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一)化合物的纯度测定最常应用的还是各种色谱方法,如在TLC或PC上选择适当的展开剂,分别将样品推至薄层板(或滤纸)的不同位置,并在可见光、UV光下观察,或者喷以一定的显色剂(其中必有一种为通用显色剂)进行观察。
气相色谱(GC)也是判断物质纯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只适用于在高真空和一定加热条件下能够气化而不被分解的物质。
HPLC则不然,不受GC那样的条件限制。
与GC一样,HPLC也有用量少、时间快、灵敏度高及准确的特点,但两者均须配置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
(二)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1.确定分子式并计算不饱和度2.质谱3.红外光谱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将在光的红外区域,即4000~625cm-1处引起吸收。
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IR)。
其中,4000~1500cm-1的区域为特征频率区,许多特征官能团,如羟基、氨基以及重键(如C=C、C三C、C=0、N=O)、芳环等吸收均出现在这个区域,并可据此进行鉴别。
1500~600cm-1的区域为指纹区,其中许多吸收因原子或原子团间的键角变化所引起,形状比较复杂,犹如人的指纹,可据此进行化合物的真伪比较鉴别。
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光谱对于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醛、酮、酸、酯)结构的化合物以及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通常主要用于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某些情况下,如香豆素类、黄酮类等化合物,它们的uv光谱在加入某种诊断试剂后可因分子结构中取代基的类型、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而改变,故还可用于测定化合物的精细结构。
5.核磁共振谱(1)氢核磁共振(1H-NMR):氢同位素中,1H的峰度比最大,信号灵敏度也高,故1H-NMR测定比较容易,应用也最为广泛。
1H-NMR测定中通过化学位移(δ)、谱线的积分面积(峰面积)以及裂分情况(重峰数及偶合常数J)可以提供分子中质子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药有效成分

中药有效成分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的核心部分,是中药发挥作用的关键。
本文将从中药有效成分的定义、分类、提取、分离、鉴定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定义中药有效成分是指能够发挥治疗、预防或调节作用的化学成分,包括单体化合物、多酚类、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等。
中药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等。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类1.单体化合物单体化合物是指中药中的单一化学成分,如阿胶中的牛皮胶原蛋白、石斛中的多糖、酸枣仁中的枣仁酸等。
2.多酚类多酚类是指含有多个酚羟基的化合物,如茶叶中的茶多酚、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等。
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预防各种慢性疾病。
3.生物碱生物碱是指含有氮杂环结构的化合物,如黄连中的黄连素、马钱子中的马钱子碱等。
生物碱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镇痛、抗炎、抗癌等。
4.黄酮类黄酮类是指含有苷基的黄酮化合物,如杜仲中的杜仲素、桑叶中的桑黄素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等。
5.皂苷类皂苷类是指含有皂苷结构的化合物,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山楂中的山楂皂苷等。
皂苷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等。
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是指从中药中分离出有效成分的过程。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水提法:将中药浸泡在水中,经过加热、搅拌等处理,使中药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然后通过蒸馏、浓缩等方法分离出有效成分。
2.醇提法:将中药浸泡在醇类溶剂中,经过加热、搅拌等处理,使中药有效成分溶解在醇类溶剂中,然后通过蒸馏、浓缩等方法分离出有效成分。
3.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利用超临界流体的高溶解度和渗透能力,将中药有效成分从中药中分离出来。
4.微波辅助提取法:利用微波的加热效应,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释放和分离。
