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遗址地层堆积看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考古学在研究古代生态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考古学在研究古代生态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考古学作为一门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学科,不仅仅关注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还能通过对遗址、文物和环境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生态环境提供宝贵的线索和数据。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在研究古代生态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注重点考古学是通过对遗址的发掘、文物的考古学以及对环境的研究来还原过去的生活和社会。
考古学家常常通过发掘古代遗迹和挖掘文物,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形态、材质以及分布等特征的分析,推断古代人类的生态环境,进而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考古学在研究古代生态与环境保护中注重以下几点:1.环境调查:考古学家在进行实地考察时,不仅仅关注人类活动的痕迹,还会对古代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比如植被类型、动物种类等,通过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可以还原古代的自然景观,了解古人的自然生活。
2.古植物学研究:通过对古代遗址中的植物残骸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人类对植物的利用情况,比如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方式,从而推测古代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古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3.动物遗址学研究:通过对古代遗址中的动物骨骼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人类对动物的狩猎、养殖和捕捞情况,进而推断出古代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形式和程度。
4.地层学研究:通过对考古遗址中的地层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古代地貌的演变过程,推断古代的气候变迁和环境变化,从而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考古学在古代生态研究中的案例1. 古代农业生态考古学发现的古代土地利用和农田遗址,以及相关的农具、种植残留物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通过研究农田的布局、灌溉系统以及锄头等农具的形态与功能,我们可以还原出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耕作制度以及耕作智慧。
2. 古代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考古学家通过对古代水利工程遗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并推断古代水利工程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地质演化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

地质演化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地质演化是指地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包括地壳变动、地质构造活动、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等。
这些地质演化的过程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针对几个重要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质演化对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
地球的地质变动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地震、火山喷发和洪灾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居住地区的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挑战。
同时,地球的地质演化也带来了富饶的土壤、地下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这对人类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地质演化对人类的能源供应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的地质演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这些能源对人类的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和家庭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消耗的加剧,地球资源的有限性逐渐显现。
因此,人类需要加强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使用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以应对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
再次,地质演化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地质变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如山脉、河流和湖泊等,这些地貌景观成为了人类的创作灵感和旅游目的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艺术。
同时,地质演化的过程中也保存了古代地质时期的化石和化石遗址,这些地质遗迹成为了研究人类起源和生命演化的重要证据,对人类的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质演化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地球的地壳和水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而地球的地质演化会改变地壳的性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类需要关注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采取合理的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质演化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地质变动给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宝贵的资源。
地质灾害对人口安全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人口安全的影响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物理变化或地壳演化所引发的地面运动或岩石滑坡等灾害性现象。
它们对人类社会和人口安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维度探讨地质灾害对人口安全的影响。
