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的历史

合集下载

日本股市

日本股市

日本股市不同时期的行业板块走势分析在日本长达17年之久的大牛市中,不同时期板块之间的走势出现明显差异。

1.1973-1979年石油危机下能源一枝独秀在1973年-1979年期间,日本GDP从3047.6亿美元增长到9653.5亿美元,增长了2.17倍,名义GDP年均增长17.92%,实际GDP年均增长4.22%。

人均GDP从2843美元增长到8331美元,增长了1.93倍,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期间日本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累计贸易顺差为130.44亿美元;汇率升值38.35%,年均升值4.75%;股市累计上涨76%,年均上涨8.41%,但日经指数的估值提升并不明显,股市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推动,本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并不明显。

在这一阶段,日本股市中能源板块涨幅最大上涨306%,是市场平均涨幅76%的4.03倍,其他如健康医疗、消费品、公用事业、科技和电信行业表现也明显强于市场,而银行、地产、原材料和消费服务行业表现则明显弱于市场,详。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板块涨幅基本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能源价格暴涨,日本国内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后进入停滞阶段,以及消费服务行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的产业特征。

2.1980-1984年电信独领风骚在1980年-1984年期间,日本GDP从9653.5亿美元增长到12544.1亿美元,增长了29.94%名义GDP年均增长3.88%,实际GDP年均增长4.22%。

人均GDP从8331美元增长到10452 美元,增长了25.46%,这一时期日本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大关,进入工业化后期,通胀水平得到控制。

期间日本外贸收支出现方向性变化,在出口的推动下外贸顺差的绝对规模和占GDP的比重均持续扩大,而同期美国经历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进入失落的10年,日美贸易摩擦明显增加,为日后的日元被动升值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期,日元汇率贬值7.74% ,日本股市却在企业盈利增长的推动下劲升117%,年均上涨16.76%。

论现今中国与当年日本房价

论现今中国与当年日本房价

论现今中国与当年日本房价、股市对比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上有着相似的历程,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

然而,两国在房价和股市的发展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们将对比一下中国和当年的日本房价、股市的情况。

首先来看看房价。

当年的日本在经历了一轮高速经济增长后,房价出现了惊人的增长。

特别是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房价更是涨得离谱。

如今的中国,同样也经历了一轮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中心地段的房价也是节节攀升。

但是与当年的日本相比,中国的房价增长速度还是相对较慢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较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再来看看股市。

当年的日本股市经历了泡沫经济时期,股价一度飙升至历史新高。

而如今的中国股市,虽然也有一些泡沫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健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对股市的监管力度较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防范股市风险。

此外,中国投资者结构也相对较为稳健,散户投资者相对较少,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对较高,这也为股市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虽然中国房价和股市的发展与当年的日本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在经济发展初期,房价和股市的增长都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增长,房价和股市也相应地增长。

此外,房价和股市的增长也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当年日本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宽松政策导致了房价的暴涨,而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使得房价增长较为平稳。

总之,虽然中国和当年的日本在房价和股市的发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仍然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而房价和股市的发展也将逐渐回归理性。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中国的房价和股市将保持稳定增长,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当年的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将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与此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科技、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

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

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曾经强大到似乎要买下整个美国的日本,在1990年的金融危机后,轰然倒塌,接下来十年的一蹶不振。

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如此不堪一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追溯他的历史,来找出答案。

背景: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此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2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50日元。

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起因:房市投机和楼市圈钱投机这些热钱流入了房市和股市。

随着日本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住房需求猛增,对土地的需求也飞快地增长,需求促使土地价格猛涨,房价也猛涨。

于是,过剩的流动资金找到了出路,进行房市投机。

因此,土地的买卖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买了卖,再买,再卖.......举国大搞房地产的开发,各大城市都是一派建筑工地的红火场面,到处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景象随着日本企业战后的不断发展,技术上已经超过美国。

制造业的崛起,使得日本股市有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进入牛市,股价不断攀升。

而日本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不单单是提高了公司及其领导的威望,而且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投资股票。

