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PICC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处理

参 考文 献
清除f 2 l , 如果采取手术洗手可 以将皮肤表面常居菌清除。 并且要 注意各种治疗 护理应用物 品的清洁 、 消毒 , 将感染 发生率 降至
最低。
1 . 3 . 3 备皮护 理干预 由于人体 正常皮肤上 有大量 细菌 ‘ 存 留, 在抵抗力正 常皮肤完整 时是 不致病 的 , 但 当手术 时皮肤 存在切 口, 可 以侵入切 口造 成术 后切 口感染。术前对皮肤进行 清洁和备皮非常重要 , 特别 是老年患者及 皮肤疏松部位更要注 意I 引 , 绷 紧皮肤避免遗漏 , 并要 注意备皮 时轻柔操作 , 避 免造成
到切 口感 染 早 发 现 。
1 . 3 . 6 手术切 口物理护理
对手术后 切 口采 取红外线 照
射每 日 2次 , 每次 2 0r a i n , 以达到改善切 口局部血液循环 , 促 进
创伤恢 复 , 减少渗 出, 干燥创 面 , 促进切 口愈合 的 目的。照射过 程 中应注 意照射距 离 , 既要避免发 生皮肤烧 伤 , 也要避 免距 离
皮肤损伤 。
1 . 3 . 4 术前 消化道护 理干预 外 科手术 中许 多都 是消化
道手术 , 特别 是普 外手术 , 更是要做好 消化 道术 前准备 , 对患者
要详 细的告知 , 术前 3 d进食流质食 物 , 避免 大便干结 , 可 以口 服缓泻剂 。如果是结肠手术 患者 可以应用 肠道 杀菌剂 , 以达 到 肠道 细菌减 少 , 减 少病原菌 ; 术前 1 d根 据医生要 求进 行清 洁 灌肠或肠道灌洗 , 达到清洁肠道 的目的。 1 . 3 . 5 手 术切 口观 察护理 术 后要对手 术切 口进 行严 密
高营养食 物 , 经 常要 变换食物 、 变换 口味 , 促 进食欲 , 促 进肠 内
PICC置管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入 , 管尖端定 位在 中心静脉 的深静脉置 管技 术。PC 导 IC置管 具有创 伤性 小、 作便捷 、 留时间长和并 发症少的特点 , 操 保 适 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 、 肠外 营养 或输注刺激性 、 高渗性及粘 稠药物患者 …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 较多 , 治疗 时间长, 需长期
临床 观察 尚无上述并发症 的发生 , 而且 急性 期大量脱水 还 可
大面积脑梗死是是指颈内动脉或大脑 中动脉 主干闭塞 所
致 的梗死 , 献报 道梗 死范 围通常 超过两 个脑 叶 , 直径 > 文 且 5m, c 范围 >2 c 多 见 于 大 脑 中动 脉。文 献 报 道 病 死 率 0m , 3 % ~ 0 , 活 者 由于 神 经 功 能严 重 缺 损 , 活质 量低 0 8% 存 生
动脉闭塞后 , 相应供 血 区域 内的脑 组织缺血 缺氧 出现 其
一
立起来 J 。在这方 面 , 中医针灸 、 按摩 , 结合早期康 复治疗 , 起
到了多 的康复机会。 4 参考文献
系列病理改变 , 使脑 组织受 损而影像 相应部位 的生理 功 致
下 …。
有效地减轻过渡带细胞的损伤 和死亡 。 脑梗死患者由于不可逆转的 中枢运动神 经损伤 以及病灶 和其水肿带来 某些运动 神经元 的不完全 损伤 , 功能 不可能 其 只依靠药物治疗 自然获得 。积极创造损伤神经修 复或代偿的
条件可 以使遭到破坏 的运动反射在 良好的条件 刺激下重新建
・
13 ・ 96
吉 林 医学 2 0 0 8年 1 1月 第 2 9卷 第 2 期 1
例死 于应激性 溃疡 , 1例死于肺 内感染 , 2例死于多器 官功 能 衰竭 。2例植物生存 。
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思考

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思考摘要:随着输液治疗技术在临床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该技术已经成为常规治疗的重要手段。
且着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输液工具的不断优化,多种输液穿刺方式能够支撑不同的输液需求。
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能够为神经外科患者提供更好的输液服务。
文章就对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展开思考。
关键词: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输液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输液治疗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减轻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和风险,提升治疗的依从度,满足治疗需求。
文章以神经外科治疗需求为导向,分析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的应用方式。
一、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的现实需求从临床表现来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较多,治疗的周期长,因此住院的时间也较长。
在日常治疗和护理中,患者输液治疗的工作量非常大,特别是外周血管穿刺,往往会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问题,因此全面做好输液管理,也是为患者减轻病痛的重要方式。
中长导管(midline catheters or mid-line)是一种外周静脉置管输液工具,长度35cm,管腔外径2~5 Fr(1 Fr=0.33 mm),单腔,通常是从上臂肘部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使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一般为4~7周。
目前,导管材料大多是聚氨酯材料或硅胶材料。
在神经外科中应用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能够减少反复穿刺的操作,进而让患者减轻痛苦,也可以有效保障患者外周血管,满足治疗的客观需要。
