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1987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年。
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DBS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一、患者的选择(一)PD的诊断原发性PD的诊断符合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2015年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MDS)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 原发性PD,或者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2. 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 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4. 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
5. 除外严重的共存疾病:(1)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2)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
(3)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
(三)术前评估DBS术前需进行系统评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等要素。
(四)手术时机1. 病程:原则上,病程≥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
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
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
2. 病情严重程度: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 分期为2.5~4.0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Parkinson'XXX (2020)" Highlights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a common XXX。
tremors。
and muscle rigidity。
as well as non-motor symptoms (NMS)。
Common XXX (n。
anxiety。
mental symptoms。
cognitive impairment/dementia。
apathy。
impulse control and related disorders)。
XXX。
n。
drooling。
urinary n。
sexual n。
drug-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fort。
excessive sweating。
etc.)。
sleep-wake disorders (insomnia or fragmented sleep。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nd sleep attacks。
XXX disorder)。
pain。
fatigue。
olfactory and visual impairments。
etc。
NMS have a wide rangeof involvement。
significa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ymptom overlap with PD itself or other comorbidities。
XXX clinicians.XXX1.n and Anxietyn is a common NMS in PD。
with an incidence of 2.7% to 90.0%。
and can occur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urse of PD。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2012年第一版《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发布,对于规范我国DBS的手术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的更新,人们对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于2020年发布。
此版共识是在国家“十三五”课题支持下,由27所医院、5大领域、39位专家共同完成,与旧版相比,新版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
共识正文分为四部分:患者选择: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手术治疗:步骤描述更详细具体,增加靶点选择指导;术后管理:涉及药物、程控、康复、护理及患者教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增加对DBS相关并发症预防、处理的建议,包括手术、硬件、刺激相关并发症。
此外,第二版专家共识包含3个附录:附录1术前评估:详细介绍评估内容及应用量表,涉及左旋多巴反应性评测、头颅结构的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障碍的整体评估、Hoehn-Yahr分期、运动并发症评估、认知功能评测、神经心理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其他非运动症状评估、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服药情况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换算等;附录2手术步骤和靶点精准定位:对术前准备阶段、电极植入阶段、植入延伸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及靶点坐标的影像学定位、入颅点及植入电极的角度轨迹、MER辅助靶点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外科进行手术;附录3术后药物管理:包括DBS术后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建议、DBS术后药物治疗与程控关系、DBS术后药物调整次序和原则。
手术治疗1. 手术团队新版专家共识阐述了建立团队的必要性,在神经内外科、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康复科、影像科和麻醉科(必要时)。
(1)为了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
(2)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包括内科、心理科、精神科、康复科、影像科及麻醉科医生或相关技术人员等。