似乎再没有比通过股票来赚钱更容易的了。

使用贷款进行投机也能获得很大的收益,因为行市上涨所获得的收益明显高于利息费用。

这也诱使日本公司用公司资金和公司贷款去进行投机,这样就有更多的资金涌入股市,股价也因此被进一步抬高。

同时,公司在投机上获得的成功也增加了公司利润。

利润的增加会使人们买进更多的股票:景气一浪高过一浪。

而维持高股价的原因是,股价的下跌会损害到公司的威望并且对公司的管理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经济过热的例子

经济过热的例子

经济过热的例子
1. 2008年中国经济过热。

在这一年,中国的股市达到历史最高,股市泡沫破裂后也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2. 1990年代日本经济过热。

当时,日本的资产泡沫化达到了顶峰,而且政府推出的经济政策也没有能够有效地阻止泡沫破裂,最终导致了经济下滑。

3. 2018年美国股市泡沫破裂。

当年美国的股市泡沫破裂,尤其是科技公司如苹果、亚马逊、谷歌等的股价下跌,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经济下滑。

4. 欧元区经济过热。

在2000年前后,欧元区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过热的经济现象。

特别是在2001年,欧盟大部分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都在5%以上,这也导致了欧元的升值,进一步压缩了欧洲的出口业。

日本股市走势分析3.0

日本股市走势分析3.0

日本股市走势分析(以日经225指数为例)(1)1950-1972年战后随着经济发展的股市上涨1950年是日本编制日经指数的第一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日本本土的经济一片荒废,百废待兴,同时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内部进行了民主改革,而美国也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倾斜政策与帮助,政府当局实施各种促进经济的政策,同时企业大量引进世界的先进技术,因此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GDP增长率在60年代超过10%,被称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

因此在该时间段之内,日本的股市也由于企业的高盈利性而逐渐上升,从编制时的80多点一直上涨到70年的5000多点,翻了几十倍。

1970年初,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信用出现危机,全世界都面临着通货膨胀。

1970年4月后,随着金融紧缩政策的出台、欧美股市的快速下跌,日本股市出现了跳水,5月国际基金IOS的破产更引发了外国投资者大量卖出日本股票,日本股市在30日内出现了暴跌,后半年股市依然低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坍塌使得日元开始升值。

1971年到1972年间,由于贸易收支的短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长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其贸易收支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也带动了外汇储备的大幅上涨。

因此日本的股市受到日元升值而上涨。

(查询71年到72年的贸易数据,85年广场协议后,细查背后原因)(2)1973-1975年波动调整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全世界都陷入了高通货膨胀的经济困境中。

为了抑制高通胀,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货币紧缩政策,1973年一年内连续5次提高利率(共4.75%),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对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窗口指导,实行融资方案的区别对待,同时从行政上直接抑制设备投资,强化公共投资等。

虽然以上措施基本消除了流动性过剩,对企业融资状况也更为严格,但见效还是晚于预期,1973 年后期才正式见效。

同年2月份,公众对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安更使得股市出现大幅下跌。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图一:日本经济增速的超级L型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股灾启示录-日本、香港、台湾、nasdaq

