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食品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

食品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色素是赋予食物丰富色彩和吸引力的重要成分之一。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增加食品的诱人性和观赏性,同时也为了强调食品的品质和特色,食品色素的使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食品色素通常可以分成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其中天然色素源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提取,而人工合成色素则是化学方法制备的。
本文将探讨食品色素的提取方法、应用研究以及对健康的影响。
提取食品色素的方法多样,但常见的包括溶剂提取、酶法提取、微生物发酵等。
溶剂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有机溶剂将色素从食材中萃取出来。
例如,胡萝卜素可以通过乙醇或二氯甲烷提取。
酶法提取则利用特定酶的催化作用,将底物转化为所需的色素。
微生物发酵是一种既环保又高效的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微生物菌株,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相应的色素。
食品色素在食品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天然色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天然色素通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物活性,这对人体的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比如,胡萝卜素具有丰富的维生素A,对保护眼睛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红曲色素作为红曲米的主要色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
红曲色素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有助于调节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食品色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也存在风险。
某些人工合成色素由于其结构特性,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免疫功能紊乱。
一些研究还发现,人工合成色素可能与儿童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障碍有关。
因此,在食品色素的使用上需谨慎选择,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色素的使用标准和限制。
在欧盟,对食品色素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并对每种色素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在中国,食品安全法也规定了食品色素的使用限量和安全要求。
这些措施旨在确保食品色素的合理使用,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人们对天然色素的研究和利用不断深入。
与人工合成色素相比,天然色素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天然和绿色的追求。
色素分析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色素分析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第一章概述色素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种物质,食品中的颜色要求美观,同时颜色也是人们感知食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食品行业中的色素分析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色素分析技术可用于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检测,对加工前的原料和加工后的产品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色素种类及其成分食品中的色素种类繁多,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
天然色素一般是在某些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发现的,包括类胡萝卜素、黄酮类、花色素、胶体金、嘌呤色素等。
人工合成色素包括合成染料和天然染料更多的是靠化学合成制得。
第三章色素分析技术目前,色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纸片电泳法。
通过将已知质量浓度的标准样品和待测样品分别加在纸片上,然后用电场直接作用于纸片上的分子,将不同大小、电荷、形状的分子在纸片上分离出来。
随后,染色剂上色,使色素成为可以直接观察的带状线条。
2. 液相色谱法。
通过将样品溶解在一个适当的溶剂中,然后将溶液注入色谱柱中,利用柱内特定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
3. 毛细管电泳法。
通过将样品加入玻璃毛细管内,再利用代表性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样品中含量浓度。
4.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先将色素样品通过某种方法处理前进行染色或提取,然后进行数值分析得出其含量。
在这里,我们推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色素分析技术,因为该方法兼具速度快、精度高、适用范围广、数据可靠等优势。
第四章色素分析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1. 检测食品中的色素。
通过色素分析技术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超过安全限量的色素,从而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2. 调整食品色彩。
通过为食品添加适当的色素,可以使食品具有诱人的美丽色彩,更加生动鲜明。
3. 研究新型色素。
通过对新型色素的分析和研究,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色素种类,从而使食品的颜色更加多彩多姿。
第五章结语色素分析技术对食品行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了解如何分析并检测食品中的色素,能够帮助企业保证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食品中色素的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

食品中色素的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不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的工具,也成为了人们品尝美食和享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大量生产和加工食品的过程中,很多食品企业为了赚取利益,不惜使用一些不安全的添加剂。
其中,色素就是常用的添加剂之一,但它也是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的一种物质。
因此,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检测与识别技术的研究,能够保障食品安全,也有助于减少其使用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