2020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本共识总结了对PD进行血压管理的临床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并对如何判断不同类型的血压异常进行了归类和推荐,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及硏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冥中以直立性低血压(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NMSS)f可发生在PD的整个病程任一时间点。
PD中的血压异常既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也与抗PD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密切有关,并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庾量(quality Of Iife r QOL )的关键因素。
多项硏究发现,在PD患者漫长的病程中Z约20%~50%的患者会在不同时期出现血压异常的表现,主要包括OH、卧位高血压(SH )以及餐后低血压(PPH),此外许多治疗PD运动症状的药物会加剧血压波动。
冥中,以OH最为常见,多表现为头皐、疲劳和颈痛等症状,血压波动幅度大者可出现跌倒、皐厥和缺血性卒中,甚至猝死等严重不良事件。
OH还与PD 患者认知功能减退,以及入院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增加有关。
PD患者中约45%存在SH,且可与OH同时发生,作为血流动力学的一对矛盾,对冥中一方的管理不当往往加重另一方的严重程度。
长期夜间睡眠时段发生的不易察觉的持续性高血压状态与心脏和肾脏等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且可通过増加夜间尿钠排泄Z继而加重晨间OH发作。
上述问题为临床上如何有效管理PD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基于以上背景,在国内多位知名运动障碍疾病专家及高血压专家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及国内外最新进展,系统总结了对PD 进行血压管理的临床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并对如何判断不同类型的血压异常进行了归类和推荐,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在国内推出PD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
—、血压管理的原则和要求同PD的治疗原则一样,血压管理的原则和最终目标是立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症状,消除诱因,提升QOL :①初诊时常规对PD患者进行血压异常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有无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家族史;②初诊及病程中对PD患者进行常规血压评估监测,对于有血压异常病史的患者可推荐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 ),确定血压异常的类型,予以对症干预;③制定及调整抗PD药物治疗方案时,需要兼顾患者的血压状况及正在服用调控血压药物(如降/升压药物种类、剂量、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互影响;④推荐神经内科医师和心血管科/高血压科医师以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协作管理PD患者的血压。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Parkinson's disease (PD) XXX characterized by tremors。
muscle rigidity。
slow movements。
and postural balance disorders。
While early drug therapy for PD is effective。
long-term use can lead to XXX(DBS)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70s and XXX was first used in China in 1998 and has since been XXX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s China'XXX grow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XXX increase.I。
Patient nA。
PD Diagnosis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PD should follow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D in China's 2016 guidelines or the 2015 XXX Disorder Society (MD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rimary PD.B。
XXX1.Primary or ic PD with a good response to levodopa.2.XXX's quality of life.3.XXX.4.XXX.5.n of severe comorbidities: (1) significant cognitive impairment。
(2) severe (intractable) n。
anxiety。
帕金森病抑郁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

帕金森病抑郁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西医结合诊断一、帕金森病抑郁的西医诊断1.诊断标准目前尚无帕金森病抑郁的专用诊断标准。
共识主要参照《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和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标准即可诊断为帕金森病抑郁。
其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为:(1)连续2周内有5项或以上下述症状,且为原有功能的改变,其中至少包括1项为(1)或(2),不包括明显因一般躯体症状或者与心境协调的妄想或幻觉所致症状。
(1)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心境抑郁,主观感到悲伤或空虚或他人观察到流泪,儿童和青少年可以表现为易激惹。
(2)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愉快感明显降低(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
(3)未节食但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明显增加(1个月内体重变化>5%),或者几乎每天有食欲减退或增加,儿童应考虑体重未达到预期的增加。
(4)几乎每天有失眠或睡眠增多。
(5)几乎每天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者迟滞(主观感到并他人观察到坐立不安或迟滞)。
(6)几乎每天感到疲倦乏力。
(7)几乎每天自感无用,或者有不恰当或过分的内疚(可达罪恶妄想程度,不仅仅是因患病而自责或内疚)。
