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诗句及图片赏析
钱塘观潮诗词鉴赏

钱塘观潮诗词鉴赏钱塘观潮诗词鉴赏《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陈师道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观潮》施闰章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自古以来,钱塘江潮被誉为“壮观天下无”的一大胜景。
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尤其是八月十七日、十八日,钱塘江口形成涌潮,高达数米的波涛,宛若“玉城雪岭”,直立江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如此天下胜景,吸引了一代代人,也造就了不少传世诗篇。
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七绝《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与清代诗人施闰章的五律《钱塘观潮》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这两首诗均描绘了钱塘江潮动人心魄的声势,也都造语新妙,但又各具特色,各尽其妙。
先看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之三)。
前两句巧比妙喻,以一概万。
“漫漫平沙走白虹”,写钱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
诗人以奔腾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冲天巨浪,这至少有三妙。
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圆弧,诗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而诗人却偏偏以“白虹”来作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气势,此二妙也;虹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将它写成动态的,用以比喻奔腾的潮水,新颖别致,此三妙也。
“瑶台失手玉杯空”这句以传说中居住在瑶台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琼浆比喻波浪翻滚、汹涌奔腾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后两句“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以倒映在钱塘江中的“晴天”与“晚日”来续写江潮。
这里,诗人不明言江潮波浪起伏,汹涌澎湃,而写明朗的天空和灿烂的夕阳映在江水中的倒影,一在摆来荡去,一在时浮时沉,仿佛是江潮在摇动蓝天,浮沉夕阳,形象生动。
尤其是“摇动”、“浮沉”诸语下得精妙,才使整个画面动了、活了。
再看施闰章的《钱塘观潮》。
此诗写诗人雨中观潮所见所感。
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
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期。
这一天,我们早早地来到了江边,等待着大潮的到来。
起初,江面上风平浪静,只有远处的船只在水面上缓缓移动。
突然,有人喊道:“潮来了!”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条白线从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显现出来。
那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粗,像一堵移动的墙向我们扑来。
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大潮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潮头高达数米,犹如一座移动的山峰,汹涌澎湃。
江水翻滚,白浪滔天,一片壮观的景象。
大潮过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但人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深深打动。
赏析:
《观潮》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壮观景象。
首先,课文通过描述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时间和地点,为读者设定了一个具体的场景。
接着,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江面的平静,再描绘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描绘大潮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潮水比喻为“一堵移动的墙”、“一座移动的山峰”,形象地表现了大潮的气势和力量;将大潮的声音比喻为“轰隆隆的巨响”,生动地描绘了大潮的震撼效果。
最后,课文以人们对大潮的深深感动作为结尾,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总的来说,《观潮》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落日照钱塘江,红日满江面。
山木掩映中,潮流满河谷。
百里长江秋声,每逢潮起处。
汹涌澎湃,层峦叠嶂,潮声汹汹。
风和云来,海潮拍岸,湖面千里无痕。
海潮变幻,荡漾着璀璨的波浪,打破了一片平静,如自由自在的舞蹈。
湖泊与江水交织,浩浩荡荡,不断冲击着滩头,将沙细细地撒满湖面,排成一条条潮汐痕。
潮水山峦间奔腾,浩气蓬勃,波光粼粼,变幻不绝,一派壮观的景象。
茫茫水流,苍茫人间,潮汐时刻消逝。
天地变迁,潮声汹汹,一派苍茫的浩瀚,层峦叠嶂,百里潮声乍起,水龙万里归燕,江潮滚滚涌。
太古时期,钱塘江潮汐壮观,连长三百里,由杭州到海口,动情奔腾不绝,无限壮观。
风景多变,潮起处,潮落处,河水袅袅,盘旋蜿蜒,涨潮兴奋,落潮平伏,沃野渐起,涓滴不绝。
江水涌动,汹涌澎湃,清澈的水晶在晚霞下泛起绚丽的五彩,梦幻般的画面。
钱塘江大潮,源远流长,曲折蜿蜒,气势恢弘。
潮声汹汹,层峦叠嶂,潮起处,潮落处,涨潮兴奋,落潮平伏,沃野渐起,涓滴不绝。
湖面如镜,波光粼粼,波涛起伏,浩浩荡荡,潮起潮落,永不止息。
无论多风雨,暴雨蹈激流,钱塘江潮水依旧动人心魄。
浩浩汤汤的潮水,淙淙曲曲的江流,沙沙的河流涌动,丝丝风中的涓涓,这就是江潮的喧嚣,丝丝流淌,唤醒沉睡的潮水,铿锵的潮声,凝聚在钱塘江边所有的绚丽灿烂。
钱塘江大潮,曼妙动人,涛声响彻,萦绕耳畔。
潮起潮落,如此壮丽。
它不论是在清晨、夕阳、繁花、密雨,还是在雾蒙蒙、潮平、潮汐,都是一派壮观。
江水无限奔腾,波涛起伏,潮汐汹涌,迎接着美丽的夕阳。
钱塘江大潮,绝美宏伟,是浩渺无边的河流文化的象征。
人教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观潮》课文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期。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准备观看一年一度的潮水盛宴。
远处,江面上一片平静,只有几只白鹭在悠闲地觅食。
然而,岸边的人群却早已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大家都翘首期盼着大潮的到来。
