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现代名医表

合集下载

30位当代国医大师

30位当代国医大师

30位当代泰斗级老中医成“国医大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选出首届“国医大师”。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他们将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是: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蒙医)、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jiǎ、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按姓氏笔画)。

这30位首届“国医大师”,是从全国中医(包括民族医药)临床工作者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经历都在55年以上。

6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北京10人、上海3人、江苏3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内蒙、西藏各1人。

1. 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擅治多种疑难杂症。

方和谦之父方伯屏师从御医赵云卿,为当年京城“十大名医”2. 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1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

15岁时从开药铺的父亲手中得到本《黄帝内经》,在江南奉贤出诊12年中几乎每天抚读,在江苏省中医学校进修破格留校,后调北京中医学院,创建内经教研室。

对五行、气血循环、运气学说提出独到见解。

3. 王绵之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2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全国500位名老中医目录

全国500位名老中医目录

国务院授予的全国500位名老中医目录今天去某医院,找国务院授予的500位名老中医目录。

顺便去门诊挂号处看了看。

只见挂号窗口的上方写着:李军翔教授限号30个,史利卿教授限号15个,陈淑长教授挂号费300元,姜良铎挂号费300元…… 在排队挂号的人中,有很人在嘀咕:这几个都是教授,那个姜良铎什么名头都没写,挂号费要300元,怎么回事啊?这就是所谓的有缘和无缘了。

说起姜良铎,要从刘海若的事迹说起。

2002年5月8日,凤凰卫视主播刘海若与台湾女记者巫佳静、林家欣结伴到英国旅游时遇上火车出轨意外,巫、林两人在意外中死亡,刘海若经英国医院抢救后,被判定脑干死亡。

海若的家人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要求中国专家一同会诊。

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飞往伦敦会诊,并推翻了“脑死亡”的判定。

回国后,在凌风、周德安、姜良铎三人组成的救治专人组的鼎力治疗下,刘海若奇迹般的康复了。

姜良铎是排毒养颜胶囊的发明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头衔一大堆。

医院觉得以姜良铎的医术造诣,无需写上教授什么的,但普通百姓不是对每一个行业的名人都熟悉,因而还在议论,姜良铎什么称谓都没有,挂号费怎么要300元?无独有偶,有些我亲爱的读者朋友,强烈要求我推荐好的中医大夫。

象凌风、周德安、姜良铎、冯天友这样的名医,现在基本挂不到号,因为都被号贩子给挂走了,然后高价倒卖。

冯天友的号被号贩子炒到:当天看5000元,三天后看3000元。

所以,我选择那些淡泊名利,又有真才实学的医生推荐给读者。

这些名老中医是被国务院正式受封的500位名老中医之一。

年龄都在65岁以上,从医几十年,经验丰富。

但一辈子致力于临床治疗,不出去演讲,普通百姓知之甚少。

八零后的女性朋友,知道的更少。

但这些名老中医都是国宝,那个年代的医生,功利心不强,一心治病救人。

能得到他们中任何一位的救治,对于当今的我们,都算是幸运的缘分。

这些名老中医,大部分年事已高,不再给人看病。

三十位国医大师

三十位国医大师

三十位国医大师摘至新浪博客的转载他们是我国老中医药专家的代表,具有德高望重、众望所归,医术精湛、疗效显著,医德高尚,德艺双馨,学术鲜明、成就突出,传承授业、胸怀博大的共同特点,他们是中医药事业成长的旗帜。

为中医药事业成长赤诚相见,呕心沥血,为五千年中医药血脉代代相传做出重要贡献。

下面是他们的简介:1. 方和谦男,汉族,首都医科大学从属北京朝阳病院主任医师、传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担任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法宗伤寒经方新用◆他出身京城中医世家,父亲方伯屏、兄长方鸣谦皆名中医◆他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自创多张经验方◆他对京剧、象棋、美食样样爱好,还写得一手标致的毛笔字方和谦小传1923年生于中医世家,12岁随父行医,19岁取得医师资格。