(8)几乎每天有思维能力或注意集中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9)反复有死亡想法(不仅仅是怕死),反复出现自杀意念但无特定计划或自杀未遂或有特定的自杀计划。
(2)症状不符合双相情感障碍标准。
(3)症状可以引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者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障碍。
(4)症状并非由物质(如成瘾药物、处方药物)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
(5)症状不可以丧恸反应(失去亲人的反应)进行解释,症状持续>2个月,或症状特征为明显的功能障碍、病态沉浸于自身无用感、自杀意念、精神病症状或精神运动性迟滞。
其中,条目(1)为症状标准,条目(2)和(4)为排除标准,条目(3)为痛苦或功能障碍标准,条目(5)为严重程度标准。
2023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2023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对于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而言,消化道症状常常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困扰。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症状,中国帕金森病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综合各种治疗方法和措施,达成了以下关于2023年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的共识。
一、个体化治疗方案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表现多样,因此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进行个体化调整。
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如抗胆碱药物,以减轻便秘、吞咽困难等症状。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综合考虑药物治疗、营养支持以及手术干预的可能性,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饮食调整与营养补充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常常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吞咽困难、便秘等。
饮食调整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以促进肠道蠕动。
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对于一些饮食不均衡或者吞咽困难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适当的营养补充,如高能量、高蛋白的流质饮食或者使用胃肠外营养支持等。
三、规律运动与康复训练有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和康复训练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等消化道问题。
此外,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和改善吞咽功能,降低食物误吸的风险。
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便秘症状,可以使用轻泻剂、肠道刺激剂等药物来促进肠道蠕动。
对于吞咽困难,可以使用抗胆碱药物来减少口腔、咽部和食道的肌肉僵硬,提高吞咽效率。
药物治疗的具体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调整。
五、手术干预对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干预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胃灌肠术、置入幽门扩张器等。
手术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消化道症状,但风险较高,需慎重考虑。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
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其最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贯穿疾病全程,该药物在PD晚期可诱发运动并发症,增加疾病的致残性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PD治疗的重点与难点。
PD运动并发症是指随着疾病进展和药物治疗而出现的临床异常表现,主要类型包括运动波动和异动症。
中西医在PD运动并发症的诊疗中各有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
为了提高PD诊疗水平,充分发挥中西医诊疗PD运动并发症的优势,更好地指导我国PD的临床实践,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系统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筹)组织国内中西医领域从事PD和脑病研究的专家,在以往中国PD治疗指南基础上,综合近年来PD运动并发症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常用疗法,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疗效、风险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进而形成此专家共识。
此共识仅为学术性指导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和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诊疗。
1.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我国PD患者运动并发症中“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5%和10.3%。
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目前研究现状,可将其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药物使用的起始时间、种类和方式等,后者包括年龄、性别和临床亚型等。
2.临床分型2.1 运动波动运动波动指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药物的长期治疗,患者对药物产生波动性反应,依据其临床表现与给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剂末”现象、“开”期延迟或无“开”期、“开-关”现象和“冻结”步态4型。
2.1.1 “剂末”现象这是PD治疗中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运动并发症,指患者对一剂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在服用下一剂药物之前会减弱(通常少于4h),并出现相应的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震颤、僵硬以及起坐困难等)或非运动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抑郁、焦虑、静坐不能以及重复刻板动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
