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的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到灯塔去读书笔记

到灯塔去读书笔记

到灯塔去读书笔记《到灯塔去》读书笔记《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和深刻的内涵,给读者带来了一场独特的阅读体验。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围绕着拉姆齐一家和他们的朋友们在海边度假的经历展开。

故事发生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中,然而,在这份平静之下,却隐藏着人物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和思绪。

拉姆齐夫人是这个家庭的核心人物,她温柔、善良、善于照顾他人,仿佛是整个家庭的灵魂支柱。

她时刻关心着家人和朋友的需求,努力营造出和谐、温暖的氛围。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的美德,但同时也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疲惫和无奈。

她试图满足每个人的期望,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拉姆齐先生,他理性、严肃,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对现实世界有着清晰而冷静的判断。

他与拉姆齐夫人的性格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然而,正是这种差异,也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真实和立体。

小说中的孩子们也各具特点。

詹姆斯渴望去灯塔,但这个愿望却因为天气等原因一再受阻。

他的渴望代表了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伍尔夫细腻的心理描写所吸引。

她仿佛能够钻进人物的内心,将他们最隐秘的想法和情感一一展现出来。

这种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让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之中,与他们一同感受喜怒哀乐。

例如,在描写拉姆齐夫人思考人生的时候,伍尔夫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她一方面享受着家庭带来的温暖和幸福,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了怀疑。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思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书中对于时间和记忆的处理也非常独特。

时间在小说中不再是线性的,而是自由流动的。

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时空网络。

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时间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也让小说更加富有深度和韵味。

此外,小说中的自然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读后感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读后感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读后感当我翻开这本厚重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灵魂世界。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生活、思想和作品都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伍尔夫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她的一生都在与精神疾病作斗争,但她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和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这种勇气和决心让我深感敬佩。

伍尔夫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而鲜明。

她善于运用意识流手法,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她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在《到灯塔去》中,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家人在灯塔旅行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灵成长,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除了文学创作外,伍尔夫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

她对文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入而敏锐,她的评论文章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

她对于女性地位和文学价值的思考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认为女性应该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文学应该反映女性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体验。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前卫和深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伍尔夫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从她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坚韧不拔、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

她的一生都在为文学事业而奋斗,她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文学史册上。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伍尔夫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人追求真理、自由和美好。

总之,《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伍尔夫的生平和成就,还让我感受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她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像伍尔夫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自由和美好。

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读后感

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读后感

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读后感首先呢,伍尔夫强调一间自己的屋子对女性的重要性。

这可不仅仅是说有个物理空间来遮风挡雨,那简直就是女性的自由小天地啊。

我就想啊,在那个时候的女性,可能很多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想飞却没有空间。

就好比我有时候想安安静静看本书,要是家里人一直在旁边唠叨,那感觉就像伍尔夫说的,没有自己的屋子,思绪都被搅得乱七八糟。

这屋子就像是一个结界,把外界的打扰都给隔开,让女性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来创作。

伍尔夫还说到女性的经济独立。

这可太实在了,经济不独立,就只能伸手要钱,那在家庭里、社会上哪有话语权呢?我就联想到现在,虽然情况比以前好多了,但还是有些女性在经济上依赖别人后,做个小决定都得看别人脸色。

就像想买支口红,要是自己没钱,还得小心翼翼地跟另一半商量,要是对方不同意,就只能干瞪眼。

所以啊,伍尔夫简直就是先知,早早地就看透了这一点。

再说说女性的创作。

以前我总觉得创作嘛,只要有才华就行。

但伍尔夫告诉我,没那么简单。

女性在创作的道路上,就像在荆棘丛里前行。

传统的观念就像那些荆棘,扎得女性创作者浑身是伤。

比如说,人们对女性写的东西好像就有刻板印象,觉得女性就只能写些情情爱爱、家长里短。

这可把女性创作者的路给堵窄了。

不过伍尔夫可不服气,她自己就是个打破常规的典范。

她的文字充满力量,她用自己的创作在文学的大舞台上占了一席之地,还告诉其他女性,咱们也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不要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住。

这本书读着读着,我就感觉伍尔夫像是在我耳边不停地念叨:“姑娘们,要独立,要有自己的空间,要勇敢地创作。

”她的话既像是警钟,又像是鼓励。

就像我每次想要偷懒放弃自己的小梦想的时候,她就像在背后推了我一把,说:“你可不能就这么算了,你有无限的可能呢。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在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时,我深深被她对女性文学和女性处境的深刻洞察所打动。

这本书不仅是对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梳理,更是对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限制和挑战的有力批判。

