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死亡评审医学课件.ppt

合集下载

新生儿猝死ppt课件

新生儿猝死ppt课件

.
2
病因
很多疾病均可导致新生儿ALTE甚至猝死,多达 50-70%的ALTE可以用内科或外科疾病解释, 因此必须系统和全面评估
1.消化系统问题 几乎50%与消化道疾病有关,最 常见的是GER。新生儿尤其早产儿GER高, 返流可刺激喉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暂停和心 动过缓,并可诱发喉痉挛造成上气道阻塞加重 缺氧,或因返流量大误吸而窒息致死。
ALTE极为罕见的原因是先天性中枢性肺换气不足 综合症,系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或功能障碍,典型的 特征为患儿在清醒状态充分换气而睡眠期间呼吸很 浅和通气不足,可在睡眠期间发生心动过速、多汗、 青紫、甚至ALTE或突然猝死。
.
4
呼吸问题,约占20%。
呼吸暂停可以为ALTE的表现之一,新生儿特 别是小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可以是阻塞性, 由于上呼吸道扩张肌的活性较低,吸气时产生 的喉部负压可导致咽喉部萎陷,因此呼吸暂停 时虽有呼吸动作但无气流通过,容易发生心动 过缓,临床应该警惕。
.
3
2.神经系统问题 占ALTE30%,其中最常见的原因 是惊厥、屏气发作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应 增强,通常发生在觉醒和哭闹时。新生儿颅内感染 可以发生ALTE而几乎没有感染的临床症状。新生 儿脑部病变如急剧恶化型的脑室周-脑室内出血可 在数分钟内病情急剧恶化,出现昏迷、反复呼吸暂 停、抽搐、瞳孔固定、肌张力低下、心动过缓等。 脑干的先天畸形也可伴有呼吸暂停和心率异常。
为看似健康的婴儿在睡眠中突然发生的意外死亡, 通过对病史、环境的详细调查和尸检等仍不能 发现可导致死亡的明确原因
95%发生在6月内,1月内少见,2-4月高峰,而 后又呈下降趋势。
俯卧位睡眠SIDS危险增加三倍以上。
.
13
高危因素

新生儿猝死PPT课件

新生儿猝死PPT课件

.
4
重视SDN的意义
有报道SDN发病前表现为正常状态的占 43.24%,发病时呼吸心跳骤停的占 40.54%,
报道称SDN发生于医院的新生儿科、 NICU、产科婴室或母婴同室的占86.48%。
家属没有思想准备,如医务人员也缺乏 预防措施、无法抢救成功,往往导致医 疗纠纷
.
5
引起猝死的原因
暴发型感染 脑部病变 腹部内出血 呼吸功能紊乱 心脏疾患 代谢紊乱 其他. Nhomakorabea12
(六)代谢紊乱
低血糖 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低血钙 低血钾
.
13
(七)其他
用药不当 超高热 捂被综合征 贫血 胃食管返流
.
14
防治对策
做好围产期保健,减少高危儿的发生 防止医源性疾病及院内获得性感染 警惕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发生 加强对高危儿的观察与监护
.
15
加强监护
监护心电、呼吸、脉率、SPO2,监测血气、 血糖、电解质
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如胃纳减退、 轻度腹胀、精神萎靡等。早发现,及早采 取治疗措施。
.
16
.
17
No Image
/10/29
.
18
产者
.
10
(四)呼吸功能紊乱
张力性气胸及纵隔气肿 肺出血 呼吸暂停 其他:气管导管脱落、堵塞,肺不张、气
胸或呼吸机故障
.
11
(五)心脏疾患
低灌注状态的左心梗阻性先心病(左室发 育不良,主动脉狭窄等)
严重的心律紊乱(室性心动过速,室性自 主节律)
阵发性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心包积气、纵膈积气 空气栓塞
.
6
(一)暴发型感染
G+球菌 早发型B族溶血性链球 菌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评估课件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评估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小无名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 评估课件
汇报人:小无名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新生儿疾病概述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评 估方法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分 级标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评 估流程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 评估中的注意事项
添加章节标题
新生儿疾病概述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脑膜炎
新生儿呼吸窘迫 综合征
与医护团队的协作: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评估结果应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评估结果需定期复查,动态观察病 情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估结果仅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诊 断依据
评估结果需与家长沟通,解释清楚 评估的意义和局限性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 度评估的未来发展 前景
临床实践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和提高:通 过实践中的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评估 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评估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
政策法规对新生儿疾病危重 程度评估的引导作用
政策法规对新生儿疾病危重 程度评估的规范作用
政策法规对新生儿疾病危重 程度评估的影响和意义
政策法规对新生儿疾病危重 程度评估的未来发展前景
智能化评估工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评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 高评估效率和准确性。
多模态数据融合:利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整合多种医学影像、生理信号等数据,为评估 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个性化评估方案: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根据每个新生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 评估方案,提高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婴儿猝死综合征健康宣讲PPT

