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真题
2014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冲刺试题和答案1

2014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冲刺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 (每小题1分,共10分)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句话出自(D)。
A 诗 B书 C礼 D《易》2、我国大医学家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是(A)。
A《本草纲目》 B 《千金方》 C《皇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3、废除封建制建立郡县制的是(A)。
A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成吉思汗4、元代统治者把他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D)地位最低下。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汉人 D南人5、格律诗形成与(C)。
A 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6、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C)。
A 汉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7、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B)。
A密宗 B禅宗 C律宗 D天台宗8、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C)。
A道家思想 B佛教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9、汉字起源于(D)。
A甲骨 B巫术 C舞蹈 D图画10、“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提出者是(C)。
A 老子B 墨子C 孔子 D孙子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1、中国古代教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 ( ABD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不耻下问 D教学相长2、汉字的特点有:( ABC )A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B 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C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D汉字有声调3、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主要包括:( ACD )A民本思想 B及时享受 C人格教育 D节约粮食4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 BCD )A《隋唐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5、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有:( QBC )A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B与诗、书、印密切配合C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D要求形象逼真,强调传神达意三、填空(每空2分,共20分)1、中国文化的分类法中四分法即: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
A. 儒家文化B. 道家文化C. 法家文化D. 阴阳五行学说答案:D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不属于的是()。
A. 造纸术B. 印刷术C. 火药D. 指南针答案:B3. 中国古代的“六艺”指的是()。
A. 礼、乐、射、御、书、数B. 诗、书、礼、易、乐、春秋C. 琴、棋、书、画、诗、酒D. 经、史、子、集、诗、词答案:A4.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5. 中国古代文学中,被誉为“诗史”的是()。
A. 杜甫B. 白居易C. 李白D. 苏轼答案:A6.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中,属于历史小说的是()。
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答案:D7.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以“沉鱼落雁”形容的是()。
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答案:A8.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
A. 白鹿洞书院B. 岳麓书院C. 应天府书院D. 嵩阳书院答案:A9.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中,位于湖北的是()。
A. 黄鹤楼B. 岳阳楼C. 滕王阁D. 蓬莱阁答案:A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园”中,位于苏州的是()。
A. 拙政园B. 留园C. 网师园D. 狮子林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是()。
A. 和谐B. 忠诚C. 孝道D. 礼仪答案:ABCD2. 中国古代的“五经”包括()。
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易经》E. 《春秋》答案:ABDE3. 中国古代的“五行”指的是()。
A. 金B. 木C. 水D. 火答案:ABCDE4. 中国古代的“四书”包括()。
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E. 《礼记》答案:ABCD5.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B)A. 封闭性B. 包容性C. 排他性D. 单一性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C)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3.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其主要著作是(A)A. 《论语》B. 《道德经》C. 《庄子》D. 《孟子》4.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D)A. 春节B. 中秋节C. 端午节D. 圣诞节5.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B)A. 秦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6.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A)A. 陆上丝绸之路B. 海上丝绸之路C. 草原丝绸之路D. 空中丝绸之路7.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哪个省份?(A)A. 四川省B. 陕西省C. 河南省D. 甘肃省8.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哪四部小说?(D)A.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B.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C.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D.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9. 中国古代的“五岳”中,位于山东省的是(C)A. 泰山B. 华山C. 嵩山D. 衡山10.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以“沉鱼落雁”著称的是(B)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11.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中,“四书”不包括以下哪一部?(D)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诗经》12.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中,标志着夏季开始的节气是(A)A. 立夏B. 立春C. 立秋D. 立冬13.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中,位于湖南省的是(B)A. 白鹿洞书院B. 岳麓书院C. 应天府书院D. 嵩阳书院14.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中,位于湖北省的是(C)A. 黄鹤楼B. 岳阳楼C. 滕王阁D. 蓬莱阁15.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园”中,位于江苏省的是(A)A. 拙政园B. 留园C. 个园D. 豫园16.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绣”中,以“双面绣”著称的是(D)A. 苏绣B. 蜀绣C. 粤绣D. 湘绣17.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瓷”中,以“青花瓷”著称的是(A)A. 景德镇B. 德化C. 龙泉D. 宜兴18.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砚”中,以“端砚”著称的是(B)A. 歙砚B. 端砚C. 洮砚D. 澄泥砚19.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曲”中,以“高山流水”著称的是(A)A. 古琴曲B. 琵琶曲C. 古筝曲D. 二胡曲2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茶”中,以“龙井茶”著称的是(A)A. 杭州B. 武夷山C. 安溪D. 黄山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模拟试题及答案卷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单选题(共36题,共72分)1.中国西式广告出现于()A.明代中后期B.清代初期C.清代中期D.