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文言文如何翻译-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夜雨寄北》

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
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
子更为贴切。
3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 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
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
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 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 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
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12
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
花,使烛光更加明亮。西窗,西窗之下。这里指亲
友聚谈指所。烛:烛花。
11、却:副词。还,再,且。表示小小的转折。
12、话:谈论。 13、巴山夜雨时:意思指巴山夜雨时的心情。
【同步练习题】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
11
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
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
2
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 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 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 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
2019全国语文一卷文言文翻译

2019全国语文一卷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鲍子难客【原文】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翻译】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凭借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注释】齐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食:宴饮.祖于庭:在庭院里设宴祭路神.祖:古人出远门先设宴祭路神叫“祖”.殖:种植,使……繁衍生长.以:用来 .为:给.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中间.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和:应和.表示同意.亦:也.坐:通“座”,坐席,座位.响:回声.徒:只.类:种类;物类.蚊蚋(ruì)囋(zǎn)肤:蚊蚋咬人的皮肤.蚋,一种吸血昆虫.囋:叮咬.食客:投靠在贵族门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并:一起.智力:智慧和力量.本:本来,原本.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2. 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翻译新浪教育,语文原卷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019年文言文翻译技巧

高考真题回顾:
【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5分) 译文: 答案:(1)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 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 【解析】(1)关键词:“严正”“循”“礼 度”“党”。
高考真题回顾:
【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5分) 译文: (2)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 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 (2)关键词:“臧否”“每”“乱”;名词活用为动 词:“言论”。
高考真题回顾:
【2016年高考课标Ⅰ卷】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 处之安乎?(判断句,通假字)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 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高考真题回顾:
【2016年高考课标Ⅰ卷】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八年五月,复奏 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 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 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 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 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 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 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考查题型:主观翻译题,两道小题, 分值共10分。
【评分标准】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
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 理解。
评分参考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 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 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 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 语”则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
2019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翻译篇

2019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翻译篇【知识导学】古文和诗歌一样,是高度浓缩了的文字,要把其意思用现代汉语通俗地翻译出来,就要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
根据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六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最为有效和易于操作。
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此句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然后把上面所有的对换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由此可见,对译法能帮我们轻松地翻译文言文。
这种对译的方法,应该说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主要方法,使用频率非常高,必须掌握。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汇大多是单音节词,而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这句就可以这样翻译: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里的字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又由于有的文言虚词的意义非常虚,以至于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这时就可不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句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这两个都应该删去。
中考语文文言文该如何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该如何翻译
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最高要求。
“信”要求是忠于原文的内容及含意,用现代汉语逐字逐词落实,从而达到句句落实;
“达”的要求是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要与原句一致;
“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专有名词,一律保留。
如人名、地名、书名、国名、官职或年号等。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2)[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中不少词语到了现代语境中呈现出另外的意思(古今异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用现代汉语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3)[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涉及到一些特殊句式,比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语序。
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以何战?)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4)[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往往是通过词语本来的意思引申而来。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结合语境进行合理地拓展派生。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本的规模。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
5
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 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
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
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 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 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 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9
(19)诚:确实,实在。 (2019 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
词,以为,认为。
(21)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
(22)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左右:国君
身边的近臣。莫:没有谁。 (2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
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动词,穿戴。
7
(6)窥镜:照镜子。 (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
美。【孰与,谁,哪一个】。【孰与:与相比,谁(哪
一个)更】(有争议)徐公,人名。 (8)君美甚:你美极了。 (9)及:赶上,比得上。 (10)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宾语前置用法。
(11)复:又。
(12)旦日:第二天。明日:第二天。
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甚:厉害。
10
(2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
于的人。
(26)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 过失)。谤讥,指责议论。市朝,指众人聚集的公 共场所。 (27)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闻,使听到。
2019河南省中考语文《说明与检测》试题课外文言文翻译

2019河南省中考语文《说明与检测》上册试题课外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专题阅读指导部分(一)《吕氏春秋·高义》节选(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原文: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
翻译: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
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出来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颁布俸禄,现在我劝说景公听从我的主张,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要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
(二)《新序》节选(对比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译文: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2](三)《资治通鉴》节选(对比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之《赤壁》翻译

精品资料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之《赤壁》翻译
[译文一]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译文二]
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
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中考语文文言文如何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
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
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