婴儿猝死综合征健康宣讲PPT

识别SIDS的标 志
识别SIDS的标志
婴儿在睡觉时呼吸停止。 没有呼吸。
识别SIDS的标志
没有脉搏和心跳。
急救措施
急救措施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立即将婴儿放置在平坦的地面上。
急救措施
打开婴儿的呼吸道,使其保持 通畅。 对小婴儿进行心肺复苏。
结论
结论
SIDS是一种可预防的病症,家长们可以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家庭要有足够的训练急救知识,以备不 时之需。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病因
睡床的环境不安全,如褥子过厚、枕头 过多。
吸烟、饮酒、吃药、精神抑郁等都可能 导致SIDS。
预防
预防
让婴儿做到在安全的地方睡觉。 婴儿要仰睡,避免侧睡。
预防
睡床的环境要安全,如不使用太厚的褥 子和枕头。
避免婴儿过度紧张和过度兴不要让婴儿睡在与父母共 用的床上。
婴儿猝死综合征健康宣讲PPT
目录 概述 病因 预防 识别SIDS的标志 急救措施 结论
概述
概述
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是指不明 原因的婴幼儿突然死亡的一种病症 。 SIDS高发期是在1个月至1岁内。
概述
SIDS是可以预防的。
病因
病因
婴儿的身体机能未健全,神经 、心肺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导 致SIDS。 睡觉时不当的姿势,如仰睡或 侧睡。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评估课件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评估课件
情况
生化检查: 了解新生儿 肝功能、血 糖、电解质
等情况
免疫学检查: 了解新生儿 免疫功能、 感染等情况
病原学检查: 了解新生儿 感染病原体、 感染程度等
情况
影像学检查: 了解新生儿 器官、组织 结构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评估
超声检查:对新生 儿心脏、腹部、颅 脑等器官进行评估
X光检查:对新生 儿骨骼、肺部等器 官进行评估
弱或消失
08
呼吸音:听诊新 生儿的呼吸音, 判断是否存在呼 吸音异常或呼吸
困难
09
腹部症状:观察 新生儿的腹部症 状,判断是否存 在腹部胀气或肠
梗阻
10
尿量:观察新生 儿的尿量,判断 是否存在尿量减
少或无尿
实验室检查评估
血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
了解新生儿 了解新生儿
贫血、感染 等情况
肾脏功能、 尿路感染等
术治疗。
03
预防措施:加强 新生儿疾病预防, 如加强孕期保健、
新生儿疫苗接种 等。
04
随访观察:对评估 结果为中度或重度 的新生儿疾病,应 进行随访观察,确 保病情得到有效控
制。
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评估 注意事项
评估的准确性
评估标准:根据新生儿疾病危重程 度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评估人员:评估人员应具备相应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
评估方法:采用客观、科学的评估 方法,如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
评估环境:评估环境应安静、舒适, 避免干扰因素影响评估结果
评估的及时性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及时发现新生儿 疾病:尽早发现 新生儿疾病,及 时进行评估和治 疗
评估频率:根据 新生儿病情变化, 调整评估频率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ppt课件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ppt课件

向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疑难、典型
市 级
的新生儿死亡病例资料(包括“死亡 调查表”、“死亡报告卡”、病例摘 要、“评审分析报告”、新生儿死亡
妇 病历复印件),每市每半年要求上报 幼 1-2例。
保 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妇幼 健 保健机构上报市级“评审分析报
机 构
告”和“评审总结报告”,同时 将辖区内所有“死亡调查表”和 “死亡报告卡”上报到省级妇幼
1
一、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背景 二、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2
我省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18.27‰下降到2013年 的6.25‰
近年来婴儿死亡率进入了下降缓慢的“平台期” 2013年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3.1%。
3
4
5
2013年全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年龄构成
6
要降低婴儿死亡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关键。 国内外成功经验已显示开展围产儿和孕产妇死亡评
保健机构。
23
在省卫计委的领导下,确定评
21
组织市级评审组成员参加县(市、
市 区)级评审。
级 妇
审核县(市、区)级各妇幼保健机 构上报的“死亡调查表”、“死亡
幼 报告卡”及“评审分析报告”。
保 健 机
组织专家对疑难、典型或有共性 的病例进行评审及专题培训,并 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评审分
构 析报告”。完成市(地)级“评
审总结报告”。
22
15
在新生儿死亡评审表(系统的调查表)中加入“不需 要评审”的控件,用户勾选后显示“请说明原因”的 文字填写框。
16
领导、组织和协调、经费
卫 生
建立信息反馈和监督制度