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其最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贯穿疾病全程,该药物在PD晚期可诱发运动并发症,增加疾病的致残性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PD治疗的重点与难点。
PD运动并发症是指随着疾病进展和药物治疗而出现的临床异常表现,主要类型包括运动波动和异动症。
中西医在PD运动并发症的诊疗中各有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
为了提高PD诊疗水平,充分发挥中西医诊疗PD运动并发症的优势,更好地指导我国PD的临床实践,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系统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筹)组织国内中西医领域从事PD和脑病研究的专家,在以往中国PD治疗指南基础上,综合近年来PD运动并发症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常用疗法,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疗效、风险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进而形成此专家共识。
此共识仅为学术性指导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和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诊疗。
1.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我国PD患者运动并发症中“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5%和10.3%。
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目前研究现状,可将其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药物使用的起始时间、种类和方式等,后者包括年龄、性别和临床亚型等。
2.临床分型2.1 运动波动运动波动指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药物的长期治疗,患者对药物产生波动性反应,依据其临床表现与给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剂末”现象、“开”期延迟或无“开”期、“开-关”现象和“冻结”步态4型。
2.1.1 “剂末”现象这是PD治疗中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运动并发症,指患者对一剂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在服用下一剂药物之前会减弱(通常少于4h),并出现相应的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震颤、僵硬以及起坐困难等)或非运动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抑郁、焦虑、静坐不能以及重复刻板动作等)。
再次给药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有时仅持续1-2h)。
“剂末”现象中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相关,可以预测。
2.1.2 “开”期延迟或无“开”期指一些中晚期PD患者服用原剂量的多巴胺能药物时,出现症状改善启动时间延迟或无症状改善的现象。
“开”期延迟或无“开”期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无关,而与药物吸收情况有关,较难预测。
2.1.3 “开-关”现象指患者对药物产生不可预测的“开”或“关”反应,表现为在下一次服药之前,会毫无征兆地突发运动功能“关”的症状,患者在“关”时处于严重运动不能,而在“开”时常伴异动。
“开-关”现象中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无关,不可预测。
2.1.4 “冻结”步态指患者在起步、转弯以及接近目标/即将到达目的地时突然出现某些异常的下肢运动阻滞动作。
根据发病与服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开期”冻结和“关期”冻结。
根据对药物的反应,可分为多巴胺反应性冻结、多巴胺抵抗性冻结和多巴胺诱导性冻结。
2.2 异动症异动症指PD患者出现舞蹈样、投掷样和肌张力障碍等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
多起始于症状严重侧下肢远端,并逐渐影响四肢和躯干。
依据其临床表现以及与药物浓度(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的关系,可分为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和双相性异动3型。
2.2.1 剂峰异动最常见,指在药物浓度达到高峰时,出现头颈部(头部来回摇摆)、躯干和四肢舞蹈样、投掷样以及肌张力障碍等不自主动作,偶可累及呼吸肌。
其临床表现模式为帕金森症状-症状改善-异动-症状改善-帕金森症状(Parkinsonism-improvement-dyskinesia-improvement- Parkinsonism,I-D-I),异动症状多于服药30min后出现,持续约1-3h。
2.2.2 “关期”肌张力障碍指在药物浓度降至低谷时出现受累严重一侧肢体足趾伸展或屈曲,跖屈曲内收变形,伴明显肌痉挛性疼痛,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发生。
2.2.3 双相性异动指在药物浓度尚未达到高峰以及药物浓度尚未降至低谷时,出现以下肢(下半身)舞蹈样或徐动样为主的不自主运动,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奇异步态,继之发展为“关期”肌张力障碍伴足趾疼痛,其临床表现模式为帕金森症状-异动症状-改善-异动症状-帕金森症状(Parkinsonism-dyskinesia-improvement-dyskinesia-Parkinsonism ,D-I-D)的双相特征。
异动症状多在服药15min后出现,持续15min 左右。
3.西医临床治疗策略PD运动并发症的西医治疗应遵循“预防为主,诊治并重”原则,治疗中应兼顾改善运动症状和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推荐“一保、双控”治疗理念。
“一保”是指在PD全程治疗中始终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双控”是指在全程治疗中双重监控运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用药方案。
对运动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临床选择药物及剂量均应谨慎,药物选择倾向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或小剂量左旋多巴;对运动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的患者,临床用药应足量,建议选择左旋多巴及其他多巴胺能药物,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已发生运动并发症的患者,西医治疗应在遵循《2014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图1)。