股灾启示录-日本、香港、台湾、nasdaq

7页
【地价飙升】日本土地 价格的喷张使其成为全 球瞩目的现象。本来一 点不值钱的小块土地短 短几年内就价值几百万 美元。据当时媒体报道, 仅仅是日本天皇居住的 东京皇居的土地价格就 超过了整个法国的土地 估价。更有人戏称,在 东京的银座地区,如果 把一张1万日元的纸币 扔在地上,甚至买不到 它所覆盖的那一小片土 地。图为曾经被日本三 菱公司买下的美国洛克 菲勒中心,一度成为日 本兴美国衰的象征。
19页
1987年,在泛滥的资 金的冲击下,台湾各种 资产价格也随之飙升, 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 时间内翻了两番,地下 钱庄和投资公司的月利 息率达到4%,甚至6 % 以上。巨大的资金 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 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 为最大的蓄水池。 1988年1月政府停办爱 国奖券,博彩热度迅速 冷却,于是过剩的游资 和急于发 财的致富心 理使投资人大举转入房 市和股市,更有大量资 金流入了地下投资公司。 图为1987年11月,投 资人恢复乐观,证券交 易所内挤满了投资者。
6页
【挥金如土】泡沫经济, 对于大部分日本国民来 说,仿佛一场盛大奢靡 的聚会。在那个纸醉金 迷的时代里,一向默默 无闻的日本家庭主妇可 以花上500美元喝着一 杯点缀着金粉的精致咖 啡,商人们也可以在东 京的豪华餐厅与夜总会 里豪掷成千上万的美元 来吃喝玩乐。一个名为 “茱莉安娜的东京”的 夜总会就很好地代表了 整个泡沫经济时代人们 的生活方式。
3页
【股市神话】1985年至1990年, 日本经济出现空前繁荣局面, 各项经济指标都达到历史最高 值,日本股市也迎来了“大牛 市”。在政府高调鼓励融资投 资和日元升值的内外双重刺激 下,日本股市由缓慢回升迅速 进入暴涨阶段:1986年1月日 经指数13000点,1987年9月 26000点,1988年日本股市总 市值超过当年GDP,1989年12 月日经股指创下接近39000点 历史纪录!股市的巨大财富效 应把这一时期的日本人从战后 极度节俭拮据的状态带入投机 撒钱的时代,每个人都对股票、 外汇、房价、利率高谈阔论, 每个人都穿最贵的名牌、喝最 贵的红酒......铺张浪费与挥霍 奢靡共行的“股市神话”里, 日本人被繁荣的假象蒙蔽了。