突然,有人喊道:“来了!来了!”我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远方的江面上出现了一条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宽。
那白线像一堵移动的墙,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向我们扑来。
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
随着潮水的逼近,声音也越来越大。
如同万马奔腾,如同雷霆轰鸣,那种震撼人心的气势让人无法忘怀。
潮水撞击岸边,溅起十几米高的水花,场面壮观至极。
然后,潮水开始缓缓退去,留下的是满地的贝壳和淤泥,以及人们惊叹不已的表情。
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让人既敬畏又赞叹。
赏析:《观潮》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清晨的平静到潮水的到来、高潮的展现再到潮水的退去,层次分明,节奏紧凑。
课文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潮水比喻为“移动的墙”、“一线潮”,形象地表现了潮水的形态和动态;将潮水的声音比喻为“万马奔腾”、“雷霆轰鸣”,生动地传达了潮水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同时,课文也寓含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之情。
通过对潮水壮观景象的描绘,作者引导读者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观潮》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散文,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也启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远看钱塘江水,一波三折起伏;山青水碧地静,墨绿的水流滚荡。
钱塘江大潮聚集,大潮汹涌滚滚,涛声高涨,岸上烟火氤氲。
千堆雪,万点松,更有日月定高明。
江面之上,游鱼嬉戏飞舞,白鸟纷飞,波光潋滟,浪花跳跃,水景灿烂。
山色苍苍,山路曲折,山上偶尔有村庄,渔船停泊,一片生机勃勃,渔民成群在江中来回活动,标志着大潮的来临。
急流湍急,水中碧藻蔚蓝,纳百川,岸上树木苍翠。
古老的石桥上,林登的船只停泊,渔夫们在船上劳作。
夕阳西下,夕霞缭绕,岸上的妇女挑水婆娑,一片朝暮回荡。
金色的潮水收至最高峰,汹涌澎湃,潮头跃起犹如滚滚热情。
波谲云诡,潮水大潮涌过岸边,拍打在沙滩上,层层叠叠,波声清脆,水流楚楚,落日余辉,色彩绚烂。
大潮起伏,波涛奔腾,汪洋大海上的景色是如此的壮观。
钱塘江大潮就像一首激情的曲子,传唱着动人的故事,把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吸引进江里来。
钱塘江的大潮浩浩汤汤,滚滚潮水,威力无穷,令人叹为观止。
- 1 -。
描写钱塘大潮的诗文

描写钱塘大潮的诗文《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一、衍生注释:1. “八月涛声吼地来”中的“八月”指农历八月,是钱塘江大潮最壮观的时候。
“涛声吼地来”生动地描绘出潮水汹涌奔腾而来时发出的巨大声响,仿佛要将大地都震动起来。
2. “头高数丈触山回”里的“头”指潮头,潮水涌起数丈之高,撞击到山(这里的山可能是江边的山或者堤岸)后又折返回来。
3. “须臾却入海门去”的“须臾”表示极短的时间,潮水很快又退回海门(地名,是钱塘江入海口)。
4. “卷起沙堆似雪堆”是说潮水退去时卷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样洁白。
二、赏析:这首诗短短四句,就把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先声夺人,一个“吼”字,将潮水的来势凶猛表现得活灵活现,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如雷鸣般的涛声。
接着“头高数丈触山回”,写出了潮头的高大和撞击的力量,潮水遇到阻碍后折返,更显示出它的力量巨大。
然后“须臾却入海门去”,又写出了潮水退去的迅速,瞬息万变。
最后“卷起沙堆似雪堆”,用“雪堆”来比喻潮水卷走的沙堆,不仅颜色相似,更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能看到潮水退去后沙滩上那一堆堆像雪一样的沙堆。
整首诗画面感极强,从潮水的到来、撞击、退去,层层递进,让读者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等名篇。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看钱塘江大潮。
当潮水涌来的时候,我突然就想起了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那潮水的声音真的就像在怒吼一样,轰隆隆的,潮头又高又大,感觉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朝着我们扑来,太震撼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阅读链接:钱塘江大潮诗文赏析 课件(共12张PPT)

浪淘沙(其七) 钱塘江待潮
唐 刘禹锡
宋 胡仲弓
八月涛声吼地来,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头高数丈触山回。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须臾却入海门去,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卷起沙堆似雪堆。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十七日观潮 宋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由远及近 侧面烘托
《钱塘潮》节选 乐维华
“来了!潮来了! ……”人们惊叫起来,翘首东望,乱云飞度,白光微微 形态 的泛起,有细小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嘤嘤的如同蚊蝇嗡叫,是真的!人们
左呼右喊,携老扶幼,跳的,跑的,滚的,爬的,一起涌到江边,啊!黑 蒙蒙的水天之间,一条雪白的素练乍合乍散的横江而来,月碎云散,寒气 声音 逼人,人们惊吧未已,潮头已经挟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 惊湍跳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似满江的碎银在狂泻,后浪推着前浪, 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 空,沙欧惊窜,鱼鳖哀号,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 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 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 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天地间三分是水,三分是云,还有三分 是阔大的气派!
动静结合
声形生动
虚实交织
