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农业发展历史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从而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农业所需的机械设备、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进。例如,发明了蒸汽机和拖拉机等机械设备,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使得农业得以从化学肥料和农药中受益。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农业革命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农业革命是指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农民开始采用新的农业方法和技术的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包括旋转耕作、肥料使用、饲养改进等。旋转耕作的引入使得农民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肥料的使用则使得土壤肥沃度得以改善,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饲养改进则使得牲畜能够提供更多的动力和肉食,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例如,从20世纪中叶开始,农业遗传学的发展使得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成为可能。通过选择性育种和基因改造等技术手段,农作物的抗病性、

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现代农业也逐渐引入了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等,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的产业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农业产业化政策。农业产业化通过整合农业资源、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等手段,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例如,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兴起,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的集中化。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带来了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此外,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通过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经历了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等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然而,也面临着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从而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农业所需的机械设备、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进。例如,发明了蒸汽机和拖拉机等机械设备,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使得农业得以从化学肥料和农药中受益。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农业革命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农业革命是指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农民开始采用新的农业方法和技术的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包括旋转耕作、肥料使用、饲养改进等。旋转耕作的引入使得农民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肥料的使用则使得土壤肥沃度得以改善,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饲养改进则使得牲畜能够提供更多的动力和肉食,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例如,从20世纪中叶开始,农业遗传学的发展使得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成为可能。通过选择性育种和基因改造等技术手段,农作物的抗病性、

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现代农业也逐渐引入了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等,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的产业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农业产业化政策。农业产业化通过整合农业资源、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等手段,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例如,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兴起,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的集中化。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带来了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此外,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通过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经历了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等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然而,也面临着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近代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的社会存在。几千年延续至今,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而与农民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则是土地。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土地则是农业的基础,它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而我国只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土地显得更加重要,土地的占有和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国的稳定。因此,土地问题是维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围绕土地问题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切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一、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1.土地改革阶段: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革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 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开辟道路。”规定了对“所有没收和征收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到1952年底,除新疆、西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以外,全国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全部完成。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把土地农民私有制改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在根据地,农业合作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劳动互助,但也发展了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大规模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1952年,首先开始的主要是初级社,即在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入股,集体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初级社虽然不涉及土地私有权,但使用权则由个人使用变为集体共同使用,这是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 3.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化阶段:把农民土地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改革为集体统一所有、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 1955年8月以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初级社方面,高级社只是作为试点,数量很少,也不提倡,但在1955年秋,毛泽东同志强调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强行推动农业高级合作化运动,只有一年半时间,就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组建农业高级合作社的任务。在高级社阶段,农民私有的土地和牲畜、大型农具以及土地上的附属物如塘、井等水利设施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取消土地报酬,取消初级合作社的土地与大农具入社分红制度。 在人民公社化阶段,更是全面无偿剥削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自然资源,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是很低的条件下,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把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变革为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为新的制度所代替。以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的“包产到户”为开端,中国开始了又一次重要的土地制度变革,即将纯粹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变成为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土地制度。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德国农业发展史

德国农业发展史 一、德国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德国的农业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古老部落就 已经开始了农业的生产活动。近代之前,德国农业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手段十分落后,劳动力不充足,农民生活水平低下,整 个农业生产缺乏组织和规划。 18世纪中期,德国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加强了对农业的 管理和监督。同时,官方还积极推行了农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通过 宣传普及农业知识,开设农业学院等手段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到19世 纪初叶,德国的农业逐渐走上了正轨。 二、德国农业的进步与现代化 在德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是从落后到进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农民逐渐掌握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劳动力的 提高和农业生产管理的合理化促进了农业的大幅度发展。 德国首次世界大战后,农业逐渐步入现代化。经过多年的实践,德国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力的农业政策,以鼓励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1950年代,随着化学肥料、农药等新兴科技的应用,德国农业进步更

为迅速,产量显著增加。 三、德国农业现状 21世纪时,德国农业依旧保持了现代化的趋势,在劳动力、技术和设 备上都实现了巨大的提升。德国农业的经济总量占其国民经济主要部 门的相当比例,同时也是欧洲联盟的重要农业国家之一。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和立法法规规范,使农业从而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现在德国的农业面积和产量都处于 较高的水平。同时,农民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和经营模式来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 总之,德国农业发展历经了数百年,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化,从单纯的 劳动力提高到科学合理化的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超越式的进步。 现在的德国农业依旧在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也是 全世界农业的典范之一。

