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新材料进展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慢性伤口是指伤口愈合困难,病程长且容易反复发作的伤口。
慢性伤口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护理过程,旨在促进伤口愈合和减轻患者痛苦。
近年来,关于慢性伤口护理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
新进展包括了伤口清洁和湿润疗法。
传统的伤口清洁方法是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伤口,但研究发现,使用含氯己定的清洁剂清洗伤口可以更有效地去除坏死组织和细菌,提高伤口愈合速度。
湿润疗法也被证实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湿润环境可以保持伤口表面的水分,预防干燥和结痂,同时还可以提供适当的温度和pH值,加速新生肌肤的形成。
慢性伤口护理中的给药方式也有一些新的进展。
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使用外用药膏或药水涂抹在伤口表面,但这种方式存在着药物无法充分渗透到伤口底部的问题。
最近,一种名为纳米胶束的给药系统被引入慢性伤口护理中。
纳米胶束是由磷脂、聚合物和药物组成的微小颗粒,可以在伤口表面形成稳定的药物释放系统,使药物能够持续释放并渗透到伤口底部,提高疗效。
创面覆盖材料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传统的伤口覆盖材料主要是绷带和敷料,但这些材料存在着吸水性不够好、易堆积细菌和易伤害新生肉芽组织等问题。
最近,石墨烯被应用到慢性伤口护理中。
石墨烯是一种单层碳原子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研究发现,使用石墨烯覆盖慢性伤口表面可以提高伤口愈合速度,并且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吸收和释放水分的能力,减少了伤口周围的湿疹和肿胀。
关于慢性伤口护理的教育和管理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传统的慢性伤口护理教育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培训或手册教学,但这种方式存在着时间和地点限制,难以达到全面的教育效果。
最近,一些新的教育工具被引入慢性伤口护理中,如电子学习模块和手机应用程序。
这些工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教育方式。
慢性伤口护理的管理也得到了重视。
通过建立慢性伤口护理团队和制定标准化护理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慢性伤口是指愈合过程缓慢和/或出现复发的伤口。
这类伤口常见于糖尿病、静脉溃疡、动脉疾病、压疮等疾病。
慢性伤口的护理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关于慢性伤口护理方面有一些新的进展,如促进伤口愈合的新技术、新药物的应用、多学科合作的团队模式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新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近年来新的促进伤口愈合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物源性材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使用胶原蛋白制成的生物膜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促使伤口愈合。
一些新型的促进血管生成的生物因子、生长因子也被应用于慢性伤口的治疗中。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慢性伤口的治愈率大大提高。
新的药物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也受到了关注。
一些外用药物如氧化锌膏、利多卡因喷雾等可以帮助降低伤口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
一些口服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也可以加速伤口愈合。
这些新药物的应用为慢性伤口的护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多学科合作的团队模式也成为慢性伤口护理的新趋势。
由于慢性伤口往往伴随多种病理生理变化,单一学科的护理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是解决慢性伤口护理问题的关键。
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等都可能参与到慢性伤口护理团队中,共同制订并执行护理计划。
未来慢性伤口护理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生物材料、药物将不断推出,为慢性伤口护理提供更多的选择。
随着人们对慢性伤口护理的认识的不断提高,慢性伤口护理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
对于伤口愈合机制的研究以及基因治疗的应用都是未来慢性伤口护理的研究方向之一。
慢性伤口护理团队的合作模式将更加完善,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为慢性伤口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慢性伤口是指伤口愈合过程缓慢或迟迟不愈合的伤口,通常是指超过4周甚至更长时间的伤口。
慢性伤口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护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伤口治疗的深入研究,慢性伤口护理领域也迎来了新的进展。
一、创面清洁与护理创面清洁是慢性伤口护理的基础,有效的清洁能够减少伤口感染的风险,促进伤口愈合。
在传统的慢性伤口清洁方法上,一直使用的是生理盐水和碘酒。
近年来一项研究表明,使用无菌水清洗伤口比使用生理盐水更有益于伤口愈合。
因为无菌水不仅可以清洁伤口,还能在伤口上形成保护性的湿润环境,有利于伤口愈合。
