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故事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涵义——以韩国和中国比较中心

合集下载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作者:王晨峰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3期狐因其善于变化、神通广大而又颇通人性为人们所崇拜,是中国古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之一。

就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间文化和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言,其重要性堪与龙凤文化相媲美。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狐文化的产生与流变过程进行梳理以及对狐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演变进行介绍,使人们了解狐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为人们更深层次挖掘狐文化素材,繁荣中华多元文化做出贡献。

一、狐文化释义狐,俗称狐狸。

依照正规说法,狐和狸事实上是两种动物。

只有狐有仙气,狸只是俗物。

只因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的形象意义,始终亦正亦邪。

自其产生以来,就与中华民族渊源颇深。

它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和瑞兽象征,与黄鼠狼、刺猬、蛇、老鼠同为中国古代民间动物祭祀的五仙,又简称黄白柳灰。

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逐渐分化为狐仙文化和妖精文化两大文化,而后者是狐文化的主要方面。

作为妖精,狐妖为妖精群中的一个庞大分支,堪为妖精之最。

中华瑰丽的狐魅文化在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

即使到了今天,狐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依然有迹可循。

二、狐文化的历史发展狐在中国有很多分类,青狐、白狐、九尾狐等。

一般认为,中国关于狐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著的“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以及《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所著的“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狐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是它的动物性,它以其模仿人的特性和食人的恶性令人心生畏惧,并没有太多的神话色彩。

到了战国时期,《田俅子》里说“殷汤为天子,白狐九尾”,则首次表明了狐的政治象征性。

由此引申发展出了秦汉时期的符瑞文化。

自秦到汉武帝年间,官方的瑞狐文化一直沉寂,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一直存在,例如秦末陈胜吴广篝火狐鸣发动戍卒起义,如《史记.陈涉世家》所载“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九尾狐从祥瑞到妖异转变的思想内涵r——以汉唐为中心的考察

九尾狐从祥瑞到妖异转变的思想内涵r——以汉唐为中心的考察

九尾狐从祥瑞到妖异转变的思想内涵r——以汉唐为中心的考

张程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九尾狐作为承载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其在先秦两汉时依托"长生"、"谶纬"等思想成为祥瑞的高级代表,以此宣扬统治者道德品行及政治行为合乎天意;从唐代开始,九尾狐逐渐沦为民间崇拜中的"妖神",唐代之后进一步退化为受人贬损的"妖物".九尾狐走下神坛,其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既是中国古代祥瑞思想变化的缩影,又可在某种程度上视为民间信仰与世俗文化发展的证明.
【总页数】5页(P125-129)
【作者】张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以《〈红楼梦〉评论》与《宋元戏曲考》为中心的考察 [J], 来梅
2.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以《<红楼梦>评论》与《宋元戏曲考》为中心的考察 [J], 来梅
3.自为祥瑞壶中寓,谁把祝福心中寄——漫谈“祥瑞壶”寄寓的内涵 [J], 曾云峰
4.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赴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研修学习考察 [J], 高月丽;西安教育学院学习考察组
5.祥瑞蕴壶中——浅谈紫砂壶"祥瑞至宝"的造型特征以及意韵内涵 [J], 顾晓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九尾狐故事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涵义——以韩国和中国比较中心

九尾狐故事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涵义——以韩国和中国比较中心

九尾狐故事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涵义——以韩国和中国比较中心——1120116003 崔允珠自古以来,狐狸和人的关系十分密切。

狐狸是板眼多的动物,而且是在寓言和民间故事里提得较多的对象。

特别,在东亚地区,到今天关于狐狸形象描写仍然很常用:比如说,在汉语里有首丘初心、狐狸精、狐狸尾巴、狐臭等等;韩语里“狐狸”的词典上的意思是“为人狡猾的、多变的女子”,有“狐狸”、“狐狸雨”、“狐狸阳光”。

“狐狸雨(여우비)”是指有太阳时下雨(表现天气的多变),“狐狸阳光(여우볕)”是天气不好的时阳光出来后很快就消失。

甚至是21世纪的韩国,如果女性身材窈窕,富有魅力,而且有心计,即具有蛇蝎美人(femmefatale)魅力的女性的话,就会把她的形象和狐狸结合起来,或直接称之为“狐狸”。

从这可看狐狸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各种各样的狐狸形象中,最有名的是“九尾狐”。

