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坏乐崩”的社会,整个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为孔子在面对经济、政治、道德、思想等各个方面遭到破坏时,积极寻找一套适合社会发展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这个理论就是后来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中的“仁”学。
“仁”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理论。
本文试从“仁”的内涵,体现以及它的施行主体来阐释这一仁学思想。
一、仁的内涵—爱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一套以“仁”为核心的仁学体系。
关于仁的概念,在春秋以前就以出现,到孔子,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人的内涵。
《论语》中出现表述“仁”字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
他的弟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是对仁最简洁地回答。
当立志于仕途的学生子张问“仁”的含义时,孔子则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并解释道:“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对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场合对仁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但始终脱离不开仁的角色对象——人。
所以,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
孔子仁学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人”围绕着爱人,孔子提出了血缘亲情爱、友爱。
血缘亲情爱,就是以“孝悌”为本的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
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务本》)正是体现了孝悌为仁的根本所在。
而孝悌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
孔子十分重视这种血缘亲情的爱,对宰我的“三年之丧”的辩解提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病也!”对宰我放弃对父母的三年之丧称之为“不仁”。
由此可见,孔子心中的亲情之爱就是最基础的仁。
孔子把这种血缘亲情爱推之于一切人,就是他的友爱——“泛爱众”。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仁”学价值的“同构性”与“异质性”

“仁”学价值的“同构性”与“异质性”孔子的“仁者,人也”思想,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价值旨向。
由血缘所形成的家庭是个人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家庭既有社会性的因素又有个人的形成内容,因此便具有外部社会和内在个体的双重特点。
而基于家庭与社会所具有的“同构性”使得由个人所形成的内在道德品质不但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为复杂和扩大的社会视域中具有同样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所具有的“异质性”,使得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即“修己”与“安人”;“内圣”与“外王”之间的矛盾。
标签:仁学;社会价值;同构性;异质性[文献标识码]A通过对“仁”阐发来揭示理想价值世界,并在“仁与礼”相互容涵与张力中突出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层次的价值内容,这是孔子“仁” 学思想中所致力阐发的重要内容,从而把“仁”在社会中所具有的意义凸现出来。
社会视域中的人,首先是个体的存在,而在本质上人是社会性的存在。
因为他不是仅仅作为个体突出出来,是只有在社会的意义中才呈现出来。
他们对于一个“人”价值的评判,仍是以他在社会上的道德品格或功业成就为基准的,人如果不赢得社会舆论的赞扬或政治权力的认可,不取得家族的尊重很难被认为是实现了“人”的价值。
〔1〕没有社会则个人无有价值归宿,其价值便得不到认同。
家庭是在血缘亲情基础上所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在家庭中既有上下长幼的关系,如“孝”;又有同级地位间的关系,如“悌”。
因此社会关系就是家庭关系的放大与扩充,在家庭中的价值尺度运用到社会中也具有一样的意义和效果,如“爱”、“诚”、“信”等。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家庭与社会具有一种同构性。
家庭形成的特点使它具有外部社会和内在个体的双重特点。
因此可以说“家庭”是“个人”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
孔子的话就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这说明基于血缘家庭中的伦理要求所具有的社会性意义,即“孝”兼有“家”庭与“社会”的二重性。
谈孔子人性论的矛盾性

步 。 自律 的“ 仁” 和他律的“ 礼” 辩证 统 一 于孔 子 的德 育 思想 中 , “ 仁” 学思想和“ 礼” 学 思 想 的 内在 联 系体 现 了他 人 性论 的
矛盾 性 。 正 是 孔 子 矛 盾 人 性 论 的这 两种 不 同 的 内在 取 向给 了孟 子 和 荀 子 不 同 的启 示。 关键词 : 矛盾; 人性论 ; 善; 恶; 仁; 礼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2 5 6 0 ( 2 0 1 4 ) 0 3 — 0 0 8 6 — 0 3
论语公冶长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人性的讨论是很热烈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重视因此孔子的学生们才希望得知老师对人性的看法
第 1 6卷
第 3期
