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二类航道与引航知识点2.pdf

合集下载

船舶引航知识点总结图

船舶引航知识点总结图

船舶引航知识点总结图引航是指为了保证船舶在海上安全航行而进行的一项专业性工作。

船舶引航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严谨的技能,以确保船舶在各种复杂的海上环境中安全通行。

本文将围绕船舶引航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引航员的职责、引航工具、引航操作等方面的内容。

一、引航员的职责1.引航员的资质要求1)资质要求引航员需要取得国际航海组织颁发的引航员证书,证书的获得需要具备相关的海事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专业的考核方可获得。

2)专业知识引航员需要具备海事法规、海上气象、船舶操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便在船舶引航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3)操作技能引航员需要具备熟练的船舶操纵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引航装备和仪器,确保船舶安全、稳定地通过复杂的水域。

4)语言能力引航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和书写能力,以便与国际航行的船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指挥。

2.引航员的职责1)引航指挥引航员需要在船舶引航过程中担任指挥者的角色,确保船舶安全、顺利地通过危险水域和复杂水文环境。

2)协助船长引航员需要协助船长进行船舶的航行安全管理和操作,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

3)海图制定引航员需要根据海上水文环境和船舶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航行路线和引航计划,确保船舶安全、高效地完成航行任务。

4)安全监督引航员需要在船舶引航过程中严格监督船舶的安全状况,防止发生事故和意外。

5)协助救援引航员需要在海上危险情况下,协助船员进行紧急救援和应急处理,保障船舶和船员的安全。

二、引航工具1.海图海图是船舶引航过程中必备的工具之一,它记录了海上的水文环境、地形地貌、航标灯塔等信息,为船舶引航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和依据。

2.雷达雷达是船舶引航过程中常用的导航设备,它能够通过电磁波探测周围的水文环境和船舶情况,为引航员提供实时的信息和数据,帮助引航员做出正确的引航决策。

3.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船舶引航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它通过卫星信号定位船舶的位置和航速,为引航员提供了精准的航行信息。

内河二类轮机长培训课件(一)

内河二类轮机长培训课件(一)

内河二类轮机长培训课件(一)内河二类轮机长培训课件1. 教学内容•涉及岗位职责和要求•轮机长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技巧•温州港及周边内河航行规则和安全操作指南2. 教学准备•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实际案例和图片资料•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白板和马克笔3. 教学目标•理解内河二类轮机长的职责和要求•掌握船舶轮机长工作流程和操作技巧•熟悉温州港及周边内河的航行规则和安全操作指南4. 设计说明•采用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和真实场景模拟进行互动教学•强调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侧重实践操作5. 教学过程第一节:岗位职责和要求•介绍内河二类轮机长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分析职责范围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重点工作环节第二节:工作流程和操作技巧•详细阐述轮机长的工作流程和相关操作技巧•强调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案例分析:根据实际案例,探讨工作流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第三节:温州港及周边内河航行规则和安全操作指南•介绍温州港及周边内河的航行规则和安全操作指南•分析经常出现的情况和典型事故,并提供相应应对策略•使用图片资料展示温州港及内河航行的特点和要求6. 课后反思•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总结和评估•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督促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6. 课后反思•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总结和评估•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督促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本次培训课程的设计以提高学生对内河二类轮机长培训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结合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和互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岗位职责和要求,掌握工作流程和操作技巧,熟悉温州港及周边内河的航行规则和安全操作指南。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估,本次课程反响良好,学生对岗位职责和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工作流程和操作技巧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航道与引航基本知识

航道与引航基本知识

航道与引航基本知识计算题:水位和实际水深的计算,潮汐的计算河谷:是河流流经或曾经流经的长条形凹地。

河谷的分类:有阶地/无阶地河谷;山区/平原河流河谷;一般山区河流河谷狭窄、坡降大,水流急;平原河流河谷较宽阔,坡降小,形态规则。

河漫滩:在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水面的冲积层部分。

河床:河谷中曾经被水流淹没的部分。

船闸:是拦河建筑物的重要通航设施,它能使船舶通过有集中水位差的航道,上下有闸首,中间有闸室的过船建筑物。

船闸的组成:闸室,(上、下)闸首,(上、下游)引航道。

航道标准深度:又称最小保证水深,它是设计代表船型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须保证的航道最小水深。

