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生死观

合集下载

自-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自-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日本文化史论文日本の文化と歴史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姓名:张霞学号:912114740122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小的时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更是害怕父母突然哪天离开,还在小小的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要看到父母的离开,因为我想那种伤心和痛苦是我所承受不了的。

后来又慢慢为父母考虑,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可就更是大不孝了。

所以,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直纠结于此,可始终是对死亡充满畏惧。

渴望生,惧怕死。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我学的日语专业,多多少少对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有了了解。

虽说日本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现在的他们比我们对古代文化、礼仪、精神的继承做得更好,而且有自己的发展。

接触了一些日本的电影,看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发现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中国人非常不同。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对生死的见解,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的思想中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

现今的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抵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否定死亡,畏惧死亡,对生有强烈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求,这似乎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

中国人对数字谐音的重视就能看出其对死亡的否定和忌讳。

一提到“4”,往往就会想到“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避开与“4”相关的东西。

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更贴切地形容了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

所以说,中国人对生命尤为珍视。

在生死观方面,日本人则和中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

日本人不畏惧死亡,甚至会以死为荣,为一种解脱,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更是对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的一种谢罪,一种求得原谅的方式。

所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让世人惊叹的生死观呢?我想有以下几种因素。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方面极短缺,地形地质方面也较复杂。

每年地震已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死亡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日本人的生死观和集团主义

日本人的生死观和集团主义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02 日 本 生 死 观 的 发 展 历 史
1)古代――“他界观” 在日本,最先记录生死
的是《古事记》和《日本 书纪》。在《日本书纪》 中所记载的“根之国”,在 《古事记》中记载的“黄 泉之国”,都是地下世界, 所以在古代日本,对于死亡 的理解是,人死了之后会到 另一个世界去,也就是“他 界说”。
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认为:“物 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 的极致就是死亡。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 “求得永恒的静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 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死,其意义也在于追 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 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2)平安时期的变迁 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对
于日本人的生死观影响也 是极大的。佛教传入之后, 日本人产生了分辨善恶灵 魂的观念。
殡葬制度的变化也促 使了对于生死问题认识的 改变。古代日本的殡葬是 土葬,平安时期开始有了火 葬,并在室町时期开始普及。 而这种变化影响到了生死 观的发展。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04 物哀和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的日本文化专家――叶渭渠曾经指出:日本国民的特点是更 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 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 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日本人的生死 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 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 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与樱花很是相像,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与日本的武士道有着共同之处。

日本人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这不单只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所造成,日本人认为死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对生前极大罪恶的一种洗涤,唯有死后,你生前所犯的罪恶,都将一笔勾销,是赢得别人尊重的最后方式,所以日本人对自杀行为从来不排斥,反而是推崇的。

中国人则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和蒙蔽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不幸的象征,面对死亡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恐惧。

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中有一个情节,当大悟在第一次丁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散步到一座桥上见到,许多鱼顺流而下,有两条鲑鱼逆流而上,一动不动。

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

死鱼为什么顺流而下?因为鱼为完成延续物种使命,筋疲力尽而亡。

在自然中许多物种就是以死来成就生。

这个镜头更是深刻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推荐下载】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推荐下载】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键入文字]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

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

下面为大家介绍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

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

日本人喜爱樱花,不但因为樱花很美,更因为樱花盛开时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情形影射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而樱花凋谢时的灿烂与绚丽还影射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集体主义;生死观;武士道
 一、樱花的有关知识
 樱花啊,樱花啊
 暮春三月晴空里
 万里无云多宁静
1。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 • • • • • • • • • • (一)日本文学。仍古至今,日本文 学里无丌充斥着歨亜的气息,日本作家在 描写歨亜的凄美的同时也在赞美着歨亜。 《源氏物语》一书是日本文学代表作。据 学者统计,在该书中有一个“悲哀”词汇, 就用了丌下一千次乀多。川端康成在这方 面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量地 描写了歨亜现象。在他看来,生为歨乀开 端,歨为生的开始,认为歨亜是一种高尚 的艺术。因为生歨观的影响,使日本的文 学一直处亍忧郁的氛围乀中。
从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这呾日本社会经济状冴、人们生活压力有径大关系, 而另一方面要归结亍日本人的生歨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 自杀行为幵丌是可耻而罪恱的,也丌是失贤者无路可遁的 懦弱选择。相反,在日本的传统观念里,自杀是以对自身 最极端的惩罚来洗去失贤的耻辱、赢得别人尊敬的最后方 式,因而自杀行为仍来就丌被日本社会所排斥。因为这些 原因,所以才会有世界第一的自杀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武士道精神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宗教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文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物哀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日本人生死观的表现形式 • 日本人生死观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 • • • • • • • • (一)地理环境。日本位亍亚洲大陆 的东侧,是一个呈弧状分布的岛国。西侧 隑着日本海呾东海,不朝鲜半岛呾中国相 邻;东侧不美洲大陆隑着辽阔的太平洋。 日本是个多灾国家,长期遭叐着地震、海 啸、火山、台风、暴雨等灾害。资源贫乏, 大量依赖仍海外迚口。领土狭小,人口众 多。因这一独特的恱劣的地理环境使日本 人产生了孤独无劣的心理,让他们在压抑 中联想到歨亜。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二)宗教。佛教不神道教是日本两大幵存的主要宗教。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自然宗教,但多数日本国人对神道的道 丿丌感兴趣,因而给现代日本人思想方面的影响丌是太大。 日本人生歨观的形成主要是深叐佛教净土宗的影响。佛教 亍6 世纨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净土信仰最早始亍 奈良时期。在镰从时代至安土桃山日本佛教各宗都提倡 “宴离秽土,欣求净土”,说的是应该尽早离开这个污秽 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目前,净土宗仌然径流传,在日 本深入民间,幵得民心。此外,佛教中还有一个苦谛,即 生命充满了痛苦,甚至生的本身就是痛苦。它也根深蒂固 地扎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每到春天来临,日本各个电视和报纸上便会报道日本各地樱花盛开的日期,日本的地形呈长条形状,樱花从南部到北部依次开放,日本气象厅每年会预测各地樱花最佳观赏日期,即称为“樱花前线”。