九尾狐也是在东亚地区传说中常出现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以九尾狐为代表的狐狸的形象多为:聪明的老年人、让人迷惑的美女等。

但是,在韩国,狐狸形象是很负面的。

因而笔者要分析两个国家——中国和韩国的九尾狐故事,并且将会对其形象演变和文化涵义进行分析。

1.中国在中国关于九尾狐的记载极多,而且出现的时期也较早。

春秋战国时代《诗经》里可找到关于狐狸的形象,而且常见于男女爱情的歌词里。

例如:《齐风·南山》有“南山崔崔,雄狐綏綏”, 《卫风·有狐》里有“有狐绥绥, 在彼淇梁”。

在这儿,“绥绥”就是形容寻找恋人的样子,就是一种男女心情的隐喻;《庄子·外篇·山木》:“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

”;王弼的《周易注》说“狐者, 隐伏之物也。

”关于狐狸在坟墓附近栖息的记录,《西京杂记》卷六有所记载,‘广川王发栾书冢,击伤冢中狐’。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古冢狐》。

我们从此可看,从唐代开始产生了狐狸的栖息处就是坟墓附近的概念。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一、狐文化释义
狐,俗称狐狸。依照正规说法,狐和狸事实上是两种动物。 只有狐有仙气,狸只是俗物。只因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的形象意义,始终亦正亦邪。自其产生以 来,就与中华民族渊源颇深。它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和 瑞兽象征,与黄鼠狼、刺猬、蛇、老鼠同为中国古代民间动物祭 祀的五仙,又简称黄白柳灰。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逐 渐分化为狐仙文化和妖精文化两大文化,而后者是狐文化的主要 方面。作为妖精,狐妖为妖精群中的一个庞大分支,堪为妖精之 最。中华瑰丽的狐魅文化在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文 化史上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即使到了今天,狐文化对人 们的影响依然有迹可循。
二、狐文化的历史发展
狐在中国有很多分类,青狐、白狐、九尾狐等。一般认为, 中国关于狐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著的“青丘之 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 蛊。”以及《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所著的“青丘国在其北,其狐 四足九尾。”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狐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是它 的动物性,它以其模仿人的特性和食人的恶性令人心生畏惧,并 没有太多的神话色彩。
到了清代,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聊斋志异》、《阅微 草堂笔记》等著作的狐妖、狐仙的故事更数不胜数。在清代《醒 世姻缘传》中,狐精仍被视为破坏封建伦理道德的祸水。经历了明 清时期,狐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由纯情少女一变而为亡国破家 的祸首,是狐狸形象的又一大转变。
经过上述的演变与发展,狐给国人留下了“妖媚”、“邪 气”、“仙灵”、“神秘”、“狡猾”等印象。至此,中国狐文 化基本形成和奠定起来。当代中国狐文化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狐文化 都与爱情题材密不可分。但与以往文学中狐的狡诈、破坏者、迷 惑他人的形象和悲剧结局不同,今天以狐为主题的爱情文学中, 无论是狐的形象还是故事的结局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更有甚者, 有的甚至还多少帯有褒扬狐的倾向。如现代很多以狐为主题的网 络小说和电视剧,改变了以往狐狸的悲剧结局,多以美满结局收 尾,展现了狐狸对爱情的忠贞,表达了新时代下人们对于爱情与 浪漫的释放与倾述。

神秘神话九尾狐传说

神秘神话九尾狐传说

神秘神话九尾狐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九尾狐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它常常被描绘成一只美丽而狡诈的狐狸。

九尾狐具有超凡的智慧和魅力,也是许多故事和传说的主角。

本文将介绍九尾狐的传说故事,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传说中,九尾狐是一种有九条尾巴的狐狸。

九尾狐拥有天生的超能力,可以变成人形与人交流,并具有操纵天气、杀人报仇等超自然能力。

九尾狐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象征着智慧与权力。

据古代传说,九尾狐是一种灵性非常高的生物。

它们可以追寻天地间的真谛,了解人类的心思,并预知未来。

在《山海经》中,有关九尾狐的描述被称为“九灵”,被认为是九天中最至高无上的存在。

九尾狐也是中国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许多古代著名作品中都有九尾狐的身影。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楼梦》中的黛玉。

黛玉被描绘成九尾狐的转世,她具有九尾狐的智慧和灵性,但也因此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九尾狐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首先,九尾狐代表着智慧与狡诈。

