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 (同感、真诚、无条件的爱) • 2、注重个案辅导关系 (表里如一、不评价、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爱、同感、 保持独立性。) • 3、注重个案辅导过程 (接纳、同感、尊重) • 4、注重非指导性技巧 (倾听、释义、澄清、情感反应、自我揭示)
五、治疗过程
二、基本概念与假设
• • • • 1、人的本性 2、自我概念 3、问题产生的原因 4、工作目标
1、人的本性
1、人性观 • 1)人性本善,认为人基本是善良、现实、仁慈、进取、 可信赖; • 2)潜能无限 ; • 3)自我实现,人是有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 ;
2、自我概念
(1)自我的结构和内容 A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包括: a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与之相关的评价 如:“我是男的” ,“我的社交能力强” b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评价 如:“人们都不喜欢我”,“我不好” C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 如:“这个学校能发挥我的才干”
• 罗杰斯认为医患良好气氛的建立有赖于三个条件。首先,真诚一致。咨 询者与被咨询者都是真诚的。双方越是真诚,越是对治疗有利。要作 到真诚,双方即要明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深层意 识与外部表现的一致,又要愿意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复 杂感受。第二,咨询者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被咨询者。这意味“咨询者要 表达对被咨询者作为一个有潜力的人的深切、诚挚的关心;这是一种不 因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受到影响的关心”。第三,咨询者要 能站在被咨询者的角度去体验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把体验 到的这种情感、价值传达给被咨询者,使被咨询者意识到他的情感、 思想和行为受到咨询者的关注,使来访者有被人听到和理解之感。罗 杰斯把此称为“移情理解”。 • 总之,要帮助来访者就必须尊重他们,相信他恶魔内具有成长的潜 力以及自我向导的能力,理解他们的体验与经验,真诚地关注他们, 以使他们发展独特的自我。 • 罗杰斯认为这种积极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一旦建立起来,被咨询者 就能够自由充分地去体验那些过去因太具威胁性而不敢正视和体验的 思想和情感,通过治疗过程,从而自主解决自身的问题,朝着“充分发 挥作用的人”的方向发展。

第八章个案工作之人本治疗法

第八章个案工作之人本治疗法

(3)神入
3.采用非指导性原理
“非指导性治疗” --“当事人 中心疗法” 认为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 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变化 的潜能,因而心理咨询的任务在 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
4.不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过去,而是直接 处理来访者的现在,尤其是当前的情绪状况, 以此为重点。 5.咨询中集中在来访者的思想和情感上,耐 心倾听,注意共情,使来访者尽量表达和暴露 自己,充分体验到情感和自我概念的不协调, 从而促进改变自己。 6.咨询成功的标志是来访者人生态度发生变 化、生活能力不断提高;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人本治疗法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2.简述人本治疗法的基本理论假设。 3.人本治疗法的方法与技术。 4.人本治疗法的理论贡献与局限性分析。
第八章 人本治疗法
一、理论背景
心理学家把人本主义称为心理学 学派中的“第三种思潮”。主要 代表人物:马斯洛(19081970)、罗杰斯(1902-1987) 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成立,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2分 会。
人本主义疗法
当事人中心咨询法(来访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Carl Rogens)(19021987) 上世纪50年代创立。 “Client”:当事人、顾客
发展历史
非指导性治疗阶段 当事人中心治疗阶段 治疗的条件阶段 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
(1)第一阶段(非指导性治疗阶段) (1940-1950)
1942年出版《辅导与心理治疗》 只允许采用支持与理解性技巧.如接纳、 关心、尊重、同感、情感反映、澄清等, 而不允许采用指引性和影响性技巧,如 批评、解释等。
1957年出版《导致治疗性改变的必要足够 条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着重有治疗作用的 专业关系的性质,提出了协助当事人改 变的中心条件,包括表里一致、无条件 的关怀和同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假设与概念
(一)人性观 1、良善的本性 罗杰斯对人性抱着非常积极的看法。他认为人基本上是善良、 理智、仁慈、现实、进取、可信赖和有目标的。他并觉得人是有 责任感,能和谐地与别人合作和迈向成熟。在适当情况下,人是 有能力指引和掌管自己的生命