日元对美元历史汇率

日元对美元历史汇率

⽇元对美元历史汇率1,1950年到1953年,⽇本股市从85点涨的470点,最⼤涨幅为453%随后在1953年到1954年出现了37.8%的调整,回落⾄300多点;2,1954年到1961年,⽇本股市从314点涨到1829点,最⼤涨幅为483%,随后在1961年到1965年的4年⾥调整44.2%,回落⾄1000多点;3,1965年到1973年,⽇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最⼤涨幅为415%,随后在1973到1974年出现了37.4%的调整,回落⾄3300多点;4,1974年到1981年,⽇本股市从3350多点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了2.4倍,随后在1981年到1982年,回落⾄6000多点;5、最后的阶段就是1982年到1989年,⽇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随后进⼊⽇本倒退的10年时期,最⾼的⼀天市盈率曾⾼达92.28倍(1987年10⽉14⽇),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从上述数据看,即使在⼀波超级⼤⽜市中,股市上涨之路也会有曲折反复⽇本股市前4次出现调整之前,股指的最⼤涨幅在415%~483%现在中国所处的阶段,与⽇本股市发展的第3~~4阶段颇为相似,有⼀定的借鉴作⽤⼈民币升值是股市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影响未来A股市场的主要因素之⼀很多⼈认为A股市场正在经历当年⽇元升值带来的⽜市⾏情,为了搞清楚本币升值与本国股市的关系,此⽂中详细分析了1973年-1989年期间⽇元汇率和⽇本股市的⾛势,以资借鉴之所以选取1973年-1989年的⾛势,原因有⼆:⼀是⽇元汇率从1971年开始变动;⼆是1989年后的⽇本股市⾛势对⽬前A股市场的借鉴意义并不⼤⽇元升值与⽇本股市相关性不明显在1973-1989年期间,⽇元汇率有升有降,但股市整体呈上涨趋势如果将⽇元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定义为估值⽔平的提升,则除了1985-1987年外,⽇元汇率与⽇本股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本币升值能否转化为推动股市上涨的因素,还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长期盈利增长推动多数板块分享⽜市果实在1973-1989年期间,市场平均上涨了20.23倍,涨幅最⼤的电信板块上涨64.3倍,最⼩的消费品也上涨了15.4倍,⼤多数⾏业涨幅位于20倍左右,与市场平均⽔平接近⽽且,除电信板块外,⼤多数⾏业板块的涨幅与其盈利增幅基本相称可见,长期⽽⾔,盈利增长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核⼼因素,板块差距并不明显短期⾏业板块表现差异明显尽管长期来看,板块涨幅差异并不明显,但在不同阶段,⾏业板块涨幅差异还是相当⼤的⽽在第三个阶段,即1985-1989年期间,由于股市上涨主要由估值⽔平提升推动,尽管市场涨幅惊⼈,但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反⽽不到4倍,市场呈明显的普涨特征不同阶段板块表现出轮涨特征最后,我们注意到,不同阶段的热点很少延续,⽽且往往在前⼀阶段涨幅居前的板块,下⼀阶段涨幅很有可能落后于市场;⽽在前⼀阶段涨幅垫底的板块,在下⼀阶段跑赢市场的概率却很⼤⼀、1960年-1990年的⽇元汇率⾛势⼆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排列,美国成为当之⽆愧的强国,美元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绝⼤多数国家都采取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本也不例外⾃⼆战后-1970年,⽇元对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在360:1的⽔平⾃1971年开始,⽇本官⽅公布的⽇元对美元汇率开始出现变动,之后⽇元经历了三轮明显的升值和两次轻微的贬值,详见图1⾃1970年-1990年⽇元经历的三轮升值和两次贬值持续时间以及汇率变动幅度如表1所⽰其中三轮升值持续时间均是3年左右,但升值幅度在逐步扩⼤1971年-1973年期间累计升值32.5%,年均升值9.83%;1976-1978年累计升值41.03%,年均升值12.14%;1986-1988年累计升值86.14%,年均升值23.01%经历这三轮升值后,到1988年,⽇元在18年间累计对美元升值幅度达180.92%,年均升值5.9%后⼈关注最多的是1986-1988年的升值,因为这⼀轮升值幅度最⼤,对股市和⽇本经济产⽣的影响也最⼤⼆、