首先,地质灾害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农田被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埋没,无数农作物被毁坏,导致农民生产力丧失和粮食短缺。
另外,地质灾害还会破坏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线路等,严重阻碍交通和通信。
这些经济损失不仅会直接影响地区的发展水平,还会对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其次,地质灾害对社会秩序和人口安置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当地质灾害发生,人们的生活、住房和工作环境都可能受到严重破坏。
灾害发生后,灾民需要紧急撤离,这会导致大量人口流动和社会秩序混乱。
同时,因为重建和安置等问题,地质灾害可能迫使人们长期离开原居住地,甚至有些人可能永久迁移。
这种人口流动和迁移对于社会稳定和人口安全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在环境方面,地质灾害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比如,地震引发的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会改变地表地形,破坏动植物栖息地,甚至导致物种灭绝。
此外,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和熔岩流会严重污染土地和水源。
这些环境破坏不仅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还会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人口安全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
通过不断改进地质灾害预测技术,我们能够提前发现灾害的蛛丝马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救援措施。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灾害易发地区的规划和管理。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应该避免在高风险地区建设居民区和重要基础设施。
此外,还需要提供灾害教育和培训,增强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总结而言,地质灾害对人口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除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外,还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规划管理和公众教育,我们能够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对人口安全的影响,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考古学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考古学与环境变迁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文明和历史的学科,通过对考古遗址和古物的发掘、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以及社会和文化变迁等。
然而,考古学不仅仅关注人类的历史,它还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
一、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环境的稳定与变迁,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兴衰和文明发展的进程。
考古学正是通过对环境遗迹和人类活动痕迹的研究,揭示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1. 环境对人类定居和农业的影响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定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游牧到定居,从狩猎采集到耕作养殖,这一演变过程受到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例如,地理条件的适宜性、水源的充沛性以及土壤的肥沃程度等因素,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在某一地区长期定居,并进行农业生产。
而考古学则可以通过对古代种植遗迹和农田遗址的研究,还原出古代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式,为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2. 环境对城市建设和文化演变的影响城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标志,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受到了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例如,一些古代城市的建设往往依赖于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水源,而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决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
此外,环境的变迁还会影响城市的繁荣与衰落,如气候变化、水源枯竭等不利因素都可能导致城市的废弃或迁徙。
考古学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和分析,揭示了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考古学对环境变迁的研究考古学不仅仅是研究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学科,它还可以提供对环境变迁的认识,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环境条件和变化趋势,并对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 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考古学通过分析古代动植物遗存、地层沉积和岩石化石等,可以还原出古代的气候和环境状况。
例如,通过对古植物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一地区古代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结构,进而推断出古代的气候特征。
古代地震活动记录的研究与分析

古代地震活动记录的研究与分析古代地震活动记录的研究与分析摘要:地震活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古代地震活动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了解过去的地震事件,并且为未来的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本文通过对古代地震活动记录的研究与分析,探讨了古代地震活动的特点、机制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关键词:古代地震活动、记录、研究、分析、影响一、引言地震是地球表面产生的一种地质现象,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地震活动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古代地震活动记录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了解过去的地震事件,并为未来的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二、古代地震活动记录古代地震活动的记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现象等。