2、要了解人的整体性 在罗杰斯心目中,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彼此相关和互相影 响的;我们断不能单凭某一两种行为来分析他整个性格。他主张 人是一个的适应是满意的话,其他的问 题便会逐渐消失;但若当事人的基本问题未被解决,而只是某些 表面问题被改善,到最后,其基本问题仍会经过转移的过程而在 其他行为上表现出来。
C、精神崩溃与人格解体 适应能力低的人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因为他们常要采 取很多防御机制去避免接触到不快或与自我概念违背的事情。若 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或当事人突然遇到一件对他很重要,但 却与他的自我概念有严重冲突的的事情时,这时防御机制便会失 去效力。当事人再不能片面解释或否定他的遭遇,而是要面对面 地承受他一直不能接受的事实。这是很残酷的打击,当事人会大 受刺激,自我概念可能随之而崩溃,严重的更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 4、第四个阶段(1970—现在) • 这个阶段强调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更积极的参与和个人的投入。 除了以上所提的技巧,辅导员更可运用一些影响性的技巧(influ encing skills),如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回馈(fee dback)、问题(questions)立即性(immediacy)等。辅导员与 当事人"此时此地"的动态仍是深受重视。大致上,此阶段不强调 技巧,而着重于辅导员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辅导员更大的 自由去建立与当事人的关系,尽量使当事人感到被接纳。
4、个体的评估过程(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 人经常不断地衡量本身所遇到的经历,判断这些经历是否对 本身有用,能否协助满足自我实现的倾向。基于此种倾向,人会 追寻或珍惜一些能帮助发挥本身功能的经历,而避开一些会妨碍 本身功能的事情。 此评估过程是自发的,而不是经过刻意思考。故此,它能 真正反映出个体的需要和协助自我实现的方法。
5、主观的参考架构(subjective frame of reference) 罗杰斯认为了解别人的窍门,是在于我们能否采取现象学 的角度(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亦即是我们能否重视当 事人主观的参考架构。这是指旁人(如辅导员)需尝试体会当事 人对某处境的主观经历、避免将旁人本身的看法强加于当事人身 上,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由于个别不同的经历、性格和自我概念, 对同样遭遇都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主观的体验对当事人来说, 不但是非常真确和实在,而且更影响他的行为。
3、第三阶段(1957—1970) 罗杰斯在一九五七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 一书(The Necessary Suff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 rsonality Change)。这可以说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这书内,他提出治疗重点不再纯粹是反映当事人的感受,而是 要提供一些可以协助当事人性格成长的基要条件(core conditon s),如表里一致(congruence)、无条件的关怀(unconditional positve regard)和同感(empathy)等。辅导员要尽量投入整个 辅导过程中,利用他个人本质来引导当事人探讨问题,辅导员与 当事人"此时此地"的关系和对彼此的感受亦极为重要。
3、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conditions of worth) 在日常生活中,罗杰斯留意到要得着家人的关怀并不是无条 件的,当事人必须满足家人的要求、期望或家庭规条,这些东西 便是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 4、“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罗杰斯相信“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自重 (self-regard)或对自我概念的接受程度。 其次,这些条件往往使当事人忽略或牺牲自己内在的真正需 要;久而久之,使他感到自我概念迷糊和紊乱。 罗杰斯认为我们很难完全避免不内化这些“被认为有价值 的条件。
2、第二阶段(1950—1957) 罗杰斯于1951年时所作的书《当事人中心治疗法》(Client-center ed Therapy)使人本治疗法更上一层楼。此时的他再不如早期般 重视技巧,而是渐渐超向强调辅导员的本质。他指出当事人的情 绪状况应是辅导员重视主要环节,所以此时这治疗法被称为当事 人中心治疗法。
4、无条件的关怀(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辅导员对 当事人要有深切和真挚的关心。 当事人:(一位被控虐儿的妈妈,被警署辅介到辅导员):“你说 你想帮我,你们这些人都是那样虚伪。不要以为我来这里是因为 我想你帮我。我在此纯粹是因为那个员警要我来,不然便说要拉 我坐牢!” 辅导员:“要你来见我令你很愤怒,尤其当你觉得我是假装着帮你, 我想如果我像你那样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也会有同样的感 觉。”
