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方言研究综述_钱锦伟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安徽方言,是指在安徽省内使用的方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
省内的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
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目前,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方言体系,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中原官话)、江淮(淮语)、赣府(赣语)、吴越(吴语、徽语)四大民系族群。
按照语言系属及来源综合分类,安徽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客籍方言六大类。
中原官话主条目:官话和中原官话安徽省内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诸地市,以及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以北的霍邱、寿县、金寨(西部)、长丰(北部)、凤阳等地。
通行中原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北地区,居民属中原民系。
江淮官话主条目:官话和江淮官话安徽省内的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的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巢湖、六安(西北部除外)、安庆(市区及桐城、枞阳)诸地市,以及长江以南、黄山山脉以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池州等地的城镇地区。
其中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方言之外,其余皆属于洪巢片方言。
通行江淮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中或江淮地区,居民属江淮民系。
赣语主条目:赣语、赣语方言和怀岳片安徽省内的赣语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主要通行于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地,以及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等地的部分地区。
通行赣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西南地区,居民属赣府民系。
吴语主条目:吴语、吴语方言、宣州片和太湖片安徽省内的吴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等地乡村地区以及黄山区(原太平府地)。
安徽方言特点

安徽方言研究文学1301班朱玉池江昊刘煌杨向羽黄发光刘洪标2015年12月5日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徽语、赣语几种。
此外,境内主要是皖南还有清末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的移民带来的湖北话属西南官话、河南话属中原官话、湖南话湘语、闽语、客家话等。
官话是安徽的主要方言。
安徽省的官话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以及江南沿江地带,分属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此外还有太平天国战争以后移民带来的西南官话。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
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
孟庆惠编纂的《安徽省志·方言志》( 1997)认为安徽方言主要由皖北中原官话、皖中江准官话、皖西赣方言、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徽语,此外还有客家话、闽语和湘语等组成。
江淮官话,安徽的江淮官话主要属于洪巢片,少数属于黄孝片,分布在安徽中部.安徽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①全浊声母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②泥来母大多混同③见系开口二等字存在数量不同的文白异读,文读【tg】组声母拼细音,白读【k】组声母拼洪音④影疑母开口洪音字混同⑤止摄日母字大多不读卷舌韵母,其他摄的日母字大都读【z尾巴】少数读【z】⑥咸山摄舒声字合流,多数分为三类(如合肥):古开口二等除见系、合口二等韵、合口三等韵非组为一类合口一等韵、合口三等韵知系为一类开口二等韵见系、开口三四韵等为一类⑦声调一般为五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全浊上今归去声。
入声多数带喉塞音尾。
安徽方言(六安话为例)的具体分析1语音特点:(i)开口呼零声母字除高元音外,都有轻微的浊喉塞擦音色彩。
(ii)声母j、q、x,发音部位稍微偏前。
“母鸡、气球、洗碗”(iii)古泥(娘)来母今六安话一律不分,读l音。
但在年轻人口音中,合撮两呼前有读n的趋势。
剪茧安徽潜山梅城方言语音研究监国...