近代中国的农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农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这场变革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和对外开放,但真正的爆发始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场变革的进程和重要内容。 一、农业机器化 近代中国的农业变革开始于农业机器化的实施。机器化的引进起初在西方国家进行,世界各国都以机械化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化,而中国也不例外。到了1920年代,国内出现了许多农业机器制造企业,开始大量生产各种农业机器。 1960年代初,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获得了一个新的推动力,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时期,农业机械化被纳入“大跃进”运动中,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了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在这个时期,先进机械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效益,有力地支持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近代以来,农业科技在中国经历了从自然状态到人为干预的历史变迁,这种变迁一直持续到现在。重大的农业科技成果,必定是在实践中得出的,这样才能体现科学的性质和技术的应用,形成切实可用的成果。随着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农业生产环节的重视,科技的力量也越来越大,不断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条件。 三、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是农业变革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自给自足成为了中国的一项国策,被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它的作用从未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反而在中国经历的历次农业危机中,自给自足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在自给自足

的道路上,农业产业实现了自主生产,从而形成了自力更生的基础,同时也不断深化了中国农民生产能力的提高。 四、市场化 在近代中国的农业变革进程中,市场化被赋予了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政府推出了“农村市场体系”计划,这个计划允许农民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交给粮食收购队或其他经纪商出售。这个计划的实施为农民贡献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五、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的改变是近代中国农业变革的另一个核心。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基地的变革和劳动力的转型。在农业现代化的初期,中国农民采用的基本是手工和自然环境,农业劳动力的大部分没有受过教育,技术水平也不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改善了农田质量和水利设施,扩大了种植面积和清道夫,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近代的农业发展历程

近代的农业发展历程 近代农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这个时期被称为农业革命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农业革新和技术突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要求。 在19世纪末期,农业主要依靠传统的耕作方法和手工劳动力。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效率低下,产量有限。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的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一个重要的农业革新是农机的发明和应用。在19世纪末期,农业机械化开始兴起。例如,发明了农业排水系统,用于改善土壤的排水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其他农业机械发明还包括播种机、收割机和犁具等,这些机器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此外,农业化学品的应用也是农业在近代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化肥的广泛使用使得农作物能够获得更多养分,进一步提高了产量。同时,农药的应用也有效地减少了农作物的害虫和病害,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和数量。 除了农机和农药的应用,近代农业发展还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遗传学的进步促进了育种工作的发展,大量的优良品种被培育出来,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农业生产更具适应性,例如温室技术和水稻的改良等。

此外,农业教育和研究也起到了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大学的建立和农业实验站的成立提供了广泛的农业教育和研究资源,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总的来说,近代农业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技术革新。农业机械化、化肥和农药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措施,近代农业得以迅速发展,并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和农产品。同时,农业发展也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发展

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发展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 要一环。本文将就近代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 探讨,旨在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农村改革的背景和起因 近代中国农村改革的背景是封建农业制度的长期存在,这导致了中 国农村长期以来的贫困和落后。加之封建专制制度的内外压力,农村 改革势在必行。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国家破碎等严峻 局面,不得不改革以求生存。 二、农村改革的历程 1. 戊戌维新: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农村改革的首要阶段。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提出了推翻封建专制、进行政治、经济、教育等 各方面的改革,试图改变中国落后面貌。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标志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变,同时也对 农村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的政权推出了一系列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如废除封建势力,平分土地等,旨在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和农民贫困问题。 3. 农村合作社运动:20世纪30年代,农村合作社运动在中国农村 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农村合作社的设立和发展促进了农民的组织, 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效益,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4. 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农 业集体化成为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国共产党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实行 农业集体化,通过土地革命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彻底改变了中国农 村的面貌。 三、农村改革的成果和影响 1.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改革后,中国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工业、农村电商和农田水利建设等多个方面的进步推动了农 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改革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农 民通过土地流转、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等方式,增加了农业 产值,提高了自身的收入水平。 3.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带动了农村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的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 极大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4. 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也为农村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成为农民的共同 目标,农村音乐、舞蹈、绘画等传统文化形式得以传承,丰富了农民 的精神生活。 结论 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 一系列改革措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一、农业的发端:原始农业时代 (一)农业从广义上来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从狭义上来看主要就是指种植业。 1、农业的发端是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以石器和木棍进行渔猎采集已有二百余万年历史。 2、第一: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开端。 第二: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逐步替代采集和狩猎。 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写道:“家养族的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我们所看到的它们,的确不是适应动物或植物自身的利益,而是适应人的使用或爱好”。 第三: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关键步骤。 最早的农业无论是起源于种植业、养殖业、或两者兼有,尽管其技术粗放简陋,但随技术的进步和收获物的增多,它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确曾起过一种爆发性的影响。 3、特征 (1)石器农具的应用; 骨耜