⽇元汇率⾛势与⽇本股市⽐较为了弄清楚本币升值与股市的关系,⾸先要弄清楚股票的定价因素和本币升值对这些定价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影响股票定价的因素⽆⾮是两个,⼀是企业盈利增长,⼆是估值提升本币升值除对少数拥有⼤量外币负债或原材料以进⼝为主的公司盈利有正⾯影响外,对整个经济起到的是紧缩作⽤,因此对整个市场的盈利应该不会有正⾯影响如果本币升值对股市有影响,应该是市场的估值⽔平,这可能是由于外部套利资⾦流⼊导致股市供求关系失衡所致这样⼀来,就可以通过观察本币升值期间股市估值⽔平的变化,来判断本币升值对本国股市是否存在前后⼀致的影响具体到⽇本,在1973年-1989年期间,尽管经历了两次⽯油危机,⽽且期间⽇元汇率也是有升有降,但⽇本股市整体却呈上涨趋势,详见表2我们注意到,在1973-1979年期间,⽇经指数的市盈率基本围绕20倍左右波动,市场估值⽔平并没有随着⽇元升值⽽得到提升,⽇本股市的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推动在1980-1984年的⽇元贬值期间,⽇本股市的估值⽔平也没有明显变化,股指在盈利增长的推动下继续呈上涨态势但在1985年-1987年期间,⽇本企业的盈利增长并不明显,股市上涨主要由估值提升推动,期间⽇经指数的市盈率从20倍迅速提升到70倍1987年-1989年由于⽇本企业普遍存在交叉持股,之前迅速上升的股指使许多⼤企业都录得可观的投资收益,据统计,丰⽥汽车在⽇本泡沫后期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占公司盈利的⼀半以上,因此这⼀阶段⽇经指数的估值不仅没有上升,反⽽还有所下降,股市上升主要由企业盈利推动,但这种主要来⾃股市和地产价格上涨的投资收益,犹如垒在沙丘上的城堡,极不牢固如果我们提出的“本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只能体现为市场估值⽔平的提升”这⼀假设成⽴,那么通过观察1973-1989年期间⽇本股市和汇率⾛势可以看出,⽇元升值与⽇本股市估值⽔平提升之间并不存在前后⼀致的正相关性,⽇元升值之所以能在1985-1987年间推动⽇本股市估值⽔平提升,得益于当时⽇本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资⾦过剩,⽽⽇本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后⼜未能为这些过剩的资⾦找到很好的出路,使⼤量过剩资⾦转向了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市场,⽇本国民在巨⼤的财富效应的刺激下随即跟进,最终导致了那⼀场影响深远的股市和房市泡沫三、⽇本股市不同时期的⾏业板块⾛势分析在⽇本长达17年之久的⼤⽜市中,不同时期板块之间的⾛势出现明显差异1.1973-1979年⽯油危机下能源⼀枝独秀在1973年-1979年期间,⽇本GDP从3047.6亿美元增长到9653.5亿美元,增长了2.17倍,名义GDP年均增长17.92%,实际GDP年均增长4.22%⼈均GDP从2843美元增长到8331美元,增长了1.93倍,这⼀时期是⽇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期间⽇本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累计贸易顺差为130.44亿美元;汇率升值38.35%,年均升值4.75%;股市累计上涨76%,年均上涨8.41%,但⽇经指数的估值提升并不明显,股市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推动,本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并不明显在这⼀阶段,⽇本股市中能源板块涨幅最⼤,上涨306%,是市场平均涨幅76%的4.03倍,其他如健康医疗、消费品、公⽤事业、科技和电信⾏业表现也明显强于市场,⽽银⾏、地产、原材料和消费服务⾏业表现则明显弱于市场,详见图2可以说这⼀阶段的板块涨幅基本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油危机后能源价格暴涨,⽇本国内钢铁等原材料⼯业经历了前期的⾼速发展阶段后进⼊停滞阶段,以及消费服务⾏业随着⼈均收⼊⽔平的提⾼⽽增长的产业特征2.1980-1984年电信独领风骚在1980年-1984年期间,⽇本GDP从9653.5亿美元增长到12544.1亿美元,增长了29.94%,名义GDP年均增长3.88%,实际GDP年均增长4.22%⼈均GDP从8331美元增长到10452美元,增长了25.46%,这⼀时期⽇本⼈均GDP跨越1万美元⼤关,进⼊⼯业化后期,通胀⽔平得到控制期间⽇本外贸收⽀出现⽅向性变化,在出⼝的推动下外贸顺差的绝对规模和占GDP的⽐重均持续扩⼤,⽽同期美国经历了70年代的⽯油危机后进⼊失落的10年,⽇美贸易摩擦明显增加,为⽇后的⽇元被动升值埋下了伏笔这⼀时期,⽇