四、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是指将提取出的中药有效成分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如何分析鉴定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如何分析鉴定中药材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效的发挥往往依赖于其中所含的各种化学成分。
准确分析和鉴定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和开发新药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究竟是如何分析鉴定的呢?首先,我们需要对中药材进行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采集的样品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该药材的整体特性。
采集后,要对样品进行清洁、干燥、粉碎等预处理,以便后续的分析操作。
在分析鉴定方法中,色谱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能够有效地分离和检测中药材中的各种化学成分。
它通过将样品溶液注入色谱柱,不同的成分在柱子中的保留时间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然后,通过检测器检测出各成分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GC)则适用于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比如一些精油类成分。
质谱法(MS)在中药材化学成分分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测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和结构信息。
与色谱法联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能够更准确地鉴定化学成分。
除了色谱和质谱法,光谱法也是常用的手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可用于检测具有特定吸收波长的成分。
红外光谱法(IR)能反映出分子的官能团信息,有助于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之前,往往需要进行提取和分离工作。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如水提、醇提等。
提取后的溶液通常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以获得单一的化学成分。
分离方法有萃取法、沉淀法、结晶法等。
对于一些复杂的中药材,可能需要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全面准确地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
同时,还需要结合化学分析和生物活性测定。
例如,通过测定某种化学成分对特定细胞或生物体的作用,来验证其药理活性。
另外,现代的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比如,核磁共振法(NMR)能够提供化合物的详细结构信息;毛细管电泳法(CE)对于带电成分的分离具有独特优势。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一般方法

成分简介
结构上属于苯丙烷衍生物,依C3侧链的结构变 化,可分为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醛、苯丙酸 等类型
10
(2)香豆素类
成分简介
一类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主要性质:由顺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在稀碱溶 液中可水解开环,生成顺邻羟基桂皮酸的盐,加 酸后可环合成原来的内酯。
溶解性:游离:溶于沸水,甲醇、乙醇和乙醚; 成苷:溶于水、甲醇、乙醇
结构特征:环戊烷骈多氢菲甾核 主要性质:水溶液多具有发泡性、溶血 性及鱼毒性
溶解性:苷元:亲脂性溶剂中,如石油 醚、氯仿等,而不溶于 水。
甾体皂苷:一般可溶于水,易 溶于热水、稀醇,不溶或难 溶于石油醚、苯、乙醚等亲 脂性溶剂
18
9、三萜类化合物
成分简介
是一类基本骨架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
LGY
中药化学
2017.3.3
1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石河子大学2药学院
研究对象
中药防病治病的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中含有哪些典型化学成分? 各类型化学成分在中药中如何形成的? 如何从中药中将目标化学成分提取出来? 如何将提取物分离成单体化合物? 如何鉴定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溶解性:能溶于水、乙醇、丙酮、乙酸乙
酯等极性大的溶剂,不溶于石油 醚、氯仿、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 剂,可溶于乙醇与乙醚的混合液。
23
生合成途径
第二节 各类中药化学成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一次代谢产物 每种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维持有机 体正常生存的必需物质,如叶绿 素、糖类、蛋白质、脂类和核酸 等。
