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整理版)

教育学(整理版)
教育学(整理版)

教育学

一、单选题

P3,5,11,13,14,16,23,27,30,43,48,55,56,59,60,61,63,66,87,89,92,95,103,105,133,153,155,159,160, 170,179,194,195,241,244,246,256

(一)

1、我国近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1898年正式开学。

学校类型:古代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现代分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3、按照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划分,教育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制。

根据权力支配主题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4、教师的成长阶段:

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

5、课指课堂教学的简称或其时间单位。学科之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学科的分支。课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二选择的内容。

课程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活动课程论的基础是工具逻辑学。

儿童的本能:(1)语言和社会的本能;(2)制作和建造的本能;(3)研究和探索的本能;(4)艺术的本能。

6、高质量教材的三大功能:单纯化;生成力;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发展教学论代表:苏联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

7、学生成长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8、学生成长的条件: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9、道德体验法:以角色扮演为契机理解道德。

后设认知法:用假设的情景推演可能的后果。

10、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代表:孔德、那托儿普、迪尔凯姆、白尔格门等。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有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11、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柏拉图《理想国》,凯兴斯坦纳《工作学校要义》

12、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

13、体谅模式:侧重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儿童得到的敏感性。彼得·麦克费尔首创。假设: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鼓励处于社会试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教育即学会关心。

14、赫尔巴特、杜威

(二)

1、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从创立到并入京师大学堂前后历时40年,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2、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肇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创建的阶段。

3、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

制——《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所以又称其为“壬寅学制”。但学制虽然公布,但未实行。

4、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洞之、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由于1904年为农历葵卯年,所以又称其为“葵卯学制”。该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在全国颁布并加以落实施行的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5、学生成长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活动不断地向复杂、抽象发展、意志活动逐渐增加、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

6、学生成长的条件: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成长起决定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7、根据学校教育制度权利支配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中央集权制(典型代表为法国)、地方分权制(有些国家叫学区性分权、典型代表为美国)和中央地方合作制学校教育制度(典型代表为英国)。根据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划分,可以将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单轨制学校教育制度、双轨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分支型(或称为三轨制)学校教育制度。

8、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进行划分,教师的成长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

9、影响课程的因素一般有五种:社会需求、知识结构、学生因素、文化传统、历史教训等。

10、活动课程论又称经验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活动作业为基本形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加以组织。活动课程理论的基础是工具逻辑学。活动课程有五个特点:一是乡土性、二是综合性、三是经验性、四是伸缩性、五是心理学化。

11、掌握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鲁姆。

12、现代教学论流派有:发展教学论、掌握学习论、范例教学论、最优化教学论。

13、发展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发展,赞可夫强调的是一般发展。布鲁纳的发展是指智力发展。

14、布鲁纳认为高质量的教材有三大效能:一是单纯化、二是生成力,即产生新命题的能力、三是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15、发现教学法有三个特点:(1)探索解决方略(2)活用并组织信息(3)灵活而执著地追求。

16、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1)学生成长的不平衡性(2)学生成长的顺序性(3)学生成长的阶段性(4)学生成长的个别差异性

17、后设认知法:用假设的情境推演可能的后果。

18、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和我国战国时期的荀子。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赋予国家以正义的化身,并提出国家社会成员分为三类: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柏拉图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和国家。中国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从人性本恶的人性论出发,认为教育应该以“礼”为规范对其进行约束与改造,以国家或社会所要求的规范去要求人们遵从,使之“安分守己”。

19、19世纪下半叶,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发展到了兴盛时期。

20、德国的凯兴斯坦纳把教育看成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定的工具。

21、我国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

22、体谅模式在目的上侧重于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敏感性。该模式是由英国道德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首创的。

23、在西方,最早使用didactica(有教学技术、教学艺术的意思)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学家拉特克。

24、夸美纽斯发展了拉特克的观点,对教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夸美纽斯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25、如果说拉特克与夸美纽斯关于“教学didactica”的探讨更多地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艺术,那么赫尔巴特的“教学pedagogy”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且也包含道德的养成。赫尔巴特完成了从didactica到pedagogy的过渡。