安徽潜山梅城方言语音研究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泓大强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靴敝储摊:弘丝料嗍一办年刚如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渊太尝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当四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储张膨查钟张托簪签字日期:签字日期:沁弓年区月/日∞≥年爹月日学付论文作者毕、№妻向.工作单位. 电话:通讯地址.邮编:中文摘要潜山县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而皖西南县市的方言历来被归于赣语的怀岳片。
实际上,由于潜山方言位于赣语和江淮官话的环绕之中,其方言语音既有明显的赣语特征,又有一定的江淮官话特点。
本文以全面详细地描写潜山方言的语音面貌为基础,进而整理出其方言的内部语音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描写的方法,对潜山方言音系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横向上,将潜山方言音系与南昌、安庆、怀宁、宿松四个地区的音系进行比较,从而整理出潜山方言语音中的赣语和江淮官话特征:纵向上将潜山语音和中古音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其音韵特点。
在共时历时系统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揭示出潜山方言语音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并讨论其方言的归属问题。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
介绍潜山县的地理、人文、历史和移民情况,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说明方言合作人的情况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方言音系。
具体描写潜山梅城镇语音的声韵调特点和配合关系,整理出同音字汇。
第三章:潜山方言的内部差异。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2011-06摘要摘要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是安徽境内分布最广的两种主要方言,两大方言在皖北淮河流域的接触密切、相互影响深远,方言特征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复杂局面。
两官话在皖北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与淮河在我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都有关联。
虽然以往的研究对本区域有所涉及,但大多数集中在江淮官话区,皖北中原官话语音调查研究长期处于被忽略状态。
江淮官话与相邻官话与非官话的关系比较、特别是皖北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关系比较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更缺乏以淮河为观察点、对沿淮分布的两大官话共时和历时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
本文以淮河为视点,在清楚描写沿淮各方言点当代语音面貌的基础上,对本区域江淮、中原两大官话语音的区别性特征进行共时比较,并力图理清其历时演变的过程;结合本区方言的发展与江淮地区社会发展、政区沿革、人口变迁以及淮河的共存、共变关系,找寻制约皖北沿淮方言格局的形成、变迁的因素。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
介绍淮河流域自然与人文背景、安徽淮河流域方言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材料来源。
第二章是音系描写。
根据我们最新的调查,描写本区域的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主要方言点的声韵调系统;简要介绍了淮南话、怀远话的音系及内部差异。
第三章是两大官话的语音区别特征项的读音及地理分布类型比较。
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皖北中原官话内部比较,根据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认为中原官话郑曹片接近济南型、信蚌片的凤阳等地是南京型、萧县等地属昌徐型。
统计了古入声字的分派规律和入声舒化后的韵母归向,并据此认为淮南话应划归中原官话信蚌片、怀远北片话应划归中原官话郑曹片。
根据x-f分混情况的不同,认为中原官话信蚌片可以分为东西两小片。
二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与皖中小片语音特征比较,重点是入声韵归并过程的描写,认为入声韵的简化不仅体现在韵尾上,主要元音的合流简化是入声韵归并最后阶段的主要途径;从声韵特征上看,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除保留入声与中原官话信蚌片不同外,其他特点基本一致。
安徽方言研究综述_钱锦伟

外 , 池 州 地 区 的 贵 池 、合 肥 、宣 城 也 有 大 量 江 西 移 民 迁 入。安徽赣语区的出现, 乃是江西移民影响的结果。④ 安徽近代以来接受移民较多的一次是清光绪十五年, 在政府招垦政策的鼓励下, 迁入广 德、宁国府、池州府、 太平府、凤阳府、泗州、滁州的 客民共有463万人。迁入 皖南地区的移民来自河 南、两湖及安徽江北 , 移民最集 中的地方为广 德、郎溪、南陵、青阳等地。郑张尚芳《皖 南方言的 分区》( 1986) 、李荣主编的《中国语 言 地 图 集 》 ( 1987) 、平 田 昌 司 主 编 的 《徽 州 方 言 研 究 》(1998)等 , 就 从历史移民的角度, 对安徽地区错综复杂的方言产生 的原因 ,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察。唐丽丽《影响安徽方 言分区的若干因素探析》( 2006) 认为行政划分 、地 理 因 素和移民因素三方面影响着安徽方言的分区。
参考文献: [ 1] 程观林.徽州方言特点说略.徽州师专学报, 1987 年第1期. [ 2] 冯爱珍.休宁方言纪要.语言研究集刊(2), 1986年. [ 3]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 [ 4] 葛 剑 雄 主 编.中 国 移 民 史·隋 唐 五 代 卷 .福 建 人 民出版社, 1997年. [ 5] 顾 黔.杜 荀 鹤 诗 用 韵 考.天 津 师 大 学 报 , 1990年 第3期. [ 6] 刘媛媛.刘长卿诗用韵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 2003年第6期. [ 7] 吕玲娣.宋代安徽诗人用韵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05年. [ 8] 吕玲娣.张乔诗歌 用 韵 考.阜 阳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2004年. [ 9] 罗 常 培.徽 州 方 言 的 几 个 要 点 .国 语 周 刊 , 1934 年. [ 10] 平 田 昌 司.徽 州 方 言 研 究.东 京 好 文 出 版 株 式
安徽5大方言调查项目通过验收:吴语渐“无语”徽语不乐观