日本民众翘首以待樱花的盛开。

在花季来临之际,日本人会做好饭团和美味的食物与亲朋好友相约在樱花树下,欣赏着漫天飞舞的樱花,小酌一杯清酒,谈谈心,放松下心情,享受惬意的生活。

日本人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呢?其根本原因是樱花的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具有一致性,而樱花盛开的过程恰恰能够反映日本人的生死观。

本文从赏樱活动中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生死观自杀一、生如灿樱众所周知,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樱花为国花,但樱花早已以国花的身份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日本人更加喜爱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名花,被认为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

赏樱是日本人的习俗,日文称作花见。

赏樱源于奈良时代开始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等。

从平安时代起赏樱作为京都宫廷贵族的一种娱乐而流行。

武士时代的足利义满和丰臣秀吉等将军都酷爱赏樱,遂使赏樱亦成为武士的爱好。

在江户时代商人阶级兴起之后,赏樱逐渐扩展到庶民之中,成为人们春季游乐的活动之一。

在今天,赏樱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活动,樱花初露姿色,探出花蕾,便会吸引路人驻足观赏。

到了满开之际,粉红色的樱花树下聚满人群,人们推杯换盏,享受着赏樱的快乐。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樱花花环称为东京申奥的标志;日币一百日元的硬币上是樱花图案;日本公安部门警视厅的徽章为樱花型。

除此之外樱花还受到化妆品、家电家器等各大广告商的青睐。

随着经济的发展,樱花周边产品风靡全球,如星巴克樱花系列、樱花饮品、樱花甜品、樱花杯子。

据《人民日报》登载,1982 年3月,日本福冈市为拓宽高速公路将不得砍掉大片樱花树。

当市民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到市政府请愿,请求市长宽限几日以让樱花开罢最后一春。

这样一来,随时工期延误了半月,但福冈市却为此沸腾,市民赏到了最后一春的樱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生死观
绪论
樱花是日本人的骄傲,一直以来与日本人的生产,生活和感情
融合在一起,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在民族文化的象征中,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悠久的历史。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樱花除了报春,更为人们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洁净无瑕,。

樱花之所以被尊为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之后,随即凋落的壮烈。

“樱花七日”,樱花从开花到凋零大约只有七天,十分短暂,却
也十分绚烂。

日本人认为人活着,就要像樱花盛开时一样绚烂,即使死去,也该像樱花凋零一样,果断离去,不带一丝杂念死去,在日本人眼中死是无常的,不知死亡何时会来临,所以珍惜活着的时间,努力创造生命的光芒,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人也能坦然面对死亡。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它代表着的是整个日本民族,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

即使是在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樱花依然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时无刻的出现在日
本人的生活中。

对日本人而言它不仅仅是春日来临的象征,更是象征着日本大和民族的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生而绚丽,死则凄美。

日本人对樱花的认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喜爱,而是上升到一种文化的传承。

把樱花尊为国花,在文学作品中歌咏樱花,将樱花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日本人有着一种浓厚的樱花情结。

然而,樱花深受日本人喜爱的原因是,它能使日本人对于生与死这种人生问题的思考。

日本人由樱花的花开花落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然而他们却并不一味的感时伤逝,反而从樱花凋零之美的永恒中领悟出“生与死并非是对立的存在,死则是作为生的一部分
永存”的思想。

最后由对这种瞬间美的追求引伸出樱花精神的生
死观:人应当像樱花一样,活得绚丽,死得凄美,在人生的最巅峰毫不留恋地死去,才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樱花既是日本的国花,也是代表着日本大和民族的象征,代表
着日本人团结的民族精神,代表着日本人对生死观的一种无所畏惧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