一、食品中常见的色素种类食品中的色素种类十分繁多,常见的有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
天然色素主要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颜料,如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咖啡因等。
而人工合成色素则是通过化学方法人为合成的,如苏丹红等。
另外,还有可以称之为“半天然”色素的色素,它们通常是用天然的色素作为原料,或者把天然色素做一些结构上的改变,以获得更多的颜色种类。
这些色素的使用量在食品加工中非常普遍,但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隐患。
二、食品中色素检测的必要性在日常的食品加工中,为了美化和营造趣味性,大部分食品厂家都会在食品中添加色素。
但是,食品中色素的过度使用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研究发现,一些食品色素的长期摄入可能会引起肝脏、肾脏等多个器官的损伤,还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
因此,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检测与识别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
三、食品中色素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针对食品中色素检测的技术手段逐步得到了提升,研究者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这些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色素类型和存在量,也可以帮助鉴别食品质量问题。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是常用的色素检测方法之一。
它可以把色素分离出来,然后通过检测出来色素的吸收度值等信息,从而确定色素种类和浓度。
而毛细管电泳法则是通过检测电泳分离出来的不同的色素带来鉴别色素种类和分子量。
食品质量控制中的色素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质量控制中的色素分析方法研究引言:食品中的色素是赋予食物颜色的重要成分,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食欲,还可以提升食品的视觉享受。
然而,不合格的色素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因此食品质量控制中的色素分析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食品色素分析方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是目前常用的色素分析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该方法的特点在于高分辨率、灵敏度高,可以同时检测多种色素成分。
通过优化流动相的组成,改变流速和柱温等实验条件,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色素的分离和定量测定。
然而,与传统方法相比,HPLC分析需要较高的设备成本和专业技术支持,限制了其在一些小型企业和农村地区的应用。
二、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利用电流和电位测定物质的分析性质。
常用的方法有循环伏安法(CV)、安培法和电化学发光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快速、操作简单等优点,可以快速检测色素含量。
然而,电化学分析法对样品的准备要求较高,如需要先将色素转化为可溶性的化合物,并且由于样品性质的差异,不同食品样品的处理方法也存在差异,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
三、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利用不同波长的光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
比较常见的有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和荧光光谱法。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不需要附加试剂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然而,光谱分析法对样品的透明度要求较高,较浓的食品样品可能会产生测量误差。
此外,由于食品品质以及不同色素的吸收峰存在差异,需要建立色素指纹图谱,对结果的判断和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质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是一种利用质谱仪对物质的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质谱-质谱法(MS/MS)和飞行时间质谱法(ToF-MS)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特异性强等特点,可以准确鉴定不同色素成分。
然而,质谱分析法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对样品预处理的要求高,限制了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食品中色素添加剂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食品中色素添加剂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食品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色素添加剂则是赋予食品色彩和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过量或不合格的色素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着手研究食品中色素添加剂的检测与控制技术。
首先,针对食品中色素添加剂的检测技术,许多方法已经被开发出来。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最常用和有效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中的色素添加剂与色谱柱中的固定相相互作用,利用溶剂的流动性将其分离出来,并通过检测器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HPLC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检测多种色素添加剂且灵敏度较高。
此外,还有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食品中色素添加剂的检测中。
然而,简单地检测食品中色素添加剂并不足以确保食品安全。
控制技术则是一个更加综合和完善的解决方案。
目前,主要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严格的监管和法规。
政府机构需要加强对食品中色素添加剂的监管,并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
这些法规和标准应当明确规定色素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最大允许使用量,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当加强对食品厂商的监督,确保其生产的食品符合相关的政策和规定。
其次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维护食品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而公众参与其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政府部门可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于食品色素添加剂的认识和了解,让人们更加警惕食品安全问题,并能够主动选择安全的食品。