抗菌剂在慢性伤口护理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方法是使用碘酒来消毒伤口,但是新的研究表明使用聚六亚甲基胍碘溶液(PHMB)能够更好地清除伤口内的细菌和减少感染的风险。
PHMB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且对人体组织几乎没有伤害。
使用PHMB清洁剂能够更有效地清除伤口内的细菌,促进伤口愈合。
二、应用新型敷料材料敷料是慢性伤口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保护伤口、吸收渗出液和促进伤口愈合。
近年来,新型敷料材料的出现使得慢性伤口治疗取得了新的突破。
1. 水胶体敷料:水胶体敷料是一种由聚醚型弹性体制备而成的非粘连性敷料。
它具有很好的渗透性和吸收能力,能够迅速吸收伤口中的渗出液,形成凝胶状态并稳定伤口环境。
研究表明,水胶体敷料较传统敷料更能有效地清除伤口感染,并促进伤口的提前愈合。
2. 抗菌敷料:抗菌敷料是一种具有杀菌功能的敷料。
传统的抗菌敷料大多是添加抗生素或抗菌剂,但是这些敷料在长期使用时可能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抗菌敷料——纳米银敷料开始被广泛应用。
纳米银材料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不易导致细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在慢性伤口护理中使用纳米银敷料能够更好地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通过负压作用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
它通过在伤口周围建立负压环境,吸引伤口渗出液和血液流入引流管,实现伤口的引流和清洁。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和护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对慢性伤口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慢性伤口是指愈合时间较长,甚至长期未能愈合的伤口,如糖尿病足溃疡、压疮、静脉溃疡等。
这类伤口由于伤口面积大,组织缺血缺氧,微生物易滋生等特点,治疗难度较大。
因此,慢性伤口护理的新进展需要不断更新和探索,以提高慢性伤口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局部治疗方面局部治疗是慢性伤口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采用适当的药品和方法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感染。
近年来,溶脂酶、激素、生长因子等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伤口治疗中,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作用,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
另外,新型的创面敷料如蜡质敷料、渗透性敷料、多孔敷料等也被逐渐应用于慢性伤口治疗中,这些敷料能够透气、吸收渗出液、保持局部温度和湿度等,有利于伤口愈合。
慢性伤口的治疗不仅局限于创面护理,全身治疗也非常重要。
例如,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需要控制细胞膜的高血糖,改善微循环,预防感染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
3.综合性护理方面慢性伤口治疗涉及到伤口处的创面护理、身体护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应该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案,以促进伤口愈合的同时,维护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二、慢性伤口护理的注意事项1.定期更换敷料敷料的定时更换是慢性伤口治疗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避免敷料斑积、过期、脱落等情况。
对于不同类型的伤口,更换敷料的频次也不同,严密跟踪每次换药的效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2.注意创面清洁和消毒创面清洗和消毒是保持伤口舒适、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需要根据伤口类型、清洗水的温度和含量、消毒药物的种类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消毒方法。
3.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营养不良会影响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给与患者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和膳食干预是慢性伤口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有助于创面愈合。
4.定期观察伤口状况慢性伤口治疗需要严格观察患者的伤口状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合理管理创面,预防创面恶化。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慢性伤口是指愈合速度较慢的创伤或溃疡,常见的包括糖尿病足溃疡、静脉溃疡、压疮等。
由于疾病本身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局部血液循环不佳、感染、炎症等因素,使得慢性伤口难以愈合。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纱布敷料、抗生素、清创等,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慢性伤口护理领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下面将以糖尿病足溃疡为例,介绍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愈合速度较慢,容易发生感染和坏死。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创、抗感染和敷料更换,但是长期护理往往无法完全愈合,容易反复发作。
