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批注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批注1古诗词三首作者介绍【主题】《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
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逐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全诗富有童趣。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解】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阴:树荫。
④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鉴赏】①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②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时的欢乐场面。
"急走"和"追"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极富童趣。
而黄蝶更加顽皮,它置身于黄色的菜花之中,让人无法找到。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
著有《石湖集》《揽轡录》等。
诗(词)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通过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夏季白天很长,篱笆墙外无人走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解】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一片葱茏
,而稻田里波光粼粼,满目亮白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 叫。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 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
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突 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 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词,并能 用自己的话大致说说其意思。
2、选择其中的一首改写成一篇 短文。
夏日田园杂兴(其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唐代词人,原 名龟龄,字子同,自号 玄真子,婺州(今浙江 金华)人。他自幼聪明 好学,年纪不大就明经 及第。唐肃宗即位后, 因向肃宗献策,被授予 左金吾卫录事参军,赐 名“志和”。后因事遭 贬,不再复出,到处漂 泊,四海为家。 他的 词仅存《渔歌子》五首。
23 古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字续古,一 字灵舒,永嘉(今 浙江省温州)人。 南宋诗人,一生没 有做官。与赵师秀、 徐照、徐玑合称 “永嘉四灵”。他 的诗大多讲求技巧, 诗风清苦。
乡村四月 山陵和原野 绿遍山原白满川, 杜鹃鸟 子规声里雨如烟。
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 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 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 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字致能, 号石湖居士,吴郡 (今江苏苏州)人。 他与杨万里、陆游、 尤袤合称南宋“中 兴四大诗人”。晚 年所作《四时田园 杂兴》六十首是其 代表作。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宋]翁卷蓝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解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耸立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完结。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倚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胃口。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面团线。
④未解:不懂。
⑤可供:专门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蓝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解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做成的防雨用具。
1、“词”这种体裁在教材第1课已经出现,教师应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背诵一些词,对“词”有哪些了解。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自学,已经掌控了一定的方法。
课前,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使学生查询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协助学生精确地认知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挂图。
2、三首古诗词都就是描绘田园风光,内容肤浅,生字不多,应指导学生先自学,鼓励学生大二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变为画面,念中体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师可以重点指点《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可以对词的科学知识再稍加了解之后,认输使学生自学。
教学第一步,可让学生自读古诗词,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要求学生把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导学生反反复复背诵,进行想象。
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挑选自己讨厌的方式去自学,比如说有的小组可以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多样的想象,在头脑中构成画面,把想象至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图画不好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重点说道说道图画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边线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

【译文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析
江上一位老翁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 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 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感情朗读
【词句赏析】
青箬笠 绿蓑衣
【自由读词】
析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读出什 么?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庄儿女——耘田 织布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学种瓜
——天真可爱、勤劳
朗读古诗,思考全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田园生活生动真切的 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勤劳的农民 和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 情。
补充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桃花流水鳜鱼肥。
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俗称“花鱼”或“桂鱼”
青箬笠,绿蓑衣,
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斜风细雨不想不须回归去。、回家。
【译文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高飞, 桃花夹岸的溪水中,漂浮在水中 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鳜鱼是那 样肥美。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
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白天
除草
搓麻线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
1、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2、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之《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3、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之《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课件

诗文解读
精神的愉悦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 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 居时写的。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 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3)大儿子在田地里耕作,二儿子在 编织鸡笼,小儿子年纪太小,不能像两个哥 哥一样劳动,还有些贪吃贪玩,他正悠闲自 在地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吃呢。
课后作业
1.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 公店》。
2.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词?说一说你为什 么喜欢。
翁媪:老翁、老妇。
诗意:茅草屋又低又小,小溪边上长满 了青青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带着醉意,用 柔媚的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在互相逗趣、取 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醉里”是说谁醉?为何而醉?
