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城市交通系统和城市用地布局的规划理念

合集下载

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城:一个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典范案例

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城:一个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典范案例

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城:一个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典范案例皇家海港城鸟瞰图皇家海港城更新项目从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这三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诠释,并从城市功能、交通脉络、资源利用和蓝绿体系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同时,通过有效的实施管理,现阶段的实施成果和最初制定的环境目标的匹配度较高。

对于如何将原有工业港口区更新改造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区,皇家海港城项目从理念、策略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1. 城市可持续更新理念Conception of Sustainable Urban Regenration皇家海港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区的东北区,横跨北部Hjorthagen地区和南部的Loudden地区,距离城市中心区仅3.5公里,是整个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

这个地区原来是斯德哥尔摩市最大的工业港口区,建有工业配套设施和居民区。

斯德哥尔摩的城市更新项目分布图作为斯德哥尔摩2030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家海港城将规划新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港口将被建造成现代化的港口码头,天然气工业区也将被建设成为拥有博物馆、学校和图书馆的城市公共区域。

整个项目占地236公顷,预计于2030年完成,届时将建成住宅12000套,新建6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创造35000个新的工作机会。

目前完工的区域是Hjorthagen地区北部新的住宅区,第一批居民已于2012年入住。

皇家海港城新规划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瑞典有着深厚的基础,在能源和环境技术的有效利用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以哈默比湖城为代表的可持续城区的实践成果可圈可点,在此经验基础上,皇家海港城雄心勃勃,提出“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城区(a world-class environmental urban district)”的发展目标。

这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意图彰显瑞典在城市和环境领域的先进地位,为瑞典环境技术保障广阔的市场,并促进城市和建筑建设中创新科技的发展。

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

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

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关于《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快。

空间规划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斯德哥尔摩在2010年荣膺首个“欧洲绿色之都”称号,其城市空间结构和规划策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斯德哥尔摩的生态城市建设经历了城市人口增长、居民环境意识觉醒、树立更新式发展理念和当选生态城市典范四个阶段。

本文从分析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出发,将其空间规划特征主要归纳为三点:首先,在保护自然地形格局的基础上,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规划,形成了星形绿楔引导的自然开放空间结构,并建立了层次丰富的公园体系,将自然空间渗透至市区,遏制了城市的无序蔓延,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居民休闲空间;其次,有预见性地规划了放射状的交通廊道,城市建成区沿轨道线路有序扩张,促使城郊形成了星座状的新城组团布局,便利的公交使城市更加适宜步行交通;最后,发展紧凑的更新式生态社区,注重环保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完成了包括世界生态社区典范“哈马碧生态城”在内的一系列工业棕地改造,保证了城市在有限存量空间内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为保证空间规划符合民意及各项举措顺利实施,规划部门采取了先进的规划方法和政策支持:私人组织、公共机构和公民广泛参与到城市综合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简化行政和规划程序,将规划与城市的动态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的结合,实现了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把控。

斯德哥尔摩将良好的环境、优质的生活与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经验和启示,可以作为我国生态城市空间建设的他山之石,持续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确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规划的首要任务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