其标准值不小于设计代表船型的最大吃水加富裕水深。

航道标准宽度:是指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设计代表船型或船队满载吃水航行所需的航道最小宽度。

即整个通航期内航道中应保证的最小宽度。

主流:河流中的水体,有部分沿河槽轴线总的方向流动,面流层流线基本平行运动,这部分水流称主流。

它是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

主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主流是选择航路的依据,由于主流带有宽、窄、弯、直、急、缓,随河槽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在宽阔顺直河段,下行船舶应“认主流、走主流”,上行船舶应“认主流、丢主流”,利用主流以提高航速;在弯曲狭窄河段,主流带随河形弯曲,主流两侧出现横向分速水流扫弯而成强横流,同时出现了流势高低。

一般指向凸岸一侧横向分速较低,为高流势侧。

因此,无论上下水航行,应将航路(航迹线)选择在主流上侧航行,即稍靠凸岸一侧航行。

缓流:主流两侧流速较缓的水流称缓流。

回流:同主流流向相反的回转倒流称回流。

因长江走向是自西向东,故长江的回流又称“西流”。

回流对上行船舶航行的影响:上行对面积大而力量弱的回流,上行船可适当利用,以增大航速,提高船舶的过滩能力。

对回流面积小,力量强的回流区,上行船舶应避开航行。

回流对下行船舶的影响:在航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下行船舶应避开回流区航行,以提高航速。

内河二类航道与引航知识点1(第八章)

内河二类航道与引航知识点1(第八章)

特征及大小、主流及缓流分布特点,不正常水流特征及其对船舶航行的影响、潮汐变化特征及其对船舶航行的影响,以及航道中波浪大小及分布等的分析。

(三)、助航标志的分析这里的助航标志是指可供利用的天然和人工助航标志。

(四)、船舶动态的分析船舶动态分析主要是:指对周围船舶的种类、大小、操纵性能、活动规律、相遇地点、态势、避让意图与方法等情况分析。

(五)、气象特点的分析气象特点的分析主要是指:对航行水域的雾、风、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特点和出现规律的分析,以及对雷暴、大风、龙卷、寒潮、台风等灾基本原则:是以主流为依据,将航路选择在主流范围内或航道中间行驶,俗称“找主流,跟主流”。

目的:是充分利用流速,提高航速,充分体现既经济又安全的原则。

顺直河段:顺流航路尽可能选择在定向距离长的主流位置上,少做折线航行,减少用舵次数,避免航迹摆。

对航道狭窄或弯曲系数较应选择高流势,即挂高航行。

2、逆流航路的选择基本原则:是沿缓流或航道一侧行驶,俗称“找主流,丢主流”。

目的:是避开主流提高航速。

在航道侠窄或弯曲系数较应以水势高的一侧为要求选择缓流区。

3、顺、逆流航路选择的注意(1)、不同类型、吃上倒没明显区别,而在逆流航路上则表现出吃水越越上的自由度也随之增大;吃水越上的自由度相对减小, 航路应控制精准。

(2)、要充分流航道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注意横风横流推作他船动态等因素的影响.对横向不利因素:要时消除流压差和风压差,山区河流:无论顺、逆流航行,船位应置于主流横向分速的上侧,即高流势的一侧航行(二)、过河航路过河:顺航道行驶的上行船从航道一侧穿过主流,过渡到航道的另一侧称为过河。