元汇率贬值7.74%,⽇本股市却在企业盈利增长的推动下劲升117%,年均上涨16.76%在这⼀阶段,⽇本电信股涨幅最⼤,上涨了866%,是市场平均涨幅的7.40倍;银⾏股表现也很突出,上涨了316%,是市场平均涨幅的2.7倍;此外科技、健康医疗表现也明显强于市场;⽽前⼀阶段涨幅居前的能源板块在这⼀阶段下跌了1%,地产、消费服务、消费品、保险、原材料和公⽤事业等板块⾛势也弱于市场,详见图3可以说这⼀阶段的板块涨幅反映了投资⼈对新兴⾏业电信、科技未来⾼速增长的预期,以及国内货币供应增加后催⽣的银⾏资产膨胀和银⾏规模的扩⼤3.1985-1989年估值泡沫助推地产消费1985年的“⼴场协议”成为⽇本股市的⼀个重⼤转折点,⽇本股市由之前的经济发展和盈利推动转向估值提升,⽇本央⾏由于担⼼升值对经济的紧缩作⽤,采取了低利率的扩张政策,结果导致⽇本国内货币供应明显增速,M2占GDP 的⽐重逐年上升,迅速增长的财富使⼴⼤投资⼈将⼤量资⾦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催⽣了⼀轮波澜壮阔的⽜市,也为⽇后的泡沫破灭埋下了伏笔在这⼀阶段,⽇本实际GDP仅增长17.19%,但汇率升值了72.17%,股市上涨了456%,市场估值⽔平由20倍左右提升到70倍左右在这⼀阶段,具有资产属性的地产、消费服务、公⽤事业和保险涨幅居于前列,分别上涨了762%、709%、626%和617%;原材料⼯业经历了前期的低迷后,随着房地产⾏业的繁荣⽽复苏,涨幅也⾼于市场平均⽔平;⽽在前两个阶段涨幅居前的科技、电信和健康医疗⾏业涨幅居后;消费品和⼯业由于制造业地位的下降,涨幅也落后市场;能源与银⾏涨幅基本接近市场平均⽔平可以说,这⼀阶段⾏业板块的涨幅体现了明显的资产属性,详见图4四、⽇本股市的综合特征通过分析⽇本股市在1973-1989年期间长达17年的⾛势,我们观察到以下特征:1.盈利增长仍是推动股市上涨的核⼼因素如果将1973-1989年作为⼀个整体来看待,通过图5和图6可以看出,长期来看,推动⾏业板块上涨的核⼼因素仍是盈利增长在这17年中,除了电信板块的盈利增幅与股价增幅明显偏离外,其他⾏业的盈利增幅与股价增幅基上落在均线两侧附近2.长期看多少板块均能分享⽜市果实由图7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长达17年的⽜市后,⽇本股市整体上涨了20.23倍,其中涨幅最⼤的电信板块上涨了64.3倍,涨幅最⼩的消费品板块也上涨了15.4倍,⼤多数⾏业的涨幅在市场平均⽔平20倍左右可见,在⼀轮⼤⽜市中,多数板块都是可以分享到的,⽽其中跑得最快的⾏业⼀定是在此期间增长最快的⾏业,尤其是⼀些新兴⾏业详见图73.不同阶段板块涨幅差异明显尽管从长期的⾓度来看,各个板块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如从1973年-1989年期间,涨幅最⼤的电信板块的涨幅也只有涨幅最⼩的消费品板块的4.18倍但在不同阶段,各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要⽐这明显得多其中,在1973-1979年和1980-1984年两个阶段,由于股市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推动,使板块之间涨幅差异尤为明显,在前⼀阶段达到20.4倍,在后⼀阶段达到867倍,即便扣除能源板块在此期间的下跌,这⼀阶段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依然达到了19.24倍⽽1985-1989年的股价上涨主要由估值提升推动,板块之间的差距反⽽没那么⼤,涨幅最⼤的板块的涨幅只有涨幅最⼩的板块的3.93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普涨特征4.不同阶段热点很难延续除了板块之间的涨幅差异外,我们还注意到,不同阶段的热点板块很少延续,⽽前期涨幅居后的板块在后⼀阶段很有可能涨幅居前⽐如,在1973-1979年期间领涨的能源板块,在随后的1980-1984年期间成为惟⼀下跌的板块,⽽前期居涨幅后位的银⾏,在第⼆阶段⼜涨幅居前;再⽐如,在第⼆阶段涨幅居前的电信和科技板块,在第三阶段涨幅垫底,⽽在前两阶段表现较差的地产板块却成为第三阶段的领涨板块,详见表4美元不晓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股市的历史默认分类2010-01-25 21:52:42 阅读10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日本股市的历史(转载自周公的博客)1950-1989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到38900点,历时39年,主要分为5个阶段:1、1950年到1953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到470点,涨幅为453%,随后在1953年到1954年出现了37.8%的调整,回落至300多点。