宁 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 F NI NGB O I NS TI T UT E OF ED UCA  ̄ ON
人 类认 识 的发展 经历 了原始社 会 的民神 杂糅 到殷 商 的绝 地天 通 ,周 初 的对 天 的怀疑 到 春秋 时期
的 民为神 主 , 在 这个 过程 中人 逐渐 认识 到 自身 的独立 性 。 特 别是 周之 代殷 以后 , “ 人” 的意识 开始 觉醒 ,
孔子 的仁 学思 想 帮助人脱 离 了神 的控 制 , 还 人 于社会 。l 】 J ‘ ‘ 人” 的 凸显使 这个 时期 关 于人性 的讨论 十 分 激烈 。在 孔子 以前 , 对人 性 的界定 可 以分 为两 种 , 一是 指 人 的 自然 属性 , 如《 春秋 ・ 襄公 二 十六 年 》 : “ 夫 小人 之性 衅 于勇 , 啬 于祸 , 以足其性 而 求名 焉者 。” 二 是指人 的道德 属性 。如 《 尚书 ・ 汤诰 》 : “ 惟皇 上帝 , 降衷 于 下 民 , 若 有 恒性 。” 这 里 的“ 性” 即具有 道 德属性 的含义 。
孔子仁学理路的内在矛盾:从“家国同构”到“家国错位”

第3 2卷 第 2期
21 0 1年 4月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Vo .2 NO. 1 3 2 Ap .2 1 r 01
连 大学文 学院,主要从 事古代文学研 究。
及 忠 及 仁 ,即 以亲 情 为 人 之 根 本 , 以忠 信 为 社会 担
当, 由家及 国,使 仁行 天下 ,是其 思想 理路 。 孔 子 的 思想 学 说 具 有 长 久 的 生 命 力 ,一 个 很 重 要 的原 因是 它 植 根 于 家庭 。 家 在 孔 孟 , 无 论 指 的 是 当然 ,这 一 思 想 理 路 能如 此 清 晰 ,得 益 于 孟 子
中图分类号 :B 2 . 22 2
收 稿 日期 :2 1— 11 0 01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352 1)2 020 0829 ( 10. 1.4 0 0
作者简介:邵俊峰( 5一,男,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批评理论及美学研究。李丽(94) 1 2) 9 17 ,女,大
连 。 无 家 则 无 国, 无 国不 成 家。 家 的和 谐 可 成 就 国 的和 谐 ,家 的败 坏 可 引发 国 的败 坏 。 第 三 , 治 家 之 道 与 治 国之 道 相 通 。 在 家 是 父 父 子 子 , 在 国是 君 君 臣 臣。 治 家 也 等 于 从 政 :“ 谓 孔 子 日: ‘ 奚 不 为 或 子
然性 ,只 须 实行 。
政? ’子 日: ‘书 》云 :孝 乎惟 孝 ,友 于兄 弟 ,施 于 《
论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

论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作者:刘亚丽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3年第20期文/刘亚丽摘要: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的孔子,是以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的,为了实现“复礼”的政治理想,具有双重身份的孔子其仁学理论便具有两面性的特点。
从孔子的教人理论和为人处世这两方面对其仁学理论的两面性做了论述,并从孔子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对仁学理论两面性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孔子;仁学理论;两面性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的孔子,是以双重身份的形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的,用现代的话说,可称得上是国际巨星。
集政治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孔子,其一生为实现“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而奔走呼号,他试图以仁学理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说服统治者恢复周礼,却不知时过境迁,历史的潮流已把腐朽的奴隶制度冲得落花流水,奴隶主阶级已面临灭顶之灾,新兴封建制正在大踏步地前进。
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斗争中,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孔子却一心向往腐朽的奴隶制,反对新兴的封建制,主张复古倒退,反对社会变革。
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具有双重身份的孔子,其仁学理论具有两面性便在情理之中了。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的争论也颇多。
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
但也有人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其主流思想是主张情理统一,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对于仁,海外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当代西方汉学家葛瑞汉也认为,仁是“与名词性的‘人’相对应的状态性动词”,即行为。
而美国学者芬格莱特则认为,仁和礼都是“各自指向‘人际角色’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某一方面”,“与表示意志、情感和内容状态的语言无关”,人必须受到“教育培养和文化熏陶”才能具有仁的人格。
因此,仁是非心理学的概念,“切不可心理学化”。
这种看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心理原则”。
我个人认为,大家之所以对仁有不同的见解,正是缘于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而正是人学理论的两面性决定其教人理论必然施行双重标准,对待不同类型的人便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期望。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仁、义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