伍尔夫开篇即指出,女性要写小说,需要有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这看似简单的两个条件,实则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经济独立是女性获得心智自由的基础,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则是女性能够不受打扰地进行创作的必要条件。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往往被束缚在家庭和婚姻中,缺乏经济独立和个人空间,这使得她们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接着,伍尔夫通过对女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揭示了女性在文学创作中所面临的种种不公和限制。

她指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天使”,她们的职责是照顾家庭和孩子,而不是从事文学创作。

因此,女性在文学创作中往往受到忽视和贬低,她们的作品也往往被视为“女性化”和“不严肃”的。

此外,女性在文学创作中还面临着诸多技术和社会障碍,例如缺乏教育、缺乏创作资源、缺乏社会认可等。

然而,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限制,女性在文学创作中仍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伍尔夫通过对一些女性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分析,展示了女性在文学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她指出,女性在文学创作中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她们的作品能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中的特殊经历和感受,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伍尔夫还通过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揭示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她指出,女性在社会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她们不仅是家庭的中心,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女性的解放和发展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只有当女性在社会中获得平等的地位和机会时,她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现实意义的著作。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在阅读伍尔夫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时,我仿佛开启了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

这本书让我对女性的自由、独立和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自我的决心。

这本书的背景是女性在写作和阅读方面面临巨大困难的时代。

伍尔夫通过在剑桥的两次演讲,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们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创造力。

她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

伍尔夫在书中提到,女性想要写作,就必须要有 500 英镑和一个可以上锁的房间。

这句话深刻地触动了我。

500 英镑,不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是思想上的自由。

有了足够的钱,女性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他人的束缚。

而一个上锁的房间,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里,女性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受外界的干扰。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是一个女孩,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拥挤的空间里,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

我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初中开始住校,大学期间也是和妹妹合租。

在这些环境中,我时刻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考虑他人的感受,无法完全做自己。

因此,我非常理解伍尔夫所说的“只有我自己独处的时候,我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当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时,那种自由和解放的感觉是无法言喻的。

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可以随时洗澡,不用担心时间的限制;我可以随意摆放鞋子,不用担心会被别人说;我可以尽情地哼唱,手机里的博客放最大音;我也可以关上家门,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

然而,这本书不仅仅让我感受到了自由的重要性,更让我思考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和生命所面临的艰难。

伍尔夫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对现实的观察,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压迫。

她指出,女性不仅在经济上依赖男性,在思想和创造力上也受到了压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自己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

伍尔夫说:“我们没有臂膀可以依靠,只能自己前进,我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和真实世界的关系。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在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时,我深感共鸣。

这本书不仅让我深入思考了女性在文学创作中所面临的困境,更让我对性别平等和女性自我实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伍尔夫在书中深刻剖析了女性在历史上长期被忽视和压抑的现状。

她指出,女性在经济上的贫困使得她们难以拥有独立的空间和时间来进行创作。

在过去的社会中,女性往往被限制在家庭和家务劳动中,缺乏接受教育和追求职业的机会。

这种状况导致了女性在历史上的声音被掩盖,她们的思想和创造力被忽视。

伍尔夫认为,拥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对于女性写作至关重要。

这样的空间不仅提供了物理上的独立,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解放。

在这个房间里,女性可以自由地思考、创作,不受外界干扰和评判。

然而,现实中,女性往往难以获得这样的空间。

即使在现代社会,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仍然承担着过多的责任和压力,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伍尔夫还探讨了男性话语体系对女性写作的影响。

她指出,男性的价值观和写作范式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文学的发展,而女性的声音往往被忽视或被贬低。

女性在写作中面临着双重困境:既要适应男性的写作范式,又要表达自己独特的女性经验和视角。

这种困境使得女性在写作中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难以找到自己的声音。

然而,伍尔夫并没有对女性写作持悲观态度。

相反,她认为女性写作有着独特的潜力和价值。

她鼓励女性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声音,探索新的写作方式和主题。

女性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她们可以通过写作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和性别歧视,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尽管伍尔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她的观点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虽然女性在教育和职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女性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限制。

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打破性别壁垒,为女性创造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环境,让她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伍尔夫读书笔记

伍尔夫读书笔记

伍尔夫读书笔记伍尔夫的读书笔记怎样读诗歌全文理想的情况下,你应该尽量保持你的电池电量在20%至80%。

请记住,这些都是最好的方法,在电池电量100%之前,拔掉你的机器。

另外,不要等到电池没电了才去充电。

尽量保持你的笔记本电脑低温状态。

计算机关机充电是最好的充电方法。

当你打开你的笔记本电脑,你应该将电池从你的电脑抠出,然后再插上电源。

虽然这个方法是不方便的,但电池充满电的情况下再插着电源使用,对你的电池损害很大。

经过多年研发发展,电池过充问题已基本得到了解决,与早期的镍氢电池不同,普通使用的锂电池若经常把存储的电量完全放光的话,那么反而会极大地缩短电池寿命,表现出来的便是电池组容量大幅下降。