在19世纪以前,城市空间大多拘泥于形体化规划,没有真正考虑居民需求和环境效益。

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中心规划设计探析

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中心规划设计探析

成存海水中道游的龟 彤态 在中国又化里 龟是 一 种长寿,生有力强的生物,也是温顺
概 况
1 1背景 .
2 2中国茶楼 、中国花 园、 中国丰设 计 寸
整体 方赛 的构 思王 要遵 循 肋调 警体 , 宠
止个性”的厚则
分别突出中国茶楼.中
规 划 在 每
瑞 费 / 类 发展 与和 平 茸含 会 拟 在 瑞典 首 国 花 园 中国 村 的概 悫 的 叫 、
的 带 报 据这 定 位 规 划辫 小 岛作为 十睾观 塑 休 月杠 现芏 全 把握 . 结昌 自崮 Ⅱ 化 重点对 中 剖 林 巾
示着中国和瑞典友谊韵发展
} 瘦 导进 行 馥 。 ,
1 区位与 现状分 析 2
" 荣 楼, 巾
在 中 十 与 接待 酒 店 、 展 览 中” z 司南 】
文 化 安流 的 纽带
不 吴有鲜 特祉,而且具有传统建筑的神 中 林又 桔 玄 妙 ; 中国 展示 中国 北 万 民居 的 大 气
瑞典具有良好的和平声誉 而中国白 义 韵 中国茶楼着重展示 国暂 文化的九窘 勺 化强调人与 自然的平和与协调
[ 摘
S_ E 0L 目 被 作 I A KL ME 0R ¨ N 目与北蚊 亿变
思 方 案 平 面与 龟 形 相 似, 整 个 岛 屿被 规 划
s a e o o ie ai nplnnn esg wn c p f c nsd r t r an i a ig d in h e mph ssli nt ies e u e a i d 0 a heChn eT a Ho s Chn s ie e Ga d n r e ChnaVia e a d ngh c e yi s i l g n i t en nas o l s r caln wi h it t o ht eChne ecutr n r fg r e i s l e a d ato a d n u ig ln s a n a d c pe I悯 Stc o m ea Cene ie f O kh f P c tr Chn  ̄ T a e H s ie e Gad Chn ou e Chn s ren iaVi ge l a l

斯德哥尔摩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

斯德哥尔摩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

斯德哥尔摩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李然中图分类号TU-024A1003-739X( 2010) 06-0077-03摘要该文从斯德哥尔摩城市的发展历史出发,介绍了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绿楔相间的指状建设区域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大都市发展和城市内部发展策略,探讨了斯德哥尔摩在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发展单元,总结和发掘了斯德哥尔摩给我国城市空间发展与建设所带来的几点重要启示。

关键词斯德哥尔摩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城市空间发展单元1斯德哥尔摩的城市概况斯德哥尔摩为瑞典首都,位于其东海岸,濒波罗的海,梅拉伦湖入海处(图1)。

城市大陆区域基本包括三分之一的城市建设用地,三分之一的水体以及三分之一的绿色空间。

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余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联为一体。

斯德哥尔摩2004年人口数量为762882人,城市面积为l87km2,其中平均每一千个居民拥有约10.93hm2的公园面积。

2斯德哥尔摩的城市发展历史斯德哥尔摩于1 252年首次被Birger Jarl在书信中提及,其老城镇地处战略点,在当时成为城镇保护和控制商业贸易的重要条件。

1 523年瑞典脱离了卡尔玛联盟的统治,Gustav Vasa国王确立了其在斯德哥尔摩的皇权地位。

1 625年老城西部地区被大火焚烧,瑞典最为重要的城市建设在斯德哥尔摩开展,而1697年被大火摧毁的古城堡原址上,小Nicodemus Tessin设计了新的皇宫,并将皇宫北侧打开,创造了一条从宫殿立面开始,穿过Norrbro 桥,到达Gustav Adolfs Torg的轴线。

侣世纪中叶,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长、噪声污染及脏乱的环境,贵族和一些中产阶级从城市中心撤离至城市边缘,直至19世纪初期,斯德哥尔摩由于人口数量停滞等问题,各种城市建设活动十分匮乏。

直到1850年,工业革命影响斯德哥尔摩,与此同时,城市排水系统、地铁及电车系统的发展,使得城市迅速发展,并于1866年由Albert Lindhagen进行了城镇规划。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李海龙引言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空气污浊、水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污染严重,甚至不能在湖中游泳的工业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

我国很多城市城市,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已成为世界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空气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年被欧洲经济学名的生态城市。

2007 题困扰,也存在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环境差、食年被2010人智库评为全球宜居城市,品安全、缺乏特色等问题,亟需转型发展。

在国家可持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欧洲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战略引导下,各地均提出建设生态城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资源号。

斯市的发展目标,并在最近几年陆续开始了实质性建设,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

回收利用特别是生态新城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的年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 特点。

但由于理念、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代系统的标准体系,部分项目存在理念和技术的偏差而受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和燃到专家和公众的质疑。

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部分地为了解国外生态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主要做法,吸取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节室温。

