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故居观后感
陈毅故居观后感

陈毅故居观后感早就听说陈毅故居是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一直想去看看,这次终于有机会去好好领略一番了。
当我踏入陈毅故居的那一刻,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那陈旧但依然坚固的房屋建筑,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
走进故居里面,看着那些古朴的家具,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陈毅元帅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那把陈旧的椅子,说不定就是他曾经坐过的呢,我忍不住在心里这样想着。
还有那桌子上摆放着的一些简单物品,虽然平凡普通,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
在一个房间里,我看到了陈毅元帅曾经用过的书桌,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他当年奋笔疾书的痕迹。
我凑近仔细地瞧,想象着他在这里认真思考、书写的模样。
哎呀,真的感觉好神奇呀!仿佛时光一下子就穿越回去了。
故居的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树,不知道它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了。
我站在树下,抬头看着它茂密的枝叶,心想这棵树一定见证了很多的历史变迁吧。
说不定它还曾为陈毅元帅遮过荫呢,哈哈。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影,真的好美呀。
接着我来到了陈毅元帅的生平事迹展览区。
这里详细地介绍了他的一生。
从他年少时的经历,到后来投身革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每一个阶段都让人感慨万分。
看着那些珍贵的照片和文字资料,我对陈毅元帅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我看到了一张他年轻时穿着军装的照片,哇塞,那英姿飒爽的模样,真的太帅啦!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让人不禁为之心动。
还有他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照片,那气势,简直了!我都能想象到当时激烈的战斗场景呢。
在另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他曾经使用过的一些物品,比如他的军帽、水壶什么的。
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因为是他用过的而变得格外有意义。
我盯着那些物品看了好久,仿佛能从它们身上感受到陈毅元帅的气息。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些和我一样对陈毅元帅充满敬意的人。
我们一起交流着对他的看法和感受,那种氛围真的很好。
大家都觉得。
观故居有感

观故居有感《观故居有感》篇一参观故居,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当我踏入那古老的庭院,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就像一阵风,一下子把我卷进了过去的岁月里。
我去的这个故居啊,是一位名人的故居。
庭院里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来来往往的脚步。
那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苔,就像一件破旧的绿衣裳,给这个地方增添了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
也许,这些青苔见证了这座故居的兴衰荣辱呢。
走进屋子,里面的陈设很简单,一张破旧的书桌,几把椅子,还有一些老式的摆件。
我站在书桌前,仿佛看到了那位名人坐在这儿,握着笔,眉头微皱,在思考着什么大事。
我想,他在这儿写出的文字,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当时人们思想的枷锁。
这让我不禁想到,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有宽敞明亮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可写出来的东西却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力量。
这是为啥呢?也许是我们少了那份对生活深刻的感悟,或者是我们太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
在故居的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和事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看着那些黑白的影像,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闯入者,打扰了这些沉睡的记忆。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就像一颗颗小沙子,转瞬即逝。
可是,这位名人却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真的很了不起。
从故居出来后,我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虽然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对梦想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
这位名人在他那个艰苦的年代都能做到这些,我们为什么不能呢?难道我们要被手机、网络这些现代的东西所迷惑,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吗?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些故居中汲取力量,像那些前辈一样,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这一趟故居之行,就像是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在迷茫的生活中有了新的方向。
《观故居有感》篇二去参观故居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没有太多的期待。
就觉得,不就是一个老房子嘛,能有啥好看的?但是,当我真正站在故居的门口时,我才发现我错得有多离谱。
参加陈恒故居论文

参加陈恒故居论文陈垣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晚清建筑。
位于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坑塘里,为单层平房,陈垣先生在此诞生和成长。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被毛泽东称为“国宝”。
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京师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陈垣(1880-1971)字援庵,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人,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
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陈垣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述丰富﹐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陈垣重视教育事业﹐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间﹐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著名书法家启功就是其得意门生。
陈垣思想进步,早年投身于反清斗争。
1912年,以革命报人的身份当选为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曾担任三届国民政府议员和教育部次长。
抗日战争期间,陈垣身处沦陷区,坚贞不屈,著史不辍。
解放后,陈垣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195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11月,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后,毛泽东在怀仁堂举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
毛泽东向别人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
陈垣故居观后感