它们具有超人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看穿人的内心,甚至可以欺骗人类。

正因为如此,九尾狐常常被描绘成邪恶的角色,与人类为敌。

然而,九尾狐也具有善良的一面。

在一些传说中,九尾狐在人类因缘际会下与其结成好友,甚至成为恩人。

这种善恶并存的形象使九尾狐成为一个极具魅力和神秘感的角色。

其次,九尾狐也象征着权力与追求。

九尾狐是一种非凡的生物,拥有着超凡的能力,并能预知未来。

因此,九尾狐经常被描绘为追逐权力和寻求永恒生命的象征。

九尾狐追求权力,但却也面临着许多困扰和抉择,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复杂而有深度的角色。

九尾狐的传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神秘的生物,更是象征着智慧、追求和权力的象征。

它的形象在文学、艺术和戏剧中得到广泛的表达,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神秘的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重要的角色之一。

以其超凡的智慧和魅力,九尾狐在文学、艺术和传说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

古代文学著作狐意象文化演变

古代文学著作狐意象文化演变

古代文学著作狐意象文化演变在中国古代爱情神话中,人与妖相恋的母题是文学创作的滥觞,而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像狐一样受到如此深的青睐[1]。

狐狸精的形象在远古神话、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甚至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小说和明清小说中都是被作家引用最多的文学意象。

然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是由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创作思想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2]所以狐的意象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大致经历了“图腾崇拜和符命化———巫术化———世俗化———艳情化”的演变过程。

1.狐图腾崇拜。

在远古时期的上古神话中就有关于狐的神话记载。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

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

”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

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尨尨。

我家嘉夷,来宾来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3]。

这个神话说的是禹到涂山,看见一只九尾白狐,又听到涂山人唱的九尾白狐歌,感到自己的婚姻就应在此处,于是便娶涂山女为妻。

九尾白狐在这里无疑是一个象征物,是一种文化意象的表现。

这也可理解为九尾白狐是涂山的灵兽,是涂山女的象征或化身,涂山人对九尾白狐的讴歌也恰恰是对涂山女的讴歌。

禹见到涂山九尾狐实际上就是见到了涂山女,故而决定要娶她为妻。

而人与动物婚配,在原始神话当中很常见,著名的盘瓠神话讲的就是五色犬盘瓠做了高辛氏女儿的丈夫[4]。

禹到底娶的是涂山女还是九尾白狐,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通过对远古时期社会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涂山氏族实际是以白狐为图腾的一个部落。

涂山氏是夏部族以外的一个氏族或部族,其宗教形式处于原始自然崇拜的图腾崇拜阶段。

在远古时期,很多氏族部落以动物或者植物作为崇拜对象,加以信仰敬重。

中日狐狸形象的历史演变

中日狐狸形象的历史演变

中日狐狸形象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狐狸形象并未被定型为简单的神圣或邪恶,如《山海经》中所写:“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这是日本以及东亚等国所谓九尾妖狐形象的鼻祖。

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狐狸作为经常在田间地头现身的自然动物,不再像龙、凤、麒麟等神话动物一样被特殊看待。

虽然褪去了"神兽"的光环,但狐狸仍然作为预测凶吉的征兆,以正面形象出现。

在日本,狐狸被视为是邪恶的象征,日本人对狐狸的信仰大多与狐狸的负面传说有关,比如认为狐狸会迷惑人类、附身人类、导致灾难等。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狐狸被视为一种具有特殊力量的动物,这种力量通常被认为是负面的,比如迷惑、诅咒等。

狐狸在文化和神话中的象征意义

狐狸在文化和神话中的象征意义

狐狸在文化和神话中的象征意义狐狸是一种智慧、灵活和机智的动物,它在许多文化和神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动物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行为,还在人类的想象中拥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将从文化和神话的角度探讨狐狸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东亚文化中,狐狸被视为神秘和灵性的动物。

特别是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中,狐狸经常被描绘为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仙或妖怪。

在中国传说中,狐狸被认为可以变成美丽的女子,以迷惑人们并获取他们的生命力。

这种形象表明了狐狸的欺骗和诱惑的一面,并传递了对人性的警示。

然而,在日本文化中,狐狸被认为是瑞兽,代表着幸福、富贵和长寿。

日本的狐狸神社以及许多民间故事中都描绘了狐狸所具备的智慧和神奇能力。

总的来说,东亚文化中的狐狸象征着智慧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生命中美好和危险两面的认知。