晚清时期ABCD正确答案:D2.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A.神农B.陶弘景C.孙思邈D.李时珍ABCD正确答案:B3.在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于()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ABCD正确答案:B4.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A.太师、太傅、太保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尚书、中书、门下D.太尉、太常、太仆ABCD正确答案:C5.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A.冠、婚、丧、祭、乡B.冠、婚、射、朝、聘C.祭、凶、宾、军、家D.吉、凶、宾、军、嘉ABCD正确答案:D6.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A.周代周公B.春秋孔子C.西汉董仲舒D.宋代张载ABCD正确答案:D7.南北朝时,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是()A.陶弘景B.张鲁C.张道陵D.葛洪ABCD正确答案:A8.“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美德是()A.仁爱孝悌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D.真诚有信ABCD正确答案:C9.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A.明德、亲民、止于至善B.格物、致知、诚意C.诚意、正心、修身D.齐家、治国、平天下ABCD正确答案:A10.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代表作是()A.《步辇图》B.《清明上河图》C.《天王送子图》D.《簪花仕女图》ABCD正确答案:B11.《荀子·非相篇》中说:“言而当,知也。
”所谓“当”是说讲话要讲究()A.场合B.对象C.时机D.分寸ABCD正确答案:D12.实行“书同文”政策的朝代是()A.西周B.西汉C.秦代D.唐代ABCD正确答案:C13.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A.佛教的传入B.伊斯兰教的传入C.基督教的传入D.犹太教的传入ABCD正确答案:A14.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纪()A.60 年代B.70 年代C.80 年代D.90 年代ABCD正确答案:C15.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A.齐国的管仲B.魏国的李悝C.郑国的子产D.秦国的商鞅E.赵国的赵鞅ABCDE正确答案:ABD16.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 多元性与包容性B.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C. 封闭性与开放性D. 传统性与现代性答案:A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A.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B.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电报C.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电话D.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计算机答案:A3.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4.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
A. 道B. 德C. 无为D. 自然答案:A5.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其核心是()。
A. 法B. 术C. 势D. 刑答案:A6. 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其核心是()。
A. 兼爱B. 非攻C. 节用D. 尚贤答案:A7. 中国古代的兵家思想,其核心是()。
A. 兵法B. 兵势C. 兵形D. 兵略答案:A8.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核心是()。
A. 阴阳B. 五行C. 阴阳五行D. 五行相生相克答案:C9. 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其核心是()。
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相克C. 经络学说D. 脏腑学说答案:A10.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其核心是()。
A. 抒情B. 叙事C. 议论D. 描写答案:A11.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其核心是()。
A. 笔墨B. 线条C. 色彩D. 构图答案:A12.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其核心是()。
A. 木结构B. 石结构C. 砖结构D. 土结构答案:A13.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其核心是()。
A. 自然B. 人文C. 宗教D. 政治答案:A14.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其核心是()。
A. 唱B. 做C. 念D. 打答案:A15.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其核心是()。
A. 民俗B. 民间C. 民艺D. 民情答案:A16.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其核心是()。
A. 佛教C. 儒教D. 基督教答案:B17.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总分:100分题量:42题一、单选题(共25题,共25分)1.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战国B.唐代C.北宋D.明代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戴震B.戴震C.顾炎武D.俞樾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日坛B.月坛C.天坛D.地坛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吴道子B.米芾C.赵孟D.张择端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张衡B.沈括C.葛洪D.王桢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河姆渡文化时期B.屈家岭文化时期C.仰韶文化时期D.龙山文化时期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原始公有制时期B.家族宗亲制时期C.中央集权制时期D.奴隶制时期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道安B.慧远C.道生D.僧肇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唐代B.北宋C.南宋D.元代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0.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道家学说B.魏晋玄学C.宋明理学D.阴阳五行说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1.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唐尧B.虞舜C.夏禹D.商汤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2.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敦煌文化B.张掖文化C.酒泉文化D.凉州文化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3.中国农耕自然经济解体的时间是在()。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进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语出自( ) 2002-10A. 《论语》B. 《易》C. 《荀子》D. 《礼记》2.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这里的“文化”指的是()2004-10A.广义的文化B.狭义的文化C. 民族文化D. 国别文化3.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广义文化的是()2015-10A.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B.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C.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D.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2008-1A .生产工具B .生活器具C .运输工具5.注重人的心态部分,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2017-10A.广义文化B.狭义文化C.民族文化D.国别文化6.狭义的文化又称()2007-10A. 国别文化B.人文文化C. 民族文化D.历史文化7.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 C )2012-10A.规范性B.调和性C.稳定性D.等级性8.与英文Culture 对译的汉语是( ) 2008-10 2015-4 2016-4A .文学B .文章C .文化D .精神文明9.“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2006-10A .化学B .文学C .化解D .改易10.“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是()2007-1A .文学B .错画C .文章11.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就是()2015-4A中国传统文化 B中国古代文化 C中国文化传统 D中国民族文化12. 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 ) 2002-10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D. 隋唐两宋13.在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翰的( ) 2002-10 2012-10A.大西洋B. 印度洋C.太平洋D.北冰洋14.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2002-10A.人文环境B.地理环境C.生活环境D. 自然环境15.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2011-1A.归宿B.过程C.发展D. 资源16.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自考辅助)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历史上那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一)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