说的是“翁媪(老翁、老妇)”醉。他 们“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①因为喝酒而醉; ②因为美好的景色而醉; ③因为家庭的和谐而醉; ④因为小儿子的调皮、讨人喜欢而醉。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 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 倒显得稀稀落落。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 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情景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的第三句描写静景,第四句描 写动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更加凸显 出乡村农忙时的幽静。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夏天白天很长,篱笆墙外没有人 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他们为什么没有去劳作,而在这里闲聊着? 原来他们有几个勤劳的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
田里除杂草,一滴滴汗珠染湿了他的衣襟,却滋 润了一棵棵绿油油的小豆苗。他仿佛看见了秋收 时一颗颗饱满的豆粒,干的更起劲了。心灵手巧 的二儿子坐在屋前编织着鸡笼,随着他的手不停 的翻动,一个鸡笼已初具规模了。惟有可爱的小 儿子十分顽皮,正悠闲地趴在溪边剥莲蓬。
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人教版1. 原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 解析。
- 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画面。
你看那稀稀疏疏的篱笆墙,旁边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这小路还挺深的呢。
树上的花已经开始掉落了,可是树叶还没长得很茂密,还不能形成大片的树荫。
这里的描写很简单,但是我们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那个有点空旷、有点宁静的乡村景象。
-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可就有趣多啦。
一群小娃娃,看到一只黄色的蝴蝶,那兴奋劲儿就上来了,撒开脚丫子就跑着去追蝴蝶。
可是呢,那蝴蝶也很机灵,一下子飞进了油菜花地里。
这下可麻烦了,油菜花也是黄色的呀,那蝴蝶就像和小朋友们捉迷藏一样,一下子就找不到了。
这两句把小朋友的天真活泼和乡村生活的趣味都写出来了,感觉就像我们自己小时候在田野里玩耍的场景一样。
1. 原文。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 解析。
- 首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诗人就像个美食家兼画家。
你看,梅子变得金黄金黄的,杏子也长得胖胖的,这画面感是不是很强?就像能看到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梅子和杏子。
再看那田野里,小麦开花了,白白的像雪一样,油菜花呢,已经开始变得稀稀拉拉的了。
这一黄一白,一肥一稀的对比,把乡村夏天的田园风光描绘得美极了。
- 后两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就更有意思了。
白天的时间变长了,可是篱笆墙旁边怎么没有人经过呢?哦,原来是大家都忙着在田里干活呢。
只有蜻蜓和蝴蝶在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好像这个田园就是它们的游乐场。
这两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们的忙碌,同时也让整个田园景色多了一份宁静和悠闲,毕竟只有这些小昆虫在那里享受这美好的田园风光啦。
1.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相互对视。 厌: 满足。 (“我”和敬亭山对
看总不感到满足。)
两:指的是诗人李白和敬亭山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句运用 拟人化的手法。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 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 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 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 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 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
互相看不够。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表达了自己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 尽: 没有了 孤云:孤独的白云 闲: 安闲
从这两句诗句中, 你感受到了什 么?
李白很孤独、寂寞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 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 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了; 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 慢慢地越飘越远。在诗人看来,世间万 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尽”“孤”“独”“闲”等词,表现 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识字小方法
部件识记:字形可以分成哪 几部分,分开识记。
ān
吃谙
笔顺:
书写提示: 左窄右宽,“立”宽,“日”略扁。
组词: 谙熟 谙练 谙达 不谙世事 巧记: 嘴巴发音要说话。 造句: 年少时,不谙世事的我做了许多傻事。
识字小方法
部件识记:字形可以分成哪 几部分,分开识记。
近义词 反义词 多音字
翠—— 青 看—— 瞧
成新词的方法 可以巩固所学
的生字。
谭(谭叔叔)(姓谭 )
2.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
风景旧曾谙。( 熟悉 ) 日出江花红胜火。( 超过 ) 湖光秋月两相和。( 和谐 )
相看两不厌。( 满足 )
3.按要求写诗句。
(1)《独坐敬亭山》中运用拟人手法的两句诗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望洞庭》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两句诗是:
1 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大家好
1
下面随同作 者去感受敬亭山 山水的自然美吧!