(2)动植物驯化和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粗放种植与养殖; (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 原始农业的产生逐步替代了采集和狩猎。 (二)关于五谷起源的神话传说 1、五谷:神话传说中关于五谷的来源主要是上天所赐。 古籍所述“神农之时,天雨粟”、“诞降嘉种”、“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等等,说的就是粟、黍、麦(来牟)等种籽从天而降,人们加以种植才成为主粮。 2、关于六畜的起源 文献中除了黄帝“淳化鸟兽虫蛾”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六畜起源的记载。只有民间神话传说中还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在湖北省孝感县一带的汉族中间有则“女娲造六畜”的神话传说:“相传女娲娘娘

是先造六畜后造人。 3、人物 神农氏、柱、轩辕、后稷 伏羲神农 相传伏羲氏的时候,人们过着“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生活。至神农氏时,才“制耒耜,教民农作”,有了农业。而最早的农业是由采集业发展而来的。 (三)农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和工具上的重大突破和革命,都将农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史)

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史) 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的发端:原始农业时代 人类以石器和木棍进行渔猎采集已有二百余万年历史。史学家认为,农业的发端是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原始农业时代的特征是: 1、石器农具的应用; 2、动植物化和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粗放种植与养殖; 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 4、原始农业的产生逐步替代了采集和猎。 二、传统农业即经验农业时代 大约在5000年前,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具的出现,以及后来铁的冶炼和应用,使金属农具得以应用,由此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将原始农业推进到传统农业时代,从而,创造了四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 传统农业的特征是:

1、金属质耕具和木质耕具的应用; 2、精耕细作和养殖技术; 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畜力和其他自然力如风力、水力。 三、近代农业,即工业化农业时代 工业;十八世纪英国成功设计了种子条播机,脱谷机、收割机、饲料配制机;十九世纪内燃拖拉机的产生使畜力牵引为机械动力所替代,二十世纪合成氨、尿素、化肥、农药。 生物学:十九世纪德国学者XXX,XXX创立了细胞学说,英国学者XXX创立了进化论,德国学者XXX创立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奥地利生物学家XXX和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建立了遗传理论,俄国土壤学家XXX发展了土壤学科。 在细胞学、进化论、遗传学、植物营养学的基础上,近代农业有三次大突破: 第一次:20世纪30年代美国双交玉米种的推广,由原来的亩产100kg增加到350kg; 第二次:20世纪40年代墨西哥选育的矮杆、高产、抗病、耐肥、抗倒伏、广适应的小麦种类亩产由原先的50kg增长到250kg,并由此掀起一场“绿色反动”; 第三次:20世纪60年代,XXX培育出矮杆、早熟、高产新品系IR-8,一季稻亩产可达600--650kg。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近 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一、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受到了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19世 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 状态,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受到严重剥夺和破坏。同时,内部的封建 制度和道德束缚也阻碍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发展特点 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特点之一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自耕 自足的农业模式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引进西 方的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冬闲田的出现使得 农业生产得到了扩大。农田的私有化改变了原有的集体土地制度,提 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与此同时,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和机遇。随着 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生产的出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然而,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手工业保留了其独特性。中国的手 工艺品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世界的瞩目。 三、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农业 的发展使得食品和原材料供应得到了增加,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农业的现代化为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持。 手工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传统的手工业通过 技术独特和文化传承而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它们成为了中国对外 贸易的重要商品,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 然而,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农业生产 力的提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业现代化 进程还面临着土地问题、农民信任问题等方面的困扰。同时,手工业 在机械化的冲击下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消亡。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重 要角色。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农业 和手工业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多重挑战,需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创新,实现更加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近代中国农业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这 也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象征之一。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中国农村地区 长期进行,农业作为经济和社会的基础对于这次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对中国的 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的农业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由于外国商品的进 口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中国农产品流通面临了严重的问题。此外,清 政府内部的腐败和贪污也使得农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对农业 的改革。国民政府成立后,五四运动对于农业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国民政府在1927年发布了《关于治理农业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农民利益的决议》,这个决议包括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农业科技和 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收入等。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促使农业社会化。1950年代,中央 市场价格改革试点成功,奠定了农产品市场化的基础。1960年代,中 国农村普及了高产高效多作物经济的丰产高峰,取得了大丰收。1970 年代初期,全国农民合作化成功完成,标志着中国农业的集体化生产 和规模化生产阶段的到来。 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中国农民逐渐摆脱了贫困和困难,政府推出了“两个基本”的方针,即建立基本农田和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此外,中国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加 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全国性推广了精细化农业、现代化种植和动物 养殖技术和旱作稻,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和农业经济水平。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商行业为农产品的销 售打开了新的渠道。新技术的应用也让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更加高效和 可持续。政府也加大了对于农村和农业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