此外,还应加强食品生产过程的监控。
色素添加剂的合理使用需要严格掌控食品生产环节。
食品生产企业应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确保色素添加剂的准确配比和使用量。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其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和责任心。
最后,加强科研力量的支持也是控制食品中色素添加剂的关键。
科技的进步将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色素添加剂的作用机制和检测方法,为控制食品中色素添加剂的使用提供有力支持。
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食用色素的分类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使食品具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食用色素分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食用色素。
天然色素直接来自动植物,除藤黄外均对人体无毒害。
国家对每一种天然食用色素也都规定了最大使用量。
目前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有姜黄、红花黄色素、辣椒红色素、虫胶色素、红曲米、酱色、甜菜红、叶绿素铜钠盐和β—胡萝卜素。
由于其对光、热、酸、碱等敏感,所以在加工、贮存过程中很容易褪色和变色,影响感官性能。
因此在食品中有时添加合成色素。
合成色素即人工合成的色素,其优点很多,如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色调多样,但它有一个大缺点,即具毒性(包括致泻性和致癌性)。
这些毒性源于合成色素中的砷、铅、铜、苯酚、苯胺、乙醚、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对人体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和靛蓝,它们分别用于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红绿丝、罐头以及糕点表面上彩等。
食用色素的选择和使用在食品中加入食用色素时,要选择与食品应有的天然色泽基本相似的色素,或根据拼色原理,调制出相应的颜色。
要选择顾客心理上和习惯上喜爱的色泽,如红色给人以味浓成熟的感觉;黄色给人以芳香、清淡可口的感觉;橙色给人以甘甜醇美的感觉;绿色给人以新鲜清凉的感觉。
我国允许使用的色素的颜色种类不多,为丰富色彩,可将红、黄、蓝三种基色按不同比例拼出多种色调。
除基色以外,现在大多数生产商均可提供调配色,包括巧克力棕、葡萄紫、草莓红等。
为了提高水溶性着色剂在油脂中的分散性,或提高脂溶性着色剂在水中的分散性,最简便的加工方法也是乳化调配。
乳化型着色剂中乳化剂的使用量一般为着色剂量的2%,防腐剂用量为着色剂量的0.2%,其他助剂为着色剂量的1%。
天然食用色素的研发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天然食用色素种类有五味子红色素、紫苏色素、山楂色素、落葵红色素、黑加仑色素、茶色素、柿皮色素、龙葵色素等,其中不少种类显现出良好势头。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提取与应用研究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提取与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合成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对天然色素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天然色素可以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提取而来,其具有安全无害、色泽鲜艳、稳定性好等特点,成为食品行业的热门研究领域。
一、天然色素的提取方式目前,常规的天然色素提取方法主要包括常温浸提法、酶法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常温浸提法是最常见的提取方法,通过溶剂和食材的浸泡来萃取颜色。
酶法提取则是利用酶的作用使色素从原料中释放出来,该方法操作简单且无需高温,能保留更多的天然活性物质。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则是在高压下使溶剂达到超临界状态,提取效率更高且绿色环保。
二、常见的天然色素及其应用1.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是一种常见的橙红色素,主要存在于胡萝卜、西红柿、柑橘等植物中。
其具有抗氧化、抗癌、免疫增强等多种功效。
在食品行业中,胡萝卜素被广泛应用于面包、饼干、果汁等产品的着色中,不仅增加了产品的色彩吸引力,还增加了营养价值。
2.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紫红色素,可从紫甘蓝、蓝莓、葡萄等植物中提取。
花青素具有抗炎、降血压、抗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
在食品行业中,花青素可以应用于果酱、冰淇淋等产品的着色中,不仅赋予产品独特的颜色,还提升了口感和营养价值。
3.叶绿素叶绿素是一种绿色素,广泛存在于绿色蔬菜中。
叶绿素具有降血糖、抗癌、解毒等多种功效。
在食品行业中,叶绿素可用于绿色饮料、绿色糕点等产品的着色中,赋予产品天然的绿色。
4.胭脂红胭脂红是一种红色素,常用于糖果、饮料、蛋糕等产品的着色中。
胭脂红主要提取于胭脂虫等昆虫或者深红色植物中,具有良好的色彩稳定性和耐热性。
三、天然色素的加工与应用天然色素的应用不仅仅限于食品领域,在制药、化妆品等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
天然色素的加工可以通过胶体分散技术、微胶囊化技术等进行。
胶体分散技术能够使天然色素分散均匀,提高其可溶性和稳定性。
微胶囊化技术则可以增加色素的稳定性和保护色素免受光热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食品中天然色素的研究与应用

食品中天然色素的研究与应用天然色素是一种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色彩的物质。
在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既是一种健康的选项,也是一种趋势。
许多人对人工合成色素的安全性存在疑虑,因此天然色素成为了一种受追捧的食品配料。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和分析食品中天然色素的研究与应用。
天然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食品工业中,色素被广泛应用于调味品、饼干、糖果、果汁、乳制品等多个领域。
天然色素不仅能够为食品赋予丰富的色彩,还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比之下,人工合成色素虽然色彩鲜艳,但对健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被限制使用。
而天然色素不仅解决了人工合成色素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还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天然色素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色素的提取与纯化、色素的稳定性研究以及色素的应用技术研究等。
色素的提取与纯化是研究的基础,通过不同的提取方法可以获取不同的天然色素。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有超声波法、浸提法和萃取法等。
这些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色素的来源、成本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提取后的色素需要进行纯化,以保证色素的质量和稳定性。