26、赫尔巴特把教育学建立在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之上。他在伦理学(实践哲学)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教育方法论,把教学置于观念、兴趣等心理学理论之内进行讨论,他认为教学方法可分为三大类: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教学论。27、杜威从批判传统教育出发,在实用主义经验论与机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教学理论。在杜威看来,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学习,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经验与生活出发,因而他提出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从做中学。这里的做事获得和改组个人的经验,主要是个体亲自的尝试活动,以使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得到满足。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出发,杜威讨论了课程与教材的问题。杜威强调课程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教材与儿童的联系,强调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28、在教材编写方面,杜威认为,要把各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和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中去。在儿童与教材方面,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来考虑教材,认为“从儿童现在的经验进展到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

(三)

P16 单选

柏拉图(《理想国》)中设想的国家中公民由三类人组成:统治者、军人、农夫和手艺人,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这三类人安于自己的本份(亦即“正义”),注意办自己的事情而不去干涉别人的事,教育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工具,也是维护其政权的手段。

凯兴斯坦纳认为教育要培养公民为国家服务。

我国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孔子在《论语》提及“庶” “富” “教”。孔子强调通过教育来诱导民众,用礼教来整顿风俗。

朱熹——“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教育是为了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P47~48 单选

根据学校教育制度权力支配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中央集权制(以法国为例)、地方分权制(以美国为例)和中央地方合作制(以英国为例)

P49 单选

根据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可以将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单轨制学校教育制度(以美国为例)、双轨制学校教育制度(以英国为例)和分支型(以苏联为例)学校教育制度。

P60~61 单选

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1898年11月(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肇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创建的阶段。

1902年,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所以又称其为“壬寅学制”。1904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由于1904年为农历癸卯年,所以又称其为“癸卯学制”。该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在全国颁布并加以切实落实的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1912年1月,改学部为教育部,任命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其后,蔡元培在任教育总长期间着手制定了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国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会议讨论并形成通过了《学校系统令》。该年为农历壬子年,所以该学制又称“壬子学制”。

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等诸多法规。该年为农历癸丑年,所以该学制又称为“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取消了清末贵胄学堂,体现了一定的男女平等的精神。至此,我国近代学制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教会学校开始进行接管,对旧有的学校进行了整顿改造。50年代后,进行了调整

P91~92 单选

学生成长的表现:(1)活动不断地向复杂、抽象发展(2)意志活动逐渐增加(3)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

学生成长的条件:

⑴遗传决定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如孔子“唯上智下愚不移”,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⑵环境决定论。认为学生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和一个由我自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下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自己的学生发展的条件理论,认为学生的成长是由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活动,以及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因素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遗传素质是学生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但遗传素质只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自然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遗传素质为我们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只有在人类社会生活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成长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儿童

的影响是经常的广泛的,同时也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这种影响是自发的、偶然的,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方面,又有消极的一个方面。而学校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却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因此,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③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P93 单选、简答、名词解释

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成长要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则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P115~116 单选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进行划分,教师的成长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1)新手阶段。实习教师和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属于这个阶段。2)高级新手阶段。一般地具有二、三年工龄的教师处于这一阶段。3)胜任阶段。大约工作3-4年后可以达到这个水平。4)熟练阶段。大约进入第5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便进入了熟练阶段。5)专家阶段。教师至少积累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在此之前至少当过15,000个小时的学生之后才有可能达到专家型教师。

P135~136 单选

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人生来就具有发展其身心的本能。教育目的就是要使这种本能得到高度完善和发展。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由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全部教育都是为了建设和完善社会这一目的的实行和实现。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完全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人。

P196 单选

赫尔巴特把教学方法分为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三大类,并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论。这是世界上首次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使教学理论走向心理学化。杜威则从学生中心出发建立了“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并根据思维规律建立了五步教学法:情境、问题、假设、推断、验证。P198 单选

发展教学论以前苏联赞可夫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两人对发展的见解有所不同,布鲁纳强调智力发展,而赞可夫则强调一般发展。

P246 单选

体谅模式在目的侧重于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敏感性,该模式是由英国道德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首创的。它的基本假设有:①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在此基础上,还编制了《生命线》(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体会怎么办?》)丛书,作为体谅模式的实践支柱。