制作读书计划书所谓“伟人有志,庸人惟愿”,但是不甘平庸,读书还是要有所计划,有些书要精读,要做读书笔记,有些书则属于浏览:1、国学。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句》、《龙文鞭影》等。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等。

3、古典名著。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4、文艺理论。

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孙过庭《书谱》、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袁枚《随园诗话》、刘熙载《艺概》等。

外国文艺理论。

贺拉斯《诗艺》、《论崇高》、狄德罗《论戏剧诗》、莱辛《拉奥孔》、席勒《美育书简》、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美学》、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海涅《论浪漫派》、布封《风格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普列汉诺夫《艺术论》、《罗丹艺术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艾略特《批评的功能》、萨特《什么是文学》等。

5、散文。

伍尔夫读书随笔范本3份

伍尔夫读书随笔范本3份

伍尔夫读书随笔范本3份伍尔夫读书随笔 1《伍尔夫读书随笔》中最好看的是伍尔夫的书评,虽然大部分书我都没看过,但伍尔夫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让这本随笔就成为了好看的著作。

每一篇书评并不仅仅涉及到这一本书,这一位作者,她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评价,可见伍尔夫阅读量有多大,思考有多深。

“读《蒙田随笔》”中,伍尔夫认为在文学史中,写自己而获得成功的只有蒙田、佩普斯(17世纪英国日记作家)、卢梭(18世纪法国哲学家,著有《忏悔录》)。

“能兴之所至地讲述自己,能把自己灵魂中的不安、骚乱、乃至缺陷,不管什么都和盘托出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蒙田。

”虽然过去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人们依然阅读这本自画像,“他们凝神观望,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面容。

”通过一本书,人们认识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模样,那么他便不会浑浑噩噩度过一生,改善或者追随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去探索,将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真正地去生活,自然便会找到幸福感与充实感。

我想,这是阅读带给我们的益处。

蒙田写到了旅行,“当我们出发去旅行时,毫无必要预先定好当晚在何处投宿,何时一定要返回—旅程本身就是一切。

最要紧,也是最难得的,倒是在启程前能找到一个和我们合得来的人。

”这样的主见,在21世纪也不过时呢,虽说是“旧书”,对我一样有指导意义。

从旅行说到人生,“美无处不在的;美和善相互毗邻,紧紧相连。

所以,尽情享受人生旅途之美吧!不必老想着旅行何时结束。

”在“斯特恩的《伤感的旅行》”中,也提到了旅行对人的意义,“旅行(人生就如一次旅行)是用不着看什么旅行指南的,只要问问我们自己的内心就行了。

”伍尔夫说,“真令人惊异,这种对个人内心感受的强调,这种对旅行指南之类的东西的鄙视态度,其实已颇具现代意味了。

”伍尔夫的评价语言时而温柔体贴,“他(斯特恩)的文笔精确无比,读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他潜到了波澜起伏的人心深处,把人心中极其细微而又瞬息万变的种种情感、幻想和冲动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又把那里的一切都分毫无爽地、绘声绘色地摹写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尔夫的读书笔记
伍尔夫的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伍尔夫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伍尔夫的读书笔记1
初次知道这个作家,是在读者上读到她的人生经历,然后就开始找她的书来看。

先是小说,然后到这本随笔。

个人更喜欢她的随笔,那些思想有一种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个闪着光的灵魂。

“我们置身到了沼泽地里,头顶上是满天的星光。

那里所显示的是人性的另一面,不是人际交往中所见的那光明的一面,而是独处寂寞时最阴暗的一面。

我们与之打交道的,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自然和命运。


描述读哈代书的感受,不过我没读过。

“我们热衷于做某件事情,难道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有实际的好处吗?难道追求乐趣,就不能作为最终目的吗?我们读书难道不能说是这样一件事情吗?”
论读书的价值与意义
这一段话,我个人很赞同。