1954年~1958年在北京市卫生局任科员。

1958年调入北京市中医病院任内科医师、教研组组长,兼任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伤寒教研室组长。

1968年~1999年任北京朝阳病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首都医科大学传授。

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布的当局特殊津贴。

1991年~2008年,先后担任第一、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担任工作指导老师。

1998年起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委、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委、北京市红十字会理事等职务。

2. 王玉川男,汉族,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传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内经》研究领军人。

王玉川小传1923年,生于江苏省奉贤县。

1941-1943年,从医于中医名家戴云龙先生、陆渊雷先生,学成后在当地行医。

1943年-1955年,在奉贤县开设门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955年-1956年,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深入学习中医相关常识。

1956年-1957年,在南京中医学校从事中医药教学与临床工作。

最新国家级名医大师及擅长名单全知道!

最新国家级名医大师及擅长名单全知道!

最新国家级名医大师及擅长名单全知道!最新国家级名医大师及擅长名单全知道!2018-10-14 07:16导读:中医中医不仅能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对慢性病、疑难杂症非常有效。

对于这些多因素疾病,现代医学可能没有很好的办法,而这些疾病正是中医的优势。

今天,就向您介绍北京那些“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

除此外,在北京看中医,还能找更多别的医师,他们一样很棒!!一这些中医名师就在您身边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颁布30位医生获“国医大师”、100位医生获“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在北京,看看他们都是谁?“国医大师”名单吕仁和1934年9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1962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擅长: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药防治。

出诊信息:周二、周五下午,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出诊。

许润三1926年10月生,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1949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擅长: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等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出诊信息:周三上午出诊。

柴嵩岩1929年10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1948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擅长:女性闭经、不孕症。

出诊信息:周二上午,北京中医医院明医馆出诊。

薛伯寿1936年8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擅长:内、妇、儿科疑难病。

出诊信息:周二、五上午出诊。

“全国名中医”名单王庆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10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古今名医