其中,历史文献是研究古代地震活动最常用的来源。
在中国,古代地震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春秋》和《战国》时期。
这些记录提供了地震的时间、地点、烈度等基本信息,是研究古代地震活动的重要依据。
此外,考古遗址也可以提供古代地震活动的间接证据。
通过对古代建筑物、遗址和地层的研究,可以推测地震对古代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
自然现象也可以用来记录古代地震活动。
例如,地震会导致地表的破裂、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等,这些现象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留下痕迹,成为研究古代地震活动的重要依据。
三、古代地震活动的特点古代地震活动与现代地震活动相比存在一些特点。
首先,古代地震活动的记录相对较少,时间跨度也有限。
由于古代社会的不发达以及记录技术的限制,古代地震活动的记录相对较少,很难全面了解古代地震的活动情况。
其次,古代地震活动的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文献和考古遗址,受到了时空限制。
古代地震活动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一些有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址的地区,这也造成了古代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古代地震活动的机制古代地震活动的机制与现代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区别。
在现代地震学中,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带是地球表面地震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历过许多大规模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的影响深远,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 饥荒的肆虐在古代社会,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然而,在遭遇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农作物的生长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饥荒大规模爆发。
饥荒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和道德风气,人们必须通过抢劫、偷盗等行为来维持生计。
一些人因为缺乏食物而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颠沛流离,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东汉末年,因自然灾害和各种社会原因,中国中原地区饥荒迭起,大量人口饿死,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六十万长安饿殍”的悲惨场景。
2. 灾后重建在灾害过后,社会需要重建。
这时候,政府必须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受灾地区重新建设。
例如,抗战胜利后,中国各地都受到了日本侵略者侵略的摧残,面临重建的困境。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灾后重建。
政府派遣工程师到受灾地区进行评估,然后向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物资、资金及技术支持,帮助其恢复城市设施、道路、桥梁等基本设施。
这些重建工作增强了受灾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居民的民族意识。
3. 战争加剧在某些情况下,自然灾害还可以加剧战争危机。
例如,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发生了许多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等,导致农民大暴动,形势严峻。
这种情况下,国家的镇压措施往往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反抗,从而加剧了战争的风险。
据历史记载,明朝时期的黄巢起义就被自然灾害作为导火线,因当时的洪涝灾害严重,引起人民愤慨,最终导致政府的失控和民变的频发。
4. 社会思想的影响在自然灾难面前,古代社会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思想变革。
尤其是在饥荒、战争等灾难性事件的影响下,人们的生存和安全受到威胁,这一时期的思想更加趋向于实用主义和灵性主义,如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受灾的历史时期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
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纪科学与环境考古学

第20卷第2期2005年2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 ART H SC I ENCEVol.20 No.2Feb.,2005文章编号:100128166(2005)022*******第四纪科学与环境考古学3杨晓燕1,2,夏正楷2,崔之久2(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2.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由于第四纪包含了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全部历史,第四纪研究成为环境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纪科学作为环境考古的一种研究手段,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其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考古资料和更多的考古学信息,对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法则提供更多的帮助;对于第四纪科学家而言,古人地关系的研究只能通过环境考古学来实现。
在环境考古研究中,第四纪科学主要承担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①重建古人类活动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②探索遗址形成和废弃的自然原因;③包括农业考古、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等的专题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可基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不同尺度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对于小尺度环境考古,采用主题研究;中尺度、大尺度和超大尺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
所有的高级尺度研究一定是建立在低级尺度研究基础之上,就像一座金字塔。
低级尺度研究是基础,是高级尺度研究资料和证据的积累;同时不同研究尺度可大可小,它的界定根据研究主题而决定。
第四纪科学在环境考古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环境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考古学家与地学家的精诚合作,需要双方多进行学科之间的交流。
我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还处在资料积累阶段,应该循序渐进发展环境考古学。
