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菩萨蛮》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菩萨蛮》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菩萨蛮》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菩萨蛮》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引言《菩萨蛮》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篇文章将针对该诗进行教师版的导学案分析,旨在帮助高二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理解并学习该诗的背景、主题、结构、意境、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背景《菩萨蛮》这篇诗作流传至今已经有几个世纪之久,每个时代对其理解及解读不尽相同。
教师必须首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历史背景信息,使他们能够对该诗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建议教师介绍李白的荣誉与履历,以及唐代长安城的文化气氛、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可靠资料。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具有浓烈的佛教文化背景的诗作。
二、主题《菩萨蛮》的主题是诗人李白对佛家信仰的倾慕之情,表达关于念佛功德及信仰的心路历程,包括人类生命的渺小、对一切事物的超脱,对人间疾苦的关怀,以及作为诗人表达感情的处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感受体会、生命的意蕴及诗人李白的个性等方面对主题进行探究,帮助他们对东方哲学的深刻思想以及佛家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领悟。
三、结构一般而言,大部分中国古代诗歌都采用了传统诗歌的格式,由五个音节构成的行组成四个句子,称之为五言四句诗。
《菩萨蛮》也采用了这一格式,整首诗由19个五言四句组成,共76个字,中间还有4个两句的诗句,构成了这首诗的结构。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行对韵律、格律进行分析,了解其诗句的长短、运用语言的巧妙,从而理解全诗的整体结构,并概括诗句中的重要论点。
四、意境李白以崇高的旋律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关于佛教文化的洞见和理解。
他将个人的情感和人生哲学通达于这一诗作之中,创造出了一种深刻的玄想文化意境。
在该文中,他通过富有诗意的笔触、意境尤为独特,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武器。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李白对性质的描绘、景物的描画以及对心灵的思考,从而深刻领悟诗歌的情感表达,建立个人的审美标准。
高中语文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教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指导阅读《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自读篇目,一篇是教学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辛弃疾的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一、导入南宋还有一位大文学家,就是辛弃疾,前人曾有人称他为“词中之龙”,说他的词是“龙腾虎掷”。
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表现方式上以文入词,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说理,进一步解放了词体;语言上熔铸百家,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风格上亦刚亦柔,亦庄亦谐,其繁富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
今天我们学他的两首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二、教学《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1、朗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2、看注解,补充了解作者和背景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

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辛弃疾《菩萨蛮》教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
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诗词主题的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领会。
2. 诗词韵律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中的意象、韵律等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具体分析。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3. 问题探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词中的意象、韵律等问题。
4. 案例分析:选取诗词中的典型例子,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编辑专员: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观点的独到性等。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对未来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诗词:向学生推荐其他有关家国情怀的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专题导语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和发展,直到辛弃疾“横空出世”在南宋词坛上。
辛词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本专题所选的四首词均能体现这一特色。
学习本专题,要达成以下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把握辛词的思想内容。
2.初步了解辛词的多样化风格及多样化艺术手法。
学习本专题,特别要关注辛弃疾复杂的人生经历、一贯的人生追求和始终如一的创作主题,以及这些内容在词作中的反映;还要把握住辛词中强烈的悲愤激情及其表达方式。
只有在这两者基础上才能加深对辛词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提高对辛词的鉴赏水平。
一、词人名片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比陆游小十五岁。
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亲历金人统治下的屈辱和痛苦生活,让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公元1161年,金人南侵,中原起义军蜂起。
辛弃疾聚众两千,隶属耿京为掌书记,奉命南下与南京朝廷联络。
归来途中听说张安国叛杀耿京,便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为此,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年二十三岁。
二、诗词故事鹅湖之会陈亮是南宋抗战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词人。
身为布衣,却多次上书议政,力主抗战,反对求和,被当权者忌恨为“狂怪”。
公元1188年冬日,陈亮不远数百里,从浙东来到江西上饶之带湖拜访辛弃疾。
留住十天,并同游今日江西铅山县东北之鹅湖。
雪花纷飞,两人的思绪与豪兴也纷飞,纵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不亦快哉。
【原创】《菩萨蛮》导学案

语文科导学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四课韦庄《菩萨蛮》一、探究求索初露身手(课前自学)(一)预习内容:《菩萨蛮》(二)预习目标: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三)导师指点本课重点:结合具体词句,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本课难点:理解诗词情景并茂的艺术效果。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
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1、韦庄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
他的诗词都很著名,因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在诗坛上与温庭筠其齐名,并称为“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2、花间派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
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花间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还有极少部分是咏史征戍、行旅写景。
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浮艳为主。
3、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诗人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韦庄浪游江南时,共写了五首以《菩萨蛮》为题的词。
这五首词的内容、情意、风格相近。
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四)预习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疏通诗句含义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2、阅读思考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⑵本词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五)问题生成(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二、释疑整合展示提高(课堂完成)1、为什么词人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请联系作者身世及词作内容作简要分析。
菩萨蛮导学案定稿