古今名医

∙上古名医-巫咸∙上古名医-巫彭∙上古名医-巫妨∙上古名医-桐君∙上古名医-鬼臾区∙上古名医-僦贷季∙上古名医-少俞∙上古名医-俞跗∙上古名医-少师∙上古名医-雷公∙上古名医-伯高∙上古名医-岐伯[图]∙上古名医-黄帝[图]∙上古名医-神农氏[图]∙上古名医-伏义氏∙周汉晋名医--葛洪∙周汉晋名医--涪翁与程高、郭玉∙周汉晋名医--皇甫谧∙周汉晋名医--王叔和∙周汉晋名医--华佗∙周汉晋名医--张仲景∙周汉晋名医--淳于意∙周汉晋名医--扁鹊∙南北朝名医--甄权∙南北朝名医--许胤宗∙南北朝名医--徐之才∙南北朝名医--全元起∙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南北朝名医--雷斆∙隋唐名医--巢元方∙隋唐名医--孙思邈∙隋唐名医--张宝藏∙隋唐名医--崔知悌∙隋唐名医--张文仲∙隋唐名医--韦讯∙隋唐名医--王焘∙隋唐名医--鉴真∙隋唐名医--王冰∙隋唐名医--刘禹锡∙隋唐名医--昝殷∙隋唐名医--李珣∙隋唐名医--韩保升∙宋金元名医--王惟一∙宋金元名医--林亿∙宋金元名医--唐慎微∙宋金元名医--朱肱∙宋金元名医--苏颂∙宋金元名医--钱乙∙宋金元名医--沈括∙宋金元名医--许叔微∙宋金元名医--成无己∙宋金元名医--王履∙宋金元名医--戴思恭∙宋金元名医--滑寿∙宋金元名医--危亦林∙宋金元名医--忽思慧∙宋金元名医--朱震亨∙宋金元名医--王好古∙宋金元名医--罗天益∙宋金元名医--窦默∙宋金元名医--张从正∙宋金元名医--张元素∙宋金元名医--陈自明∙宋金元名医-李东垣∙宋金元名医-张子和∙宋金元名医-刘完素∙宋金元名医-宇陀宁玛·元丹贡布∙明代名医--汪机∙明代名医--薛己∙明代名医--万全∙明代名医--高武∙明代名医--李时珍∙明代名医--徐春甫∙明代名医--龚廷贤∙明代名医--方有执∙明代名医--杨济时∙明代名医--张介宾∙明代名医--傅青主∙明代名医--张景岳∙明代名医--王肯堂∙明代名医--吴昆∙明代名医--缪希雍∙清代名医--邹润安∙清代名医--刘奎∙清代名医--李延∙清代名医--尤怡∙清代名医--薛雪∙清代名医--叶天士∙清代名医--徐大椿∙清代名医--赵学敏∙清代名医--承淡安∙清代名医--祝味菊∙清代名医--施今墨∙清代名医--恽铁樵∙清代名医--张山雷∙清代名医--曹颖甫∙清代名医--何廉臣∙清代名医--张锡纯∙清代名医--唐宗海∙清代名医--费伯雄∙清代名医--王旭高∙清代名医--王士雄∙清代名医--王清任∙清代名医--陈念祖∙清代名医--吴塘∙清代名医--张璐∙清代名医--喻昌∙清代名医--沈之问∙清代名医--李中梓∙清代名医--赵献可∙清代名医--吴有性∙清代名医--汪昂∙近代名医--陈莲舫∙近代名医--丁德恩∙近代名医--刘道信∙近代名医--赵文魁∙近代名医--关月波∙近代名医--冯济卿∙近代名医--韩一斋∙近代名医--梁保和∙近代名医--杜自明[图] ∙近