色素的稳定性是天然色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天然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稳定性,但在光照、温度和酸碱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色素容易发生降解和变色。
因此,如何提高色素的稳定性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调整食品配方、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和保鲜剂等方法来提高色素的稳定性。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天然色素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色素的稳定性。
天然色素的应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颜色调配、载体选择和添加剂研究等。
颜色调配是指通过调整不同色素的配比来获得期望的色彩效果。
这需要对不同色素的特性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产品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配比。
载体选择是指将色素添加到食品中的载体选择。
不同的食品需要使用不同的载体来保持色素的稳定性和色彩效果。
添加剂研究主要是通过添加一些辅助剂来改善色素的稳定性和应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4期12月出版食品工程F00DENGINEERING3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Researchadvancesofapplicationanddetectionmethodsofediblepigmentsinfoods王惠琴1≯郑大威啦‘(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1二程学院,北京100124)林太凤1’2钟儒刚1.2:(北京市饮料及食品添加剂质撼监督检验站,北京100124)WangHui-qin‘≯ZhengDa—weil.2HnTai—fen912ZhongRu—gan91工l(CollegeofLifeScienceandBioengineering,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ualitySupervisionandInspectionStationofBeveragesandFoodAdditivesofBeijing,Beijing100124,China)摘要介绍了食用合成色素、天然替代色素和天然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概况,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以及未来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用色素;应用;检测方法;发展趋势AbstractApplicationofnaturalediblepigmentsandsyntheticediblepigmentsinfoodsanddetectionmethodsofthesyntheticpigmentsinfoodswereintroduced.Inaddition,thedevelopingtrendsofediblepigmentsinfu-turewerediscussed.Keywordsediblepigments;application;detectionmethods;developingtrends食用色素是食品添加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改善食品的色泽,刺激人们的食欲,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广泛用于医药卫生、日用化工产品、化妆品和印染工业等的着色。
食用色素虽然用量甚微,但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却非常大。
食用色素按其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来区分,主要有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花色苷类、甜菜色素类、单宁、焦糖色素等。
通常把食用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大类。
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王惠琴,女,1976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9-09—23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其中大多数实用天然色素是植物色素如胡萝b索、叶绿素、姜黄等;动物色素有虫胶色素等;微生物色素有核黄素、红曲色素等。
食用天然色素不仅安全性较好,而且许多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食用合成色素也称为食用合成染料,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化合而成。
因此,食用合成色素多为含有R—N=N—R’键、苯环或氧杂蒽结构化合物,他们对人体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或者产生有害作用。
1食用色素的应用概况1981年以前,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着色剂总共只有14种,到2004年,在GB2760—1996(包括增补品种)中我国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着色剂总计61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批准允许生产和使用的食品色素共65种,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产、销售和应用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规模。
近年来,我国的食用色素的总产量大约为10000t/a,其中,合成色素约1000t/a。
天然色素约9000t/a。
天然色素中焦糖色素占80%以上,其余为植物提取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等。
1.1合成色素全世界20世纪50年代约有100多种化学合成万方数据4食品工程2009年第4期12月出版色素,现已减少到60多种。
日本曾批准使用的合成色素有27种,现已禁止使用其中的16种。
美国1960年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35种,现仅剩下7种。
瑞典、芬兰、挪威、印度、丹麦、法国等早已禁止使用偶氮类色素,其中挪威等一些国家还完全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色素。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已禁止在肉类、鱼类及其加工品、水果及其制品、调味品、婴儿食品、糕点等食品中添加合成色素。
在我国允许生产和使用的65种食品色素中天然色素有48种,其余为合成色素。
我国对在食品中添加合成色素也有严格的限制:凡是肉类及其加工品、鱼类及其加工品、醋、酱油、腐乳等调味品、水果及其制品、乳类及乳制品、婴儿食品、饼干、糕点都不能使用人T合成色素,只有汽水、冷饮食品、糖果、配制酒和果汁露可以少量使用。
1.2天然替代色素1954年市场上出现了人工合成的B一胡萝卜素,目前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全世界约占17%,欧洲占有40%,全球年产量估计超过500t)。
主要用于黄油、软饮料、糖果和西包加工。
1.3天然色素天然色素在25年前就开始了在商业上的广泛应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目前在欧洲有13种天然色素得到使用许可,而美国批准了26种天然色素。
在天然色素中,焦糖色素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在可乐饮料方面。