其成功经验,本文通过部分国外典型生态城市的研究,平/大使用量一次能源最 100千瓦时分析其建设特征,以期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方米,并大力的用源利用要求60%能改造。

城市能源消费要来自能电量和20%的一次的家庭购买可再生能源。

该是有 12%源产生的电力,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气可用于居民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做饭。

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

首先,在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4度达到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1欧元的通行税,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高了拼车和非机动出行比例;第四,提力鼓励交通工具使用可再生能源,大1图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体系的公共交通利用可再生能源 75%目前产生的北京规划建设| ) 生态城市实践样本(之三话题服务设施,如学校、商店、办公、娱乐图2 英国North West Bicester生态城镇规划图电力、生物燃料和沼气,100%的公共汽车使用可再生能源,9%的私家车采用乙醇、沼气、混合动力电动或超低排放汽车。

斯德哥尔摩真正便民快捷人性化的公交系统——瑞典55

斯德哥尔摩真正便民快捷人性化的公交系统——瑞典55

在斯德哥尔摩,私家车、私人游艇快艇随处可见,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那么,如果没有这些私家交通工具,出行又会怎样呢?照样方便快捷,因为这里有最为方便快捷与人性化的公交系统。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有北欧地区规模最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tunnelbanan)、郊区铁路:pendeltåg、两条市区铁路:Roslagsbanan和Saltsjöbanan、三条轻轨系统:Nockebybanan、Lidingöbanan和Tvärbanan、电车:Spårväg City,还有大量的公共汽车线路和渡轮:Djurgårdsfärjan。

除了机场巴士、地铁和机场铁路外,所有的陆路交通由SL公司负责管理运作,SL公司由地下地面铁路、轻轨、公共汽车和轮渡公司等联合组成,每天运送旅客60多万人,城市中每十人就有四人是通过SL在市内通勤,高峰时段更是达到70万人。

地铁是由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营运,三条轻轨系统则是由威立雅运输集团营运。

SL公司在整个斯德哥尔摩省有一个公共的票务系统,这样就可以方便地不用多次买票就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上乘坐。

公交通票SL,“一票通”。

即市内(大斯德哥尔摩区内)地铁、火车、轻轨、轮渡都通用。

票有年、月、周、天票和条票多种,又分普通票和优惠票--对学生、20岁以下的年轻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都有折扣。

持条票上车,司机在票上占格打出时间,一个小时之内还可以乘坐其他车。

如果上车时没来得及买票,还可以打手机临时购票,打通手机后,给司机看看手机即可。

单程票26瑞典克朗,有效期为1小时。

我们就使用过月票--票价690瑞典克朗连续30天无限制乘坐;周票--260克朗连续7天无限制乘坐;条票--180克朗16格,市内上车要2格,跨区3格。

从斯德哥尔摩南部20几公里经过市中心到北部40几公里的阿兰达机场需要先坐巴士转轻轨再换乘巴士,条票3格。

斯德哥尔摩战后新城的规划建设及其启示

斯德哥尔摩战后新城的规划建设及其启示

n m e n
目前却

演化 成 了 欧洲 最 具 有公 共 交 通 倾 向

0


究其原 因

主 要 是 战 后 的瑞 典 政府 为 了

区 域公 共 交通 体系 与周 边城镇土 地开 发

遏 制 城 市 单 中心
摊 大饼 式 的无 序 扩张趋 势

汲取其
19 52
的互相结合
彼此支撑


已成 为瑞典近 半个世 纪 来
n m e n a
s e v e ra
图1
斯 德 哥 尔 摩 的 轨 道 交 通 系 统 与 主 要 新 城 的分 布
o rt a n
e n
n
li g h t e in
ts fo
r n e w
to
w n
C O n s a
t r u c t io

C h in
b
a s e
d
o n
th
e
b
o v e
It
s
e n


W
u
X ia
o
中 图分 类 号
文献标识 码
文 章编 号 1 0 0 3
T U 9 8 4 3 /7

B

739X
(2008 )
09

0 16 4

07


在 以 公 共 交通 为导 向的 土 地 利 用 模
O D 思
式和 基 于T
想 的 城 市拓 展 战 略 下


后 的 斯 德 哥 尔摩 掀 起 了 长 达 半 个 世 纪 的 新 城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绿色交通政策的成功实施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绿色交通政策的成功实施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绿色交通政策的成功实施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动绿色交通政策的实施,以减少机动车使用、改善交通拥堵、降低空气污染和碳排放。