在西方文化中,狐狸常常被描绘为狡猾和狡诈的动物。

这种形象源于欧洲的寓言和童话故事中。

例如,伊索寓言中的《聪明的狐狸与葡萄》和《狐狸与乌鸦》等故事传达了狐狸的机智和欺骗的一面。

在这些故事中,狐狸常常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获取利益,并逃脱陷阱。

这种形象使狐狸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具有诡计和伪装能力的动物。

此外,在北美土著文化中,狐狸被视为聪明和有治愈能力的动物。

它常常被描述为形态变化神,并拥有连接天空和地球的特殊力量。

北美土著民族对狐狸有着崇敬和敬畏之情,相信它们能带来智慧、疗愈和指引。

狐狸在土著文化中的地位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除了上述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狐狸在许多神话和传说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希腊神话中,狐狸常常与智慧女神雅典娜联系在一起。

雅典娜被描绘为手持一只狐狸的女神,这象征着智慧和策略。

在北欧神话中,狐狸被认为是凯尔皮德的宠物,这是一位知识之神。

狐狸在这些神话中代表了智慧和神秘的一面,与人们对智慧、策略和知识的追求相呼应。

总的来说,狐狸在文化和神话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不同文化中,狐狸被视为具有智慧、灵活和机智的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尾狐故事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涵义——以韩国和中国比较中心——1120116003 崔允珠自古以来,狐狸和人的关系十分密切。

狐狸是板眼多的动物,而且是在寓言和民间故事里提得较多的对象。

特别,在东亚地区,到今天关于狐狸形象描写仍然很常用:比如说,在汉语里有首丘初心、狐狸精、狐狸尾巴、狐臭等等;韩语里“狐狸”的词典上的意思是“为人狡猾的、多变的女子”,有“狐狸”、“狐狸雨”、“狐狸阳光”。

“狐狸雨(여우비)”是指有太阳时下雨(表现天气的多变),“狐狸阳光(여우볕)”是天气不好的时阳光出来后很快就消失。

甚至是21世纪的韩国,如果女性身材窈窕,富有魅力,而且有心计,即具有蛇蝎美人(femmefatale)魅力的女性的话,就会把她的形象和狐狸结合起来,或直接称之为“狐狸”。

从这可看狐狸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各种各样的狐狸形象中,最有名的是“九尾狐”。

九尾狐也是在东亚地区传说中常出现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以九尾狐为代表的狐狸的形象多为:聪明的老年人、让人迷惑的美女等。

但是,在韩国,狐狸形象是很负面的。

因而笔者要分析两个国家——中国和韩国的九尾狐故事,并且将会对其形象演变和文化涵义进行分析。

1.中国在中国关于九尾狐的记载极多,而且出现的时期也较早。

春秋战国时代《诗经》里可找到关于狐狸的形象,而且常见于男女爱情的歌词里。

例如:《齐风·南山》有“南山崔崔,雄狐綏綏”, 《卫风·有狐》里有“有狐绥绥, 在彼淇梁”。

在这儿,“绥绥”就是形容寻找恋人的样子,就是一种男女心情的隐喻;《庄子·外篇·山木》:“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

”;王弼的《周易注》说“狐者, 隐伏之物也。

”关于狐狸在坟墓附近栖息的记录,《西京杂记》卷六有所记载,‘广川王发栾书冢,击伤冢中狐’。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古冢狐》。

我们从此可看,从唐代开始产生了狐狸的栖息处就是坟墓附近的概念。

在《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在这叙述了‘能食人’的奇怪的能力和‘食者不蛊’的神灵的两种效果。

而郭璞注《大荒东经》里说“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则云:“太平则出而为瑞”。

因此,可推测从《山海经》开始写九尾狐肯定的概念。

东汉时代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也有以九尾狐的出现为‘吉兆’。

“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

’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

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在这描写了禹和涂山氏的相逢,而涂山氏就具有九尾白狐的形象。

之所以九尾白狐也认为祈愿为多产和丰饶的对象,是因为古代中国九尾白狐曾以图腾而作涂山氏族的高禖神。

战国时期,可见以九尾狐为贡品或祭祀用品,而青铜器表面上能看到九尾狐花纹。

这是人们认为九尾狐带来幸运的吉祥动物。

此狸身狐为首阳山神,而且是福神,这是远古狐图腾崇拜的遗存和演化。

1汉代继承这种观念,所以汉代石刻里也常见九尾狐图。

那么,从什么时代开始吉祥神圣的九尾狐变成妖气淫秽的形象?可能是汉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狐三德:“狐,妖兽,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 这种解释里的狐狸是吉祥的动物。