(二)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
(三)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突出表现在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上。
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
(1)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
(2)高山、戈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范围内成长。
(3)欧洲文化、南亚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的冲击不大。
地理环境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地理障碍影响到文化的传播。
中国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地理环境影响到社会分工的不同,从而导致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不同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同样的地理因素在部同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一般可能有以下几种状况:1: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武器装备有高低之分,这些会对地理因素的作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样是长江,三国时期的作用肯定与抗日战争时期不同。
同样是北方平原地区,马镫、高桥马鞍的出现无疑改变了战争的对比。
2:时代变化了,矛盾双方意识形态、主流的战争理论等等都会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对地理因素的作用产生影响。
同样是漠北地区,春秋时期中原对游牧是车站对骑兵,战国时期就变成了骑兵对骑兵,再往后就变成了步、骑、车、弓弩多兵种协作对骑兵了。
3:时代变化了,人们也在改造地理因素,同一个地区的地理因素在不同时期就会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有不同的结果。
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所以,在人类的早期,即人类基本上还只能被动地适应现成的环境时,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14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进犯,在一些边塞处广种
A.杨树B.柳树
C.榆树D.松树
2.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
A.尧舜禅让B.和合五教
C.绝地天通D.敬授民时
3.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
A.八王之乱B.董卓之乱
C.永嘉之乱D.安史之乱
4.《神灭论》的作者是
A.萧子显B.陶弘景
C.慧琳D.范缜
5.1291年到达泉州的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名为
A.利玛窦B.鄂多立克
C.马可波罗D.孟德高维诺
6.元朝称汉族读书人为
A.书生B.学士
C.儒士D.儒生
7.徐光启的名作是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D.《授时通考》
8.清朝的税制改革为
A.募役法B.初税亩
C.租庸调法D.摊丁人亩
9.乾嘉学派的创始人是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雎景臣
lO.不属于行旅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是
A.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B.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C.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D.迁徙定居的习俗传承
11.不属于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的是
A.生产互助B.生活互助
C.民主自治D.进香朝拜
l2.“闰月”的概念源自
A.回历B.泰历
C.藏历D.阴阳合历
13.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到
A.东南亚国家B.中东阿拉伯国家
C.欧洲D.美洲
14.不属于传统社会礼与俗关系的是
A.礼从宜,使从俗B.因俗制礼
C.齐之以礼D.化民成俗
15.不属于《周礼》列入吉礼祭祀的是
A.天神祭祀B.皇族祭祀
C.地祗祭祀D.人鬼祭祀
16.冠礼的年龄一般在
A.16岁B.17岁
C.18岁D.19岁
17.孔子研究的“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乐》的失传.表明失去文化特征中文化的A.事象B.事类
C.产物D.载体
18.中国能归属的语系之一是
A.阿尔泰语系B.高加索语系
C.乌拉尔语系D.德拉维达语系
19.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的基本点是
A.保障权利B.语文平等
C.改革文字D.双语教学
20.属于汉字的造字方法的是
A.词根B.指事
C.前缀D.后缀
21.未被称为汉语“域外方言”的是
A.泰国语B.越南语
C.朝鲜语D.日本语
22.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段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是A.对偶B.顶真
C.回文D.析字
23.哪一种不是因汉语汉字形成的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
A.形式整齐B.平仄抑扬
C.节奏调配D.重音分明
24.哪一项不是对联常用的手法
A.顶真B.双关
C.谐音D.拆字
25.哪一种是中国受佛教影响产生的文学样式
A.唱导B.转读
C.宝卷D.梵呗
26.日本出版的拥有23900多卷的佛学巨典是
A.《大藏经》B.《大正经》
C.《大正藏》D.《大藏正》
27.两汉的文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
C.察举征辟制D.九品中正制
28.“孔子的门徒,是天地间最纯正的自然神论的学徒”。
这句话作者是
A.伏尔泰B.莱布尼兹
C.沃尔夫D.休谟
29.不属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三大主要思潮的是
A.中体西用论B.全盘西化论
C.东方文化论D.儒学复兴论
30.第一个提出全盘西化的是
A.梁启超B.胡适
C.吴稚晖D.陈序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以下几个方面,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观察捕鱼B.月晕与风
C.建安风骨D.元曲
E.巫术
32.中国古代的“九州”包括以下的
A.冀州B.兖州
C.徐州D.沧州
E.雍州
33.“五帝”的谱系包括
A.皇帝B.炎帝
C.尧D.舜
E.禹
34.百家争鸣中刑名家的代表人物有
A.邓析B.邹衍
C.惠施D.老聃
E.公孙龙
35.汉朝官员选拔的最重要三科是
A.孝廉B.茂才
C.明经D.治剧
E.贤良方正
36.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包含
A.玄学B.禅学
C.般若学D.涅槃学
E.明学
37.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特征包括
A.“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农业起源
B.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C.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D.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E.“养备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的农业规律
38.中国传统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
A.市B.商
C.墟D.集
E.会
39.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
A.居住地点B.居住时间
C.居住方式D.居住建筑格局
E.居住建筑仪式
40.服饰的人文文化标志包括
A.信仰标志B.阶层标志
C.仪礼标志D.政治标志
E.职业标志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简述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42.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43.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4.简述古人对学与思关系的看法。
45.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46.简述对中国古代文字崇拜的认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O分,共20分)
47.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48.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