过河点:把过河的起、止点称为过河点,有全年过河点和季节性过河点。

山区河流:比平原河流过河点的数量多,密度大,且过河水位和过河航行十分复杂。

1.过河条件过河条件具体如下:(1)、沿航道一侧行驶的上行船,当前方航道流速较大,无缓流可供利用,或水深不足.而彼岸航道前方有较长距离的缓流区时,为提高航速应引导船舶过(3)、指定目标点过河法当彼岸过河终止点下方有障碍物或强力急流、内拖免过河漂移困岸,摆脱其下方不利影响,要求过河船必须斜向提升过渡到障碍物或险恶流态流上方的指定目标点,该方法叫“盖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考试大纲(二、三类驾驶和轮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考试大纲(二、三类驾驶和轮机)

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考试大纲一、避碰与信号5201:各类船长5202:各类驾驶员- 1 -- 2 -- 3 -2.1.1.1瞭望的含义 √ √ 2.1.1.2瞭望的目的 √ √ 2.1.1.3正规瞭望的方法√ √ 2.1.2 安全航速2.1.2.1 安全航速的概念√ √ 2.1.2.2 决定安全航速时应考虑的因素 √ √ 2.1.2.3 控制船速的水域 √ √ 2.1.2.4 不能免责的规定√ √ 2.1.3 航行原则- 4 -- 5 -2.2.1.1 机动船对驶相遇的判断 √ √ 2.2.1.2 机动船对驶相遇的责任 √ √ 2.2.1.3 机动船对驶相遇的行动 √ √ 2.2.1.4 案例分析√ 2.2.2 机动船追越2.2.2.1 机动船追越的判断 √ √ 2.2.2.2 机动船追越的责任 √ √ 2.2.2.3 机动船追越的行动 √ √ 2.2.2.4 案例分析√2.2.3 机动船横越和交叉相遇2.2.3.1 机动船交叉相遇局面判断√√2.2.3.2 机动船横越和交叉相遇的责任√√2.2.2.3 机动船横越和交叉相遇的行动√√2.2.2.4 案例分析√2.2.4 机动船尾随行驶的责任和行动√√2.2.5 长江干线航行的渡船避让责任2.2.5.1 在长江干线航行的客渡船与其他顺航道或河道行驶的船舶相遇时的责任和行动√√- 6 -- 7 -2.2.5.2 在长江干线航行的两渡船相遇时的责任和行动√ √ 2.2.6 机动船在干、支流交汇水域相遇2.2.6.1 机动船驶经支流河口的行动要求√ √ 2.2.6.2 机动船在干、支流交汇水域相遇时的责任和行动√ √ 2.2.7 机动船在汊河口相遇时的责任和行动√ √ 2.2.8 机动船与在航施工的工程船相遇时的责任和行动 √ √ 2.2.9 限于吃水海船的避让责任 √ √ 2.2.10 快速船的避让责任 √ √ 2.2.11 机动船掉头- 8 -- 9 -- 10 -- 11 -二、船舶驾驶与管理5501:二类船长5502:二类驾驶员5503:三类驾驶员- 12 -- 13 -- 14 -1.2.1.4 各种锚泊方式特点及其适用条件 √ √ 1.2.1.5 大风浪中锚泊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 1.2.2 走锚和守锚1.2.2.1 船舶发生走锚的原因,走锚的判断方法及走锚的应对措施√√√1.2.2.2 锚泊值班的要求及注意事项,长期锚泊的活锚措施√ √ √ 1.2.3 船舶掉头1.2.3.1 船舶掉头方向选择及应考虑的因素 √ √ √ 1.2.3.2 船舶掉头常用的操纵方法√√√- 15 -- 16 -1.3.3.2 预防碰撞事故的措施√ √ √ 1.3.3.3 船舶碰撞后操纵船舶的应急措施和注意事项√ √ √ 1.3.4 搁浅与触礁1.3.4.1 出现搁浅与触礁危险时的紧急措施 √ √ √ 1.3.4.2 搁浅和触礁后的应急措施√ √ √ 1.3.4.3 搁浅后的脱浅方法和脱浅救助的注意事项√ √ √ 1.3.5 弃船、人落水1.3.5.1 弃船的条件 √ √ 1.3.5.2 弃船的注意事项√√- 17 -- 18 -2.1.1 航道尺度的概念√ √ 2.1.2 富余水深、净空高度的概念 √ 2.1.3 船舶安全通过跨河架空建筑物的计算 √ 2.1.4 航区的划分标准√ 2.1.5 水位与水深的关系,实际水深的计算 √ √ √ 2.1.6 流向、流态2.1.6.1 观测流向的方法 √ √ 2.1.6.2 常见流态概念及识别方法√ √ √ 2.1.6.3 常见流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3.3.1.2 堵漏器材的保管要求 √ √ √ 3.3.1.3 各种堵漏法的要点√ √ √ 3.3.2 船舶应变(部署)3.3.2.1 消防应变(部署)的要求 √ √ √ 3.3.2.2 救生应变(部署)的要求 √ √ √ 3.3.2.3 人员落水应变(部署)的要求 √ √ √ 3.3.2.4 油污染应变(部署)的要求 √ √ √ 3.3.2.5 各项应变警报的规定√ √ √ 3.3.2.6 船舶应变(部署)演习规定及注意事项√√√-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三、内河船舶船员适任实际操作考试大纲(驾驶专业)内河船舶船员适任实际操作考试(3000总吨及以上内河船舶除外)-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四、船舶动力装置2501:二类轮机长2502:二类轮机员 2503:三类轮机员-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航道与引航课件

