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健介绍: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特点
运动神经元疾病【医学养生常识】

运动神经元疾病文章导读运动神经元疾病大家知道吗,相信大部分人对这一疾病的了解都不多,也不知道是什么疾病,更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患上运动神经元疾病,这一疾病是因为脑神经系统出现了病变,患上疾病后会出现肢体无力而且还会发紧,身体的动作也不是那么灵敏了,在中年人中这病常见。
运动神经元疾病一般都会有遗传的现象发生,了解运动神经元疾病时,需要了解它的发病症状,只有知道了它的症状,才能够尽早的发现,不至于病情出现了没有及时治疗,导致了很多不应该的后果。
1、上运动神经元型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
由于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所以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
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
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2、下运动神经元型通常临床表现为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
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
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
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
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3、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一般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较重,但肌张力可增高,腱反射可活跃,并有病理反射,当下运动神经元严重受损时,上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可被掩盖。
下肢则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为突出。
球麻痹时,舌肌萎缩,震颤明显,而下颌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显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损害。
临床医师笔试神经精神系统知识点运动系统

2016临床医师笔试神经精神系统知识点:运动系统来源:文都教育神经精神系统是2016年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中临床医学专业综合部分要考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很多考生都比较陌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学科。
运动系统是神经病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了运动系统才能继续后面神经病学的研究和学习。
文都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神经精神系统部分运动系统的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概念神经系的运动系统由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束;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一)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大脑皮层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引起对侧肢体单瘫和偏瘫。
特点: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
(二)定位诊断:1.皮层:病变有刺激性时,对侧躯干相应的部位出现局限性的阵发性抽搐,抽搐可按运动区皮质代表区的排列次序进行扩散,称Jackson癫痫。
2.内囊:锥体束纤维在内囊部最为集中,此处病变易使一侧锥体束全部受损而引起对侧比较完全的偏瘫。
丘脑皮质束损伤会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
3.脑干:一侧脑干病变既损伤同侧本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又损伤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引起交叉性瘫痪。
4.脊髓:脊髓颈膨大以上病变——中枢性四肢瘫痪;颈膨大病变——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胸段脊髓病变——双下肢中枢性瘫痪;腰膨大病变——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1.解剖: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2.临床表现:瘫痪肌肉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
3.定位诊断(1)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引起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瘫痪分布呈节段型。
(2)前根:瘫痪分布亦呈节段型,不伴感觉障碍。
(3)神经丛:损害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的支配关系一致。
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高频考点:神经系统概论

5.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最有意义的体征是 A.瘫痪肌肉不萎缩 B.病理征阳性 C.腱反射减弱 D.浅反射消失 E.肌张力正常 答案:B (四)上运动神经元的定位诊断 先定位再定性是神经科的法宝! 所谓定位就是弄清哪儿出的问题,定性就是什么 原因出的问题。 其实大家记住运动传导系统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部 位及特点,有助于定位诊断 1.大脑皮层(皮质):所以皮层损伤的特点是对单瘫,即对侧一侧上、下肢或面部瘫痪。 如果刺激性病变会出现对侧躯干相应部位的局限性阵发性抽搐(按运动皮质代表区的排列次 序进行扩散,始发位置常为口角、拇指及示指、蹲趾)(杰克逊癫痫)。 常见于动静脉畸形、皮质型梗死、肿瘤。 2.内囊: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大部分投射纤维经过内囊 (1)内囊位置和分部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分为前肢、膝和后 (2)经内囊的主要,投射纤维 1)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
皮质脊髓束走行示意图