陈垣故居观后感陈垣故居观后感他,是举世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他,为反清反帝的斗争竭尽力气;他,是我们中国的国宝!这位宏大的学者——陈垣。
今日我有幸来到陈垣先生的的故居,观赏那精雕细造的陈垣先生的石像,感悟那段坎坎坷坷的拼搏历程。
尽管这位宏大的学者已经与世长辞,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神遗产,也永久地铭刻在历史上。
1880年,在那个并不非常太平的世纪,陈垣诞生在新会石头村这片黄土地上,这好像也注定了他对这片土地的喜爱和坚持。
陈垣先生的故居亦由于时间的洗礼而长出层层青苔;那坚实的梁柱犹在坚守它的职责;波光潋滟的小溪缓缓流淌;亭亭净直的竹子轻轻摇摆。
这水木明瑟的胜境,陪伴了陈垣先生晚年的地方,赐予了陈垣最终的幽静。
我在故居里的天井徘徊,迎接着从四周流淌的风,感受陈垣先生所遗留的书香气息。
走在古色古香的走廊和大厅,想象着这个坚韧不屈的学者是如何讨论《四库全书》的情景。
说起这《四库全书》,倒也令我也感受到陈垣先生的劳累。
陈垣从北京城内西南角到京师图书馆来回三个多小时。
他每天清早便去了,却是等夕阳染红了天涯才回来,这合算起来,竟读了10小时!陈垣先生博学多才,难怪被称为国宝。
陈垣一生讨论多种学科,包括历史,元史,考古学等,而他所写的书更是家喻户晓。
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于宋人,清人所避讳史作,又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合编成《史讳举例》一书。
陈垣先生一生奔波劳碌,为了祖国而奋斗不停。
他一生担当过各科老师和校长,一生都离不开学术与文化。
他为国为民,可谓“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精神是我们的学习标榜,我们应当像陈垣先生一样,为学业奋勉图强,将来也像他一样为祖国做出奉献。
故居因陈垣的辞世而变得荒芜,在风花雪月中故居也黯然褪色,但照旧山辉川媚,鸟语花香,陈垣校长照旧矗立在故居门前。
陈垣校长的精神也影响我们这里,我们的江门,蓬江,新会更加的光荣夺目。
读《陈垣史源学杂文》有感

读《陈垣史源学杂文》有感“考寻史源,有二句金言:毋信人言,人实诳汝”。
古代史家引用他人成果往往不注明详细出处,而一旦有讹误、传抄错误之处,便难以发现,这就导致做学问的不严谨、不负责。
面对这样的问题,陈垣先生创立史源学,要求学生查处古籍引文的来源,这个工作看上去似乎枯燥无味,实际上却能尽快熟悉相关文献、锻炼治史的本领、培养踏实严谨的求学态度。
“空言不能举例”,作为史源学的开创者,根寻史源是陈垣先生史学考证的一贯作风。
基于中国古代优秀史家的优良传统,陈老特别注重对史源的考究,他常说“读史必须观其语之所自出”,明确提出了在运用资料时必须考查其来源,对于史书中的记载,“非逐一根寻其出处,不易知其用功之密,亦无由知其致误之源。
”《陈垣史源学杂文》一书的前言中,讲到陈先生史源学课程的一句导言:“择近代史学名著一二种,一一追寻其史源,考正其讹误,以练习读史之能力,警惕著论之轻心。
”即史源实习主要有三步:首先要选定材料;其次抄录、点句;最后考释,“将文中人名、故事出处考出:晦者释之,误者正之。
”在《陈垣史源学杂文》一书中,主要收录陈老对《廿二史札记》、《日知录》、《鲒埼亭集》三部史籍的考释研究,这是陈老史源学的精髓体现。
依据史料的性质与来源,可划分为原始史料和撰述史料。
原始史料往往是未经加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面貌,比如政府文件档案、碑铭、谱牒、契约等。
而撰述史料则是依照原始史料综合整理而成,而正是因为其改造了作为“源”的原始史料,故而为“流”。
并且鉴于作者编撰的时代背景、原始史料本身损毁等不可抗力因素,包括个人情感影响等,所撰述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是存在一定疑问的,这就特别需要我们考寻史料之源,对其作出真伪评判。
此外,陈垣先生还指出搜集史料问题上提出的,要“竭泽而渔”,当史料不全的时候,我们做出的结论就难免偏颇之局限。
史源学的价值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可谓不言而喻。
历史研究需要准确可信的史料,这就需要对征引文献进行鉴别,不考史源,就难免以讹传讹。
广州陈家祠景观后感