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

婴儿猝死综合征疾病演示课件

婴儿猝死综合征疾病演示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深入研究病因
尽管已经发现了一些与婴儿猝死综合征相关的基因变异和环境因素 ,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开发有效预防措施
目前已有的预防措施虽然可以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但效果 有限,需要开发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
提高公众认知度
婴儿猝死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疾病,但公众对该病症的认知度 较低,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婴儿猝死综合征
汇报人:XXX 2024-01-16
目录
• 引言 •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研究和展望
01
引言
Chapter
目的和背景
阐述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重要性
婴儿猝死综合征是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其发病机理和预防措施 对于降低婴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睡眠环境
提供坚固、平坦的睡眠表面,避 免使用软垫、水床、沙发等不安
全的睡眠环境。
避免窒息危险
确保睡眠区域无杂物、玩具和松 软的寝具,以减少窒息的可能性

母乳喂养和免疫接种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婴儿猝死综 合征的风险,因为它可以提供免 疫保护和减少感染的机会。
免疫接种
及时按照免疫接种计划为婴儿接 种疫苗,以预防可能导致猝死的 严重疾病。
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和意义
社会影响
婴儿猝死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疾病,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也对社会 造成了不良影响,如增加医疗负担、影响人口质量等。
家庭影响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对家庭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会导致家庭成员长期的心理创伤和生 活质量下降。

新生儿危重症评分PPT课件

新生儿危重症评分PPT课件
第17页/共44页
临床危险指数评分Ⅱ (clinical risk index for babies, CRIBⅡ )
• CRIB基础上改进而得来,来源于19981999英国多样本中心分析
• 同样适应于胎龄小于等于32周出生体重 小于等于1.5kg的早产儿
• 包括出生体重、胎龄、出生12小时最大 碱剩余、性别、入院时体温五个变量
第3页/共44页
新生儿危重评分系统
1.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2.临床危险指数评分 3. 临床危险指数评分Ⅱ 4. 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 5.新生儿紧急生理学评分Ⅱ 6. 新生儿治疗干预评分系统 7.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
第4页/共44页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neonatal critical illness score,NCIS)
第7页/共44页
分值
4 6 10 4 6 10 4 6 10 4 6 10 4 6 10 4 6 10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病情分度
极危重
危重
非危重
分值< 70
分值90~70
分值> 90
第8页/共44页
新生儿危重病例单项指标:符合一项或以上者为新生儿危重病例
1、需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者或反复呼吸暂停对刺激无反应 者 2、严重心律紊乱, 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力衰竭、 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纤颤、 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Ⅱ型以上) 、心室内传导阻滞(双束支以上)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4、反复抽搐,经处理抽搐仍持续24 h 以上不能缓解者 5、昏迷患儿,弹足底5 次无反应 6、体温≤30 ℃或> 41 ℃ 7、硬肿面积≥70 % 8、血糖< 1.1 mmol/L (20 mg/dL) 9、有换血指针的高胆红素血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9月下发《新生儿死亡评 审规范》
主要内容
由正文和5个附 件组成。
新生儿死亡评审目的
提出措施
明确死亡原因
分析相关因素
提供依据 总结经验教训
目的
引起社会关注 提高健康水平
提高产儿科质量
减少死亡
范围
区/县级: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各级医 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介绍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曹彬
背景
2009年我国的婴儿死亡率已从1949年前 的200‰下降到13.8‰。
但近20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 后,我国的婴儿死亡率进入了下降缓慢 的“平台期” 。(为什么?)
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0%左右,因 此,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受新生儿死亡率 的制约 。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反馈评审结果给辖区内各级医疗保 健机构。
趋势和本省的实际情况选择评审主 题进行评审,每半年一次。
评审程序及要求
资料收集: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死亡后7天
内,填写一表一卡,并报辖区内区/县 级妇幼保健机构。
召开死亡评审会(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受 卫生行政部门委托)。
知情人员汇报“死亡调查表”(需带隐 去个人信息的原始病历,以备询问)
评审组专家提问并讨论
将每年度评审主题个案调查资料、 评审个案分析报告和评审总结报告
上报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和国家CDC妇幼保健中心
反馈评审结果
职责
填写在本机构死亡的一表一卡