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新的敷料材料被广泛用于慢性伤口的护理。
传统的纱布敷料往往粘连于伤口表面,不利于愈合。
而新的敷料材料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湿敷效果,可以保持伤口湿润,加速愈合。
一种常用的敷料材料是生物活性蛋白敷料,其富含胶原蛋白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促进伤口上皮化、减少炎症反应和刺激修复细胞增殖。
新的溃疡清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清创方法主要是利用手术刀或清创剂进行物理清创,但是容易损伤正常组织和导致溃疡再发。
而新的清创技术包括超声清创、负压引流等,可以有效去除坏死组织和减少创面的感染。
负压引流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清创技术,通过负压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减少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清创方法相比,负压引流可以显著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感染和坏死的发生。
新的治疗方法也包括生物技术的应用。
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生物技术主要是通过应用生物制剂,如生长因子、干细胞和胶原蛋白等,来促进伤口的愈合。
生长因子是一种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重要物质,可以促进血管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
干细胞则可以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参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胶原蛋白是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支撑和保护,促进组织修复。
这些生物制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局部注射、皮下植入等方式进行使用,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慢性伤口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口,通常需要长期的护理和治疗。
过去几十年来,人们对于慢性伤口的护理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新的进展不断涌现。
这些新进展包括使用新型敷料、利用生物学技术、植入生物材料、进行新型手术等等。
本文将介绍慢性伤口护理的新进展。
1. 使用新型敷料敷料是一种可以覆盖在伤口上的材料。
传统的敷料通常是棉纱、纱布等材料,这些材料对于慢性伤口的愈合效果不佳。
现在,新型敷料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新型敷料包括硅胶、聚酯薄膜、水基胶、压力敷料、炭素敷料等等。
这些敷料具有吸收分泌物、保持湿润、缓解疼痛、促进愈合等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慢性伤口的愈合速度。
2. 利用生物学技术利用生物学技术也是治疗慢性伤口的一种新方法。
生物学技术包括利用细胞培养、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愈合。
例如,干细胞治疗可以使用患者自身的干细胞培养出新的组织,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
3. 植入生物材料植入生物材料也是慢性伤口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生物材料可以用来填补慢性伤口中的空洞或缺陷,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
生物材料可以来自于人类或动物的组织,也可以是合成的材料。
例如,使用合成的玻璃或陶瓷材料可以促进骨骼的再生和修复。
4. 进行新型手术新型手术也可以帮助治愈慢性伤口。
例如,创伤修复手术可以帮助修复组织和器官,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
相比于传统手术,创伤修复手术可以更加精准地修复组织和器官,缩短患者的康复期。
总之,慢性伤口的护理和治疗正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新型敷料、生物学技术、植入生物材料以及新型手术等方法的出现,为慢性伤口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慢性伤口的治疗将会更加有效、更加便捷。
新型生物材料在创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生物材料在创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在医学领域,创伤修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生物材料的出现为创伤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突破。
这些材料凭借其独特的性能和优势,正在逐渐改变创伤治疗的方式和效果。
创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等多个环节。
传统的创伤修复方法往往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愈合时间长、容易形成疤痕、感染风险高等。
而新型生物材料的应用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其中,纳米材料在创伤修复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
例如,纳米银粒子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能够有效地抑制创伤部位的细菌感染。
同时,纳米纤维材料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为细胞的生长和迁移提供良好的支架,促进创伤的愈合。
生物活性玻璃也是一种重要的新型生物材料。