关 键 词:第四纪科学;环境考古;古人类;环境演变中图分类号:P534163 文献标识码:A 环境考古学是考古学与地球科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交叉而产生的新学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着重研究古代文化和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1]。
在中国,环境考古学从概念的提出[2]到现在研究工作的逐步开展,第四纪工作者为推动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3,4]。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所引起的各种破坏性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飓风、台风、山火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人身安全、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人身安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地震、洪水等灾害往往导致人员伤亡和失踪,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痛苦和悲剧。
台风和飓风则可能引发房屋倒塌和海啸,给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直接威胁。
此外,在自然灾害期间,人们也面临疾病传播的风险,包括饮用水污染、食品短缺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存。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灾害一般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首先,在灾害发生后,很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会被破坏,比如道路、桥梁、电力、通讯设施等,这会导致交通中断、断电和断网等问题,对经济活动产生巨大阻碍。
其次,灾害也会导致农田被淹、农作物受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从而使食品价格上涨,甚至导致食品危机。
此外,灾害还会破坏企业的生产设施和库存,使得工厂无法正常运作,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倒闭。
因此,自然灾害对经济的破坏性是不可忽视的。
三、社会稳定的影响自然灾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灾害事件会导致人们的恐慌和不安,社会秩序可能失控,造成社会动荡和治安问题。
造成大量人员失业和贫困,引起社会不满情绪的累积,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治理的失序。
其次,灾后重建和救援工作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合力,对社会资源和社会合作提出了巨大要求。
此外,在重建过程中,社会还要应对灾后心理创伤的治疗和恢复,保障人们的精神健康,以促进社会稳定的恢复。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对人身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还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应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提高社会的应急响应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2期水土保持研究V ol.8 N o.2 2001年6月Resear ch o f Soil and Water Conserv ation Jun.,2001从考古遗址地层堆积看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杨 晓 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考古遗址的地层堆积特征,为追索遗址废弃的原因提供了可能。
通过大量的实例研究,证明了史前的洪涝、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可以导致古人类居住址的废弃,考古文化的迁移,甚至消亡,但同时也促使了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从追索考古遗址废弃原因的角度进行考古学研究,这种切入角度在环境考古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考古遗址堆积;史前自然灾害;史前人类社会;环境考古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01)02-0066-03Learning Prehistoric Nature Disaster Effect on the HumanCommunities by the Perspective of Archaeological DepositeYANG Xiao-yan(Dep ar tment of U rban and E nvir onmental S ciences,Peking Univ er sity,Beij ing100871,China)Abstract:It m ay get the reason w hy the archaeolog ical site w as abandoned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 s of archaeolog ical deposite.Prehistor ic nature disasters,such as flo od,droug ht,soil and w ater loss,etc.can cause the human occupied w as abandoned,and the archaeolo gical culture transfered and co llapsed. M eanw hile,cause the past man improved their abilities of adapting nature and changing nature.T racing the reaso n w hy the archaeolo gical site w as abandoned,is a useful perspectiv e that may be helpful to enviro nm ental archaeolog y.Key words:archaeolog ical deposite;prehistoric nature disaster;prehistoric hum an com munities;enviro nm ental archaeolog y1 前 言考古遗址中的地层堆积分为文化层与自然沉积层,记录了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信息。
通过对文化层及其上下沉积物的分析,可以了解文化层形成、中断的环境背景,并有可能寻找到其形成与中断原因中的环境因素。
文化层的中断,即遗址的废弃,有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种。
人为原因,比如战争,常常造成生活遗址的废弃或文化层堆积过程的暂时中断。
自然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对一部分史前人类文化遗址的废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 实 例自然灾害包括诸如干旱、洪水、地震、火山、崩塌、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等。
在国内的一些考古遗址中,通过环境考古学研究,已发现和证实了部分自然灾害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沉积地层显示出,自X收稿日期:2001-03-21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演化机制研究”(编号:49831080)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全新世人类活动对古文化的影响”(编号:49771014)资助。