中国近现代农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近现代农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近现代农业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标志着中国农业从封 闭落后走向了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农业改革的起源、影响、措施和成果等方面进行回顾和分析。 近现代农业改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个时期正是 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弊端严重,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一系列的不公平政策和剥削导致了农民的不满情绪积聚,社会矛盾激化。 中国的近现代农业改革影响深远。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改革农业不仅直接 影响农民的生活,也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改革的推动使得中国农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利,开始追求平等和公平。农民的地位和地位开始得到社会的重视,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农业改革也为中国的城市工业化提供了基础,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为了实施农业改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土地私有化被废除,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并鼓励他们自主经营。这一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量。此外,政府还实施了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近现代农业改革的成果丰硕。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 增加,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科技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此外,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农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发展】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关键字】发展 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重视。李嘉图曾经说过“休息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两者的结合造就了最初的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积累又为工业提供了第一桶金,哺育了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起来后,工业才为农业的发展的提供各种农业资料,如工具、化肥,反哺了农业发展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彼此转化的过程,各国情况不一样。中国从建国以来确立重工业发展战略,到2003年才基本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花了半个多世纪,农村基本上就是中国其他经济改革成本的转嫁领域,自然就引发了“三农”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本章就历史上中国农业发展、政策变化的过程,以及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方式作一简单的介绍和讲解,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简单回顾 根据科学研究,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最初发源于非洲,然后向外扩散,形成了当今全球的人类分布。在此扩散过程中,最初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几大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四大文明古国,以农业为核心发展起来,但随后的发展过程,这些文明古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等级结构,由此导致该社会的经济发展很难越出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之外,出现了长时间的社会发展内卷化趋势,无法依靠自身的优势过渡到工业社会,反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走向衰落或消亡。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以中国和西方对比而言,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六种观点:韦伯的宗教决定论、布罗代尔的技术决定论、彭慕兰的资源决定论、沃勒斯坦的国际剥削论、麦戈伊的文化决定论、诺斯的制度决定论。如此错综复杂的解答,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令人一致认同的答案。对此,我们就从中国农业发展过程入手,看看中国农业为什么在发展到顶峰之后,没有转入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产生发展过程 中国农业的发展最初可以追述到女巫时代,随着家内休息的女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农业后,人类逐步脱离了以狩猎为主的游离生活,过渡到母系氏族,在水草丰盛的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稳定的农耕生活,农业产生(伏羲),到神农确立。 随着农业从狩猎中分离,人们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游离不定,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从战国到隋,中国传统农业在北方形成,当时的亩产量也由战国中晚期的216市斤提高到西汉末年的264市斤。隋朝到元代,随着北方民族大量南迁,传统农业也由北向南传播,到元时,农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此时,农业亩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仅在宋朝时便达到了309市斤左右。明清时期传统农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持续发展和日趋完善,农业产量也由明朝的亩产量平均346市斤,提高到清中叶的367市斤上下,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伴随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能够为工业等提供不断增加的原料,到明朝中后期开始在苏浙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农业税制的沿革 随着农业发展、人们定居,和受到自然、地区等因素的约束,政府对农业的政策也逐步发展起来。到西周时,出现了“食府”,专门针对贫困人员的赊借制度,以维持社会的稳定;田制上则从殷周开始实行井田制。一田一百亩,一井900亩,分八夫耕作,每夫私田100亩,公田10亩,共880亩,余20亩为耕夫的农舍。他们先施公田,而后私田。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牛耕等的推行,很多农夫已经越出井田范围,大量开垦私田。由此国家为了增加税收和提升国力,即如《管子·治国》篇说:“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在此背景下,诸侯列强都实行了变革旧制,典型者为商鞅变法。其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并允许土