二次代谢产物
11
(3)木脂类
成分简介
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的一般程序

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的一般程序
一般在进行提取、分离、精制过程中即可获得对中药化学成分的部分理化性质(如酸碱性、极性、色谱行为及显色反应等)的认识,文献中有关其原植物或亲缘植物成分的记述,进行综合分析,逐渐缩小范围,有针对性的查对文献,初步判断化合物类型。
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一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和内容。
1.化合物的纯度测定
这是鉴定或测定其化学结构的前提。
化合物的纯度测定一般常用各种色谱法,此外,固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其熔点,考察其熔距的大小作为纯度的参考。
液体物质还楞通过测定沸点、沸程、折光率及比重等判断其纯度。
2.物理常数测定
物理常数测定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和比重等。
3.测定分子量、确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最常用的是质谱法。
高分辨质谱法不仅可以给出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还可以直接给出化合物的分子式。
计算出化合物的不饱和度,推测出结构中可能含有的双�I数或环数。
4.结构骨架和官能团的确定
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并解析化合物的有关波谱等,可确定分子的基本骨架以及含有的官能团。
5.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
综合理化分析和各种波谱数据解析结果,推定化合物的分子平面结构。
6.确定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需要情况,测定化合物圆二色谱、旋光谱、NO E谱、2D-NMR谱或进行X线晶体衍射或进行人工合成,推断并确定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常用方法中药化学成分鉴定和结构研究简介第一节提取、分离常用方法中药化学的研究必须从复杂的植物组成成分中提取、分离出单纯成分即单体化合物,才能更好地加以研究和利用,所以提取、分离是中药研究的起点,亦是这一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各种提取方法中药成分的提取常用一些经典方法:1、溶剂法2、水蒸汽蒸馏法3、升华法(一)、溶剂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常见溶剂的表达式:C6H6…………………..苯CHCl3…………………氯仿Et2O…………………...乙醚EtOAC…………………醋酸乙酯MeOH…………………甲醇EtOH…………………...乙醇Me2CO ………………..丙酮n-BuOH……………….正丁醇水有机溶剂常用的提取溶剂●水:水是一种强极性溶剂,主要用于提取亲水性成分—无机盐、糖类、小分子多糖、鞣质、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以及苷类等。
●酸水:提取生物碱及碱性物质。
●碱水:提取酸性物质—有机酸、蒽醌、黄酮、内酯、香豆素以及其它酚酸类成分。
●优点;安全,来源广,便宜。
●缺点:提取物复杂,易霉变,难以过滤。
亲水性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酮三者与水混溶。
●乙醇常用,即可提取水溶性成分,又可提取脂溶性成分。
●优点;提取时间短,效率高、杂质少,不易霉变。
毒性小、来源较方便,价格便宜,可回收使用。
(沸点约70℃左右)●缺点;易燃,安全性差。
亲脂性有机溶剂:●常见有石油醚、苯、氯仿、乙醚、醋酸乙酯等。
●只能提取极性小的脂溶性成分,难以提取水溶性成分。
●特点:大多沸点低,易于挥发,易燃;多数有一定毒性;价格较贵,因此对设备要求较高,注意安全。
●这些溶剂对植物组织穿透性较弱,故提取时间较长。
溶剂提取过程●加溶剂于药材中(需适当粉碎)—扩散—渗透—溶解—达到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动态平衡—滤出—添加新溶剂影响提取的因素●药材的粉碎度●温度●浓度差●时间●药材的干湿程度2、常用的提取方法1)浸渍法●不需加热;浸出率低。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

格较贵 因 对设备要求较高
溶剂提 过程
溶剂于药材中 需适 粉碎 —扩散—渗 —溶解—达到 胞内外溶液浓 动态 衡—滤 —添 溶剂
影响提 的因素
药材的粉碎
温
浓差
时间
药材的 湿程 2 常用的提 方法 1 浸渍法
需热浸率 2 渗漉法
需 热 溶剂 大 时间长
3 煎煮法
水作 溶剂 4 回流提 法
热 提 液难过滤 提 物易发霉
溶剂 极性到高极性依次分别提 中药中化学 分的方法
据“相似相溶的原则”
二 结晶和重结晶法 利用混合物中各 分在溶剂中的溶解
1 结晶的条 浓 需要结晶的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 温 最适温 5 10oC
同来达到分离的方法
2 溶剂的选择 所选择的结晶溶剂 对所需 分热时溶解 大 冷时则小 对杂质热时 溶或热 冷时均易溶
B=Base
R-SO3-B+ + H+
离子交换法的 条 :被分离物质首 应 备离子状态
分离生物碱用强酸性 离子交换树脂