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棕色食品的增长,焦糖色素的应用量也在逐渐增长。
此外,产量较大的品种还有:红曲红色素、辣椒红色素、姜黄色素、高梁红色素、叶绿素铜钠、玫瑰茄色素等。
2食品中色素的分析检测方法2.1层析法根据天然红曲红色素与合成色素胭脂红各组分分配系数的不同,沈士秀等利用纸层析法可以鉴别熟肉制品中红曲红天然色素掺杂胭脂红的情况。
严浩英等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分离测定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和亮蓝5种人工合成食用色素。
2.2分光光度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食用合成色素时,常采用最小二乘法的多波长线性回归光度法,但最/b--乘法受异常点影响显著,且对测量波长的位置等条件要求严格。
周彤等利用偏最/b--乘法的多变量校正的优良解析性能结合高灵敏度的导数光度法,对混合色素的四组分(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进行了同时测定;冯江等采用稳定回归一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三组食用合成色素,改变了最/b--乘法的不足,对饮料中的柠檬黄、胭脂红、果绿混合色素进行分析。
陈海春等对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中两组分利用双波长K系数法进行分析。
2.3紫外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利用特征吸收峰进行定量测定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应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吸收光谱扫描,发现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和亮蓝等不同的食用合成色素具有不同的吸收谱图,与标准谱图对照,即可直观、快速地定性。
且一定浓度下峰高与含量成正比,故可定量,从而建立了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食用合成色素。
但是,许多结构、性质相似的色素共生于同一生物体中,如类胡萝卜素的番茄红素、仪一胡萝卜素、B一胡萝卜素,红曲红中红曲红色素、红曲黄色素、红曲蓝色素等,在浸取、分离过程中准确测定含量是工艺研究、技术开发、生产控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4极谱法食用合成色素分子中含有N=N双键或C=C双键,这些基团具有电活性,在滴汞电极上,可以还原产生还原波,在不同底液中,各种色素的还原电位不同,以此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还原电位峰高与其浓度成线性关系,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文君等应用此法在特定的缓冲液中测定赤鲜红;王勇采用连续示波极谱法可连续测定饮料、水果等食品中苋菜红、日落红、柠檬黄、胭脂红、赤蓟红和亮蓝6种食用色素;AlghamdiAH利用方波极谱法测定苋菜红,应用于偶氮类色素的含量测定。
ChanlonS等对胭脂红、酒石黄、诱惑红分别进行测定。
钱桂平等分别对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4组分同时测定。
张蕾利用MP一1型溶出分析仪对色素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进行了检测,回收率在96%。
100%之间,变异系数为1.0%一4.5%,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2肛g/mL,适合饮料中色素的测定。
2.5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测定方万方数据2009年第4期王惠琴,等: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12月出版5法,由于食品的色素大多是二种组分或者二种以上组分混合使用,该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现为国家标准方法。
祁广建等用Hyper-SIL--ODS24.6×250mm(4pm)作分析柱,以MeOH/NH,AC7/93为流动相,在检测波长254am下成功测定非法染色大米中苹果绿色素,最小检出量为0.01mg/kg。
岳伟民等利用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常用五种食用合成色素;管敏娅等用外标法定量检测在饮料加入的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亮蓝五种混合色素。
许多的国内外学者也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品和饮料中的多种人工合成色素进行同时分析。
何继宝等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亮蓝五种合成色素分离,.建立了测定食品中多种合成色素的方法;宁尚勇等建立了食品虾仁中合成色素(酸性大红C,R、金黄粉、橙黄G、酸性红1号、酸性红26)的反相液相色谱同时榆测方法,并且对提取剂、NH,Ac浓度和离子对种类等因素进行优化,使得五种色素完全分离,并且在色谱图上能与国标内的六种色素完全分离。
3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虽然还处于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并存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开发天然色素是世界食用色素发展的总趋势,推广应用天然色素也是我国发展食用色素的主要方向。
3.1开发多功能天然色素新品种一般来说天然色素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有的天然色素本身就是一种营养素,具有营养效果,有些还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同时天然色素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的颜色,着色时的色调比较自然。
例如,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性、抗癌性、增强肌体免疫功能、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理功能;玉米黄质可以通过猝灭单线态氧、清除自由基等抗氧化行为来保护机体组织细胞,从而保护生物系统免受一些由于过量氧化反应所产生的潜在的有害作用;姜黄色素除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诱变外,还具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及活血、抗感染、防止老年斑的形成等多种生理功能;茶色素含有大量的活性酚羟基等化学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防癌抗癌、防紫外线照射、抗动脉粥样硬化、抗龋齿护齿等多种生理功能。
我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农副产品,因此开发这些具有保健功能和一定营养价值的天然食用色素前景广阔。
3.2开发稳定天然色素新技术天然色素安全可靠,但是因着色力低,对光、热、氧、pH值等的稳定性差而使其使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开发稳定天然色素的新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些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天然色素的加工、储藏等过程中加入稳定剂,可以延长天然色素的贮存期,提高天然色素的耐热、耐光等性能;微胶囊技术对改善天然色素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微胶囊技术可以提高色素的溶解性,有效减少外界环境对色素的影响,减少色素向外界的扩散等等;根据不同色素的不稳定性的表现方式,利用色素之间的差异,综合加以利用,改善色素的稳定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