P265~266 单选

保证学校德育有效性的方法有:以静制动法、潜移默化法、环境创设法、道德体验法、后设认知法。

以静制动法主要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德育故事为素材,通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影响道德学习者的思想意识,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潜移默化法主要是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下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德育影响下,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和教育的一种方法。环境创设法是指优化环境,在德育环境的现实性为前提条件下创造完美的、舒适的、满意的德育环境。道德体验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角色扮演为契机来理解道德,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后设认知法是通过对一个没有结果的情境,即假设的情境,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去推演情境可能产生的后果。

P158 单选

影响课程的因素大约有五种:社会需求、知识结构、学生因素、文化传统、历史教训等课程论,或说是课程理论是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及其评价的理论。

在课程研究的历史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课程流派,其中有影响的大约有6种:活动课程理论、要素课程理论、结构课程理论、情意中心课程理论、三支柱课程理论、概念重建课程理论。以杜威为代表的活动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经活动作业为基本形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加以组织。以巴格莱等代表的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将人类文化遗产中的最精华部分传递给下一代。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课程理论要以学科的基本结构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并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加以编排,使教材出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以马斯洛为代表的情意中心课程理论则主张课程要统一学生的情意和认知、感情与理智、情绪与行为,亦即强调人的情意、情感、情绪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把课程的重点放在认知的发展和智力的优异上。以艾德勒为代表的三支柱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有三个支柱组成:第一是系统的知识掌握;第二是智力技能培养,主要是指学习的基本能力。第三是理解力,指对非教材的书籍。以派纳为代表的概念重建课程理论则主张课程的本质是追求解放的兴趣。

(四)

1.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一个理想国家的方案。

2. 我国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3. 中央集权制的典型代表为法国。

地方分权制的典型代表为美国。

中央与地方合作制的典型代表为英国。

4. 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其为“壬寅学制”。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为“癸卯学制”。该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在全国颁布并加以落实施行的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1912年,民国通过了《学校系统令》,又称“壬子学制”,;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等诸多法令,又称“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表明我国近代学制初步建立。

5. 学生成长的条件曾出现两种极端的观点:一是遗传决定论,如孔子的“唯上智下愚不移”的观点,霍尔的“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二是环境决定论。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成长起决定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6. 教师的成长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新手阶段:实习教师和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属于这个阶段;高级新手阶段:一般是具有二三年工龄的教师处于这个阶段;胜任阶段:从时间上讲,教师大约工作3~4年后可以达到这个水平;熟练阶段:大约进入第5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便进入了熟练阶段;专家阶段:教师至少积累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

7. 136页整页自己看。

8. 活动课程论,又称经验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9. 拉特克最早使用“didactica”一词,开拓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夸美纽斯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他从自然规律角度构建教学,对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开拓性贡献。赫尔巴特把教学方法分为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三大类,并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论,这是世界上首次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是教学理论走向心理学化。杜威则从学生中心出发建立了“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并根据思维规律建立了五步教学法:情境、问题、假设、推断、验证。

10. 发展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掌握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鲁姆。

11. 体谅模式由英国道德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首创。

二、简答题

1. 教育的固有功能(P39)

教育具有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及文化功能等四大固有功能。

育人功能:(1)是个人的身心超全面和谐方向发展(2)促进个人身心的高效率发展(3)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条件

政治功能:(1)直接功能: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介入社会政治活动,直接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2)间接功能:一是教育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政治意识;二是通过国家制定的教育制度对学生进行选择与分配,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

经济功能:(1)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知识“再生产”功能(3)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

文化功能:(1)传递和保存文化(2)普及文化(3)创造更新文化

2. 教育的派生功能(P44)

学校派生功能:(1)学校具有“托管所”的照管功能;(2)学校具有后勤保障的功能;(3)学校具有执法的功能;(4)学校具有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5)学校具有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功能;(6)学校实体直接或间接拉动了经济的增长率。

3. 学生的合法权利(P100)

(1)生存权;(2)健康权;(3)姓名权、肖像权、国籍权;(4)名誉权、

荣誉权和智力成果权;(5)隐私权;(6)受教育权;(7)司法保护权

4. 学生本质属性(P79)

(1)是具有发展意义的人;(2)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3)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人;(4)学生是独特的生命精灵

5. 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P94)

