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种类及治疗
急诊医学中的发热与寒战处理与护理

保暖物品使用
为患者提供保暖物品,如毛毯、热 水袋等,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体温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评估保暖措施 的效果,并根据体温变化及时调整 措施。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解热镇痛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用于 缓解寒战症状。但需注意用药剂量和 时间间隔,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良反应 。
抗生素
针对感染引起的寒战,应根据感染类 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使 用时应遵循医嘱,注意用药时机和疗 程。
较小的药物。
合并其他疾病患者
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在处理寒战时应综合考虑患者 的整体状况,避免加重原有疾病
或引发新的并发症。
护理在急诊医学中发热与寒战
05
管理中作用
心理护理和情绪安抚技巧
1 2
急诊环境下的心理支持
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减少患者焦虑和恐惧。
情绪安抚与沟通
运用温和的语言和肢体语言,与患者建立信任关 系,降低其紧张情绪。
诊断思路
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发热与寒战的原因,明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 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鉴别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与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疟疾、败血症、风湿热等。通过详细询问病 史、仔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急诊医学中发热处理策略
抗生素
针对感染引起的发热,根据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进行治疗。需注意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和禁忌症,避免滥用 。
中药制剂
如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退 热等功效。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
特殊情况下发热处理策略
发热的分期和护理措施

发热的分期和护理措施导言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常为身体对抗感染或其他疾病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
了解发热的分期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发热的分期以及不同分期下的护理措施,以便护士或其他相关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对处理发热患者。
发热的分期发热可以根据患者体温的持续时间和高度分为不同的分期。
常见的分期包括以下几种:1.临时性发热: 临时性发热是指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在24小时内自行恢复的发热。
临时性发热通常由外界因素(如环境温度、过度运动等)或非感染性因素(如药物反应、血液循环改变等)引起。
对于这种类型的发热,重要的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适当的休息,同时注意调整环境温度。
2.持续性发热: 持续性发热是指患者体温持续在正常范围之上,没有较大的波动,并持续超过24小时的发热。
持续性发热可能是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炎症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
治疗这种类型的发热需要找到发热的根本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者的体温,饮食和药物管理,以及提供适当的休息和支持。
3.不规则性发热: 不规则性发热是指患者体温在发热期和正常温度期之间不规律地变化的发热。
不规则性发热通常是由感染,药物反应,免疫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
治疗这种类型的发热需要找到发热的根本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提供适当的药物管理和疼痛缓解,以及提供心理和情绪支持。
护理措施根据发热的不同分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来帮助患者缓解不适和促进康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1.临时性发热护理措施:–维持适宜的室温,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
–鼓励患者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适当的休息和体力活动,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遵循医嘱服用解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来控制体温。
2.持续性发热护理措施:–寻找发热的根本原因,如细菌感染或炎症,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记录体温曲线。
发热的护理措施

饮食调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半流质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患者身体或用冰袋敷在头部、腋窝等处。
中度发热护理措施
01
休息
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
02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03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如口服或肛门给药。
02
发热的护理原则
观察体温变化
1 2
使用体温计
使用水银或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注意测量时 间,一般测量时间为5-10分钟。
观察热型
记录发热类型、发热持续时间、最高体温等, 有助于判断病情。
3
观察伴随症状
发热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 吐、腹泻等。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多饮水
01
发热时身体水分消耗增加,应多饮水以补充水分。
高热护理措施
休息
让患者保持绝对安静,避免过度活动。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 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物理降温
用冰袋敷在头部、腋窝等处,或用酒精 擦拭身体。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 等药物治疗。
超高热护理措施
紧急处理
观察病情
立即就医,采取紧急降温措施,如冰敷、酒 精擦拭等。
适量进食
02
发热时食欲减退,可适量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饭、汤
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意电解质补充
03
发热时易出汗,应注意补充电解质,如食盐、小苏打等。
饮食与休息
饮食调整
发热时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