它是绝对的命令。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
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
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
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
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
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
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
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的克己复礼

2013.08学教育37浅谈孔子仁学思想的克己复礼徐雪(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0)[摘要]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也很重视仁。
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即为仁,结合孔子对其他弟子问仁的回答,仁的终极目的还是归在礼上,而克己是为了更好的遵守礼。
但是后来在对管仲的评价上却有了矛盾的地方,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但却是一个仁德的人。
孔子对仁的看法有了不一样的地方,视野更为开阔,着眼于民生而不局限于君主和礼。
随着对仁的更为开阔的理解,我们对克己复礼也可以尝试新的理解,所谓的礼也不局限于周礼,而是指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使百姓生活的更好的行为规范和法则。
[关键词]仁;克己复礼;民生孔子很重视仁的品质,认为具备仁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
《论语·八佾》之八“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在孔子看来,仁是最基本的品质,它不是一种规范和模式,而是融化在骨子里的个人品质,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领会其它知识的真谛。
一个具有仁德之心的心良好品质的人,学习好了礼乐才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那么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品质呢?孔子的六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子张、子贡都曾问仁于孔子。
而孔子也都给予了答案。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是孔子最喜欢也是最有才华的弟子之一,孔子认为颜渊是个贤人并且最接近仁的品德。
对于颜渊的问仁,孔子给予了自己对仁的整体看法,即仁就是克己复礼。
在这里礼才是终极目的,而仁成为维护礼的工具,或者说仁只是一种途径,通过它来达到礼治。
而仁的具体做法就是“克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法的规定。
孔子思想的弊端主要有哪些

孔子思想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孔子是一代圣人,但对于孔子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的弊端一、违背了生命平等和个体差异性及自然属性的本质特征。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生命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同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而儒家思想却舍本逐末,以权力的大小高低建立起一套极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并扼杀人的个体差异性,竭力要求各项行为准则的同一。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之处:当建立等级制度时,孔老似乎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此差异不属于本质特征);而在各项言行(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要求上,又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性,一棒子挥下君子当如何如何,如何如何是小人,对于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类,硬是斥为奇技淫巧。
二、儒家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却忽略了人的自然属性。
前面已经提到过,自然属性是生命的本质特征。
首先,人是自然人;其次,才是社会人。
儒家不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属性,却只片面强灌社会属性(且仅是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社会属性),犹如空中楼阁,势必塌下来压垮扭曲人的天性个性人性理性。
比如: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得如此伟大,却尽是社会任务,而且是较为单一的社会任务,即:家庭和社会管理,说白点,就是赤裸裸的政治;全然不管不问首先个人的本能欲望、先天兴趣是什么,一个人适不适合从政,今天吃得饱吗?明天有地方住吗?后天怎么生存下去?……一代一代的儒生们只管捧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为将来进京赶考、为官从政作充足的准备。
至于生活的其它乐趣,探究大自然的种种奥秘,从事其它的社会劳动等等等等,与他们何干?!又比如:“妇从夫,夫亡从子。
”此妇在这里还有自然属性吗?我们知道,她首先是她!是一个人!一个女人!其次才是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