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背景与要点分析

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背景与要点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于工业,只是到后来才使农业从属于自已”。很明显,马克思这里所指的农业就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农业。就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农业最终从属于工业,也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这一过程,是一个很长的经济过渡时期,而且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其过渡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之渗入农业是特别缓慢的,其形式是非常繁多的”。 一、中国现代农业的起始 中国的传统农业阶段,持续了近三千年。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工业制成品及其技术、设施开始大量采用,中国的农业开始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时期。从目前各方面的综合状况来看,这一转化的过程可能还要延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19世纪晚期,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中开始出现了一些资本化农业生产的事例。据1880年的上海《益闻录》报载,“天津附近有客民在距津一百五十里地方,批租荒地五万亩,概从西法,以机器从事”。1901年,张謇在南通招股创办通海垦牧公司,领

垦土地10余万亩。1907年,俄国人普里加科夫在吉林德惠附近,用俄式畜力机器经营农业。1912年,我国第一个有官办背景的现代农垦企业——茅麓公司成立于江苏金坛。1915年,浙江财阀在黑龙江呼玛县成立了3个机械化农场,从俄罗斯购入5部农机,马力在15到30匹;上海资本家李云书在黑龙江用美国拖拉机耕种10万英亩土地;宁波商人李某,在黑龙江经营农场规模达到*****亩,投入江洋65万元。1922年,官僚陈仪在江苏招股创办裕华垦殖公司,投入资本500万元,共领垦土地27万亩。到1927年,全国共设立农事试验场251处。据统计,到1927年我国农业机械进口价值达到147万多海关两,化肥264万海关两。从以上我国早期近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几大特点:第一,我国的近现代农业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其生产力的核心表现就是机械动力。也可以说,没有机械动力,即使购置了大量土地,也会逐步蜕变为土地租佃制。第二,近现代农业与我国原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并不矛盾,因为土地和劳动力是市场化的。第三,近现代农业在我国的初期发展,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第四,我国近现代农业较早兴起于北方旱作地区,原因在于当时农业机械的规模作业尚不适于在水田较大规模地展开。 二、新中国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

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摘要]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近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 农业科学发展的道路、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6)农业科学的体系构建、南京政府时期(1927-1937)农业科学的本土化发展、战乱时期(1938-1949)农业科学活动的变化以及民国时期的农业科学遗产等五个方面概述了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关键词]:民国农业史,近代农业科技,科技本土化,农业技术变革 科学技术的本土化,是指发展中国家接受或采纳西方先进技术、并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技术的过程。科学技术后发展国家,起初只能向科技先进国家学习和引进。但是科学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之后,才能成为植根于本国文化之中的实用技术。对于农业科技而言,本土化改造尤为重要,因为农业生产具有最为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延续性。只有经过本土化改造、与当地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应用,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理论和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新技术。 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本土化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引进来实现本土化,这种情况适用于那些具有独立主权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二是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则常常是随着国家的独立、民族解放之后,才逐渐走向本土化。

在中国,由于近代历史的曲折多难,这两种类型的科学技术发展道路都曾同时存在。本文只对民国时期在中国政府主导下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做出分析。有关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台湾省、南满州铁路附属地、伪“满州国”以及“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广大沦陷区所开展的农业科学技术活动,将另行撰文。 一、农业科技事业的本土化改造 在清代晚期中国开始启动科学技术近代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启蒙思想家还是政府的达官要员,都主张学习日本的经验和做法。当时在中国成立的农政机构、农业试验场、农林学堂等等,基本上都是日本的翻板。对中国而言,所谓接受近代欧美农学,最初并不是直接向欧美先进国家学习的,而是假道日本而引进的。当晚清政府决定推动“农事改良”时,日本成为中国引进欧美先进农学的“文化中转站”。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间,中国的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基本走完了从启蒙到体制化的过程。到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时,它给历史留下了如下的新式农学遗产: 农业教育方面,高等农业学堂5所,在校生530人;中等农业学堂31所,在校生3226人;初等农业学堂59所,在校生2272人。辛亥革命的前一年还在安徽省成立了一所私立高等农业学堂,但是没有史料证明这所私立高等农业学堂在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