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包括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1)不平衡性: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表现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的方面;(2)顺序性:学生的成长不是随机式的而是按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3)阶段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学生的成长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6. 学生成长的困境与突破(P94)

(1)多元文化的选择困惑;(2)“成人感”的产生;(3)对传统价值的怀疑;(4)交流障碍所导致的痛苦;(5)考试文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7. 教师的权利(P124)

(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8. 教师的义务(P124-126)

我国现行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履行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9. 我国教育方针(要求一字不错)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0. 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P141)

(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11. 课、学科、课程的关系(P158)

课、学科、课程是人们对课程不同层面的理解而产生的几个术语。

一般而言,课指课堂教学的简称或其时间单位;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科学的分支;课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内容。三者的关系是层层包容关系,课程由许多学科构成,学科又由许多课组成。

12.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P170)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个:一是学生个性成长,二是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学校特色形成。学生个性成长包括(1)以人为本;(2)给学生留下空间;(3)课程为学生而存在;(4)差别性教育。

13. 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关系:

(1)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

(2)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

(3)学校特色的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

14.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P170)

(1)法定的学校自主权(2)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3)教师的专业精神与技能(4)共享的课程资源(5)内部评价机制的改进(6)与课程专家的合作

15. 课堂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应注意的基本问题(P223)

让学生知道,教师随时随地察觉他们的每一个行为

(1)能够同时处理不同的事件

(2)使分段教学活动的运作顺利进行

(3)始终维持全体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

(4)营造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5)惩罚某一个学生时避免产生涟漪效应

16. 有效教学的特征:

(1)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2)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3)给予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4)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5)指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17.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即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1)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2)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景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4)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启示)

①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②运用到的两难问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③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④引导学

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⑤鼓励学生把自己得到的推断付诸行动。

三、辨析题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1)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即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也未必就是“教育”。对人有意施加的精神影响,从意图上说存在着善意和恶意之分,对人的精神无疑会产生种种影响。但这些行为不是教育,人们常常斥之为“教唆”。“教育”不同于“教”。“教”不一定含有善意,而可能包藏恶意,并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教育”则必须是善意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且产生有益的影响。“教育”暗含使人伪善之意,所以有时人们将“教育”当做“德育”来使用。而智育,也并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或培养能力。当一个人教另一个人i恩提方法时,后者可能会“深受启发”,而只有当“教”触及人的灵魂、影响人格时,才会说“深受教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只有包含善的意图和有价值的内容时才能称为“教育”。

(2)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即使是含有向善的目的和有价值的内容,也不一定是“教育”。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使人不进步也不退步,保持原有的状态。如管理,管理并非要在儿童的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第二类是改造或感化,以及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这种行为是使人退步了的状态回到本来已达到的状态,但并不给人增加一些新的东西。第三类是使人达到从未达到过的境界。杜威把教育看作是生长,简言之,“教育”指的是使人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的精神影响。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是三个相互联系又有内涵区别的不同概念。

教育目的是对学校教育所要培养造就的人才个体的智联规格或要求标准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一般有两部分构成:一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即是否具有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服务的价值;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即具有怎样的个体身心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合理与否。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原则和行动指南,它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指明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二是规定教育目的;三是指出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教育目标有两种含义。一是教育培养目标,或称“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各级学校或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而是作为预期的教育效果的教学目标,十一系列的发展目标体系。

3、课程的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建于唐宋年间,当时的“课程”是“庙宇”的意思,与现代的课程意义相去甚远,还不足以指代近代课程之实。

从词源分析,课程一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般而言,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和全部内容。

20世纪60年代以后,课程的内涵被大大的扩展,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受到挑战,学校中的那些非学科的教育经验受到重视,这些经验被认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今日,把课程的基本内容限定为教学科目、课业的结构及其进程,这是被基本认可的。

4、学校德育与政治教育

所谓“政治教育”,是指一定利益基础上的政党和政治集团有意识的向民众传习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使之获得适应其政治目的和政治统治的政治倾向及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也被称为“方向性教育”。重点是解决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形成和发展反映一定社会、阶级和集团利益和发展要求的政治共识。其区别于学校德育的特点在于内容的不包容性和手段的强制性。