航道与引航课件

按照闸室数目纵向排列分为:单级船闸、双级船闸和多级船闸(又称为单室船闸、 双室船闸和多室船闸)。 按照船闸所在地区的特殊条件或特殊要求可分为:具有中间闸首的船闸、广室船闸 、井式船闸、闸梯和省水船闸等。
闸 ②船闸的组成 室
闸首(包括上、下闸首) 引航道(包括上、下游引航道)
13
③ 船闸设备:有系船设备、信号设备,有的船闸还设有牵引设备。
1)常年回水段: 指在坝前水位一定时,设计最大入库流量的回水河段,称为常年
回水段。
2)回水变动段:指在坝前蓄水位一定时,设计最大入库流量与最低入库流量之间的
回水河段,称为回水变动段。
2.水库的作用
1)为了达到综合利用水利资源;2)提高坝前河段的水位,增大航道尺度,减小比降和流 速,改善回水段的航行条件。3)其它方面。如防洪、促进库区渔业、旅游业的发展,改善 坝下枯水期的水质等。
专题03 人工水道
14
葛洲坝水库平面示意图
专题03 人工水道
15
三峡大坝平面示意图
专题03 人工水道
16
三峡大坝连续五级船闸水级划分示意图
专题03 人工水道
水利枢纽平面布置图 1-上游引航道;2-下游引航道;3-船闸; 4-引航墙;5-导航建筑物;6-上闸首;7-下闸首
17
专题03 人工水道
2)冲积层(wash over):沉 积与谷底的泥、沙、砾石、石 块等物质
河谷
3)河漫滩(flood plain, valley flat): 是指在洪水期被水流淹没,枯水期 露出水面的冲积层部分
4)河床(river bed, stream bed):河谷中曾 经被水流淹没的部分称为河床
6)阶地(river terrace, fluvial terrace):河流 下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 进行,在河谷两岸形成 的台阶状。

内河引航复习参考

内河引航复习参考

1谷坡:河漫滩以上两侧较高的陆地部分2阶地:分布在谷坡上,排列较平坦,呈阶梯状的地形。

是由河流下蚀和侧蚀作用形成的3沙包:在宽浅散乱和游荡型浅滩河段上,因河面宽阔、水流分散,流速减慢,或因沉航、沉树等偶然因素,常在河床上形成一些碍航的泥沙淤积体,称沙包4河槽:河床中经常或正被水流淹没的部分5乘潮水位:是指船舶乘潮进出港口的某一潮位,并以该潮位作为航道和不包括码头前沿水域、锚地的港内水域的设计通航水位。