发热一、症状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1.发热的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 37.3—38.0℃中等热 38.1—39.0℃高热 39.1—41.0℃超高热 41℃以上2.常见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大叔天火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正常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二、原因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
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
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
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发热的种类及治疗ppt课件

29
二 处理原则
1.原发病治疗。 2.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3.有些情况应及时解热。 4.降温时防止骤降。 5.加强护理,合理安排饮食,保持水
电解质代谢平衡。
30
本章目的要求
1.掌握发热、EP的概念。 2.掌握发热激活物、EP的种类。 3.掌握发热的基本环节、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4.熟悉发热机体的变化,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产热>散热
皮肤苍白、四肢冷厥 “鸡皮” 恶寒 寒战
高峰期
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收缩 皮肤温度,兴奋皮肤冷觉感受 器 骨骼肌不自主、节律、周期性收缩
产热=散热,高水平调节
自觉酷热 皮肤干燥、发红
中心体温上移的“调定点” “冷反应”冲动停止,血管扩张
退热期
产热散热
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调定点”回复至正常,中 心体温>“调定点”,散热2反4 应。
4.中枢神经系统——头痛,高热惊厥
26
发热时代谢的变化
总趋势:分解代谢,营养物质消耗
• 蛋白质分解加强,负氮平衡 • 糖原分解加强,血糖升高/降低; 糖酵解增强 • 脂肪分解加强,酮血症 • 维生素代谢,消耗增多(口角炎) • 水钠潴留,脱水
27
第六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28
一 生物学意义
(centric febrile mediators) • 概念:
参与发热的中枢机制,使体温调节中 枢的调定点上移的中枢介质。
16
• 正调节介质: • 1. 前列腺素(主要是PGE1/PGE2) • 2.环磷酸腺苷(cAMP) • 3.Na+/Ca2+比值
发热的辨证论治

精选课件ppt
43
用增液汤者有明显的阴液亏虚,机体失养 的表现,无腹部痞满硬痛的现象。若有腹 硬满疼痛,又见唇焦口燥等阴伤甚者,用 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五加减承气汤:宣白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体现了通腑泄热的灵活应用。
精选课芒硝、厚朴、生地、 玄参、麦冬为基本药,结合黄连、半夏、 瓜蒌、丹皮、知母、当归、牛黄丸,随机 应变,给予后人很大的启发。
者宜润”的原则。
精选课件ppt
18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 和临床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 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 法;
精选课件ppt
19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 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 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 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
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精选课件ppt
6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 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 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 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精选课件ppt
45
通便是退热的重要治法之一,在一般发热证 上,可以结合其他治法使用。
临床上最常用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
双重作用,对一般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患
者,有相当疗效。轻浅的表邪传里的发热证,
见到大便困难,也应考虑到后果,先与瓜蒌
之类润肠,可以减少热盛伤阴。
精选课件ppt
发热的分度及过程

发热的分度及过程
一、发热的分度
根据体温高低,发热可分为以下几度:
1.低热:体温在37.3-38℃之间,持续时间超过2周。
2.中度热:体温在38.1-39℃之间,持续时间超过2周。
3.高热:体温在39.1-41℃之间,持续时间超过2周。
4.超高热:体温超过41℃,持续时间超过2周。
二、发热的过程
发热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退热期。
1.体温上升期:在此阶段,体温开始上升,但还未达到高峰。
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手脚冰凉、皮肤苍白等症状。
2.高热期:当体温上升至高峰后,患者进入高热期。
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潮红、口干舌燥、呼吸急促等症状。
3.退热期:经过高热期后,患者的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在此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疾病和个体差异可能会导致发热过程的差异。
如果出现持续高热或伴随其他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发热的总结跟归纳