它能够与周围组织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有助于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离子,如硅、钙等。
这些离子可以刺激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加速创伤的修复过程。
此外,生物活性玻璃还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在骨创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胶原蛋白基生物材料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胶原蛋白是人体组织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通过对胶原蛋白进行改性和加工,可以制备出各种形态的生物材料,如薄膜、海绵、凝胶等。
这些材料能够为创伤部位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护,同时促进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除了上述材料,水凝胶在创伤修复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水凝胶具有高含水量,能够保持创伤部位的湿润环境,有利于细胞的存活和生长。
同时,水凝胶可以负载药物、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实现对创伤的协同治疗。
例如,负载有抗生素的水凝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创伤感染;负载有生长因子的水凝胶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创伤的愈合。
在新型生物材料的研究中,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研究人员需要对材料进行全面的生物学评价,包括细胞毒性、免疫反应、血液相容性等方面的测试,以确保材料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慢性伤口是指需要超过4周时间才能愈合的创伤。
这种创伤可能来自于手术伤口、溃疡、烧伤等。
慢性伤口愈合困难是因为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包括感染、缺血、疼痛、炎症、组织损伤等。
慢性伤口的护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针对具体伤口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处理。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慢性伤口护理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慢性伤口的愈合速度可以通过使用新型敷料来加速。
传统的敷料主要是用于吸收伤口分泌物,起到保护作用。
而新型敷料则更加注重促进伤口愈合的过程。
胶原蛋白或者血小板单位敷料可以释放出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和再生,加速伤口愈合。
生物活性敷料也可以用于慢性伤口的治疗,比如胶原蛋白基质敷料和脂质载体敷料。
这些敷料可以提供适当的物理环境,促进伤口康复。
还有一些新型敷料可以通过释放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来抑制感染,从而加速伤口愈合。
新型护理方法日益成熟,能够更好地处理慢性伤口的困难。
负压封闭引流(NPWT)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伤口护理中。
负压封闭引流通过在伤口周围施加负压,促进伤口愈合。
它可以减少创伤表面的感染机会,促进组织增生和修复。
负压封闭引流还可以减少伤口周围的水肿和渗出液,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伤口康复。
慢性伤口护理中越来越注重综合治疗。
传统的伤口护理主要着重于局部伤口处理,而忽视了全身治疗的重要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身治疗对于慢性伤口的愈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身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改善循环和抗炎治疗等。
研究发现,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患者愈合速度明显较慢。
对于存在炎症反应的患者,使用抗炎药物可以改善伤口愈合的情况。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慢性伤口的治疗还可以利用干细胞技术。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
研究人员经过实验证明,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慢性伤口的修复和愈合。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皮肤细胞,填补创面,促进皮肤愈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新材料进展人体正常组织在损伤后的恢复组织解剖与功能完整性是一个及时有序的连续过程。
临床上根据愈合时间的长短把创面分为急性创面与慢性创面。
在慢性创面中,机体正常的愈合过程受到干扰,时间延长,最终导致解剖和功能上的缺陷,由于没有确切的时间分界,而且创面的病因,大小,部位以及患者的生理条件等的不同,愈合时间常有变化,一般认为长达6周~8周尚未愈合的创面可称作慢性创面[1]。
我国慢性创面在外科住院病人中占1.5%-3.0%,估计每年因治疗各种慢性创面而住院的患者约为100-150万人,加上由于各种大手术导致的创伤,估计全国每年需要进行创面治疗的患者大约在1000-2000万人左右。
慢性创面的治疗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结果往往不如人愿,因此对于慢性创面的治疗急需要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材料的应用。
1 慢性创面的病理生理1.1 细菌负荷慢性创面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大量的细菌在创面增殖,这可能与创面长期的血运障碍,氧气供应减少有关,而这种细菌定殖过程成为细菌负荷 [2]。