广州陈家祠景观后感
今天我跟爸爸妈妈去广州陈家祠玩,哇!那叫一个漂亮!一进门,我就看到屋顶上好多雕花儿,像龙啊,凤啊,咻咻地飞在天上。
还有那墙上,有个小人儿正在骑马呢,栩栩如生,就像要跳出来似的,简直比电视里的动画片还好看!
里面还有好多地方我都不想走开,特别是那个大大的庭院,阳光洒在砖地上,亮闪闪的。
妈妈说,那叫"砖雕"。
嘿,砖头上也能画画儿啊?我蹲下来看了好久,还忍不住伸手摸了一下,冰冰凉凉的。
后来我看到一面墙上挂着好多字,爸爸说那是“对联”。
哎呀,那些字弯弯绕绕的,像蛇一样,可好玩了!我偷偷跟爸爸说:“我要画一个这样的对联送给爷爷。
”爸爸哈哈大笑,说:“好,那你得多练练毛笔字!”
走出陈家祠的时候,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心里想着,这地方真是太神奇了!如果能天天来,那就太棒了!
—— 1 —1 —。
陈门五杰故里游后感

陈门五杰故里游后感陈氏五杰,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地处偏僻的修水县在近现代涌现出义宁陈氏即其中一个著名的家族,一个可以把修水把九江甚至可以把江西写大的文化世家。
竹塅村是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的故里。
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秀丽风景和人文传说引人入胜。
这五杰除学术、思想造诣极高外,而清廉节俭的高尚情操也极难能可贵,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陈宝箴任巡抚时,乃是封疆大吏,但生活极为清贫,经常吩咐抚衙厨房尽量少买荤菜,多办蔬菜。
厨房仆役私下议论:老爷装样子故作清廉。
陈宝箴听了并不生气,还作了一首诗送厨工:"嚼来确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
淡泊生涯吾习惯,并非有意钓清廉。
"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对陈三立的才学十分赞赏,曾推荐陈三立进宫给溥仪讲授古文。
陈三立不愿入帝王家,婉言谢绝,并转荐进士朱益藩以自代。
文革时期,当陶铸成了党内走资派第三号人物时,造反派数次要求陈寅恪揭发陶铸,并暗示"揭发有功",陈寅恪大义凛然,丝毫不去考虑揭发陶铸或其他校领导的"罪行"而换取廉价的"宽大"。
1934年至1936年,陈封怀在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留学,师从当时世界的著名植物学家史密斯,获硕士学位,深得师长与同行的赞赏,并以植物没有国界、植物学也没有国界为由,劝说陈封怀在英国工作,具体研究报春花。
陈封怀回答:"植物学没有国界,而我有国籍。
报春花发源中国,我的根也在中国"。
因而谢绝了英方的挽留,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事植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家四代出了这五位杰出人物,修水后人并称之为陈门五杰。
现如今五杰故居古建筑保存完好,院内有陈宝箴中举、陈三立中进士时树旗的旗杆石,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尽显客家文化和豪门气概。
陈家大屋为两栋相连的砖木结构,右边是一栋老屋,建于清乾隆时期,一进两重,面阔三间。
天井两侧厢房为客厅、官厅,上下堂前厅房为卧室、书房,陈宝箴曾居住上厅房内,陈三立生于此。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观看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名人故居,就是经过多方考证,证实在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
小编整理的观后感,供参考!观看名人故居有感篇1昨天有机会冒雨参观了晚清“学霸”——云南红河石屏人袁嘉谷的故居,一幢精巧的老式四合院。
虽然平时对其有所耳闻,知道那么一点点的信息,但真正到了他的故居并听了介绍以后,才明白了今天的“学霸”与过去的“学霸”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点的。
首先,袁考取的是当年的特科状元。