发热的总结跟归纳发热的总结与归纳发热是人体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早期症状。
正确的总结与归纳发热的特点和原因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发热的常见特点进行总结,并归纳发热的常见原因,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发热这一症状。
一、发热的特点1. 发热表现多样:发热可表现为体温升高,多数情况下伴有全身不适感、乏力、头痛、寒战等症状。
有时也会出现皮肤潮红、口渴等症状。
2. 发热程度不一:发热的程度可以不同,一般分为低热、中等度发热和高热。
低热一般指体温在37.3℃-38℃之间,中等度发热为38.1℃-39℃,高热为39.1℃及以上。
3. 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发热的持续时间也是有差异的。
有些发热可能只持续几天,而有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4. 不同年龄段发热表现差异:婴幼儿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所以在感染时更容易发热。
而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常常发热反应不太明显。
二、发热的常见原因1. 感染性疾病:感染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例如,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肺炎等都可以导致发热。
2. 炎症性疾病:某些炎症性疾病也会出现发热症状,如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3.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也可以引起发热。
4. 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也会导致发热,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5.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发热,如抗生素、抗结核药物等。
6. 特殊环境暴露:长时间受寒冷、高温、放射线等特殊环境暴露也可能引起发热。
7. 其他原因:代谢性疾病(甲亢、尿毒症等)、神经内分泌性疾病(甲状腺炎、嗜铬细胞瘤)等也可能导致发热。
三、应对发热的措施1. 观察症状变化:对于患者发热的情况,及时观察症状的变化,如伴有咳嗽、咳痰、腹泻、排尿异常等其他症状,有助于进一步判断发热的原因。
2. 保持体液平衡:发热时出汗增多,容易导致体液流失,因此饮水应注意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调温反应: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
一、内生致热源的信息传递
产EP细胞
激活物
EP作用于 中枢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 产EP细胞的种类? EP的种类、性质、来源? EP作用的部位?
.
产致热原细胞
1.单核细胞、M
2.肿瘤细胞(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细胞、白血病细胞、
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等)
高峰期
产热=散热,高水平调节
自觉酷热 皮肤干燥、发红
中心体温上移的“调定点” “冷反应”冲动停止,血管扩张
退热期
产热散热
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调定点”回复至正常,中 心体. 温>“调定点”,散热反应。
讲授内容
• 概述 • 发热的发病机制 •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 发热的机能代谢变化
.
发热时机能的变化
.
发热的典型表现
体温上升期
皮肤苍白、四肢冷厥 “鸡皮” 恶寒
寒战
高峰期
自觉酷热 皮肤干燥、发红
退热期
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
讲授内容
• 概念、发热原因 • 发热的发病机制 •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 发热的机能代谢变化
.
概述
体温
生理性 病理性
过热 发热
发热和过热的区别在哪?
.
发热的概念
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 点”上移,从而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
.
发热激活物种类
• (一)感染性因素(占临床发热的50-60%) • (1)细菌与毒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ET) 革兰氏阳性细菌----外毒素 (2)病毒、螺旋体 • (3)真菌 • (5)寄生虫
.
发热激活物种类
(二)非感染性因素
• 1.抗原抗体复合物 (antigen-antibody complexes, Ag-Ab)
.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
42 C
调
恢调
定
复定
点
点
上
移
37C
体温正常
体温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体温下降期
.
热代谢特点
体温上升期
皮肤苍白、四肢冷厥 “鸡皮” 恶寒 寒战
产热>散热
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收缩 皮肤温度,兴奋皮肤冷觉感受器 骨骼肌不自主、节律、周期性收缩