多年来,这座城市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和政策举措,在绿色交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一、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为了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斯德哥尔摩市不断改善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便利的服务。

首先,市政府对公交车、地铁和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运行效率。

其次,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扩建公共交通网络,增加站点和线路,使得市民居住区到市中心的通勤更加便捷。

此外,斯德哥尔摩市还促进了无现金支付,市民可以使用智能卡或手机进行公共交通支付,提高了购票的便利性。

二、鼓励自行车和步行为了减少机动车使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积极推动自行车和步行出行。

市政府建设了一系列骑行和行人道路,为市民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的交通环境。

此外,市政府还鼓励市民购买自行车,并提供了多样化的自行车租赁服务,方便市民在需要时使用自行车出行。

这些举措有效地鼓励了市民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

三、倡导共享出行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非常重视共享出行的概念,并积极推动共享出行模式的发展。

市政府与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和电动滑板车等交通共享平台合作,提供市民更多的出行选择。

此外,市政府还设置了多个共享停车点,方便市民停放共享交通工具。

共享出行不仅可以减少交通拥堵,还有助于减少汽车购买和使用,从而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四、推动电动交通工具的普及为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环境污染,斯德哥尔摩市积极推动电动交通工具的普及。

市政府与电动车制造商合作,建设了大量的电动车充电设施,方便市民充电。

此外,市政府还给予购买电动车的市民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道路使用费、停车费等,鼓励市民转向清洁能源交通工具。

通过这些措施,斯德哥尔摩市成功提高了电动交通工具的使用率,减少了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

总结起来,斯德哥尔摩市绿色交通政策的成功实施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城市交通系统和城市用地布局的规划理念城市轨道系统连接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市斯德哥尔摩市的经验告诉我们了一种比较有先见之明的区域规划思想,即整合新城镇的规划建设和轨道交通体系。

半个多世纪以前,该区域就制定了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城市的扩张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系统覆盖的新城。

早期的新城镇规划是希望人口和就业能实现平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划的重点放在了整合新城的规划建设和高品质的区域轨道系统建设上。

在大多数的新城中,高密度的住宅区分布在轨道交通车站的周围,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居民,低密度的住宅区则通过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与轨道交通车站相连。

许多新城的轨道交通车站与城镇中心连接在一起,车站附近禁止小汽车进入。

在新城和走廊层面上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理念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成功:如今,超过一半的斯德哥尔摩新城居民都乘坐地铁或公交车上下班。

虽然不同新城居住与就业的比例不同,但重要的是,这种走廊层面上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高效的、双向平衡的交通流。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辅助政策,包括限制机动车的停放,给予公共交通出行明显的成本费用优势,以及适度地限制小汽车的使用。

斯德哥尔摩的案例说明了在一个人们享受高生活质量的富裕地区也能建成成功的、可持续的公共交通系统。

在这里,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可实施的公共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整合的体系。

毫无疑问,斯德哥尔摩是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的典范。

作为瑞典首都,同时也是瑞典最大的城市,该市72万人口中大约一半都居住在市中心,其余居民又有大约一半居住在规划的新城中,这些新城环绕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周围,通过放射状的区域轨道系统Tunnelbana与市中心相连(地图4.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扭转城市无序扩张的趋势,形成在综合规划下的并由轨道交通支撑的郊区内集中发展的态势,政府制定了区域的综合规划,整个区域星形、多中心的布局模式就是该规划实施的结果。

地图4.1 斯德哥尔摩的Tunnelbana系统与主要新城将近一个世纪以前,Ebenezer Howard首次提出了建设利用绿化带分隔,并由轨道线路互相连接的卫星城镇的想法。

第一章中提到,Howard的观点是建设在社会、经济上独立的社区,这样可以缓解伦敦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为穷人提供居所,同时通过收取新土地开发税收来建设新区的基础设施。