作者简介:杨晓燕(1972-),女,博士生,从事人类生存环境及人地关系研究。
然灾害是遗址废弃的主要原因或原因之一。
2.1 水文条件的影响史前考古遗址,多依水而居,或沿河、海岸线呈线状分布,或沿湖呈环状分布。
水,在给人类解决大量的生活问题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或大或小的灾害,导致一些考古文化性质的改变和遗址的废弃。
这些灾害分为两种,一种是突发性的灾害,包括洪水、海啸,一种是渐变性的灾害,包括海进海退、湖进湖退以及河道变迁。
良渚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史前遗存,以太湖流域为中心,产生发展于5200a B.P.。
良渚文化以轮制黑陶和精美的玉器为显著特征,属于当时相当发达的古文化之一。
在4000a B.P.前后,良渚文化突然消失,其原因,有两种看法,一种是灾害论(外因论),一种认为是良渚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结果(内因论)。
灾害论又有两种论点,一种认为气候的恶化是导致良渚文化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认为距今4000a B.P.的洪水,冲毁了良渚王朝的建立。
上海市马桥镇马桥遗址的地层剖面显示,在良渚文化层和马桥文化层之间有一自然层,属淤泥或沼铁泥炭层,沉积特征是砂砾和古树混杂,在长江三角洲广泛分布。
综合该剖面的微古生物、孢粉、粒度分析结果及古木的14C测年数据,朱诚、宋健等认为,马桥遗址良渚文化末期去向不明,是该时期(4000a B.P.左右)长江三角洲出现的大规模洪灾所致[1]。
渐变性的水灾,造成其沿岸聚落的反复迁移。
以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晚期遗址为例,该遗址地层属于河流沉积相,由上下两个文化层组成,中间出现了文化层的中断。
对上下两个文化层之间的沉积物进行孢粉分析、黏土矿物分析和化学全量分析后,发现两个文化层之间的沉积物,代表一段相对于上下文化层的温湿环境,使得遗址下文化层形成后,由于气候的温湿,古永定河频繁泛滥、改道,古人类的活动场所迫不得已,向其它地势较高的地方迁移;之后随着相对温暖期的结束,人类又回到这个地方活动,形成了上下两个文化层[2]。
湖泊对全新世气候的变化有着极好的响应关系,在温暖湿润的大暖期,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湖泊水域面积扩大;大暖期结束后,湖泊水域面积又逐渐缩小。
伴随水域面积的涨缩,湖泊周围的考古遗址分布范围也做着相应的调整。
在内蒙古岱海盆地周围,龙山文化遗址普遍较仰韶文化遗址偏高,与岱海5500~5000a B.P.之间的相对低湖面时期相对应;黄旗海周围的240多个文化遗址点,具有越新越低,越老越高的规律,与黄旗海湖面连续下降相对应[3]。
位于河北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自全新世以来,断断续续被人类占据。
现今距离遗址35km的白洋淀,在10000年来,对遗址文化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遗址周围水域扩大时,该遗址废弃,居民迁往别的地方;水域缩小时,人类又重新占据这个遗址[4]。
陈中原、洪雪晴等通过对太湖地区新石器遗址考古资料的剖析,结合钻孔数据,发现该研究区马家浜至马桥期(7000a B.P.~3200a B.P.)以来的古文化发育与三角洲平原的演化关系密切:7000a B.P.三角洲的建造导致古代人类的聚集;后期地下水位的上升和江水回灌造成太湖湖泊群的大量发育,抑制了本区自良渚以来古文化的发育[5]。
晚更新世以来的海面变化,对生活在沿海的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末次冰期海面下降到-150m左右,随后逐渐上升至现在的高度,但其中又发生过多次的海进海退[6]。
现以渤海湾西岸、胶东半岛和珠江三角洲的环境考古为例探讨海进海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渤海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天津不同的地区表现不一。
在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渤海曾向陆扩展到天津以西。
在天津北部的山区和未被海水侵入的山麓地带,即蓟县、宝坻一带,文化呈现连续性。
如蓟县围坊遗址,包括了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夏家店下层、商周等文化遗迹;张家园遗址也从龙山延续到了汉代。
但在天津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海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非常显著。
在海拔5m以下的平原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0多个地点,大多数石器出土于距地表深4m左右的黑土层中。
而这层黑土广泛分布在天津滨海平原,内含许多自然杂物,为海相沉积层。
这是渤海海侵,造成人类活动遗址废弃的反映。
胶东半岛和珠江三角洲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类型,多贝丘和沙丘。
贝丘遗址在距今6000年之后数量猛增,在距今5000年前后被废弃。
很多研究表明,发生在全新世的海侵海退,是造成这类类型遗址兴衰的主要原因。
全新世气候变暖形成的海侵,使渔业经济繁荣发展,大量的贝丘遗址形成;海退造成了人类获取渔业资源的困难,渔猎经济不得不向其它经济类型转变,贝丘遗址废弃[7,8]。
2.2 旱灾于世永、朱诚等研究了太湖东岸平原苏州草鞋山遗址剖面。
经过孢粉分析、粒度分析和磁化率测量,发现在5365a B.P.(14C测年)和5160a B.P. (14C测年)左右,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和喜湿的蕨类・67・第2期杨晓燕:从考古遗址地层堆积看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植物急剧减少,旱生草本植物迅速增加,沉积物以粗砂为主,磁化率值突然降低,表明了研究区出现了两次短暂的干旱事件。
干旱事件导致了崧泽文化的衰落和灌溉农业的出现[9]。
2.3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在地质历史时期一直存在,但在人类出现后,逐渐加入人为因素。
红山文化是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存,但红山文化遗址文化层堆积较薄,反映了定居生活的不稳定性[10],这可能与其居住址周围土地资源的枯竭有关。
杨晓燕、袁仁茂通过对辽西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附近大凌河上游剖面的粒度分析、孢粉分析资料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晚期气候转向干燥,草原面积扩大,为水土流失的加剧提供了自然环境条件,再加上红山文化以大面积垦荒和广而粗放的耕作为特征的农业已经在生产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土地资源的枯竭,使红山文化时期,旧的生活场所不断被废弃,新的居住址又不断形成[11]。
3 讨 论研究史前时期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环境考古是研究史前人类生活环境的学科,在具体操作上有助于寻找遗址分布规律、遗址形成过程以及遗址废弃后的地质扰动[12]。
史前人类活动能力较弱,受环境影响较大,甚至完全受制于自然界,所以恢复考古遗址形成与废弃时环境背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William H.M arquardt 在介绍自己在佛罗里达西南部的环境考古工作时,强调新的切入点比应用新的,改进后的方法更有意义。
他认为,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其影响等同或大于新的方法或技术的使用[13]。
遗址为什么废弃?是将考古遗址形成与废弃作为环境考古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属于一种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