各分型治疗推荐意见如下阐述。
3.1 运动波动3.1.1 “剂末”现象(1)添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如恩他卡朋及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恩他卡朋(LCE)。
(2)调整左旋多巴的给药间隔:缩短左旋多巴给药间隔,应在前一剂作用消失之前给予下一剂药物,同时药物的每日总剂量需要酌情增加。
(3)添加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逐渐增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剂量至达到满意疗效且不出现副作用为止,如吡贝地尔、普拉克索、罗替戈汀、罗匹尼罗等。
(4)添加MAO-B抑制剂:雷沙吉兰可以延长“开”期,缩短“关”期,减少运动波动。
司来吉兰缺乏循证证据,但临床治疗“剂末”现象有效。
(5)改用左旋多巴控释剂:左旋多巴控释剂在出现“剂末”现象早期使用作用明显,但其生物利用度低,需增加药物剂量20%-30%。
(6)可加用金刚烷胺或苯海索。
(7)经药物调整,治疗效果仍不满意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苍白球内侧核(GPi)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和丘脑底核(STN)DBS均有效。
此外,单侧苍白球损毁术对“剂末”现象亦有疗效。
3.1.2 “开期”延迟或无“开期”(1)首先判断是否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口服铁剂、含铝/镁的抗酸剂、维生素B6和降脂药物均会降低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进而降低疗效。
(2)停用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
(3)缓解便秘,如采用高纤维饮食及服用乳果糖等泻药。
(4)减少饮食中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可尝试饭前1h或饭后2h 服用左旋多巴制剂。
(5)促进胃肠道蠕动,多潘立酮可促进胃排空,但应注意多潘立酮的不良反应。
(6)加快左旋多巴吸收,可将左旋多巴制剂溶于维生素C溶液或碳酸饮料中服用,也可嚼碎后吞服。
3.1.3 “开-关”现象(1)添加COMT抑制剂:滴定添加COMT抑制剂,避免导致异动症。
(2)添加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吡贝地尔、普拉克索、罗替戈汀、罗匹尼罗。
(3)调整蛋白质摄入:通常于晚餐时摄入大部分的日常所需蛋白质。
(4)外科手术。
3.1.4 “冻结”步态(1)“关期”冻结:增加左旋多巴或其他多巴胺能药物剂量。
(2)“开期”冻结:可尝试减少左旋多巴剂量,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
此外,腓肠肌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可能会有帮助。
(3)使用感觉、视觉辅助设备:视觉提示或听觉刺激均可帮助患者起步。
(4)抗焦虑治疗:由于焦虑会使“冻结”步态加重,治疗焦虑可能会有帮助。
3.2 异动症3.2.1 剂峰异动(1)减少多巴胺能药物剂量:为避免运动波动发生,可依次减少抗胆碱能药物、MAO-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以及左旋多巴剂量。
(2)调整左旋多巴缓释剂为左旋多巴的普通剂型,尤其是异动症状出现在下午或傍晚者。
(3)添加金刚烷胺。
(4)添加氯氮平,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血常规。
(5)调整左旋多巴服药次数:若左旋多巴的剂量较大,可在总剂量不变的基础上,改用小剂量的左旋多巴多次给药,避免出现运动波动。
(6)外科手术:GPi-DBS和STN-DBS对剂峰异动均有效,GPi-DBS 疗效可能更佳。
此外,单侧苍白球损毁术有效。
3.2.2 “关期”肌张力障碍(1)睡前服用左旋多巴控释剂,长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2)晨起时服用或嚼碎左旋多巴药物,嚼碎服用后一般10-20min 起效。
(3)添加巴氯芬。
(4)痉挛肌肉局部注射肉毒毒素。
3.2.3 双相异动(1)增加左旋多巴剂量,缩短给药时间间隔。
此方法仅在短期内有效,同时可能诱发剂峰异动。
(2)添加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3)DBS手术:对于双相异动患者,STN和GPi为有效治疗靶点。
4.中医临床治疗策略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运动波动的治疗主要针对PD“风、火、痰(瘀)、虚”的病机,调整PD本身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平衡。
异动症的治疗应该标本兼治,即以PD为基本,加强平肝潜阳熄风治疗,同时给以解毒祛邪之品。
其中,对于剂峰异动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强熄风止颤;对于“关期”肌张力障碍,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强搜风剔络、熄风止痉(图1)。
迄今,PD运动并发症的中医治疗仍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故其中医治疗均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推荐策略以中医经典方剂为参照。
4.1 中药辨证施治4.1.1 肝肾阴虚(1)主症:震颤剧烈、强直、动作迟缓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
(2)次症:头晕目眩,耳鸣,夜尿频多、尿失禁,或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盗汗,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红,舌苔少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或沉细。
(3)推荐治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4)基本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白芍、地黄、麦冬、龟板、牡蛎、鳖甲、阿胶、五味子等。
(5)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合镇肝熄风汤并酌加天麻、钩藤、全蝎、蜈蚣、黄芩、野菊花、丹皮等加强平肝熄风、解毒通络;“关期”肌张力障碍:合芍药甘草汤配以全蝎、蜈蚣、僵蚕、蝉蜕、蚤休等熄风止痉、解毒通络。
4.1.2 气血亏虚(1)主症:震颤较剧、强直、动作迟缓,或有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
(2)次症: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动后气促,心悸健忘,头晕,纳呆,便秘,失眠多梦,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弱。
(3)推荐治法:益气扶正,养血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