代名医--王仆诚∙近代名医--魏舒和∙近代名医--赵树屏∙近代名医--郑守谦∙近代名医--哈锐川∙近代名医--王文鼎∙近代名医--于道济∙近代名医--王乐亭∙近代名医--金厚如∙近代名医--钱伯煊∙近代名医--时逸人∙近代名医--刘寿山∙近代名医--卢英华∙近代名医--秦伯未∙近代名医--沈仲圭∙近代名医--冯泉福∙近代名医--陆石如∙近代名医--杨艺农∙近代名医--赵心波∙近代名医--周慕新∙近代名医--郗霈龄∙近代名医--赵锡武∙近代名医--韦文贵∙近代名医--许公岩∙近代名医--章次公∙近代名医--马龙伯∙近代名医--丁化民∙近代名医--祝伯权∙近代名医--夏寿人∙近代名医--白啸山∙近代名医--罗止园∙近代名医--袁鹤侪∙近代名医--冉雪峰∙近代名医--杨浩如∙近代名医--张菊人∙近代名医--金书田∙近代名医--刘辅庭∙近代名医--王石清∙近代名医--黄竹斋∙近代名医--高凤桐∙近代名医--蒲辅周∙近代名医--陈邦贤∙近代名医--佟阔泉∙近代名医--方伯屏∙近代名医--杨济生∙近代名医--陈慎吾∙近代名医--牛泽华∙近代名医--曹锡珍∙近代名医--祁振华∙近代名医--杨子谦∙近代名医--赵炳南∙近代名医--岳美中∙近代名医--宗维新∙近代名医--余无言∙近代名医--姚正平∙近代名医--叶心清∙近代名医--崔萃贤∙近代名医--胡荫培∙近代名医--卢冶忱∙近代名医--房芝萱∙近代名医--王鹏飞∙近代名医--刘奉五∙近代名医--刘春圃∙近代名医--魏龙骧∙近代名医--胡荫培∙近代名医--赵绍琴∙近代名医--王鸿士∙近代名医--朱颜∙近代名医--梁宗翰∙近代名医--任应秋[图]∙近代名医--祝谌予[图]∙近代名医--郭士魁∙近代名医--王大经∙近代名医--黄乐山∙近代名医--李介鸣∙近代名医--刘渡舟[图]∙近代名医--董建华[图]∙近代名医--哈玉民∙近代名医--方鸣谦∙近代名医--董万鑫∙近代名医--方药中∙近代名医--任徵五∙近代名医--夏锡五∙近代名医--董怀一∙丁季峰[图]∙佟忠义[图]∙张重华[图]∙张赞臣[图]∙陆南山[图]∙徐仲才[图]∙顾伯华[图]∙孟仲法[图]∙黄鸿舫[图]∙方慎盦[图]∙陆瘦燕[图]∙程门雪[图]∙蔡小荪[图]∙朱南孙[图]∙顾筱岩[图]∙柏连松[图]∙陆德铭[图]∙于尔辛[图]∙陈健民[图]∙柴松岩[图]∙吴定寰[图] ∙巫君玉[图] ∙陈文伯[图] ∙刘韵远[图] ∙王玉川[图] ∙王绵之[图] ∙方和谦[图] ∙邓铁涛[图] ∙朱良春[图] ∙任继学[图] ∙苏荣扎布[图] ∙李玉奇[图] ∙李济仁[图] ∙李振华[图] ∙李辅仁[图] ∙吴咸中[图] ∙何任[图]∙张琪[图]∙张灿玾[图] ∙张学文[图] ∙张镜人[图] ∙陆广莘[图] ∙周仲瑛[图] ∙贺普仁[图] ∙班秀文[图] ∙徐景藩[图] ∙郭子光[图] ∙唐由之[图] ∙程莘农[图] ∙强巴赤列[图] ∙裘沛然[图] ∙路志正[图] ∙颜正华[图] ∙颜德馨[图]。