同时,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更为安全经济,也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中长型导管的柔软顺应性更强,全程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因此极大地保障了置管的成功率,也大大提升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且导管的留置时间更长,达7周之久,便于持续性治疗。
对于神经外科而言,传统的静脉留置针和中心静脉输液法虽然能够保证日常输液需求,但是其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PICC在神经外科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24 1 原 因分 析 : .. 导管 固定方 法不 正确 ; 穿刺 肢体 活动 过度 ; 更换贴膜 时方法不 正确 , 导管拔 出 ; 将 患者 神志不 清 , 躁 , 烦 自
3 d 对 于发生 静脉 炎者给予抬高患肢 , 次/I , 局部行 5 %硫酸镁 0 加氟美松 5m 湿热敷 , g 红外线照射 , 5d 3— 痊愈 。 23 导管阻塞 . 本组 导管阻塞 5 , 例 发生率为 58 .%。 23 1 原因分析 : 管打折 ; .. 导 封管方法不正确 ; 注脂 肪乳 , 输 氨
1 1 O6
河北 医药 20 年 4月 第 3 卷 第 8 09 l 期
H bi ei l ora,09 V l 1A r o8 ee M d a Junl20 ,o 3 p . c N
・
护 理 园地 ・
PC IC在 神 经 外 科 常见 并 发 症 的原 因分 析及 处 理
高血压脑 出血 5 。贵要静脉穿刺 6 例 , 0例 8 肘正 中静 脉穿刺 1 1 例, 头静脉穿刺 6 。 例 12 材料 . 采用法 国美德公 司生 产的 PC IC导 管 , 长 6 m, 全 0c 穿刺部位首选 贵要静脉 , 次选肘 正中静脉 , 再
型 号 为 4F 。
1 , 天 可采用预处理措施 , 局部湿敷 2 %硫 酸镁 加氟美松 5m , 5 g
24 导管脱出 .
本组脱出 7 , 例 发生率为 82 .%。
2 12 处理措施 : .. 穿刺前详细评估 患者 , 是否长 期应用肠 溶 阿
司匹林 , 查看患者凝 血常规 , 常规结 果 , 血 穿刺 肢体抽 搐情 况 。 穿刺 时穿刺点最好选择肘 正中上下 2c m处 l 。术后 2 1 J 4h内适
神经外科患者留置PICC常见并发症护理

*厦门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61011)2012年3月24日收稿摘要:总结73例神经外科患者PICC 置管的护理,经置管前的全面评估,详细的健康教育,置管后做好静脉尿堵管穿刺点局部反应。
穿刺部位渗液等并发症的护理,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神经外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124-02神经外科患者留置PICC常见并发症的护理陈一霞*沈素娟*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Qinserted Central Cathter ,PICC )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
对于神经外科患者,PICC 已成为输液治疗的安全通道,不但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而且有效预防了因输入高渗透脱水剂或化学药物造成的局部疼痛和组织坏死。
但在PICC 导管留置过程中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处理不当会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影响患者的治疗。
现对我科2006年7月~2011年6月留置PICC 导管的73例患者进行回顾,总结发生的常见并发症护理,以期为临床工作中预防和减少PICC 置管并发症提供借鉴。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3例中,男51例,女22例;年龄18~76岁,平均43.7岁;重型颅脑外伤19例,颅脑肿瘤51例,昏迷22例,偏瘫22例。
本组病例常见并发症中,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最高,为13例。
1.2置管材料与方法:我科均采用美国巴德之向瓣膜式PICC ,规格4F 。
操作方法依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有关PICC 的操作规则及浙江省护理中心制定的PICC 操作程序或借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 )制定的2006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结合国内及本院临床实际情况,规范置管流程如下:穿刺点测量(患者于臂与躯体在同一平面呈90°角,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消毒皮肤,建立无菌区;预冲导管;修正导管,安装连接点;采用套管法置入导管;抽吸-冲洗,固定导管;镊片定位,记录。
三种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CH I NESE JOUR NAL O F C L I N I C AL NU T R ITI ONV 16N 1 55 血管入径专栏三种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比较梁 芳#,陈 莉,颜丽燕(厦门大学 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福建厦门361004) 摘要:目的 比较3种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对静脉输液工具的合理选择。
方法 随机选取放置外周静脉留置针、经外周动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 )、经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C VC )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各15例,对比分析3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和常见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 PI CC 和C VC 在留置时间上明显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以P I CC 留置时间为最长。