分离酸性 分有强碱性 离子交换树脂
2 酸碱颠倒法 酸性 分 碱 碱液 酸化 沉淀
碱性 分 酸 酸液 碱化 沉淀
适合于酸性和碱性 分的分离
3 铅盐沉淀法
中性 酸铅 能沉淀有机酸 蛋 质 基酸 分外 能沉淀中性皂苷 黄 苷 糖类等
铅 Pb++ + H2S
PbS
五 析法 六 分馏法
七 色谱法 (Chromatography) 柱色谱
2. 离子交换树脂
强酸型
SO3-H+
弱酸型
COO-H+
强碱型 N+(CH3)3·X-
弱碱型 N+HR2·X-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汇总

CH 2OH O OH HO
O
CH 2 O OH OH HO O
OH HO
CH 2OH O O OH HO CH 2OH O O OH HO OH
人参皂甙Rb1
10.其他成分
有机酸 树脂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鞣质 植物色素 油脂和蜡 无机成分 微量元素
溶剂 亲 脂 性 石油醚、 苯、氯仿、 乙醚、乙 酸乙酯 正丁醇 亲 水 性 甲醇、 乙醇 苷
OH
OH
HO
OH
洋地黄毒甙
9.皂苷(saponins)
由螺甾烷类或三萜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低 聚糖苷,前者为甾体皂苷,后者为三萜皂苷。 无色,对粘膜有刺激性,有吸湿性、发泡性和 溶血性。 大多数极性较大,易溶于水、热甲醇和乙 醇,难溶于丙酮、乙醚。皂苷元不溶于水而溶 于石油醚、苯、氯仿等低极性溶剂。有助溶性。
O
石榴皮碱
COOH NH2 赖氨酸
5.复合途径
O
AA-MA
O
COOH CH3 HOOC
NH3 NH2
HOOC
OH
O
O
O
查耳酮、二氢黄酮生成的复合途径
第3节 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
1.预试验的分类
2.预试验的方法
3.预试验供试液的制备
1.预试验的分类
单项预试:重点检查某类成分。 系统预试:全面检查各类成分。
+
第4节 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
1.提取方法
2.分离纯化方法
有效成分已知:检索文献,提取分离。 有效成分未知:溶剂系统提取,配合临床及药 理实验,追踪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1.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2)水蒸气蒸馏法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4)其他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黄峰中药学 2110948107摘要: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程序做一个综述,并对所涉及的色谱法、光谱法等在结构鉴定中的运用做一个具体探讨。
关键词:化学成分;结构鉴定;色谱法;光谱法前言中医药现代化是当今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和中医药领域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药中发挥各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如其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认知不仅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基础,也是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
从中药中经过提取、分离、精制得到的有效成分,运用各种物理或化学的科学技术鉴定或测定其化学结构,才能为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研制提供必要的依据。
因此,研究清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步骤。
因此,研究清楚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建步骤。
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做一个综述,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对中药未知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探索。
1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般程序1.1纯度检测在进行有效成分的结构研究之前,必须对该成分的纯度进行检验,以确定其为单体化学成分,这是鉴定或测定化学结构的前提。
一般常用各种色谱法进行纯度检测,此外,固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其熔点,考察其熔距的大小作为纯度的参考[1]。
液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沸点、沸程、折光率及比重等判断其纯度[2]。
对已知物质来说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物质,如其比旋度与文献数据相同,则表明其已是或接近纯品。
用于纯度检测的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和比重等的测定。
固体纯物质的熔点,其熔距应在0.5度~1.0度的范围内,如熔距过大,则可能存在杂质,应进一步精制或另用不同的溶剂进行重结晶,直至熔点恒定为止。
液体物质可测定其沸点。