(二)下运动神经元解剖生理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
外 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临床表现对比表格(重点)
神经元
上运动 N 元
下运动 N 元
其他名
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驰缓瘫痪
Babinski 征
用针在足底外侧自后向前划过
拇趾背伸,余各趾扇形散开
Chaddock 征
用针划过足部外踝处
拇趾背屈
Oppenheim 征
以拇指用力沿胫骨自上而下擦过 拇趾背屈
Gordon 征
用手捏压腓肠肌拇趾背屈
拇趾背屈
见到病理征,提示上运动神痉挛。 腱反亢进浅反消,病理反射明诊断。 肌肉尚未受影响,肌电正常无萎缩。 一旦急性受损伤,先软后硬君莫忘。 周围神经驰张瘫,肌力降低反射无。 不再引出浅反射,病理反射见不着。 肌肉萎缩常可见,电位传导显降低。 上下损伤是重点,考生务必记心头。 【补充知识点】 何为浅反射,何为深反射,从字面上去了解 浅反射:刺激表面感受器引起的反射 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等 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射是通过深部感受器完成的,故称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 精选试题讲解 1.急性严重的锥体束损害的断联休克表现为 A.痉挛性瘫,腱反射消失 B.痉挛性瘫,腱反射亢进 C.弛缓性瘫,腱反射亢进 D.弛缓性瘫,腱反射消失 E.完全性瘫,腱反射存在 答案:D 2.引出巴彬斯基征提示 A.皮质脑干束损害 B.脊髓丘脑束损害 C.锥体束损害 D.薄束损 E.楔束损害 答案:C 3.符合中枢性瘫痪的临床特征是 A.肌群瘫痪为主 B.有肌萎缩 C.肌张力增高 D.腱反射消失 E.无病理反射 答案:C 4.下列描述属于周围性瘫痪的是 A.肌肉张力增高 B.常可见病理反射 C.肌电图一般无异常 D.常可见肌肉萎缩 E.浅反射不受影响 答案:D
一文秒懂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一文秒懂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如何鉴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什么是硬瘫?软瘫又是什么?脑卒中、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分别属于哪类?今天我带着大家一起理一理!一、躯干和四肢运动传导通路大脑皮质中央前回运动神经细胞发出皮质脊髓束以突触形式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相接;后者发出前根与脊髓前角发出的后根共同组成脊神经通过椎间孔延续为周围神经以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相接。
二、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定位大脑中央前回运动神经元及其发出的皮质脊髓束损伤即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后的神经根、周围神经损伤即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正常情况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对肌肉的作用更倾向于兴奋,但因大脑对脊髓有一定抑制作用,故周围肌群肌张力会处于正常的状态。
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失去了大脑的抑制作用,所以在短暂的脊髓休克后,会出现周围肌群过度兴奋的表现,即硬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出现病理反射等)。
当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肌肉会失去神经的控制,从而出现软瘫的表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等)。
四、具体举例1.脑卒中。
损伤的是大脑中央前回运动神经元,故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四肢表现为硬瘫。
2.颈髓损伤。
对于上肢肌群而言,损伤的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故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会表现为软瘫;对于下肢肌群而言,损伤的是皮质脊髓束,故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硬瘫。
如果损伤节段较高,则上肢和下肢体会都表现为硬瘫。
3.马尾损伤。
主要损伤的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脊神经,故属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为下肢的软瘫。
五、重点说明1.何为脊髓休克?是指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也称为脊休克。
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为何会肌萎缩?正常情况下,肌肉的正常代谢需要神经细胞给予一定营养,当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肌肉失去神经性营养,所以肌肉会迅速明显的萎缩。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特点

middle cerebral artry 大脑中动脉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顶枕沟
choroids plexus 脉络丛
internal capsule 内囊
caudate head 尾状核头部
.
12
foramen of Monro 室间孔
middle cerebral artry 大脑中动脉
额中回
inferior frontal
gyrus
额下回
central sulcus
中央沟
superior parietal
gyrus
顶上回
postcentral gyrus
中央后回
precentral gyrus
中央前回
centrum semiovale
半卵圆中心
.
4
superior frontal
3、4——脑中桥脑腹;外侧综合征
5-8——(脑M桥il;lard-Gubler综合征) 9-12——展延神经髓、。面神经
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瘫痪
如累及到脊髓丘脑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
16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Dejerine综合征
舌下神经损害:同侧舌肌瘫痪及萎缩 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瘫痪 内侧丘系损害:对侧肢体感觉障碍
.
17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脊髓损害
Brown-Seguard综合征: 病变同侧锥体束征 和深感觉(内侧丘系)障碍, 对侧浅感觉(脊髓丘脑侧束)障碍。
急性全横贯损害: 双侧锥体束受损,出现截瘫或四肢瘫
.