外周静脉留置针引起的药物渗出和静脉炎发生率较两种中心静脉导管高,但感染发生率较两种中心静脉导管低。
PI CC 堵管的几率较外周静脉留置针和C VC 高。
结论 3种留置针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护士需全面评估患者,根据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早期为其选择安全、经济的留置针。
中心静脉导管由于留置时间长,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正逐渐被医护人员和家属接受。
关键词:留置针;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882(2008)0420255202DO I:1013881/j 1issn 1100825882120081041014 留置针因其较普通钢针留置时间长且柔软,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减轻护士临床工作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因其病情重,住院时间长,需要较长时间输注甘露醇、脂肪乳、尼莫地平等高渗性、刺激性液体,对患者血管破坏性大,所以正确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工具,才能保护患者血管,保障治疗的“生命线”畅通。
现临床常见的留置针包括外周静脉留置针、经外周动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 eri p her allyinserted cen tr al catheter,PI CC )、经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centr a l venous catheter,CVC ),各种留置针优缺点不同,临床护理上要求不同,引起的并发症也不同。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摘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从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颅脑损伤;PICC;护理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把导管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管尖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交界处。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PICC能够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并可预防因输入高渗性脱水剂和化学药物造成的局部疼痛和组织破坏,其已成为输液治疗的主要通道[1]。
1 置管方法一般选右贵要静脉为穿刺静脉,患者取平仰卧位,上臂外旋外展90外展,常规消毒,铺无菌巾进行穿刺,进针角度为15-30度,穿刺见回血后将穿刺针与血管平行继续推进1-2mm然后保持针芯位置,单独向前推进插管鞘,松开止血带退出针芯,并将导管经插管鞘均匀缓慢送入,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撤出插管鞘,轻压穿刺点以保持导管的位置,然后缓慢地撤出导丝,用注射器抽吸至回血后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冲管,最后连接肝素帽,穿刺点处垫无菌纱布,其3M透明医用敷贴固定并注明穿刺时间、部位、置管长度。
术后行胸部正位X线片确定导管位置。
2护理措施2.1 做好家属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期间,需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主动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重型颅脑损伤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常用治疗方式及常见的并发症等,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PICC置管后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对于躁动患者必要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避免患者因肢体过度活动,致使导管移位。
2.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敷料更换穿刺部位应选择3M透明敷料,于置管第1个24小时后更换敷贴,之后每7天更换1次。
操作步骤如下:戴无菌手套,用75%酒精消毒皮肤3遍,避开针眼及导处,用碘伏消毒皮肤及导管3遍,顺序正反正,范围达20cm,待晾干后更换新无菌敷料,导管露出体外部分采用“S”形或“U”形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动。
PICC与CVC在神经外科患者应用中的效果对比分析

PICC与cvc在神经外科患者应用中的效果对比分析U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导管(cvc)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61例颅腦疾病患者,观察组(30例)实行PICC,对照组(31例)实行cv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所需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延长(PV0.05),而观察组导管滞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 0.05);总并发症发生率在PICC与CVC组间差异无统讣学意义(P>0.05),两种操作方法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阻塞、导管脱岀及导管异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出血、气胸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V0.05),而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于对照组(P<0.05)o结论:PICC与CVC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各有利弊,在不同病人及不同治疗阶段有一定针对性。