派相关人员参加评审会



提供病例的相关资料
各级新生儿死亡评审 专家组构成及职责
评审专家组成员的构成
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 医疗保健机构的新生儿、儿科医
省级:进行专题和疑难病例评审。
各级评审的组织及职责








职责
卫 生 行 政 部 门
领导、组织和协调、经费
建立信息反馈和监督制度
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
成立评审专家组
反馈评审结果
职责
县 级 妇 幼 保 健 机 构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收集各医疗机构填写一表一卡 对本县死亡的孕产妇评审(全部) 收集评审组完成的“分析报告”
找出诊治过程中(包括产、儿科) 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意 见
评审组对每份死亡病例完成“新生 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妇幼保健机构:
归纳总结“评审分析报告” ,评审 后2周内完成“总结报告”
归纳总结“评审总结报告”,年底 完成“年度总结报告”
将上述资料报至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及上级妇幼保健机构
收集省级要求的评审病例资料并上报
职责
市 级 妇 幼 保 健 机 构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妇幼 保健机构上报“三报告”
负责为省级提供妇死亡评审个案调查资料
反馈死亡评审结果
职责
省 级 妇 幼 保 健 机 构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确定评审主题并组织实施省级评审
对本省各市、县死亡评审工作进行培 训、指导并参加地(市)级死亡评审
根据医疗机构提供的病例进行分析, 明确死亡原因,做出死亡诊断或推 断。
根据评审结果,找出在医疗机构中 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措施。
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省级、地市级专家组成员应参加下
一级组织的新生儿死亡评审。
评审原则
保密原则: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 人员不得将评审经过与结论对外披露。所 提供的病历应隐去个人和家庭信息
和总结报告
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妇幼保健 机构上报“两报告”
上一级妇幼保健机构和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评审年度总结报告。
反馈评审结果
职责
市 级 妇 幼 保 健 机 构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除本市评审外,组织专家 参加县级评审
审核县级上报的一表一卡和三报告
对本辖区各县(市)的死亡评审进行专题 培训监督指导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评审结论以多数人意 见为结论。
相关学科参评原则:死亡原因与某学科相 关时,必须邀请该学科专家参加评审。
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
评审频率、内容和程序
评审频率应根据辖区内新生儿死亡的 数量而定
原则上: 县(市)、区级每季度一次或随时
评审。 地(市)级每半年或每季度。 省(直辖市)级根据当年死亡分类、
定位在医疗保健机构实行《新生儿死亡 评审规范》。
2007年8月:
对贵州及宁夏的4家区/县级医疗保 健机构及3家地(市)级医疗保健机构 进行了基线调查。
结果,在医疗保健机构开展新生儿 死亡评审是必要和可行的。
2007年9月:
形成《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讨论 稿)》。
2007年10-11月:
在山西、宁夏和重庆的各1个县及所 在地(市)进行了《规范(讨论 稿)》的试行。
生、妇产科医生、妇幼保健管理 人员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11-15 人组成,每次7人以上并为单数。
评审专家组人员的职称要求:
省(直辖市)级评审专家组成员原 则上由正高级职称人员成;
地(市)级评审专家组成员原则 上由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
县(市)级评审组成员原则上由 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
评审专家组的职责

1991-201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
60
50
40
全国
30
城市 农村
20
10
0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数据来源:2010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结果
国家级专家组赴3省现场了解《规范 (讨论稿)》试行情况。
2007年12月:
根据试行结果,完成了《新生儿死 亡评审规范(试行)》。
2008年5月-12月:
在浙江、湖南、山西、四川、宁夏 五省(自治区)的5个地市和9个县 继续试行了《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试行)》。
根据试行结果,形成了《新生儿死 亡评审规范》。
3
从2005年的19.0‰下降 到2010年的13.1‰
背景
要降低婴儿死亡率,必须降低新生 儿死亡率。(找出问题的所在)
借鉴孕产妇死亡评审的成功经验, 制定我国《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
背景
2007年5月
组织卫生行政管理者、新生儿科、妇产 科及妇幼保健等相关专家讨论。
目前新生儿死亡的特点 地点、数量大、 资料不全,难以进行评审等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