液体纯物质应有恒定的沸点,除高沸点物质外,其沸程不应超过5度的范围。
此外,液体纯物质还应有恒定的折光率及比重。
比旋度也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常数。
中药的有效成分多为光学活性物质,故无论是已知还是未知物,在鉴定化学结构时皆应测其比旋度。
在用各种色谱法如薄层色谱、纸色谱、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纯度检验。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检验,因为仅用一种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可能不一定能够分开所有化合物,其结论常会出现偏差。
在用硅胶薄层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时,最好使用正相和反相薄层或色谱柱同时进行检验,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一般样品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或谱峰结晶样品的熔距为0.5~1.0度,液体样品的沸程在5度以内,即认为是较纯的单体化学成分,可用于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测定。
1.2化和物结构类型确定判断未知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或结构类型,如确定其母核结构是否为黄酮或者醌类等,可以帮助我们较为容易的认识化合物的波谱谱图,是进行化合物结构解析前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判断化合物基本骨架前,可先进行分子式的确定,目前最常用的是质谱法[3]。
高分辨率质谱法不仅可给出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还可以直接给出化合物的分子式。
如青蒿素[4]的HR-MS谱中,分子离子峰为m/z 282.1472,可计算出其分子式为C25H22O5。
也可通过质谱中出现的同位素峰的强度推定化合物的分子式。
有时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不稳定,难以用HR-MS谱测出,为确定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式,需要进行元素定性分析,检查含有哪几种元素,并测定各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百分含量,从而求出化合物的实验式。
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目前多用自动元素分析仪测定,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
得到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后,还要进一步用场解吸质谱、快原子轰击质谱或制备衍生物再测定其质谱等方法测定它的分子量,以求得化合物的分子式。
在确定了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式后,就可以进行分子结构骨架和官能团的确定。
判断未知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或结构类型。
除了用波谱测定推断结构类型(如红外光谱测定官能团)外,由于同科、同属生物常含有相同或类似的化合物,应对文献中有关其原生物或近缘生物成分的报道进行调查,以此作为依据做一个母核的初步判断。
并且,在进行提取、分离、精制过程中可获得对该化合物的部分理化性质(如酸碱性、极性、色谱行为及显色反应等)的认识,两者结合为判断该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或结构类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5]。
1.3化合物结构的确定主要是通过波谱解析得到其结构,另外,通过一定的依据判断其可能为已知化合物时(如前面进行的母核测定等),在有对照品的情况下,最好用对照品同时进行熔点、混合熔点、色谱和红外光谱对照。
如果样品与对照品的熔点相同,混合熔点不降低,色谱中的Rf值相同,IR谱相同,则可判定样品与对照品为同一化合物[6]。
若无对照品,则应多做些数据,或制备衍生物与文献数据核对。
如果欲鉴定的化合物为文献未记载的物质时,应测定该化合物及衍生物的各种波谱并进行必要的化学反应以确定其化学结构。
此时如已推测出该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则应充分查找有关该结构类型、结构确定的最新文献。
此外,考察它们的生物合成途径也有助于确定其化学结构。
值得提及的是近代各种波谱法,在鉴定或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对主要三个步骤里涉及到的方法做一个介绍。
2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所涉及的方法介绍2.1纯度检测方法目前未知化合物纯度的测定多用薄层色谱,熔点测定作为固体未知物的纯度检测方法,也可以排除其他化合物的干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进行化合物进行波谱、光谱的结构研究。
由于我们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多为固体晶体物质,这里作为一种知识的介绍,主要对固体物质熔点测定用于未知化合物的纯度检测做一个介绍。