(判断:Kt*(t1+t2+t3)t1每潮次船舶乘潮进出港所需的持续时间Kt时间富裕系数取1.1~1.3 t一艘船比在港内转头时间t3一艘船靠离码头的时间)6推移质: 在河流中泥沙一颗一颗地沿河床滚动、滑动或跳跃前进,运动一阵、停止一阵,呈间歇性。

运动着的泥沙与静止的泥沙经常彼此交换。

前进的速度远较水流速度为小。

这一类泥沙叫做推移质 7边滩:河槽中与某岸相连的大块带状泥沙冲积物流速:水流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流经的距离称为流速8漂角:在船舶纵中剖面上给定点的速度矢量与纵中剖面间的夹角 9挂高:由于湾区河段内,存在向凹岸推压的扫弯水和横流,易使行经本地的船舶向凹岸横移,发生事故。

为防止事故发生,是船位沿程处于背脑水、斜流、扫弯水势较高的上方,这就是挂高10开门叫舵:就是指在船舶刚驶抵能看清前面转弯航道的具体情况即开门的地点时,叫舵转向11潮30船舶通航环境:是指由船舶、设施赖以安全航行、停泊和作业的条件,且是船舶、设施自身条件以外的客观及社会外部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12干出高度:水深是以某一基准面为标准起算。

以基准面为零值,凡在基准面一下的水深取负值,一般称为干出高度,凡在基准面以上的水深取正值,称为深度13弯曲系数:上下两过渡段中带你沿弯道中心线的长度与两点之间直线产度的比值14航标的作用距离:船舶航行时必须离开航标的最小距离15航行图:航行参考图、分到航行图、雷达航行参考图和电子江图 区界:潮波向上推展不是无止境的。

船舶操纵(内河船员考试)第二章知识要点

船舶操纵(内河船员考试)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系、离泊操纵第一节抛起锚操纵1.锚设备的作用有:停泊用锚、操纵用锚、应急用锚。

2.操纵用锚分:抛锚制动、控制船舶首向两种方法。

3.控制船舶速度和冲程时用锚的方法为:抛锚制动。

4.抛锚掉头、驶靠用锚、驶离用锚、抛锚倒车后退以稳定船首的方法都是控制船舶首向。

5.锚在操纵中可用于:控制余速、协助掉头、抛开锚利于离泊。

6.避免碰撞、触礁、搁浅,拖锚或拖链漂航、滞航,船舶搁浅后船体的固定及脱浅都属于应急用锚。

7.锚的抓力大小与:锚重、链长、底质、水深、抛锚方法有关。

8.锚的抓力大小决定于:锚型、锚重、锚杆的仰角、抛锚的方法;底质、水底地形、水深;与船舶的排水量和风、流、浪等外力的大小无关。

9.锚抓力为:锚的抓力系数与锚重的乘积。

链抓力为:锚链的抓力系数与平卧河底锚链重量的乘积。

10.锚型不同,锚的抓力系数不同。

按抓力系数的大小将不同锚型从小到大排列顺序为:霍尔锚——斯贝克锚——AC-14型大抓力锚。

11.当锚在河底被拖动2倍锚长时,锚爪开始抓土,锚的抓力将达最大值,一般为3~5倍锚重,这种姿势称为稳定抓底姿势。

12.锚在正常抓底状态下,抓力大;走锚状态下,抓力小。

13.当锚杆仰角为50时,抓力减小1/4,150时抓力减小1/2。

14.锚泊船的出链长度由两部分组成:悬垂链长和卧底链长。

15.锚泊力由锚抓力和链抓力两部分组成,其中链抓力等于卧底链长与河底的摩擦力。

16.悬垂链长不直接产生抓力,其作用是:使锚杆仰角为零,拉力呈水平方向,保证锚能充分发挥最大抓力,同时缓冲阵发性地作用在船体上的外力。

17.单锚泊时,锚链悬链长度:与锚重无关,与锚链单位长度重量有关。

18.单锚泊时,锚链卧底链长:与锚链单位长度重量有关,与船舶受到的外力有关。

19.单锚泊时,安全出链长度应:大于或等于悬链长度与卧底链长之和。

20.风速与锚泊船出链长度的关系为:风速为20m/s时,出链长度为3h+90m;30m/s时,出链长度为4h+145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顺直河段,风的影响比较显著。