5、自我概念对行为的影响 A、 经验的演绎 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接受和处理经验的方式和 态度。首先,我们看看一个理想的情况:若我们的“现实经验” 与“自我概念”是互相符合的话,我们对这经验是正面的。 第二种情况是当我们的“现实经验”与“自我概念”不相符 或有冲突时,我们便会歪曲我们对事物的看法(perception), 以求心理平衡。 第三种情况是一些符合“自我概念”的经验可能完全被当事 人用片面的方法去解释或否定它的存在。
(二)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的意义 自我概念是人本治疗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罗杰斯认为 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它与“自我”(self)不同, “自我”是指当事人真正、本身的自己(real, underlying orga nismic self),而“自我概念”是指当事人如何看自己。 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分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 力的认识(我可以做什么?),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我应该 是怎样?)。
3、自我实现的倾向(self-actualizing tendency) 罗杰斯深信人有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之倾向,例如满 足食、穿之基本需要后,会寻求安全感、知名度以达致自我实现。 此倾向乃是推动我们行为的基本动力,促使我们发挥内在潜能, 提升本身的功能,使个人更超成熟。他认为所有心理困扰都是由 于此倾向被压止所致。
第八章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教 学 目 的
学习人本主义的理论假设 了解人本主义的治疗技巧 评估人本主义的贡献和局限
罗 杰 斯
罗杰斯——心理治疗学家,
人格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 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有影 响的代表人物之一,非指导 式咨商,以人为本治疗的宗 师。
代 表 著 作
《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 《咨商与心理治疗:新的概念和实践》 《来访者中心疗法:它的实践.含义与理论》 《论人成长》 《学习的自由》
一、人本治疗法的历史发展
人本治疗法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0—1950) 罗杰斯于1942年所作的书《辅导与心理治疗》(Counseling and Psycherapy)奠定了这治疗法的基本概念。当时它常被称为非指 引式辅导(non-directive therapy)。着重的技巧乃是澄清(cl arification)、当事人的意念,表达对当事人的基本同感(prim ary empathy);要通过过一些留神的技巧(attending skills), 如解义(paraphrase)和情感反映(refkectuion of feelings) 所达成(lvey, lvey and Simek-Downing,1980)。另一方面,此 时的非指引式辅导员亦避免采用一些指引性的技巧,如问题、批 评、演绎(interpretation)、纪录个案历史、心理测验和诊断 (diagnosis)等方法。
三、辅导目标、方法与技巧
(一)人本治疗法的辅导目标 1、能更直接地披露自己的意见和情绪 2、能更真确地评估他的经历及周围的事物 3、能重整其自我概念,与经历更为调和
(二)辅导技巧要素 罗杰斯认为协助当事人达成理想的性格转变,必须有以下六 种要素存在: 1、双方有心理上的接触。辅导员和当事人能认识对方,建立信任关 系,彼此聆听,投入地关注对方。 2、当事人陷于焦虑及感到不安。 3、辅导员能表里一致。罗杰斯认为当辅导员能真挚时,辅导已开始 有进展了。 当事人:“我来的目的是想得到帮助,其实我已把全部的资料都告 诉你了,但你还是不能给我任何的帮助或建义。” 辅导员:“我知道你的期望及不满,我也为事情没有进展而感到相 当困扰,也许我们应该先就这点来讨论一下。”
B、自我保证和焦虑的产生 罗杰斯感到我们大部分行为都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符。一 方面我们会依着对自己惯常的意念去决定行动的准则。而另一方 面,则只容许自己意会与自我概念相符的经历。一旦遇到与自我 概念有所抵触的经历时,当事人便会因为恐怕当惯常持有的自我 概念被破坏而感到焦虑和受威力。在这样的处境中,当事人会采 取某些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来保证原来的自我概念。 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或用片面的方法去解释所发生的事 情即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以避免因要改变自我概念而引 起的精神痛苦。若当事人过度地采用这些防御机制,他观察事物 的态度将会变得呆板,容易将事情过分普及化(over-generaliz e),和将事实(fact)与意见(opinion)混淆在一起。
6、当事人感到辅导员的同感和无条件的关怀。 这个辅导要素反映出罗杰斯很着重当事人的感受。在辅 导员过程中,辅导员可能认为自己对他很真挚,有高度之同感和 无条件的关怀;但若当事人未能体验到它的存在,这辅导关系便 不算理想,而辅导的功能亦会降低。 罗杰斯认为以上这六项要素适合于任何治疗方式及所有人 际关系,而不限于心理治疗。除了这六项要素外,再不需有任何 其他要素,故此它们亦被称为“基要条件”(core conditions)。 可能除了第一项,其他五项要素的存在并不是绝对的有或无,而 是相对的多与少。若辅导员能拥有这些要素,他的辅导必会更为 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