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5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5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篇一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生字词(教师说词语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二、学习课文,讨论交流1、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几件事?用小标题的方式注在旁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1、自读自悟。
选自已最感兴趣的一件或两件事读读,圈画出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如果有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画出来一会儿交流。
[在初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或两件事”进行精读训练,体现了因材(才)施教。
这样处理教材(不求所有学生全面解读教材),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比较充分的阅读时空,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与习惯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2、集体交流:你学习了哪件事?你的体会是什么?3、交流:谈《水浒传》(1)谈《水浒传》这件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最深,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3)伯父鲁迅先生送书给我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4)鲁迅先生关心的仅仅是我吗?他关心的是——(青少年)(5)小结: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
4、交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1)文中还写了他对谁的关心?(车夫、女佣)(2)他是怎么救助车夫的?圈画出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词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找出描写鲁迅神态的句子,说说你从鲁迅严肃的表情中你又体会到什么?(3)适时渗透读相关的语句。
5、交流:说“碰壁”(1)你是怎么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2)课件出示参考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句。
2、明白首尾两段之间关系,细读课文第一段。
3、学习字词,重点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引导学生列举浙江名人,引出鲁迅,出示鲁迅画像,向画像敬礼,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思考:投影出示:⑴周晔回忆了关于伯父鲁迅的哪几件事⑵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划出中心句。
2、讨论反馈:⑴周晔回忆了五件事:①追悼鲁迅。
②谈论《水浒传》。
③谈“碰壁”。
④救护车夫。
⑤关心女佣。
随机解释“追悼”以及《水浒传》。
⑵鲁迅是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投影出示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3、细读第一段:⑴导入:这一句话(中心句)与第一段中哪句话有联系指名读第一段。
⑵第一段与之关联的句子:投影出示:“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⑶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谁能根据句子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一句话进行不同因果句式的语言训练。
⑷句中“爱戴”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呢(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情真、挽联多、花圈多。
)随机解释“挽联”,读鲁迅像上挽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⑸伯父深受许多人的爱戴,“我”为什么有点惊异了呢(“我”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没想到伯父是个不寻常的人。
)⑹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再次强化首尾联系。
⑺用低沉的语调读第一段。
四、字词点拨1、读一读,辨一辨,再组词:掉( )言( )用( )许( )悼( )唁( )佣( )浒( )2、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词义:⑴找到成语在课文中的位置,并读读含有该成语的句子。
⑵“囫囵吞枣”原指吃枣子不嚼,整个儿吞入肚中,课文中指什么找出表明“我”看书“囫囵吞枣”的句子,读一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篇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齐读课题。
3、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谈水浒》这件事,你从中看出鲁迅先生身上的什么品质?(板书:1、笑谈《水浒》)二、趣谈碰壁过渡: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几个故事。
1、师:请同学们默读趣谈“碰壁”这件事,划出你认为最难理解的词语。
(板书:2、趣谈“碰壁”)2、交流、理解重点词语:“碰壁”、“四周黑洞洞的”。
(“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为什么容易碰壁?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刀枪。
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要逮捕他。
可是鲁迅先生却先后用了100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巧妙地同反动派进行斗争。
)3、假如你是语文老师,周晔把这篇文章交给你了,你看了这一段,会怎么给他写批语?师:这就叫具体、生动,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你写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这个故事是用对话的形式组成的。
对话很重要,。
具体生动的对话,可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学会了写对话,就不愁写好记叙文了。
4、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试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同位同学分角色读好这段话。
(生练读。
指名读。
)5、指名分角色背诵。
6、师:客人们,你们为什么哈哈大笑?师:周晔,你现在理解了伯父话里的意思了吗?那你从这件事中可以体会到伯父什么品质?7、总结:伯父多幽默啊,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革命家。
三、燃放爆竹过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不仅幽默,还有慈祥的一面,当他和家人一起放烟花的时候,引读:“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生接)(板书:3、燃放爆竹)四、救助车夫过渡:是什么样的事情又会让伯父的表情变得冰冷,严肃呢?1、请自由读读“救助车夫”这个小故事,划出描写鲁迅先生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023精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3篇

2023精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篇1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介绍作者.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__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__,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2、什么事使“我”惊异?(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3、小结: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四、学习第二段,讨论.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教案】

课⽂通过回忆周晔伯⽗鲁迅先⽣⽣前为别⼈做的⼏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益,从“四周⿊洞洞的”表现了旧社会的⿊暗,反映了他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为⾃⼰想得少为别⼈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的⽆⽐怀念、敬爱之情。
⼩编整理了⼩学语⽂我的伯⽗鲁迅先⽣教案【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我的伯⽗鲁迅先⽣教案⼀教材简析《我的伯⽗鲁迅先⽣》是鲁迅先⽣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的侄⼥周晔写的⼀篇纪念⽂章。
课⽂的段落以空⾏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
课⽂先写伯⽗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的爱戴。
接着触景⽣情地转⼊对伯⽗⽣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借谈《⽔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关⼼⼥佣阿三。
本⽂反映了伯⽗鲁迅先⽣是⼀个“为⾃⼰想得少,为别⼈想得多”的⼈;赞扬了鲁迅先⽣关⼼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的主要意图是,⼀让学⽣感受鲁迅的⾼尚品格;⼆引导学⽣学习抓住语⾔、动作、神态描写刻画⼈物的⽅法;三培养学⽣理解含义深刻句⼦的能⼒。
⽂中含义深刻的⼏个句⼦:(1)“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上看是伯⽗在夸⾃⼰的记性好,实际上是在⽤幽默的语⾔、委婉的语⽓对“我”读书不认真的批评。
这简短的语⾔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先⽣是⼀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代讲究⽅法的⼈,也透出鲁迅先⽣风趣、含蓄、幽默的性格特点。
(2)“你想,四周⿊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句话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常⿊暗,⾰命者根本没有⾔论⾃由,⽽鲁迅先⽣为了唤醒民众,写⽂章揭露国民党*,*很害怕,不许他发表⽂章,还要逮捕他。