Howard城市规划方案的特点是在新区内规划混合性的用地,城市处于自然环抱之中,全封闭的放射形道路连接新区和旧城。

Howard的许多追随者借鉴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提出了构建由绿化带所围成的安全、和平的卫星城镇,比如由Henry Wright 和Clarence Stein在新泽西做的Radburn的规划以及由Raymond Unwin 和Barry Parker 设计的英国早期的田园郊区Letchworth, Hampstead 和Welwyn。

这些实例大多数设计在面积很大的区域内,很多居住区组群聚簇在公共绿地周围,并通过人行道相连。

但是,与Howard的田园城市形态所不同的是,它们并不是独立的城镇,倒更象是郊外组团式的居住区,住户通常在附近的城市上班。

此外,公共交通也并不是早期英国或者美国新城镇的主导交通模式。

直到二战后,斯德哥尔摩开始构建由开放式绿地分隔,具有功能上的独立性,并且通过轨道交通来连接的新城时,Howard “明天城市”的构想才开始变成现实。

构建一个公交为主导的城市在过去的50年中,斯德哥尔摩已经从战前的单中心城市转变成了战后的以Tunnelbana地铁为骨架的多中心大都市,城市的土地使用形态也与地铁线网紧密结合。

这种格局正是斯德哥尔摩区域规划的结果,这项区域规划可能是迄今为止在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中开展的最全面和最雄心勃勃的一次城市建设计划。

斯德哥尔摩城市发展经验如此值得研究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个发达国家的城市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内,能以如此快的速度转变成一个公交为主导的大都市。

如今,瑞典已经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1995年人均GDP达1.82万美元,同时它也是欧洲机动车保有率最高的国家(每1000个居民就有420辆小汽车)。

国家大部分的财富都集中在大斯德哥尔摩地区,瑞典超过5000名员工的企业共有52家,其中40家企业的总部设在在斯德哥尔摩地区。

由于是欧洲最后一批实行工业化的国家,瑞典(特别是城市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的发展。

这个国家的大多数城市处在一个幅员辽阔、平坦、森林覆盖的区域内,很容易形成那种以公路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

然而,这个斯堪纳维亚半岛最繁荣的国家以及它的首都却选择了与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完全不同的郊区化发展道路,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务实进取的斯德哥尔摩市议会为战后城市的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另外两个因素也是斯德哥尔摩成功的前提因素,没有它们,城市的发展计划不可能得以实施。

首先,为了满足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斯德哥尔摩市早在1904年就开始提前购置土地。

截至 1980年,城市境内方圆188 平方公里土地的70%,以及城市界限外 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归政府所有,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边界也在不断地改变。

第二,瑞典的公共服务社会化不仅包括公共交通,同时也包括住房领域。

1934年至1965年该国由社会民主党执政期间,曾承诺满足国家的诸多社会需要,其中就包括住房条件的改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快速发展时期,瑞典面临严重的住房短缺,不能为新的移民和工厂工人们提供足够的栖身之所,人们的住处往往非常窄小,厨房和卫生洗涤设施落后。

在战后时期,瑞典政府就开始在大都会的郊外建设多层公寓,超过90%的公寓就是在1946 年至1970年之间建成的,它们几乎全都建设在城市所有的土地上,并享有一定的政府补贴。

大部分的公寓由市政府所属的住房公司和租户合营组织共同建设。

如今,大约三分之二的斯德哥尔摩家庭居住在多单元的复合式楼房里。

与加拿大多伦多市类似,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区域轨道交通扩展的时期,斯德哥尔摩市政府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住房建设。

把斯德哥尔摩建成一个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大城市,这一蓝图是Sven Markelius在1945—1952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

作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建筑师,Markelius认为城市郊区化将不可避免,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得到充分的考虑。

而无论代价如何,斯德哥尔摩作为区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所具有的活力和繁荣是必须要得到保护的。

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路是通过用轨道交通连接斯德哥尔摩主城区和新城,也就是把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念付诸于实践。