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学校开展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不仅体现了社会的需要,而且满足青少年个体全面而健康发展的需要。两种教育对青少年而言都是必要的,同时两者又是相互独立,不可替代的,政治教育是一种方向性教育,不包容道德教育,否则会影响道德教育的稳定性;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强制手段进行灌输,而道德教育则要诉诸对人际、社会想象等的观察和思考。

5、辨析:教育本质是什么?教育家的言论

6、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7、辨析:P153第一段,对课程的误解

8、辨析:学校教育与政治教育是否等同

四、论述题自己扩展

1. 学生成长的条件(P91-92)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自己的学生发展的条件理论,认为学生的成长是受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活动、以及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共同影响,各种因素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各有不同。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

(2)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3)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2. 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210-211)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或规范。

基本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A、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B、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适切性;

C、差异教学与统一要求相结合;

D、指导学生自我组织学习

(2)以学科内容为载体

A、明确教学目标;

B、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C、控制教学难度与速度;

D、讲述清楚明了;

E、理论与实践结合;

F、学习时间最大化

(3)以融洽师生关系为基础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有效交流

(4)以学生良好状态为保障

A、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

C、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

D、采用合理的管理、监控、维持形式

3. 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

教师具备的素质包括科学说(强调教师要具备各种“专家型知识”)和艺术说(教师应掌握各种“技艺型知识”)。

教师素质的理想要求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①较高的学历水平;②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③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④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4. 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现代德育的特征是关注人,学校德育有效性体现人的主体性,能促进人对德育的理解,能融合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和学校生活。其突破口是理解,包括理解道德教育中的人,理解道德教育中的事,理解德育工作中的物。

五、材料分析题自己扩展

1. 学生的合法权利(P100)

(1)生存权;(2)健康权;(3)姓名权、肖像权、国籍权;(4)名誉权、荣誉权和智力成果权;(5)隐私权;(6)受教育权;(7)司法保护权

2.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P124)

教师权利

(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养权

教师的义务(P124-126)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六、案例分析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a)学生发展史多方面尽可能充分的发展;(b)学生发展史富有个性的发展;(c)学生的发展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人;

(4)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5)学生是独特的生命精灵。

2、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P117~122):

教师具备的素质包括科学说(强调教师要具备各种“专家型知识”)和艺术说(教师应掌握各种“技艺型知识”)。

教师素质的理想要求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①较高的学历水平;

②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

④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第一章

1. 教育具有哪四大功能?

答:教育具有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四大固有功能。

2.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什么?(或具体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教育的经济功能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功能、知识“再生产”功能、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

3.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场地和保存文化、普及文化、创造更新文化三个方面。

4. 现代学校具有哪六大派生功能?

答:现代学校具有六大派生功能:①、“托管所”的照管功能;②、后勤保障的功能;③、执法的功能;④、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⑤、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功能;⑥、学校实体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第三章

5. 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第四章

6. 21世纪教师的理想素质应包括哪四个方面?

答:21世纪教师的理想素质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较高的学历水平;②、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③、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④、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7. 教师具有哪些基本权利?

答:我国教师具有以下基本权利: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获得报酬待遇权;⑤、民主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8. 教师应履行哪些义务?

答:我国现行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履行以下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六章

9. 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五个基本特征?

答:校本课程开发有五个基本特征:①、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②、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③、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等而不是专家;④、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是国家课程的补充;⑤、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育哲学。

10.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答: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个:一是学生个性成长,二是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学校特色形成。三者的关系是: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学校特色的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

第七章

11. 有效教学有哪些特点?

答:有效教学有五个特点:①、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②、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③、基于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④、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⑤、指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第八章

12. 什么是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答: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在目的上侧重于道德认知,强调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其要点在于强调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有其实施德育的特定方法和策略,其中最典型的是道德两难法的运用。

教育学概论(答案)