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蒙医)、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

张茅1、何任,男,汉族,1921年1月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1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2、邓铁涛,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著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程莘农,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4、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5、贺普仁,男,汉族,1926年5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6、李辅仁,男,汉族,1919年6月出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1941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7、路志正,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8、郭子光,男,汉族,1932年12月出生,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30位当代泰斗级名老中医

30位当代泰斗级名老中医

30位当代泰斗级名老中医(民族医)成为首届“国医大师”1. 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 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

3. 王绵之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 邓铁涛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 任继学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5 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老中医。

6. 朱良春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7. 何任男,汉族,1921年1月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1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8. 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症,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 张灿玾男,汉族,1928年7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9 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10. 张学文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3 年5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汇集]中国现代十大名医

[汇集]中国现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1、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

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

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

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

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

”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

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

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2、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2 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张镜人:沪上中医旗帜 他是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家学,医文兼修,18岁悬壶沪上,民国中医考试一榜成名 他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关闭私人诊所,投身中医工作管理公务,为当代上海中医医教研事业“开业奠基” 他行医60余年,疗效卓然,擅长内科杂病诊治,尤于热病和脾胃病甚有建树,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今年6月24日,87岁的国医大师张镜人溘然长逝,中医界至为惋惜。 张镜人毕生悬壶沪上,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苍生大医。在上海报纸刊登的一篇记叙其事迹的文章说:“老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上 海滩名医张骧云的后裔、治疗伤寒的名家;中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中医界的泰斗、治疗疑难病的能手;青年人知道张镜人是沪上名 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专家”。这3句话,既褒扬了他的临床证治效验,也勾勒出他的学术成果概图。 奚伯初1904-1979年),字绍祖,江苏无锡人。系武进戴溪桥著名奚氏儿科四世传人,家学渊源。其曾祖龙泉公弃儒学医,受业于 同郡许公定甫(当时许氏儿科遐迩闻名),学成归里,悬壶应世,曾着《儿科心得》三卷,未及付梓而毁于兵燹。先祖子型公继承 父业,医名更着,求诊才络绎不绝,创制“辰金丸”治风痰壅盛,“宝金丸”治急惊风。父泳裳公幼承庭训,好学不倦,对《内 经》钻研尤深,执业后声望日隆,病者暮名而来,门庭若市,远者来自浙江之长兴,安徽之广德,近者江苏溧阳、宜兴、常、锡 一带,以致戴溪桥河内舟楫相接。奚氏少年时边上私塾,边在其父督教下习诵中医经典著作,课余也常侍诊父侧,由于生性敏 慧,勤奋好学,因而尽得家传之秘,18岁开始襄诊,20岁即在无锡市挂牌行医。奚氏因治学严谨,治病认真,起大病难症甚多, 故医名大噪。1937年迁居沪上,设诊所于陕西北路,长期来诊务繁忙。著述有《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内科 要》、《奚伯 徐小圃(1887~1959年),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庭训,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弱冠时父亡,即悬壶问世,设诊所于上海东武昌 路,专业儿科。徐氏除继承古代儿科诸家之长外,对汉代张仲景撰<<伤寒论>>钻研颇深,临证细致,处方果敢审慎,屡用峻剂以 起少小沉疴。徐氏常谓: “儿科古称哑科,审证察色不可粗心大意。”他在诊病过程中,总是弃座站立的,此因小儿不能与医生 合作,坐在诊察椅上难以精确诊断,故其子弟们均是站立诊病。徐氏临证一丝不苟,对每一病儿的口腔都仔细检查,毫不遗漏, 而绝不因业务繁忙而求快。他遇重病者,即给予提前诊治;贫病交迫者,则免收诊金。早年抗菌素尚未发现,西医对小儿肺炎等 杨永璇(1901-1981年),男,上海市南汇县人。幼读诗书,长而习医。17岁受业于浦东唐家花园王诵愚先生门下,白天随师临 诊,听讲授课,晚上挑灯夜读,选篇背诵,悉心钻研,好学不倦,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学医数年,尽得王氏真传。1921年返回 周浦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为了方便病人就医,先后在上海董家渡、浦东三林塘等地设立定期分诊所,1937年迁居上海 八仙桥行医。专长针灸,兼理疯科,通晓内、外、妇、儿、皮肤诸科。擅治中风偏瘫,历节痹痛,小儿麻痹症,急性腰扭伤,脚 气病,软脚风,丹毒,痛风,鹅掌风,大麻风以及脊椎肥大等顽痹痼疾。临诊时按脉察舌,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 、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兼用汤药丸散,膏滋药酒,药熨熏洗,外敷搽擦等多种治疗方法,针药并用,刺罐结合,内外同治, 疗效卓著,贫病患者,义诊给药。故以医技多样,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廉洁,著称于世。慕名求医者踵接,日达数百人
陈健民