一般来说:顺直河段受风时易产生较大的风浪;对船舶航行影响因素最大;
二、顺直河段的引航基本方法
(一)、确定航路的基本方法
1.上行船航路
(1)、在顺直河段,航路选择在缓流范围大,岸线整齐,无障碍物,有适航水深一
侧航行。

(2)、在微弯河段,以主流为依据,沿主流上侧,凸岸一侧缓流上行。

,水浅流急,横流水势强,而凹岸
一侧在陡岸外有缓流带,且有船舶
适航的范围,也可沿陡岸,俗称
“老岸”一侧上行。

主流位置判定:从河道走向;岸形判断,不能从水面波纹判断;
2.下行船航路
(1)、在顺直河段,航路应选择在河心流速、水深最大的主流带、
(2)、在微弯河段中,将船位稍置于主流上侧,顺主流线,随弯转向行驶,力求船
向与流向间夹角最小;
与主流流向平行;
否则会出现:航速降低; 偏移;操作复杂性增加;航程增加;跑舵;
航向选择上要兼顾:适当拉长定向航距;
3.岸距要适当;
上水船:
下水船:
沿岸航行充分考虑:岸边障碍物和航标配布情况,风、流压和岸吸、岸推的
影响,单船转向时,船尾扫岸等情况。

4.充分利用缓流航道;
上行船:
:缓流区水深小,发生浅水效应;
浅水效应船体下沉、兴波增大;动吃水增加;剩余水深变小;浅水阻

增加;尾倾现象;
吃还应注意:船舶吃水和阻力增大的影响,绝不可贪求缓流过多;
5.少做过
原因:航道顺直,水流平顺;
过河航行时必须驶过主流区,而横驶会增加航程,增加行驶阻力,增加操作难度 。

在中洪水期和能见度较差时,要随时
船位的测定方法:
(1)、叠标及物标正横法:
(2)、两方位法:在湖泊水库中较为实用
选两个分布恰当,便的物标,同一时刻观测他们的船位,所观测的两条方位线
的交点,即是船舶该刻的船位;
注意:非固定的物标如浮标,灯船等容易移位,不宜做定位用;
选择较近的 物标,两物标夹角最好90°左右 ,夹角避免小于30°或大于90°。

先测方位变化慢的物标(靠近船首尾),后测方位变化快的物标;
先测难的目标,后测容易的目标;(先慢后快,先难后易)
3、风浪中航行
湖面开阔,容易形成风浪区,影响船舶偏航;如果条件许可,应选择小浪区航行。

(1)、掉头作业:必须在小浪区进行;
(2)、船队的驾驶:
顶推船队遇大风浪应改为吊拖。

若风浪很大应改为单排一列式为宜,以免同排相互碰撞;增大驳船间距,使每一驳船能同时在波峰或波谷中;
、河道顺直,水深较小,宽度不大;
5、航道尺度小,航行阻力大,航速低,岸壁效应 (岸推和岸吸)明显,航行易偏摆 ;运河中要控制船速原因:防止船波波及两岸;防止船尾吃水增大,易擦河底;
防止威胁小型船舶安全
二、运河中的引航
1、单船应注意:
一是:驾驶员应熟悉航道地形、地物特征,以间正确引航;
二是:发现对驶来船时,应选择在宽阔地点会船。

2、船队
极少采用顶推,多采用一列式吊拖方式,拖缆较短;
在直航道循运河中线行驶,弯曲河段应减速并紧抢凸岸行驶;
过桥通桥孔中心线上,
横风时,两船,双方都应走上风岸,对驶到一定距离,双方应同时甩尾让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