这个特科状元比普通状元“牛逼”,因为它每隔五、六十年才考一次,整个清朝只考了三次,袁是第三次参加的考生;其次,参加特科考试报名的条件比较严苛,考生必须是举人,并且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
等于是一群已经很牛逼的人又在同一个考场、同一份试卷中激烈竞争。
经过三天封闭式大考,袁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名。
其父是茶商,家庭条件中上水平。
看他的样貌,属于天资聪慧的一类。
看过的名人故居有那么几个。
总体上感觉,名人能够成其为名人天份不可少,还有就是他们所处大时代能够提供的机会也不可少。
参观名人故居,还有一个让我感兴趣的话题是他们的后人现如今生活、工作得怎么样了?几乎所有名人的后代所取得的成就都没有他们的名人前辈取得的成就大。
大多数后辈都沦为了平凡之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时代背景变了,这也是他们的前辈努力奋斗的结果。
另外,名人都有一份非凡的执着。
也许一开始是因为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引起的行动,但后来的执着才成就了大事。
昭通的罗炳辉将军就是因为无法忍受当地恶霸对他家人的欺负,一怒之下,徒步一个月走到昆明,又遇上陆军讲武堂召录年轻学员才偶然地成为一名军人,后又成为一名能文能武的将军。
既然名人的后人们都没有再取得光辉的成就,那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前辈的成就只能是前辈的,最多也只是多一些钱财而已。
作为一个前辈,没有必要太多地为后人担心,后人有后人的命运。
你再辉煌,再怎么为后人处心积虑,到了他们手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你完全无法掌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垣故居观后感
他,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他,为反清反帝的斗争竭尽力量;他,是我们中国的国宝!这位伟大的学者——陈垣。
今日我有幸来到陈垣先生的的故居,欣赏那精雕细造的陈垣先生的石像,感悟那段坎坎坷坷的拼搏历程。
尽管这位伟大的学者已经与世长辞,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神遗产,也永远地铭刻在历史上。
1880年,在那个并不十分太平的世纪,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片黄土地上,这似乎也注定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坚持。
陈垣先生的故居亦因为时间的洗礼而长出层层青苔;那坚实的梁柱犹在坚守它的职责;波光潋滟的小溪缓缓流动;亭亭净直的竹子轻轻摇晃。
这水木明瑟的胜境,陪伴了陈垣先生晚年的地方,给予了陈垣最后的幽静。
我在故居里的天井徘徊,迎接着从附近流动的风,感受陈垣先生所遗留的书香气息。
走在古色古香的走廊和大厅,想象着这个坚韧不屈的学者是如何研究《四库全书》的情景。
说起这《四库全书》,倒也令我也感受到陈垣先生的劳累。
陈垣从北京城内西南角到京师图书馆来回三个多小时。
他每天清早便去了,却是等夕阳染红了天边才回来,这合算起来,竟读了10小时!
陈垣先生博学多才,难怪被称为国宝。
陈垣一生研究多种学科,包括历史,元史,考古学等,而他所写的书更是家喻户晓。
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于宋人,清人所避讳史作,又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合编成《史讳举例》一书。
陈垣先生一生奔波劳碌,为了祖国而奋斗不停。
他一生担任过各科教师和校长,一生都离不开学术与文化。
他为国为民,可谓“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精神是我们的学习标榜,我们应该像陈垣先生一样,为学业奋发图强,将来也像他一样为祖国做出奉献。
故居因陈垣的辞世而变得荒凉,在风花雪月中故居也黯然褪色,但依旧山辉川媚,鸟语花香,陈垣校长依旧屹立在故居门前。
陈垣校长的精神也影响我们这里,我们的江门,蓬江,新会更加的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