陈健民,男,汉族,上海市人,生于1941年8月。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中医科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 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同年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 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编委。曾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 书、上海医学辩证法学会理事、上海市静安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 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 卅余年的治学格言是博采众长、一专多能、见难而上;医哲求索、中西 结合、融汇贯通。临床擅长肿瘤病及癌前病变等疑难杂症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尤以青紫舌、舌脉异常等诊断及活血化瘀、扶正 培本等治疗见长。1974年起发表医学论文90余篇、医学译文12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8次,递交论文10篇。自制芎龙汤对 癌症、心脑血管病、肝病、痛经、糖尿病、胶原性病等血液高粘状态有所改善;地黄汤对癌症、免疫性病等免疫功能紊乱有所调 整;地冬合剂对乳腺癌、乳腺小叶增生等乳腺病有所控制;六妙汤对舌苔厚黄腻诸病证有清热燥湿作用;升坠汤对内脏下垂等中 气下陷证有升提功能;抗柯片对长期使用激素者有抽戒疗效。临床行医准则是诊断病证明确、指标客观可靠、治疗简明有效。另 对医学哲学、医学史有所研究,“略论晋唐时期医学家的哲学观”刊登于《复旦学报》1985年第6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 料中心《中国哲学史》月刊所选汇。对近代名中医陆渊雷生平及学术思想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书10余年,对教研室建设呕尽心血,面对西医院校学生、西学中医师课堂教学甚获好评。主编 教材《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针灸学》等5种。发表教学论文5篇,专著9种。至今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医学普及文章 达200多篇。 坚持高尚医德,1992年获欧阳街道“十佳社区服务明星”称号; 1994年获虹口区“社区服务明星”,同年获上海市民政局、老 龄委、卫生局、教育局、托幼办、退管会联合表彰,并荣获“上海市1992~1993年社区服务实事”先进个人。
于尔辛
于尔辛 (1931年-),男,汉族,上海市人。原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现已退休,教授职称。1955年上海第一医 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进肿瘤医院放射科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1958年至1961年在上海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并 结业。1964年任肿瘤医院中医中药研究室负责人。1978年任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主任。1986年任上海医科大 学肿瘤教研室主任。1986年任教授。1998年退休。曾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 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理事,上海 市抗癌协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任中国癌症杂志副主编、肿瘤委员、实用肿瘤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全国 肿瘤学期刊研究委员会科学论文特聘审稿人。任中国癌症基金会上海抗癌药物咨询中心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为上海市第二届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导师,上海市名中医。曾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 秀共产党员。曾为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镜人
奚伯初
徐小圃
杨永璇
董廷瑶
丁甘仁
曹余德
董廷瑶,字德斌,号幼幼庐主,(1903~2000)。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得父祖亲授,勤诵经史子集,唐宋范 文,进而能文作赋。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灵枢》、仲景学说,继而各家学说。又遍访名 师,博采众长。弱冠之年,家父病逝,即继祖业,独立应诊,以其家学渊源,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 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海内外。1959年晋升为沪上首批主任医师之一。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中华全国医学会上海分会中医儿科学会顾问、历上海市届中医研究班主任,以及静安区第三至第 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市委委员等职。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 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儿科学会顾问、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农工民主党市委顾问委员。从事 中医工作70余年,以其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治危重病儿无数,被尊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1990年被聘为全国首批 500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之一。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表彰特殊津贴及荣誉证书。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1996年市卫生局拍摄录像片《儿科泰斗》,以志业绩。著有《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专著两本,前者获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科 研成果二等奖,后者获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发表论文近百篇。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家世业医。丁甘仁初拜圩塘马文清为师,又从业于名医马培之,兼收 并蓄马培之内科、外科(包括喉科)之长。同时常与其族伯丁松溪(为费伯雄门人)切磋医学。由于勤奋好学医术日精。丁氏学 成之后先行医于无锡、苏州,后到沪上,医道大行。为振兴中医,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1915年。向北洋政府申请备案,获得 教育部嘉许,并在内务部注册备案。该校成为兴办中医教育援以立案的先例。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创办,尔后并开办沪 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 丁氏研究外感热病,宗法仲景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其治法融汇伤寒、温病学说之长,用药轻灵, 以轻去实。丁氏行医之时烂喉丹痧流行猖獗,亲身诊治万余人,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丁氏兼通内、外、喉 科。治学不偏执一家之言,对前贤经验择善而从,而以审证精确,用药丝丝入扣见长。丁氏医疗风格以“和”、“缓”为特色。 丁甘仁的子孙及闻人继其医业。丁氏学术流派在江南医界颇有影响。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学有渊源,先受教于其兄松溪(费伯雄之徒),继受业于圩塘马仲清, 又从巢氏习外科,故通晓内科及外、咽喉科。丁氏先行医于苏州等地,后徙居沪上,先后设诊所于仁济善堂及凤阳路等处,临证多佳 效,声誉日隆。1915年始,与夏应堂、谢利恒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又兴办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为广大 劳动人民服务,又为学生实习奠定基地,从此各省求学者闻风而来,年有增加,因之门墙桃李,遍及全国,丁氏内科医学得以逐步形成 曹余德,男,汉族,江苏省扬州人,生于1921年1月。出身于中医药世家。原任上海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医科 大学医疗系中医学兼职教授。 194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从师于丁济万、程门雪之传授、 指点和培育,深得两老学术之精髓,后悬壶沪上。1957年毕业 于北京医学院, 得以深造学习完整的现代医学知识。由于出身于中医药世家之优越条件,所以既能聆悉中西医之医术,又可懂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