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无论感染的细菌为何种类型,只要组织中微生物数目到达或超过106/g就会明显影响创面组织的愈合。
而细菌负荷又会给创面带来感染,从而加重创面的难愈程度。
目前对于大量细菌或者其它微生物存在时,创面愈合过程受损的具体机制仍不甚了解,一些人认为生物膜的存在可能是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之一[3]。
1.2 缺氧慢性创面往往合并局创面组织的供血不足,如糖尿病足,压力性溃疡等,从而导致创面组织的缺氧,这可能是慢性创面形成的早期启动因素之一,缺氧会损伤人体对于细菌正常的抵抗系统,从而增加机体对于感染的易感性[4]。
可以看出缺氧和感染是恶性循环的,两者共同引起并加剧了慢性创面的发生发展。
1.3 创面细胞的改变创面的正常愈合过程需要经历几个确定的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塑型期,但慢性创面的愈合似乎没有确定的时间框架。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慢性创面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从而损害了其增殖、迁移能力。
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是由不同细胞分泌的小多肽物质,细胞因子可以刺激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是炎性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化学趋化性物质,因而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而在慢性创面,创面细胞对于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反应性降低,从而影响了创面的愈合。
1.4 创面角质细胞迁移创面上皮化是愈合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残存在表皮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是上皮化的主要源泉。
这些细胞对于损伤反应产生一系列功能变化:分离、迁移、增殖、分化和分层,损坏任何一个步骤都会影响上皮化的形成。
慢性创面中上皮化受损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上皮化损害到什么程度将会对愈合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创面中也是不同的。
因此缺乏上皮化不应是角质形成细胞有丝分裂的损害所致。
事实上这些细胞并没有迁移越过良好的肉芽组织,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压力性溃疡通常缺乏结缔组织基质.但一旦有良好的肉芽组织,上皮化是不困难的。
1.5 其它因素如生长因子捕获(这是关于慢性创面愈合机制的一种假说,即某些大分子甚至生长因子被限定在或“捕获”入组织中,导致创面愈合的某些关键性因子失活或分布异常),基质蛋白减少,部分蛋白降解酶活性增加等等。
2 慢性创面的分类慢性创面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可以大概分为六类(表1所示),其中压力性溃疡,静脉性溃疡和糖尿病性溃疡时最常见的三种。
表1 慢性创面分类3 慢性创面的治疗对于慢性创面的治疗,既要具备创面修复的条件(良好的全身和局部条件,病因的调理,全身良好的营养状况等),又要具备创面修复的局部环境(创面修复需要的基本物质及微循环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因此,治疗慢性创面需要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法,需要多方位考虑,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如下所述。
3.1 外科学治疗对于慢性创面而言,外科治疗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清创是外科治疗的开始,所以清创的时机以及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慢性创面类型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清创办法。
如果创面表面覆盖了失去活性的物质,在颜色上变为黑色或棕色,就形成了焦痂。
焦痂通常较韧和较坚硬,其表现为干瘪的表皮,并且伴随真皮和皮下组织缺乏血流供应。
这种坏死组织是肉芽形成和创面愈合的重要障碍。
所以清创是应尽可能将焦痂清除,当然焦痂并不是一夜形成的,应当小心创面内的颜色改变,一般为黄色,继而灰色,最后黑色。
黄色和灰色的组织一般提示脱落的组织或坏死的蛋白物质,如胶原、纤维蛋白和弹力蛋白。
有时在清除黑色组织后显现出黄色,这表明创面在缓慢进展,如静脉小腿溃疡。
顽固的黄色组织是由无血管的脂肪、胶原、纤维蛋白和含有白细胞的渗出物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创面在愈合过程中的健康颜色是红色,牛肉般的红色创面一般表示健康的肉芽基底并且有适当的动脉血管供应。
清创术方法的选择基于患者的条件、时机、组织特性、疼痛、渗出、感染、费用以及总体目标。
当临床上没有必要进行立即引流或清除失活组织时,可选择机械性、酶类或自溶性清创技术。
考虑整体情况,如果需要立即进行清创术的情况存在,例如进展性的蜂窝织炎、脓肿或败血症者,应该立即进行锐性清创或外科清创。
清创术方法可以分为两组:选择性清创术和非选择性清创术。
选择性清创术只是涉及到清除坏死组织,包括锐性、外科、酶类和自溶性清创术。
锐性清创术只包括清除死亡的物质,而不触动有活性的组织。
锐性清创术不仅从创面上清除失活的物质,而且使得慢性不愈性溃疡转变为急性的、可愈的创面,准备进入正常愈合步骤。
对合并有败血症、蜂窝织炎、糖尿病或有免疫抑制的患者可以选择锐性清创术。
外科清创术是为了阻止感染进展、脓肿引流、获取组织培养,或清除坏死的或有感染的组织(包括骨骼),需要立即或紧急的外科清创术。
酶类和化学清创术是指对创面的一些特异性的坏死组织进行选择性降解,如蛋白、纤维蛋白和胶原。
化学清创术不太积极并且较为缓慢,较为典型的是用于脱落的组织和焦痂,通常用于较大的全层皮肤创面和有中等量坏死组织的溃疡。
自溶清创术是指应用自身酶类消化失活组织。
自溶清创术较其他方法用时更长,但一般不产生疼痛。
非选择性清创术是清除失活和有活性的组织,主要是创面换药治疗。