但是,‘狐’的释义有差别:“祆兽也,鬼所乘之”。

这表明汉代时人们对狐狸形象观念的两重性。

‘狐瑞观念’尚在盛行时‘狐妖观念’同时也在流行,从现有文献看,狐之成为妖兽始于东汉。

2在《搜神记》卷18记载关于狐的故事:“吴中有一书生,皓首,称胡博士,教授诸生。

忽复不见。

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闻讲书声;命仆寻之,见空冢中群狐罗列,见人即走,老狐独不去,乃是皓首书生。

”此外,可看董仲舒和狐狸的故事等等。

到东晋郭璞《玄中记》,狐狸具备更具体的形象。

“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

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

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据这些故事,狐狸的形象渐渐变成为人的形象,可以当成对人们危害的存在,而这种危害是性的危害。

到唐代,狐狸的否定形象越来越多。

性因素始终是狐妖作崇拜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唐代小说,这类故事极多。

就具体的崇形势而言,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擅入人家淫惑未婚少男少女; 二是淫人妻妾; 三是盗掠美女美妇; 四是雄狐上门自荐为婿; 五是狐妖做人妻等等。

3而唐代狐狸故事传播广远。

看《太平广记》的话,容易推测这些事实。

这段时期,狐狸恢复了以前的地位,在民间里人们普遍崇拜狐狸。

但是,另一方面仍然有妖兽的形象,而狐狸形象具有两重面貌。

即,人们把狐狸认为妖物,同时认为神。

《太平广记》中,关于狐狸引起人们发病的原因故事,有卷445、448、449、450、451、4 53等。

在这儿,描写狐狸是发病意识障碍、梦游症、疯狂、疫病等的原因,甚至于风病的原因也在于狐狸身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治病的方式是退魔,即是邀请道士、僧侣、阴阳师的消1李剑国,p.39.2李剑国,pp.54-55.灾的形式。

《太平广记》卷448 <韦参军>描写了狐狸看《汉书》的场面。

但是,大部分狐狸看的所有的书就是狐书,即有关神秘主义的。

所谓‘天书’或‘狐书’就是和天上相同的,一般人不能解释其内容。

《太平广记》卷448、453、454说明狐书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狐书被发现在坟墓附近,从此,狐书的内容会引起死亡的到来。

而且这种神秘主义知识有‘恶’的形象有关。

除了这些故事以外,还有卷451、453、454的狐狸报恩故事。

唐代张骜《朝野佥载》记云:“唐初已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同时,唐代狐神及天狐崇拜还传到新罗。