2、1954年到1961年,日本股市从314点涨到1829点,涨幅为483%,随后在1961年到1965年的4年里调整了44.2%,回落至1000多点。

3、1965年到1973年,日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涨幅为415%,随后在1973到1974年出现了37.4%的调整,回落至3300多点。

4、1974年到1981年,日本股市从3350多点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了2.4倍,随后在1981年到1982年回落至6000多点。

5、1982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

1987年10月14日,市盈率曾高达92.28倍。

你见过一个熊市长达14年的股市吗?罕见!然而,它的的确确存在过,并发生在日本,这场熊市始于1990年,止于2003年。

日经指数的疯牛:1984年收于11543点;1987年收于21564点;1984——1987三年涨幅接近100%,原属正常“慢牛”。

然而,随后两年的持续暴涨则已过头,每年差不多上涨一万点,实属“疯牛”。

1988 年收于30159点;1989 年收于38915点的历史最高记录。

从1万点到接近4万点,5年累计涨幅接近300%。

日经指数的慢熊:1990年收于23849点,一年跌去15000点;随后股指连年下滑,在西方股市普遍走牛的2000年,它却收于13785点;2003年4月28日更是收于7607点,创下近20多年来的最低记录。

日经指数的无奈:2003年后,随着日本经济缓过劲来,股指开始缓慢苏醒。

直至2007年4月25日,当世界各国股市均冲向了历史最高峰时,日经指数才勉强收于17236点,离40000点尚差若大一截。

日本人对从美国人手中接纳过来的市场经济具有进一步强化的神奇能力,不幸的是,日本人也接过了美国人手中的股灾,而且它使日本的股灾超过了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报复和原子弹轰炸使日本的几个主要城市遭受严重破坏,几乎沦为一片废墟,整个国民经济一派萧条。

战后,由于更多的努力和艰巨的工作,日本经济慢慢开始稳定并逐步恢复。

同时,美国帮助日本重建,并提供大量资本和军事保护。

这种保护使得日本经济和政府运作更自由、更有效率。

随着经济的重建,工厂很快被建起,农民成为工厂工人,工薪阶层中的中上等人成为白领工人。

白领工人和工厂工人成为终身雇用者。

这使其雇员对雇主有着某种莫名的忠诚。

当时大多数日本工人都十分节俭,并将他们所赚的钱都储蓄起来。

经过战后长时间的恢复之后,日本经济获得了一个强劲的增长。

许多日本公司合并到一起形成庞大的产业-银行集团,即所谓“财阀”(zaibatsu)。

这些财阀通过复制、改进西方产品并廉价地出售,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竞争优势。

这些廉价的产品赢得了西方消费者,并开始直接冲击了美国公司的利益。

允许财阀发展更大的企业联盟(即卡特尔),致使日本经济快速增长。

卡特尔的宗旨是合作与协作,企业与政府的各个方面都携手工作。

正当日本股市暴涨时,卡特尔彼此相互收购对方股份成为一种时尚。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及通货膨胀极大地削弱了全球经济。

美国大马力的小汽车耗油成本加大。

相反,日本小汽车的制造商,如本田汽车,它们很快转向生产节油型小汽车。

同时,这些小汽车的价钱远比美国制造的要便宜。

这些小汽车很快在质量上得以大幅提升。

甚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小汽车一直都是自动化组装,它使人工出错几乎不存在。

这导致美国低技术的汽车行业开始衰退。

20世纪80年代,日本将电子学增列到高校专业目录中。

日本卡特尔公司,诸如日立和索尼,仿制并生产由高成长型计算机行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电子设备。

由于借助机器人和廉价劳动力在价格上取得的竞争力优势,日本严重打击了美国公司。

除微处理器外,日本统治了整个芯片市场、电路板市场及其他元器件市场。

索尼与日立公司最终获得了美国因特尔和IBM公司的青睐和信任。

整个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人拥有了最高的生活质量和最长的预期寿命,日本似乎变成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

同时,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人均GDP在当时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由于机器人在日本的使用,许多美国人担心自己的劳动力过时落伍。

日本似乎变成了一个完美无瑕的现实卡特尔,日本公司成为了一个流行的术语,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考察代表企图寻找日本成功的秘密。

这时,日本人的自信已远超过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

日本全国一片繁荣,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日经股价指数与房地产价格不断创出新高。