尽管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瑞典人喜欢居住在中低层的住宅中, Markelius却在新城中心规划了许多高密度的住宅区,这样绝大多数的居民可以步行到达轨道交通的车站,他希望通过这种做法能使得多数居民感觉到拥有小汽车,或到斯德哥尔摩市区使用小汽车出行是没有必要的。

在设计斯德哥尔摩的第一代卫星城镇:Vällingby (1950-54)、Farsta (1953-61)、Skärholmen(1961-68 )的时候,城市规划者尽量避免将其建设成“卧城”。

规划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按照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相等的比例来规划新城的规模,即达到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平衡。

土地的政府所有使得这一规划思想能得以实施。

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搬迁到卫星城中去,并为员工在所处的卫星城中安置住宅。

新城也容许建设多种形式的住宅,如别墅和高层建筑,以及土地利用的混合,如建设办公楼、市民公共建筑和商业中心。

然而,Markelius 的规划并不是要建设完全独立的新城,新城里的居民仍然会将他们自己视为斯德哥尔摩人。

因此,Markelius构想出了“一半一半”的规则:新城一半的居民将在新城外工作,而新城一半的就业人口将来自别处。

但与其他战后新城镇,尤其是Patrick Abercrombie制定的大伦敦新城规划相比,斯德哥尔摩的新城尽管被规划为就业与居住的平衡,实际上却并不是完全平衡和独立的,而是更具有半独立的特征。

建设世界一流的公交系统区域轨道交通系统Tunnelbana成为了实现Marelius半独立新城理念的主要工具(Tunnelbana系统在市区内主要是在地下的,而城区外几乎是在地面之上)。

地铁线路以市中心区为核心呈放射状,覆盖110平方公里的区域,共设站 100个。

在该区域的规划中,新城次中心的功能是削弱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吸引力,诱发高效的、双向的交通流。

这就意味着在新城完全建成之前建设 Tunnelbana 将会带来巨大的运营亏损,但随着各新城按照规划建成后,轨道交通系统可能盈利(地图4.2)。

地图4.2 公交城市的进化:轨道交通引导的区域发展:1930—1990。

资料来源:斯德哥尔摩市,斯德哥尔摩的发展,1990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这段时期,也就是该区域飞速发展时期内,Tunnelbana 系统和新城的联合开发为公交与土地利用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平台。

在这一点上,斯德哥尔摩的经验与多伦多较为相似。

然而,斯德哥尔摩在公交系统和郊区土地协调发展方面又有其独特的经验:确保新城之间的绿带,以及通过政府控制待开发的土地来保证规划的实施。

除干线的轨道服务以外,地方性公共交通也提供了优良的服务。

斯德哥尔摩是西欧最早建成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的城市之一。

早在1967年,斯德哥尔摩郡议会(Storstockholms Lokaltrafik)就通过了一系列措施,将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地铁服务统一规划与协调。

在这里,不同公交服务的运营时刻表和票制完全是整合在一起的。

由于公共交通服务与土地开发的有机结合,斯德哥尔摩是欧洲城市中通勤时公共交通出行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大约一半的通勤者乘坐火车或者公共汽车,与欧洲拥有更大规模地铁系统的都市如柏林相比,这一比例高出了一倍,甚至比伦敦主城区城市的公交出行率还高。

或许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斯德哥尔摩是机动车使用逐渐减少的少数城市之一。

在 1980年到1990 年之间,在四个大洲中抽取的37个城市样本中,它是唯一的一个人均机动车使用量下降的城市,每年人均机动车出行减少 229公里。

另一方面,该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却在不断增长,在 20世纪80年代人均公共交通出行增长了 15%,在90 年代该趋势仍在延续,截至目前该城市居民人均年公交搭乘次数高达325次。

尽管斯德哥尔摩公交服务的成功是多种原因促成的,但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以及轨道交通系统覆盖的新城发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斯德哥尔摩以轨道交通服务为主的新城很少有城市的郊区环境能像斯德哥尔摩轨道交通服务的新城那样吸引公交客流。

本节首先将探讨在斯德哥尔摩区域,新城发展与公交设施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然后回顾在过去的50年里新城的发展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