4至宋代,崇拜天狐渐渐衰落,而一般狐狸崇拜仍然在民间流行了。

到明代也有民间的狐狸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期产生了‘狐仙‘的概念。

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流行的道教。

明代中叶后社会腐烂透顶,而且蔓延了淫乱不败风尚。

其中,自皇帝到老百姓都相信了各种房中术等道教的邪术。

明清时代的狐狸用邪术的‘采捕’方式,即通过人之间的男女性交方式要到达它们的修养目的。

而且让人迷惑的狐狸是雌狐。

从这可看,之所以明清时代这样方法称为狐狸的主要修炼方法,是因为当时存在着狐狸是淫靡妖精的观念。

到清代,在民间狐狸仍然有影响力。

当时有狐仙崇拜风尚,自民间甚至于官厅里做了狐仙祭祀。

清代官民奉祀狐仙的具体的目的,从上述记载来看,不外乎这样几方面。

一是防止狐作崇骚扰。

二是卜疑问难。

三是求医问药。

四是求财邀福。

狐仙致财之法,一是搬运财物,所谓搬运其实就是盗窃。

二是狐仙擅炼金之术。

官署祀狐以为官印文书的守护神,在清人眼中狐不仅是盗窃专家,分明也是反盗窃专家了。

5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聊斋志异》。

《聊斋》可以说是集古今“狐”事之大成,就内容而言, 它几乎涵盖了魏晋以来此类志怪传奇的各种“母题”; 就形式而言, 它兼采了简洁隽永的志怪体和婉转华艳的传奇体。

《聊斋》包括的内容是狐崇拜、狐与人交游、戏谐讽刺、狐复仇、狐助人和婚恋等等。

2.韩国在韩国虽然没有像中国自春秋时代就有相关记载,但是还是有很多民间信仰的狐狸崇拜。

在蔚州郡言阳面大谷里壁画上有狐狸的形象。

除了狐狸以外,还有鲸鱼、鱼、鹿、虎等等。

这壁画说明新石器时期打猎艺术,是以祈愿富饶和多产为目的的。

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猜自先史时期以来狐狸成为图腾的崇拜对象。

4李剑国,p.122.还有一些传说:主管富贵多产的神‘麻姑奶奶(마고할미)’本来是变身的狐狸。

而住在狐狸穴后财产越来越多,甚至于当成高官6等等。

从此可看,在韩国的民间信仰,狐狸有关多产以及富贵丰饶这一些。

在韩国的各种传说故事里也可以看到民间信仰的狐狸崇拜。

比如:《三国遗事》卷4<義解>、 <海东高僧传>等等。

据这些文献的内容,圆光法师在三岐山独自修养的时候,神让圆光法师去中国留学。

法师留学完后回来新罗,探明了神的真实的身份,他就是三千年岁的狐狸。

还有姜邯贊的诞生说话。

他的父亲很长时间没有儿子。

所以他去国内的很多寺庙祈祷生孩子。

有一日,回家的路上,他碰见了一个美女,他们俩一起睡觉了。

这个女人就是狐狸。

她说为他生儿子,儿子长大后可以当成伟大的人物。

约定的日子,女人把孩子交给姜他的父亲后消失了。

这个孩子就是姜邯贊7。

在这儿,狐狸是主管出产的女人,是古代富裕多产形象的狐狸。

在民间信仰里还有否定的形象。

比如说在《三国逸事》的居陀知说话,狐狸变成沙弥,他吃了龙王一家人的肝儿后,又要吃龙王的肝儿,这时,居陀知放箭杀狐狸。

8还有鼻刑郎叫鬼神,放箭杀狐狸变身的吉达。

9《三国逸事》卷5<神呪>记云:“善德王德曼遘疾弥留。

有兴轮寺僧法惕, 应诏侍疾, 久而无效. 时有密本法师, 以德行闻于国, 左右请代之。

王诏迎入内, 本在宸仗外, 读药师经。

卷轴纔周, 所持六环飞入寝内, 刺一老狐与法惕, 倒掷庭下, 王疾乃瘳。

时本顶上发五色神光, 覩者皆惊。

”还有《三国史记》卷15《高句丽本纪》次大王故事10、卷28《百济本纪》义慈王故事11。

朝鲜时代《揆園史話》记载了吉祥动物的狐。

“時有, 神獸出於靑丘, 白毛九尾, 銜書作瑞, 乃賞高矢氏, 令國中奏樂而致歡, 又作朝天之舞。

”除了文献著作以外,还有民谈、说话之类的口头文学性的资料。

《狐狸妹妹(여우누이)》说话12描写了狐狸的邪恶形象。

说话内容是:村子里有一对夫妻,他们只有三个儿子,没有女儿。

他们俩要女儿,所以天天对山神祈祷,终于生女儿了。

但女儿长大后,杀了家里的家畜和她父母而吃,因此这家破产了。

以后她的哥哥们回家的时候,神仙帮忙他们的报仇,最后打退了狐狸妹妹。

6《韩国口碑文学大系》 6-4, 7-2, 7-8, 7-13 等7姜邯贊是高丽王朝著名的官员和军事家。

他在高丽契丹战争中大盛辽国的入侵,被喻为朝鲜办到的第二个乙支文德。

8《三国逸事》卷2,纪异2 <真圣大王居陀知>9《三国逸事》卷1,纪异1 <桃花女鼻刑郞>10《三国史记》卷15:“狐者妖兽非吉祥,况白其色,尤可怪也。

”11《三国史记》卷28:“十九年,春二月,众狐入宫中,一白狐坐上佐平书案。

”《千年狐与八百》13跟前面故事不同。

八百败光家产,而要自杀。

但是,有一个女人出来,对他劝说:如果你没有钱的缘故,要自杀的话,我有钱,咱一起生活吧。

所以他们连开始一起生活了。

但是有一天,一个老人对八百说:那个女人是千年狐,你不想死的话,她拿来早饭的时候,对她的脸上啐唾沫三次,才能不死。

但是八百不做这样,后来千年狐知道了八百的行动。

然后千年狐变成人,八百当成高官。

其他的韩国口头说话里也有不同的狐狸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