日本公司在东京和大阪四处开发摩天大楼,这导致房地产价格直冲云霄。

由于日美存在巨大贸易顺差,美国一直对日本保持高压态势,自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国际社会形成了巨大的日元升值预期并长期持续。

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初的260:1升到1987年150:1,两年内日元升值幅度达40%以上。

1986——1988年间,东京地区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一倍。

不动产价格的飞涨是如此之高,以致仅仅一个东京地区的房地产总价值就相当于整个美国的房地产总价值。

日本所有的高尔夫球场的总价值相当于澳大利亚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的总市值。

1955——1990年间,日本土地价格上涨了70倍,股票上涨则超过了100倍。

1989年,在东京附近的一套房平均要花200万美元。

当时,大规模股票投机在全球形成一股热潮。

全世界的投资者竞相购买日本股票,这些疯狂的投资者宠信“永远牛市”的谬论。

许多最新暴富的富人大量购买奢华商品。

当时,投资者可能已经认识到日本正在变成泡沫的海洋,但人们仍然相信政府和公司能够同心协力、永恒地支撑这种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拥有土地的公司开始利用它们的土地账面价值去购买股票,然后,再用这些股票去融资购买美国资产,例如,当时日本三菱不动产公司持有美国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权。

不幸的是,所有过头的好事终将结束。

就像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的繁荣一样,日本的繁荣原来正是它的毁灭的开始。

为了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并同时切除房地产与股市“哄抢性”暴涨的毒瘤,日本政府提高了利率。

然而,就在利率提高后不久,刹不住车的股市带着巨大的惯性,向着历史最高峰4万点猛冲过去,并终于止步于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创下38915点的最高历史记录。

随即掉头狂跌不止,数月之内,日经股价指数跌得已是面目全非。

日经指数之所以如此狂跌,是因为它的价值被人为过度膨胀或操纵,远远偏离其真实面目。

随后,许多股市丑闻逐渐水落石出,人们发现,这些丑闻总是发生在股市泡沫最严重的时候,如股价操纵、贪污、挪用公款、腐败堕落等。

这类行为发生整个日本的政界和商界,其根由也许为人性使然:浑水摸鱼、趁乱投机、赌一把!之后,日本房价经历了长达14年的直线下落,将来可能还将继续下落,日经指数则从1989年底的近40000点一直滑落至2003年8000点的谷底,同样花了14年功夫。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和公司还背负了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所形成的难缠的债务包袱。

这些债务主要来自当年的股票投机和高价土地购买。

直到今天,日本经济仍处在“忧郁”之中。

不过,日本人为这一巨大的股市泡沫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同时也丰收了惨痛的教训。

它也让我们再次领略了紧跟泡沫后面的、可怕的、报复性股灾。

日本股市梦魇在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过后,率先恢复的是日本股市,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

此后,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另外一个噩梦般的恐慌却在酝酿之中。

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这也是投资者们最后一次赚取暴利的机会。

进入90年代,股市价格旋即暴跌。

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

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

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股市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一方面证券业空前萧条。

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

主要靠赚取交易手续费生存的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

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戏剧性地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

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

影响所至,连房地产也未能幸免。

日本房地产价格在1990年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

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

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日本股市20年无法再创新高——38957点成为日经指数永远的痛!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你见过20年不再创新高的股市吗?罕见!然而,日本的股市正是如此。

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严重泡沫化,并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38957点!之后,日经指数一路走熊,至今已然长达20年之久!截止2009年7月2日,日经指数收于9876点。

其间整整20年,20年间日经指数曾三次上摸2万点,但每次都无法真正站上2万点,每次上攻均无功而返,进而日经指数在20年间牢牢地构筑了一个长达20年的“半山腰箱体”——低点在8000点下方,高点在2万点附近!38957点的历史最高记录,似乎已成为日经指数20年来可望而不可及的“死穴”,无人能解。

日本股市泡沫后的表现及对日本国内的影响?1989年5月,政府紧缩其货币政策以抑制诸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