最开始被父亲引导阅读的时候,他就说“你就读就好了,不需要明白道理,喜欢就好。

”,一直影响着我。

所以我读书完全看兴趣,可能会因为一句话看一本书,也可能是它的简介,或者是作者本人,不喜欢就弃书。

从不追求什么意义,只是单纯觉得读这本书很享受的话就很棒。

其实我觉得中的很多事情,也不必非得找个意义出来。

对这本书执念也好重,三次从图书馆借书,三次在网上购书,一次盗版,两次没货。

伍尔夫的读书笔记2
《伍尔夫读书随笔》里主要部分是书评。

她的书评写得很好,文字行云流水,流畅朴实,且显得平和宽容。

可是,今天我没有从头到
尾一篇一篇读下去的安静,出去喝杯水之后回来便乱翻,看到最后是一组日记,从作者三十几岁到临终前一年的日记都有选登,没想到,日记里的伍尔夫和写书评的伍尔夫是不一样的。

书评写得有板有眼四平八稳,像公事公办,而日记里描述的心情像一个感性的小女人,真实而稍显任性,其言语措辞与书评中的宽厚优雅相比显得不恭,像耍脾气的小姑娘。

看她在三十六岁时谈到拜伦,“我说了,就是在他死后一百年,我还是会突然上他的”,为什么呢,因为“读这类怪异的书,要比读那些装腔作势的所谓正经书有趣得多”。

伍尔夫谈到自己从小就在心中描绘的“他”,然而,言语中又对拜伦颇为不恭,“真想不通,他(指她的朋友摩尔)怎么会把《诗集》(拜伦著)这类东西看作诗歌的精华?”毕竟是女人,谈完的白马王子梦,伍尔夫还提到拜伦的夫人“有关拜伦夫人的文章我虽没有读过,,可我料想她也不会嘲笑他,至多不太崇拜他”,看,一个很真实的小女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既有女性的小小尖酸,又不乏恃才自傲的傲气。

每天的生活主要内容便是阅读,这是她喜欢的生活状态。

然而日记里依旧会流露出厌烦,“无聊之极,每一天都过的太太平平。

”看来,人都是如此,总有不满足之心,即便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得东西,也逃离不了对于“追求的快乐”的渴望。

倘若人永远处于“求之不得”的状态之中,失落感或许会少些吧?不过,这些感触很快会被阅读的乐趣代替。

伍尔夫不停的'阅读,她所看的书带给她的是快乐和思考,但是也有某些难以解释的感觉,她说“虽然《唐璜》里的每一章我都很喜欢,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从这些点滴流露的疲乏,我能理解她真正的内因,那就是:她并没有真正做到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从她日记里的一些言语的流露,看出她的写作其实有一定的意识是为别人而写的,而非自己本真的感悟。

当她谈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她的感受是“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故事大多很乏味,有趣的并不多”,“至于思想性,更少得可怜”。

这些真实的感受,与当今对《堂吉诃德》的盛誉相比,显得相差甚远,因此,在本篇日记的结尾,她甚感惶惑:“天哪我写到哪里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怪念
头。


另外,对于自己作为书评家的身份,她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要求对自己的内心负责,她更加重视的而是如何让读者满意。

在她四十岁时的一篇日记里谈到读《克莉芙丝公主》的感受:“小说当然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只是我觉得难以鉴赏,譬如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得叫人莫测高深”,然而,尽管伍尔夫自己读书的感受是如此,她却明白地告诫自己不能将这份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她说:“当然,要是我在写书评,我可能只好说这两个人物写得怎样的成功,可是,感谢上帝!我现在是在写日记,不是写书评。

”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写作态度?书评家的评论并非从自己真实地阅读角度来谈论作品,又如何带给读者新鲜的东西?!
在伍尔夫短短的几篇日记中,还可以读到很多她对于某些作家的所谓“不敬之词”,然而无论如何,这些日记的真情流露才是最真实的,最血肉丰满的。

我喜欢看她在日记里侃侃而谈,谈她对《鸽翼》作者的贬斥,谈她对劳伦斯的挑剔,谈她对拜伦的嘲讽,甚至对维多利亚女王书简里那种“毫无艺术修养”的不屑啊,一个鲜活生动,飞扬自我的伍尔夫与书评以及公众于世的众多著作中的谦恭温良的大家闺秀形象截然不同,那差距简直是十万八千里!
伍尔夫是一个名门闺秀。

英国有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如此的声名荣誉加于一个女人的头上,相信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作为一位谦恭勤奋,努力追求完美的女性,她的内心深处并不显得轻松。

从她的书评和她的日记风格的差异,便可窥一斑。

为了努力追求完美的公众形象,她把真实的锋芒毕露的自我收敛于心。

误用海德格尔德理论来分析,无论是她还是任何别的人,无法摆脱的总是“存在与在”的矛盾。

人啊,追求完美必将带来残缺和遗憾。

下载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