一、判断题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 2、“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3、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4、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地方官学。(√) 5、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授内容可以分成经馆和小学两类。(×)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辨别自己的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2、现代教育不仅要把个体当作必要的工具塑造,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体当作目的本身来加以培养。(√) 13、自治教育体现了“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纪律”的统一。(√) 14、清末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教育目的上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所讲的“中学”与“西学”含义基本相同。(×) 15、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表述,“五育”说在逻辑上比“三育”、“四育”说更趋合理。(×) 16、学生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条件。(√) 17、教师行为的真正适应是以对学生的适应和为学生所接纳开始的。(√) 18、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9、教师的专业成熟不是独立个体的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的环境中。(√) 2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1、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所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 22、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23、对于学龄前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开设活动课程是比较适合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能力的逐步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 24、学科课程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组织而成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按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与体系组织而成的课程。(×) 25、综合课程不可能表现为学科课程。(√) 26、“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地学习。(√) 27、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28、教师不在现场而学生学校进行的自习不是教学活动。(×) 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不应该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30、教学过程应该受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31、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 32、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33、“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3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于受到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35、强调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但并不否定其他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36、学校管理的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 37、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38、正确的集体舆论标志着班级成员在自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39、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教育学主要内容整理

第一章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教育的历史 原始教育的特点 1. 非独立性一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2?无阶级性一一教育机会具有原始均等性 3、原始性一一形式、手段和内容极为简单,水平低下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的教育。 第一、岀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一学校。 第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第四,机械性与刻板性。 近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与控制,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教育立法的实施。 3、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德育”是同义词。 4、教育的八个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 4、教育的继承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教育的长期性 7、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阶级性 5、教育的要素与作用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学校教育,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层于主导地位。 2 ?学习者 第一,学习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学习者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df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 在四科当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关系是,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级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存在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要素构成科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放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阀作用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维斯康星思想明确的得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在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自己整理

教育学复习范围 导论: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判断或选择题) 我们把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 (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捷克)夸美纽斯的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学巨著。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的问世。这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创立的教育学称为传统教育学) 3、现代教育学的代表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的基本观点有: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第三:教育是生活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在教育教学中药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4、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规律。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判断或选择) 1.原始教育有如下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育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学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胡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理论+案例+我”的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上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亲自上讲台谈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后感触更深。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

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老师很精明,想必他料到了我们会对教育学产生偏见,并且可能会不喜欢上这门课,所以就采用“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老师采用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 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我们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思想深刻的胡老师也积极与我们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我们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

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 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索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论语》,韩愈《师说》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柏拉图《理想国》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2、卢梭(法国):1762年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高度尊重儿童。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2、杜威(实用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倡导儿童,活动,经验三个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教育领域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姆(美国):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1963年《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赞科夫(苏联):《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实验教学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的质的特点:1、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性:教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中的“教长者,长善而 救其失者也”。 2.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 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三乐也”。 3.斯宾塞(H.Spencer)认为教育就 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杜威 (J.Dewey)则认为“教育即生活”。 4.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 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 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 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 “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6.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与人类的发展。 7. 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 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 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8.在教学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 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 到制度化,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 演变。 9.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具 有可控性;②学校教育具有专门 性;③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10.1972年,埃德加.福尔在《学会 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 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 社会”。 1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 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 的典型表征。 12.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 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 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14.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 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 保守性。 15.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 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中, 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 练。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 “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西欧 教会学校把“七艺”(文书、修辞、 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 乐)作为主要内容。 16.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 地位。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 著有《论语》一书,其教学思想 是:①重视因材施教;②因材施 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③强调学思结合,知行 结合,学以致用。 19.《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 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最早 的教育专著)。 20.苏格拉底的问答分为三步:①苏 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1.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 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2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 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 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 目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 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 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 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 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 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 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 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23.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 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专著。 24.法国著名启蒙教育思想家卢梭, 他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尔》是理 想中的教育模特。 25.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 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后来,康德 的学生林克将讲座的内容整理、 编纂并予以发表,题为《康德论 教育》。 2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 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 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 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 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 师范教育的先河。 27.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他的哲 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 著名的“白板说”,“她们之所以 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 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2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 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 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 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29.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实用 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作为1916 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① 以实用主义为指导;②以儿童为 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 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③主张“教 育即生活”,④主张“从做中学”, 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 30.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 “教育目标的系统分类”和“掌 握学习”理论。①他把教育目标 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 技能目标三大类,②“掌握学习 理论”,即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 为核心内容,着眼于所有学生对 所学知识达到掌握水平,“掌握学 习”强调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要给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方 法,每个学生都能教好。 3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 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 基本结构”的观点,并提出了自 己的教学原则体系和发现法。所 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 1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gBjq8l4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