固体物质熔点测定:据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VII介绍,固体物质的熔点测定分为3个类型物质分别进行测定,三者分别是[7]:第一,测定固体易粉碎的物质,我们分离得到的物质主要是这部分,这里主要对这部分物质的熔点测定进行介绍;第二,测定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如脂肪、脂肪酸、石蜡等);第三,测定凡士林或其他物质。
2.1.1熔点测定基本原理熔点定义:一个大气压下固体化合物固相与液相平衡时的温度。
这时固相和液相的蒸汽压相等。
每种纯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压力下,从初熔到全熔(该范围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
熔点是鉴定固体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物理常数,也是化合物纯度的判断标准。
当化合物中混有杂质时,熔程较长,熔点降低。
纯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一致的[8]。
2.1.2测定熔点的方法[9]1)经典方法(提勒管法),记载于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VII,但较为繁琐,目前用的较少,具体操作如下:将试样装入熔点管中,将干燥的粉末试样在表面皿上堆成小堆,将熔点管的开口端插入试样中,装取少量粉末。
然后把熔点管竖立起来,在桌面上顿几下,使样品掉入管底。
这样反复取样多次,最后使熔点管从一根长约40~50 cm高底玻璃管中掉到表面皿上,多重复几次,使样品粉末紧密堆积在毛细管底部。
为使测量结果准确,样品一定要研地很细,填充要均匀且紧密。
载热体一般称为浴液,根据所测物质地熔点选择。
一般用液体石蜡,硫酸,硅油等。
毛细管中的样品应位于温度计水银球的中部,可用乳胶圈捆好贴实(胶圈不要浸入溶液中),用有缺口的木塞作支撑套入温度计放到提勒管中,并使水银球处在提勒管的两叉口之间。
加热,载热体被加热后在管内呈对流循环,使温度变化比较均匀。
在测定已知熔点的样品时,可先以较快速度加热,在距离熔点15~20℃时,应以每分钟1~2 ℃的速度加热,直到测出熔程。
在测定未知熔点的样品时,应先粗测熔点范围,再如上述方法细测。
测定时,应观察和记录样品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初熔)和固体完全消失时(全溶)的温度读数,所的数据即为该物质的熔程。
还要观察和记录再加热过程中是否有萎缩、变色、发泡、升华及炭化现象,熔点测定至少要有两次重复数据,每一次都要用新毛细管重新装入样品。
2)显微熔点仪测定熔点(微量熔点测定法):该类仪器型号较多,共同特点是使用样品量少(2~3颗小结晶),可观察晶体再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能测量室温到300℃样品的熔点,其具体操作如下:取两片干净且干燥的盖玻片将样品夹在中间,用手将样品撵碎,放在载玻片上将样品送入加热平台上,用手柄调节显微镜高度,直至可以清楚的看到晶体。
打开控制器上加热开关,调节旋钮I和II使调节器上电压达到100,先让仪器快速升温,待温度升至距样品熔点值约差20℃左右时放慢速加热速度,控制温度上升速度为每分钟2℃左右。
当样品结晶棱角开始变圆时,表示熔化已开始,结晶形状完全消失表示熔化已经完成,记录熔程。
测毕停止加热,稍冷,用镊子取出载玻片,将装有样品的盖薄片放在小烧杯中,将散热片放在加热台上,使其快速冷却,以便再次测试用。
使用仪器前必须仔细阅读使用指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2.2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方法2.2.1 IR光谱[10]红外光波波长位于可见光波和微波波长之间(0.75~1000um)。
其中,近红外光区在0.8~2.5um(12500~4000cm-1)、中红外光区位于 2.5~25um (4000~400cm-1)和远红外区25~1000um(400~25cm-1)。
相应地有近红外光谱、中红外光谱和远红外光谱。
近红外区用于含有与C、N、O等原子相连基团化合物的定量,远红外区主要用于无机化合物研究等。
红外光谱主要是利用中红外光区(4000~400cm-1)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测中的应用(1)鉴定是否为某已知成分红外光谱用于官能团测定较为普遍,测得的光谱与标准物质对照,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图谱完全相同则为同一化合物(光学异构体或同系物除外)。
与标准图谱进行核对,如Sadtler标准光谱等,图谱完全相同为同一化合物(光学异构体或同系物除外)。
但要注意所用的仪器是否相同,测绘条件(如检品的物理状态,浓度及使用的溶剂)是否相同,这些条件都会影响红外图谱的差别。
(2)检验反应是否进行,某些基团是否引入或消去(3)化合物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立体构象的研究如化合物CH3HC=CHCH3具有顺式与反式两种构型,这两种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1000~650cm-1区域内有显著不同,顺式的=CH在~690cm-1出现吸收峰(s),反式在~970cm-1出现吸收峰(vs)。
(4)对于未知样品,通过根据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强和峰形,判断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的官能团,从而为未知物的结构鉴定提供有价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