鲁迅先后⽤了⼀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进⾏⽃争。
句中“四周⿊洞洞的”,⽐喻当时社会的⿊暗,看不到⼀点⼉光明,⼈民根本没有⾔论⾃由。
“碰壁”是指与*作⽃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加上恰当的小标题,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上册的后半学期,学生以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词语的表达形式与现代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查阅资料。
教学重难点: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得含义深刻的词句,并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解读课题1、板书课题提问:谁知道伯父是什么?你管谁叫伯父?(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别地方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差异。
)2、这篇课文说的伯父是谁?3、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先生?(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先生是对有学问、有道德人的一种尊称。
)4、指导读课题。
(要求:按老师的提示读课文。
)(1)、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2)、我的什么人是鲁迅先生?(3)、我的伯父是谁呀?(设计意图:利用问题指导读课题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二、检查预习1、出示生字词(运用多种方检查识记情况)。
2、学生相互提醒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让学生明白空行的标记与作用)4、读了这篇课文,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评价鲁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作者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捕捉课文信息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作者选了生活中的哪些事例来评价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2、小组合作交流,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8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六年级语文课堂而设计的教学教案,内容涉及了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介绍。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于鲁迅先生人格和思想的理解与尊重。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能够简单概括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3.培养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尊重和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PPT、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认识鲁迅先生1.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分析:让学生分析鲁迅反抗封建文化及社会不公正的思想。
4.总结:以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对于鲁迅先生的理解。
第二课:《药》1.阅读:组织学生阅读《药》一文。
2.分析: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病态的批判。
3.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社会病态与个人生命的关系。
4.默写:要求学生默写《药》的主要内容和个人感受。
第三课:《孔乙己》1.导入:播放《孔乙己》的影片片段,引发学生的共鸣。
2.阅读:分段阅读《孔乙己》一文,理解主题和表达方式。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对于社会体制的质疑和自我人格的追求。
4.总结: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对于孔乙己的认识。
第四课:《狂人日记》1.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狂人日记》的主题。
2.阅读:学生分段阅读《狂人日记》一文,理解狂人的病态思维。
3.分析:让学生分析狂人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批判。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对于狂人的理解及其对于社会的意义。
第五课:《阿Q正传》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阿Q正传》。
2.阅读:学生分段阅读《阿Q正传》一文,理解阿Q的人格和命运。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阿Q的反抗和对于封建文化的嘲讽。
4.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尊严和社会的压迫与限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阅读兴趣。
(2)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掌握生字词,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兴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2)学生选择课后习题,进行练笔。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感悟。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
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
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
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
)对。
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
)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
(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加以解决。
)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同学们现在可能也不大明白。
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
要求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学生注意“逝”是翘舌音,“枣”“嗽”
是平舌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
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
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的事情。
)“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是怎么说的?(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
太马虎。
“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第一步,想想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
)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
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
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
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
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事情)鲁迅是
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
2.帮助受伤车夫以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大家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一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
3.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可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想到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女佣阿三说的话)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得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句话与女佣阿三说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
4.最后的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联系?(第二、三、四、五段的具体内容都说明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一段讲鲁迅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原因也就是因为鲁迅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各自试列小标题,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
从学生列的小标题中,选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写在黑板上。
(如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小标题最好是从学生中来。
)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挂出抄写填空题的小黑板,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2.讨论修改填写答案。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
3.指名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讲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写两遍。
要注意“冠”字上
面没有一点;“嗽”,中间是“束”,不是“朿”,右边是“欠”,不能写
成“攵”。
五、布置作业。
出自《快乐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