钱塘江待潮 宋 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江待潮 宋 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声音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江待潮 宋 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声音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形态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诗

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诗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诗 1《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宋诗—释文珦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钱塘江上》宋诗—杨蟠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
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
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
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
《钱塘江》宋诗—朱继芳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秋过钱塘江》贯休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酒泉子(十之十)》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十七日观潮》(宋)陈师道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塘江待潮》宋诗—胡仲弓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全宋诗—刘黻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赵鼎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
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
儿戏笑夫差。
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
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
雷驱电炽雄夸。
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
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
俗眼但惊嗟。
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
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诗 2《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宋诗—释文珦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江大潮诗句及图片赏析
《钱塘观潮》 清 汤金钊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
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
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
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 元 钱惟善 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
千年元气淋漓后,八月长风震荡初。
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
《观潮》 宋 齐唐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螯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十八日观潮》 宋 陈师道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
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钱塘江潮》 唐 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复向平流。
狂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似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向阳候。
《满江红·钱塘观潮》 清 曹溶 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
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
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江妃笑,堆成雪; 鲛人舞,圆如月。
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
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
是英雄末死报仇心,秋时节。
《钱塘观潮》 元 仇远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钱塘观潮记》吴儆
钱塘江潮,视天下为独大。
然至八月既望,观者特盛。
弄潮之人,率常先一月,立帜通衢,书其名氏以自表。
市井之人相与裒金帛张饮,其至观潮日会江上,视登潮之高下者,次第给与之。
潮至海门,与山争势,其声震地。
弄潮之人,解衣露体,各执其物,搴旗张盖,吹笛鸣钲,若无所挟持,徒手而附者,以次成列。
潮益近,声益震,前驱如山,绝江而上,观者震掉不自禁。
弄潮之人,方且贾勇争进。
有一跃而登,出乎众人之上者;有随波逐流,与之上下者。
潮退策勋。
一跃而登,出乎众人之上者,率常醉饱自得,且厚持金帛以归,志气扬扬,市井之人甚宠善之;其随波上下者,亦以次受金帛饮食之赏。
有士人者,雅善士,一日移于习俗之所宠,心顾乐之,然畏其徒议己,且一跃而上,方随波上下者,有时而沉溺也,隐其身于众人之后,一能出其首于平波之间,则急引而退,亦预金帛饮食之赏,而终无溺沉不测之患,其乡人号最善弄潮者,久之,海神若怒,曰:“钱塘之潮,天下至大而不可犯者,顾今嗜利之徒,娱弄以徼利,独不污我潮乎”乃下令水府惩治禁绝之。
前以弄潮致厚利者颇溺死。
自是始无敢有弄潮者。
《杭州观潮》唐姚合
楼有樟亭号,涛来自古今。
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
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沉。
鸟惧多遥村,龙惊不敢吟。
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
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