作为个人,她有她选择的权利,可以从,也可以不从;为何却只有从的份?孔子的主要思想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孔子全身画像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
关键词:孔子;仁学理论;两面性
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的孔子,是以双重身份的形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的,用现代的话说,可称得上是国际巨星。
集政治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孔子,其一生为实现“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而奔走呼号,他试图以仁学理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说服统治者恢复周礼,却不知时过境迁,历史的潮流已把腐朽的奴隶制度冲得落花流水,奴隶主阶级已面临灭顶之灾,新兴封建制正在大踏步地前进。
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斗争中,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孔子却一心向往腐朽的奴隶制,反对新兴的封建制,主张复古倒退,反对社会变革。
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具有双重身份的孔子,其仁学理论具有两面性便在情理之中了。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的争论也颇多。
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
但也有人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其主流思想是主张情理统一,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对于仁,海外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当代西方汉学家葛瑞汉也认为,仁是“与名词性的‘人’相对应的状态性动词”,即行为。
而美国学者芬格莱特则认为,仁和礼都是”各自指向‘人际角色’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某一方面”,“与表示意志、情感和内容状态的语言无关”,人必须受到“教育培养和文化熏陶”才能具有仁的人格。
因此,仁是非心理学的概念,“切不可心理学化”。
这种看法
从根本上否定了“心理原则”。
我个人认为,大家之所以对仁有不同的见解,正是缘于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而正是人学理论的两面性决定其教人理论必然施行双重标准,对待不同类型的人便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期望。
这一切自然归于孔子作为政治家的目的,归于“复礼”梦想的实现。
一、教人理论施行双重标准
孔子教育了一大批弟子,杰出者甚多,但这并不能证明孔子思想和教育的有效,这一批弟子大多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自身便具有某种优良品质。
孔子没有把不听话的弟子扫地出门,即使朽木不可雕的桀骜之徒宰予,也未被开除学籍。
说明孔子在弟子的心目中远非神圣,我们以集政治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视角去解读孔子的内心世界,便不难理解孔子的这种双重人格举动。
二、为人处世的两面性
具有政治家和教育家双重身份的孔子,一方面,为博得统治者的赏识,取得重用,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为拉拢信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苦心经营着由上层社会成员组成的复杂关系网,这样就难免对统治者做出一些奉承之举,不得不圆滑处世;另一方面,在纯粹的修身角度,孔子对待自己和弟子还有一些上层人士又不屈从,始终保持着自己做人的原则,让我们看到其执著、坚毅、直率等品质。
首先,表现在其为人处世的圆滑性。
这种圆滑性不仅表现在孔子的政治家身份之上,也体现在了其教育家的身份之上,即孔子的双
重人格都具有圆滑性的特征,不正面回答比较敏感的问题。
其次,执著、坚毅、直率的性格特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孔子的直率品质在更多的时候不得不让位于圆滑性,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欲求不得不把这些棱角磨平。
孔子教人理论的双重标准和为人处世的两面性,让我们看到了其仁学理论的两面性。
三、游说诸侯的漫漫长路
游说诸侯的漫漫长路,也就是孔子仁学理论走向两面性的过程。
孔子的一生很复杂,孔子就这样朝朝暮暮,不知在宋、齐、卫、陈、蔡、楚、曹、郑间往返了多少回,我们也难得从《史记》中做出统计。
他转而大力培养信从,招纳弟子游离于各诸侯间,也许他想换一种途径去实现他的政治梦想,于是,孔子从单纯的问“礼”走向拉拢信从,寻求同盟者和问“礼”相结合的道路。
孔子带领信徒游说于各诸侯之间的时候,也是孔子处于人生低谷的时期。
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自己“复礼”的人生理想,在游说诸侯的同时,孔子也在完善自己的仁学理论,以便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个人的力量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
孔子在当今社会备受推崇,同时孔子学院也漂洋过海,落脚于世界各地。
随着于丹教授对孔子的一生做的全面解读,去年热播的电影《孔子》尤其对“礼”进行了着重表现,更是掀起了“孔子热”。
今天我们谈论的孔子,其实是一个文化符号,并且是贯穿于中国两千年历史的一个最大的文化符号,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其言行、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他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
孔子的
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淘沙,让后人看到功业只在一时,而德行的光芒则可以照耀万世。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榜罗小学)
编辑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