3.其它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郎格汉斯细胞等)
.
来源 成分
EP的种类的比较
内源性致热原(EP)
IL-1
TNF
IFN
MIP-1
单核、M M 白细胞 单核
糖蛋白 蛋白质 糖蛋白 肝素结合蛋白质
分子量 12~18
(KD)
耐热性 不耐热
17~25
15~17
?
不耐热 中度耐热 不耐热
致热 双峰热 小:单峰热 单峰热 单峰热
.
? EP 化学介质!
1.PGs 2.cAMP 3.Na+/Ca2+
“调定点”上移
“调定点”上移的本质是 热敏神经元被抑制(阈值 升高,如从37 C 升至39 C ),而冷敏神经元被兴 奋。
“调定点”上移后,调 节体温的功能依然正常, 只不过在高水平(比如在 39C)下进行调节。
.
三、调温反应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1.掌握发热、EP的概念。 2.掌握发热激活物、EP的种类。 3.掌握发热的基本环节、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4.熟悉发热机体的变化,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及处理原则。
.
患儿,女,2岁。因发热、咽痛3天,惊厥半小时入院。 3天前上午,患儿畏寒,诉“冷”,出现“鸡皮疙瘩”和寒战,皮肤苍白。当晚 发热,烦躁,不能入睡,哭诉头痛、喉痛。次日,患儿思睡,偶有恶心、呕吐。 入院前0.5h突起惊厥而急送入院。尿少、色深。
1.心血管系统——心率,血压↑(T上升期)
2.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 3.消化系统──消化液分泌减少、肠壁蠕动减慢
口腔:口干、舌苔厚,口腔炎、口臭 胃:嗳气、恶心、食欲不振 肠:便秘、消化不良
4.中枢神经系统——头痛,高热惊厥
.
发热时代谢的变化
总趋势:分解代 糖原分解加强,血糖升高/降低; 糖酵解增强 • 脂肪分解加强,酮血症 • 维生素代谢,消耗增多(口角炎) • 水钠潴留,脱水
参与发热的中枢机制,使体温调节中 枢的调定点上移的中枢介质。
.
• 正调节介质: • 1. 前列腺素(主要是PGE1/PGE2) • 2.环磷酸腺苷(cAMP) • 3.Na+/Ca2+比值
EP下丘脑Na+/Ca2+比值 cAMP
.
负调节介质: 1. 精氨酸加压素 2. 黑素细胞刺激素 3.脂皮蛋白质-1
调节性体温升高
.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过热
发热
无致热原
病因 体内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
有致热原
发病 调定点无变化 机制 调节机构失控
或效应器障碍
调定点上移
效应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防治
原则 物理降温
对抗致热原
.
发热的原因 致热原
含有致热成分的物质,能引起机体发热。
发热激活物
能激活机体产内源性致热原细胞,产生、 释放内源性致热原的物质。
交感神经
运动神经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紧张、寒战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
物发 热 激 活
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示意图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外毒素
单核细胞
直接 OVLT
下丘脑
②
抗原抗体
Na+/Ca2+
复合物
cAMP
类固醇
PGE
致炎物
EP
“调定点”上移
①
③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寒战
散热
产热
.
体温升高
讲授内容
• 概述 • 发热的发病机制 •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 发热的机能代谢变化
大:双峰热
(剂量依赖)
耐受性 不产生 不产生 . 产生 不产生
二、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上移
(一)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 的高效部分,次级部分是延脑、桥脑和脊髓等。
(二)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
? EP
“调定点”上移
.
中枢发热介质
(centric febrile mediators) • 概念:
• 2.组织损伤和坏死 • 3.类固醇 “苯胆烷醇酮” • 4.致炎物 硅酸结晶、尿酸结晶
.
讲授内容
• 概述 • 发热的发病机制 •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 发热的机能代谢变化
.
发热的3个基本环节。
1.内生致热原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 产内生致热原(EP)细胞,产生、释放 EP;
(内生致热原(EP):发热激活物作用于 产内源性致热原(EP) 细胞所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
.
第六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
一 生物学意义
• 短期一定程度发热加强机体抵抗力。 • 高热持续时间过久,对机体不利。
.
二 处理原则
1.原发病治疗。 2.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3.有些情况应及时解热。 4.降温时防止骤降。 5.加强护理,合理安排饮食,保持水
电解质代谢平衡。
.
本章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