18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癔病性瘫痪
1.不符合上述部位和瘫痪的特点。 2.鲜明的心理因素。 3.性别、年龄特征。 4.人格特征。 5.暗示有效。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名词解释和区别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名词解释和区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负责从感觉器官到中枢神经系统或从中枢神经系统到肌肉或其他效应器的传递信息。
神经元可以被分为各种类型,其中上下运动神经元是一个重要的分类。
上下运动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类神经元,主要负责控制人体的上下运动,从而维持平衡、姿势和运动。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两个名词的含义。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那些负责传递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神经系统(如骨骼肌)的神经元。
它们起到了控制和调节肌肉运动的重要作用。
而下运动神经元是负责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神经系统传递信号的一类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也被分为两种类型,即大型图状神经元和α型运动神经元。
这两种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有所不同。
大型图状神经元是下运动神经元的一种类型,它主要负责控制骨骼肌的运动。
它们是大型多极神经元,其细胞体呈现出特殊的“图状”形态,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神经系统发出的轴突分布广泛而且远距离。
大型图状神经元在运动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它们传递的信号可以改变肌肉的收缩状态,从而调节运动的速度和力量。
另一种下运动神经元是α型运动神经元,也被称为动态运动神经元。
它们是小型多极神经元,主要负责调节肌肉的收缩程度。
α型运动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可以将信号传递给骨骼肌的各个纤维,使肌肉能够持续收缩并产生适当的力量。
α型运动神经元与大型图状神经元相辅相成,共同控制着肌肉的运动。
上下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所传递的信号的方向和作用。
上运动神经元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神经系统传递信号,用于控制肌肉的上下运动。
而下运动神经元则负责传递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到肌肉,用于调节肌肉的收缩程度和力量。
大型图状神经元和α型运动神经元分别在控制骨骼肌的运动和调节肌肉收缩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总的来说,上下运动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类神经元,负责控制人体的平衡、姿势和运动。
上运动神经元主要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神经系统传递信号,而下运动神经元分为大型图状神经元和α型运动神经元,分别负责控制骨骼肌的运动和调节肌肉收缩程度。
简述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简述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你知道什么是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吗?那什么又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呢?下面就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中枢性瘫痪,是由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皮层脊骨髓束和皮层脑干束)损害而引起。
因瘫痪肌的肌张力增高,故又称痉挛性瘫痪或硬瘫。
因为纤维束的纤维和细胞排列得相当紧密,故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多为广泛性的,波及整个肢体或身体的一侧。
病因病理病机凡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受到病变的损害,均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见的病因有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变性、中毒、以及内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红细胞性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可产生不同类型的瘫痪,如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等,尽管瘫痪的表现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所谓连带(联合)运动和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电测验无变性反应。
诊断及鉴别诊断(一)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ks.TIA) 是指一时性脑缺血引起的一种短暂而局限的脑功能丧失。
其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是症状突起又迅速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留任何后遗症,可反复发作。
(二)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出现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患者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以55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多在动态和用力状态下发病。
出现前数小时至数日常有头痛、眩晕及意识混浊的先兆症状。
起病急,进展快,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早期呕吐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脑脊液压力增高,80%脑脊液中混有血液,50%患者呈血性外观,CT 检查可见颅内血肿高密度阴影。
(三)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obosis)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运动神经元疾病分类

运动神经元疾病分类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类累及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运动障碍和肌无力。
这些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上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和下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
一、上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上行性运动神经元(UMN)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质的锥体束和脑干的皮质脊髓束。
当这些上行性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会导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和肌肉抽搐等临床表现。
1.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脊髓性肌萎缩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上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主要特征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肌萎缩。
这种疾病通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生,并且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等严重并发症。
2.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罕见的上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和原发性进行性肌萎缩等。
ALS是最常见的运动神经元病,其特征是进行性的上行性和下行性运动障碍。