《菩萨蛮》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2、深入感受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美在何处?)3、理解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与思乡之情之间的关系重难点目标1,2(重点)目标3(难点)学法指导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景、情的角度切入这首词理解词人是如何写景的,又是怎样言情的景与情又有怎样的关系在谈及这首词的情感时,能知人论词一、基础知识介绍:1、作者简介: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
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
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
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曾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2.关于花间词派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
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浓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
3、背景介绍:韦庄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本词为第二首。
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长达十年之久。
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
二、课前预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游人只合.江南老2、春水碧于.天3、垆边..人似月4、皓.腕凝霜雪5、还乡须.断肠(二)内容理解1、请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所写的内容。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菩萨蛮》,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人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意境及情感分析。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难点词语的解释与理解。
2. 诗词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菩萨蛮》,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及情感,解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意象、意境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词中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程度及文学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诗词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诗词鉴赏指导书籍。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基本知识,分析诗词意象、意境及情感。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菩萨蛮》,理解诗文内容。
3. 课堂讲解:分析诗词意象、意境及情感,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专题导语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和发展,直到辛弃疾“横空出世”在南宋词坛上。
辛词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本专题所选的四首词均能体现这一特色。
学习本专题,要达成以下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把握辛词的思想内容。
2.初步了解辛词的多样化风格及多样化艺术手法。
学习本专题,特别要关注辛弃疾复杂的人生经历、一贯的人生追求和始终如一的创作主题,以及这些内容在词作中的反映;还要把握住辛词中强烈的悲愤激情及其表达方式。
只有在这两者基础上才能加深对辛词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提高对辛词的鉴赏水平。
一、词人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比陆
游小十五岁。
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亲历金人统治下的屈辱和痛苦生活,让他在
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
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
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公元1161年,金人南侵,中原起义军蜂起。
辛弃疾聚众两千,隶属耿京为掌书记,奉命南下与南京朝廷联络。
归来途中听说张安国叛杀耿京,便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为此,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年二十三岁。
二、诗词故事
鹅湖之会
陈亮是南宋抗战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词人。
身为布衣,却多次上书议政,力主抗战,
反对求和,被当权者忌恨为“狂怪”。
公元1188年冬日,陈亮不远数百里,从浙东来到江西上饶之带湖拜访辛弃疾。
留住十天,并同游今日江西铅山县东北之鹅湖。
雪花纷飞,两人的思绪与豪兴也纷飞,纵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不亦快哉。
别后两人互作词唱和。
这一千古美聚被称为“鹅湖之会”。
三、文题背景
菩萨蛮,原唐教坊曲名。
菩萨蛮,本女弟子舞队名。
据苏鹗《杜阳杂编》载:“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一路进兵江西,紧追隆裕太后。
据《乾隆赣县志》记载:隆裕太后由洪州(今南昌)沿赣江南奔,至皂口弃舟登岸,以农夫肩舆而行,逃至虔州(今赣州)。
时金兵追击至皂口,“不及而还”,沿途百姓遭受杀掠,境况十分悲惨。
四十多年后,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兼理军政),路经皂口登郁孤台,抚今追昔,慷慨生悲,遂书此词于造口壁上。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
西北/望/长安
△
,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
江晚/正/愁余
△
,山深/闻鹧鸪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此词为登临怀古之作。
通篇触景生情,既愤慨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又抒发了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之感慨。
上片中的“泪”字,道出了悲凉,“可怜”流露出怨愤。
下片中的“毕竟东流去”表现出坚定的信念,末两句则抒发苦闷心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你还在等待那片阳光的到来吗?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又有谁人知
晓?你只愿等待皇上的金口一开,便披坚执锐,厉兵秣马,为国杀敌。
你还在俯望着那清江水吗?眼睁睁地看着金兵入侵,百姓处于水深火热
之中,而你,空有一番武艺却无处施展,只能叹息着那清清的江水中有
多少行人泪。
你还在倾听着对岸深山的鹧鸪声吗?这鹧鸪想必了解你的心情,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为你的壮志未酬而抱屈。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请从《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勾画出写山和水的词语,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你如何理解“借水怨山”([清]周济《宋四家词选》)这一说法?
答案《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对于朝廷耻辱的历史和作者对主和派的谴责都没有直接说出(前者是不忍说,后者是不便说),而是使用了曲折的笔法,“借水怨山”——利用“水”和“山”象征人事。
词人笔下的“水”,混合着爱国志士忧时之泪的赣江水,要冲破重重障碍,一往无前地奔向大海,它是百折不挠的抗战派力量的化身。
而其笔下的“山”,则象征着抗金复国大业所面临的种种阻挠和阻力。
词中共用了三个“山”字。
“可怜无数山”既表明对中原的怀想,又可以理解为恢复中原有重重阻碍。
“青山遮不住”,以高山不能阻止流水,比喻主和派终难阻止抗敌复国力量的发展。
“山深闻鹧鸪”,借深山鹧鸪鸟的啼声,巧妙地道出对主和派的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
2.这首词写到了鹧鸪声,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案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佞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词中写鹧鸪啼鸣,巧妙地借鸟鸣传达对主和派的愤恨,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愿望,表达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
3.梳理这首词中一波三折、沉郁顿挫的情感脉络。
答案这首词尺水兴波,跌宕起伏,呈现出“抑——扬——抑”的情感波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煕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在词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2)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复杂思想感情。
答案“夜夜”表明非止一夜,“听读”写明月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
词句表现词人被贬独游时的孤独、忧愤,对明月相伴的感谢之情以及和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