标签:神经外科;CVC: PICC:效果随着社会及医学的发展,颅脑疾患病人逐年增多,大多数患者均需较长时间的补液,特别是早期肠外营养和甘露醇的使用,患者常常会承受静脉炎等痛苦。
因此PICC及传统的cvc是较好的选择,但两者在临床应用时也各有优劣,现就两种置管方式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对两种置管方式在神经外科领域的使用进行系统评估。
1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颅脑疾病患者61例,其中30例实施PICC男19例,女11例,年龄16-72岁,平均(47+15.37), APACHE II评分2-25分,平均(12.3+5.01),留置过程中谄妄评估量表(CAM-ICU-RASS) 0-4分,平均(1.56+1.16); 31例实施PICC,男22例,女9例,年龄18-71岁,平均(43.9±14.70), APACHEII评分3・26分,平均(15.26±5.37),留置过程中谗妄评估量表(CAM-ICU-RASS) 0-4分,平均(1.74±1.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ICC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在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颅脑外伤重症高血压、脑溢血、颅内占位性病变致昏迷不醒,躁动不安需长期输液的危重患者经常可见,护士在入院后能否建立快捷安全的静脉通道,以便及时抢救病人,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是护理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
而反复多次静脉输甘露醇、高渗液、抗生素、营养液等药物是神经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高渗药物血管刺激性大,且病人躁动针头易脱出,患者常常出现组织渗液损伤、血管损伤、静脉炎甚至坏死。
由于PICC具有护士能单独操作,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感染率低,保留时间长,不影响肢体活动等优点,我科自2006 年3月~2007年2月共行48例PICC,现把操作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48例PICC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33岁,高血压脑出血20例,脑动脉瘤5例,脑外伤14例,脑瘤9例。
保留时间最短3d,最长69d。
所选血管贵要静脉30例,肘正中13例,头静脉5例。
1.2方法
1.2.1和家属解释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取得家属的理解、信任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2物品准备缝合包无菌手套2副皮尺碘伏棉球美国BARD公司独家生产的Groshong(三向瓣膜式)PICC管正压接头透明贴膜20ml空针50ml 0.9%生理盐水1瓶肝素钠一支止血带
1.2.3操作步骤患者平卧位,上肢外展、外旋使手臂与身体成90°角,皮尺测量肘窝至右侧胸锁乳突关节至第三肋间的距离。
碘伏消毒局部3遍(穿刺点上下各10mm、两侧至臂缘),扎止血带,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孔巾。
穿刺见回血后松开止血带,操做者左手按住针眼处,右手用弯血管钳送导管,送至测量刻度。
拔出针头,连接正压接头,针眼处覆盖无菌纱布,S型固定体外部并贴贴膜,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确定位置,胸透或拍片确定。
1.2.4穿刺成功后24h更换帖膜一次,24h之内如有渗血、渗液需及时更换贴膜。
更换方法从下向上揭去贴膜。
以后每周更换一次贴膜,2周更换一次正压接头。
2结果
2.148例中45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两次穿刺成功。
其中2例由于病人烦躁,穿刺侧肢体摆放位置不准确,只做到外展而没有做到外旋,选择贵要静脉的穿刺位置不准确。
另1例也是由于病人躁动,协助者下压病人上肢,使静脉暴露不充盈穿刺失败。
2.248例中有1例保留31d另1例保留36d,由于病人神志恍惚,都是家属离开后没有约束四肢,病人自感透明贴膜处不舒适,连贴膜带导管自行拔除。
2.3其中1例在术后第3d穿刺处红肿,同时给予碘伏消毒换好贴膜后,3d后红肿自行消退。
2.4有2例在更换正压接头后不明原因液体不滴,用肝素钠生理盐水冲洗后液体顺滴。
2.5其中一例术后28d在连接上液体后40min后出现寒战后体温升至39.8°,
拔掉PICC管,然后导管的末端做细菌培养,培养结果阴性,结果证明寒战、发热与置管没有直接关系。
2.6其余43例都是结束输液或出院时顺利拔管,没有一例出现感染或其他不湿症状。
3讨论
3.1通过48例PICC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得到了患者家属、医生的认可,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保证了抢救时用药的种类和数量。
对康复期病人保护了外周静脉,减少了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3.2由于神经外科大多是意识不清的病人,如何做好PICC管的维护对家属的正确指导至关重要。
尤其对神志恍惚、烦躁不安的病人一定采取合理的约束方法。
3.3置管过程中严格掌握无菌操作。
每次连接液体时一定做到碘伏消毒肝素帽并且待干。
3.4每次输液完毕一定做到脉冲式封管,预防导管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