二、下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下行性运动神经元(LMN)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的脑神经核。
当这些下行性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会导致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肌无力等临床表现。
1.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ALS在上述上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已有所提及,在此再次强调其同时累及了上行性和下行性运动神经元。
这种疾病通常在成年期发生,并且会导致进行性的肌无力、肌萎缩和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
2. 帕金森氏综合征(Parkinson's disease,PD)帕金森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下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其特征是进行性的肌张力降低、震颤和运动缓慢。
这种疾病通常在中老年人发生,并且会导致平衡障碍和语言障碍等临床表现。
3.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是一种罕见的下行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其特征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肌萎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1.重症肌无力:
部位——眼外肌、面肌、咀嚼肌、延髓肌、肢带
肌和呼吸肌。
特征:病理性疲劳,
少见肌萎缩及反射改变。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2.突触前膜病变: 多为骨盆带肌无力, 常有疼痛等。 肌无力活动后减轻 多见于50以上的男性, 常为肺癌的副肿瘤综合征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皮质区损害
单侧肢体瘫痪或单侧上肢瘫合并中枢面瘫 刺激性征候:
易出现对侧躯体相应的部位局灶性痫性发作,
口角、拇指皮质区代表区ckson癫痫。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皮质下损害 内囊损害
放射冠的纤维较内囊分散, 大多为完全的偏瘫。 损害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偏瘫或单瘫等。 常有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可伴有感觉和视觉损害。
internal capsule 内囊
caudate head 尾状核头部
foramen of Monro 室间孔 middle cerebral artry 大脑中动脉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顶枕沟 choroids plexus 脉络丛 internal capsule 内囊 caudate head 尾状核头部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特点
傅健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 (中央前回运动区、旁中央小叶等处的 大锥体细胞) 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 束。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
superior frontal gyrus
额上回
cingulate gyrus
扣带回
middle frontal gyrus
额中回
inferior frontal gyrus
的神经元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支配下部面肌 (颧肌、颊肌、口轮匝肌、 颈阔肌)的神经元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A 肌张力增高
(主要是中枢对脊髓抑制作用被解除,脊髓牵张反射作用加强,折刀样改变)
B 腱反射亢进 C 出现病理反射 D 无肌肉萎缩,病程长可出现废用性萎缩 E 断联休克作用,瘫痪开始是迟缓的,无病理反射, 但休克期(数小时或数天后)过后转为痉挛性。
扣带回
middle frontal gyrus
额中回
inferior frontal gyrus
额下回
central sulcus
中央沟
superior parietal gyrus
顶上回
postcentral gyrus
中央后回
precentral gyrus
中央前回
centrum semiovale
额下回
central sulcus
中央沟
superior parietal gyrus
顶上回
postcentral gyrus
中央后回
precentral gyrus
中央前回
centrum semiovale
半卵圆中心
superior frontal gyrus
额上回
cingulate gyrus
半卵圆中心
锥体束传导径路
A 躯干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
一侧皮质脊髓束受损不出现躯干肌瘫痪
B 一侧上、下肢运动受对侧大脑皮质支配
C 面神经核下部
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 其余的脑干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旁中央小叶 括约肌及外生殖器功能障碍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支配上部面肌
(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Weber 综合征 脑干损害 交叉性瘫痪
动眼神经损害: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皮质脊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瘫痪
(部位根据不同颅神经损害的征象确定) 皮质核束损害:对侧中枢性面、舌肌瘫痪 3、4—— 中脑; 脑桥腹外侧综合征 ( Millard-Gubler综合征) 5-8—— 脑桥;
展神经、面神经 9-12—— 延髓。
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因后根常同
时受累,可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6.脊髓前角损害:
节段性特征,肌张力降低、反射改变、肌萎缩, 可见肌束震颤,无感觉障碍。 多为远端无力,也可能以近段为主。常见于进 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
对侧浅感觉(脊髓丘脑侧束)障碍。 急性全横贯损害: 双侧锥体束受损,出现截瘫或四肢瘫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癔病性瘫痪
1.不符合上述部位和瘫痪的特点。 2.鲜明的心理因素。
3.性别、年龄特征。
4.人格特征。 5.暗示有效。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肌肉病变
肌肉萎缩不按神经分布,多为近端型 (骨盆带、肩胛带)对称性肌萎缩,少数为远端型; 伴肌无力,无感觉障碍和肌束震颤。肌酸激酶常增高。 常见于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瘫痪
如累及到脊髓丘脑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Dejerine综合征
舌下神经损害:同侧舌肌瘫痪及萎缩 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瘫痪 内侧丘系损害:对侧肢体感觉障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脊髓损害
Brown-Seguard综合征: 病变同侧锥体束征
和深感觉(内侧丘系)障碍,
周围神经疾病
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对称性远端肌肉无力、
肌萎缩、反射减低或消失、
伴感觉障碍
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呈向心性发展。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2.多数性单神经病:
为多个不相邻的周围神经损害,
常见病因为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变等。
3.单一神经损害:
多为局部病因所致。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4.神经丛病变: 见于外伤、肿瘤或炎症等。 可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 功能障碍。 5.前根损害:呈节段性分布迟缓性瘫痪,多见于髓
皮质脊髓束
1.中央前回: 类似倒立的人字形 (上肢、下肢、口面)
2.内囊区: 内囊膝部:
皮质脑干束
内囊后肢:
前部2/3皮质脊髓束
支配上肢者靠前
支配下肢者靠后 3.大脑脚:中3/5区为锥体束
4.颈髓:从内向外:从头至下肢
foramen of Monro 室间孔
middle cerebral artry 大脑中动脉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顶枕沟 choroids plexus 脉络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