李白(701-762),字太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 的影响。
tíng 笔顺:
吃亭
tíng
叫庭
书写提示: 点正横短;“冖”略宽压中线;“丁”横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按着句中的停顿 读一读吧。
两相和: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 一体,显得十分和谐。
镜未磨:形容无风的洞庭湖湖面平静的 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 美。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按照句中的停顿 读一读吧。
曾: 曾经。 谙: 熟悉。 红胜火:胜,超过。形容江花比
燃烧的火焰更红艳。
绿如蓝: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 可提取青蓝色染料。形容 江水如蓝草般碧绿。
江南的风景作者感觉怎样?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独
云孤
孤
坐
寂
敬
之
亭 山
相看不厌 山为伴
感
只有山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唐代诗人 ,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 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课文朗读
边听边想: 课文讲了洞庭湖 的什么美景?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忆江南》中运用了反问句式的诗句是:
能不忆江南?
学完课文, 一起来听写吧。
点我,点我!
谢谢您的观看和支持
大家好
结束
窄右宽,“西”和“日”略扁,
“十”字长而平稳。
组词: 泥潭 古潭 水潭 一潭死水 巧记: 西早水在一起。
luó
造句: 水潭底下的沙石清晰可见。
笔顺:
叫螺
书写提示: “虫”较窄略高;右部上下对正。宜紧凑。
组词: 田螺 海螺 螺丝 巧记: 虫子累了站左边。
螺旋藻
造句: 他在海边捡了一只大海螺。
长。
组词: 凉亭 亭子 邮亭 亭亭玉立 巧记: 停下来人走了。 造句: 公园里,荷花亭亭玉立,非常好看。
笔顺:
书写提示: “广”末笔为竖撇,要舒展,“廷”
书写紧凑。
组词: 家庭 开庭 庭院 大庭广众 巧记: 廷见广场下 造句: 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庭。
识字小方法
读音识记:这两个字都读 tíng,是同音字,注意区分字形。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 年又号香山居士, 今河南郑州人,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诗 魔”和“诗王”之 称。
课文朗读
边听边想: 课文讲了江南的 什么美景?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忆江南》是一首词。词,又 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 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 成为词牌。《忆江南》就是词 牌。宋朝时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因而有“唐诗宋词”之说。
“镜未磨”说明湖面没有风, 水平如镜,朦胧中带着一种宁 静,柔和的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表明诗人是站在远处 望向洞庭湖。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 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
湖、月
洞庭秋色
热
望 洞 庭
潭面
爱
祖
国
山水
山
洞庭山水
水
君山
众—— 多
孤—— 独
谙—— 熟
高—— 低 旧—— 新
闲—— 忙 胜—— 败
遥—— 近
相: xiāng (相信)xiàng(宰相) 国王很相信宰相的话。
曾:céng(曾经)zēng(曾祖父) 我的曾祖父曾经是位私塾的先生。
独坐敬亭山
课文朗读
边听边想: 课文讲了敬亭山 的什么美景?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谁能说一下诗句的意思?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 多么的熟悉。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 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 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 地,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忆江南》通过回忆曾经观光 游览江南春景时留下的印象, 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
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 至无影无踪了;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 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 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我, 好像在相互交流,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此时 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这空空的敬亭山了。
鸟尽
孤寂寥
总写:江南好
忆 江 南
怀
念
江花红胜火
江
具体写 (日出)
南
江水绿如蓝
(春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们知道的描 写山水的诗句。
我能记得住。
1.照样子组词。
螺(螺丝)(海螺)
识字小方法
累( 很累)(积累)
用熟字组
潭( 水潭)(泥潭)
《独坐敬亭山》 通过描写敬亭山的 孤寂景象,抒发了 作者因怀才不遇而 产生的孤独寂寞的 感情。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按着句中的停顿 读一读吧。
高飞尽:尽,完(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
无踪。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两不厌:厌,满足。意思是说自己与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