如何选择正确的清创术需要对患者及创面做出正确的评估,如创面血供的评估,潜在疾病、营养状况以及用药情况的评估,创面渗出物及位置的评估,创面感染情况的评估等等,根据评估的结果选择正确的清创方法。
3.2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 AC)又称真空辅助闭合疗法,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促进创面愈合的前沿技术。
该技术是将吸引装置与特殊的伤口敷料连接后,使伤口保持在负压状态,可以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减少细菌定植和繁殖,保持伤口环境湿润,从而达到治疗创面的目的。
V AC在慢性创面中应用目的是获得清洁、新鲜的肉芽床,为用皮片、皮瓣覆盖创造条件;在急性创面中应用则是缩小创面,获得足量的肉芽组织,用简单的皮片覆盖或直接缝合.也可使小而浅在的创面直接达到愈合。
1993年, Fleischmann[5]首次将V AC 技术应用于四肢软组织创面的治疗,通过对152例开放性骨折中的15例采用V AC治疗,结果发现这15例创面水肿消退明显,肉芽生长显著,且感染率极低,从而使该技术很快应用于临床。
后来Morykwas[6]通过动物实验证实V AC能够促进创面组织的肉芽组织生长,降低感染率,从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随后,Mullner[7]等通过临床观察,报告了V AC应用于褥疮,慢性创面等的治疗经验,从而使V AC的使用指征进一步扩大。
国内的许多学者[8-11]通过大量的实验进一步来阐明V AC促进创面愈合的机理,如促进创面组织毛细血管生长,提高慢性刨面创周组织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上调急性创面伤口周围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剂和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剂受体的表达来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从而进一步指导VAC在临床慢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VAC在临床中应用时应注意其适应症,如严重软组织挫伤,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者,急性骨髓炎需要开窗者,关节腔感染需要引流者,体表脓肿和化脓性感染者等[12]。
使用中应注意联合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当吸引管道在连续负压吸引后发生塌陷或因漏气导致负压丢失,应及时更新管道或重新封闭,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定期更换生物膜,防止生物膜作用减弱从而影响创面愈合;注意加强患者营养,防止发生负氮平衡等。
在临床中合理的应用V AC可以通过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减少感染,抑制创面细菌生长,促进各种生长因子的表达等作用而起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3.3 敷料治疗皮肤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止为生物入侵的屏障,当皮肤受到损伤形成创面的时候,就需要恢复和重建皮肤的功能,敷料治疗就是为机体提供一个性能优良的创面覆盖物可暂时起到皮肤屏障功能的部分作用,提供一个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等待创面上皮化或过渡到重建永久性皮肤屏障。
随着人们对创面治疗需求的提升和科技的发展,创面敷料产品呈现多样化、专业化的趋势,根据不同创面类型、创面愈合阶段和创面部位开发出不同的产品,如慢性创面敷料产品、针对高渗出创面的治疗产品、解决感染问题的创面保护产品、用于急救的创面护理产品、解决愈后瘢痕问题的创面护理产品等等,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创面的临床治疗与康复水平。
敷料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而敷料根据材料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根据敷料的性质可分为:水胶体和水凝胶敷料、可吸收敷料、含药性敷料;根据敷料的功能可分为:吸液敷料、不粘敷料,封闭与半封闭敷料;根据结构可分为:膜片性、网状、海绵状、单层、复层。
传统辅料如纱布,棉垫等是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敷料,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其对创面有保护作用,但一般不认为它对创面的愈合有促进作用,且传统敷料具有吸收能力有限,细菌容易穿透,黏着伤口使更换敷料时损伤创面等方面的缺点,新型敷料的产生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敷料的问题,现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新型敷料。
银离子敷料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在眼里,金属银是一种惰性金属,但是在与皮肤上的水分以及伤口渗出液接触后,银离子可被释放出来,在与伤口上的细菌接触时,它可以与细菌发生化学反应,这个反应使酶蛋白沉淀而失去活性,使病原细菌的呼吸代谢被迫终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因而得到抑制。
银离子也可以与DNA和RNA结合,阻止它们的复制。
文献的研究证明银离子可以通过与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结合而使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失去活性。
由于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在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它的破坏使细胞内的磷酸盐、谷氨酰胺以及其它一些重要的氧分流失,因而破坏了细菌细胞的繁殖。
由于银离子有很强的抗菌性能,这种材料可以用于含有大量细菌并且具有高渗出液的伤口护理,其与水分接触后,银离子很容易被“活化”。
水化胶敷料中加入含银化合物,与水分接触后释放出银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