安徽5大方言调查项目通过验收:吴语渐“无语”徽语不乐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一个地方的方言是这个地区居民能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不管在哪儿,当你听到熟悉的乡音,总会想起家乡,记起乡愁。
从2016 年起,安徽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汉语方言调查项目。
据悉,这是自上世纪50 年代之后,规模最大、科学性最强的方言调查。
近日,历时3 年,安徽五大方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吴语、赣语45 个调查点全部通过验收。
省语委办主任朱乃韬表示,从调查情况来看,徽语的特征还是完整保留,但是安徽吴语正在消失。
知道您的老家话叫什么名字吗?安徽五大方言设45个调查点“安徽处于南北交界,南北的方言和东西的方言都在这里交汇,方言资源十分丰富。
”省语委办主任朱乃韬说,“从东到西,吴语在东边,如马鞍山、芜湖,中间是江淮官话,西是赣语;从北到南是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南方也有一些地方讲吴语。
从使用人口来看,最多是中原官话,比如阜阳、淮北、宿州、亳州、蚌埠等。
但是尽管说中原官话的人多,地域也大,区分度却不大。
记者了解到,2016 年,安徽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汉语方言调查项目,对我省五大方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吴语、赣语共安排了45 个调查点。
比如中原官话在淮北相山区、宿州埇桥区有调查点;江淮官话在合肥蜀山区、安庆迎江区、宣城郎溪有调查点;吴语在宣城泾县、铜陵市义安区、池州青阳、芜湖繁昌有调查点;赣语在安庆太湖、潜山和池州东至有调查点;徽语在黄山歙县、黟县、屯溪和宣城旌德有调查点。
“过去学者专家们也陆续做过方言调查,并对安徽方言进行搜集整理。
这些学术行为,丰富了方言的记录。
”朱乃韬说,此次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规模最大、记录最全、科学性最强的方言调查,有着严格规范。
方言调查项目要完成哪些任务?寻找“发音人”录制地道方言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汉语方言调查项目任务分别由安徽大学、安师大、淮北师大、铜陵学院、阜阳师大、黄山学院、宿州学院、皖西学院等高校专家组成的调查团队承担。
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概述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
例如,“安”读~213,“昂”读ɑ~55,“爱”读,“袄”读。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报销”说成,“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
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
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才ts≠在,肠(或ts)≠丈(或ts)。
词语特征: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或〔~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劲”等,发疟疾说成“打老瘴”、“发疟子”。
安徽方言特点

《安徽方言研究综述》(钱锦伟)李荣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 1987)安徽方言:皖北:中原官话、江淮官话皖南:吴语、徽语、赣语、江淮官话以及由河南和湖北两省来的移民的官话其中皖南吴语包括太湖片和宣州片, 此外还有湘语、闽语、客家话、畲话等。
孟庆惠编纂的《安徽省志·方言志》( 1997)认为安徽方言主要由皖北中原官话、皖中江准官话、皖西赣方言、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徽语,此外还有客家话、闽语和湘语等组成。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赵日新)(本文为《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文字说明稿。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徽语、赣语几种。
此外,境内主要是皖南还有清末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的移民带来的湖北话属西南官话、河南话属中原官话、湖南话湘语、闽语、客家话等。
官话是安徽的主要方言。
安徽省的官话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以及江南沿江地带,分属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此外还有太平天国战争以后移民带来的西南官话。
江淮官话安徽的江淮官话主要属于洪巢片少数属于黄孝片分布在安徽中部①洪巢片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霍山县六安市怀远县南部孝仪乡马城镇常坟镇睦乡、姚山乡、兰桥乡、找郑乡、荆芡乡、城关镇、东庙乡、梅桥乡、魏庄乡、犯河乡、陈集乡淮南市长丰县明光市定远县全椒县巢湖市天长市来安县滁州市和县含山县无为县舒城县庐江县马鞍山市当涂县西部城关镇、新桥乡、黄山乡、银塘乡、江心乡、西河乡芜湖市南陵县青阳县池州市西北部东至县北部大渡口、姜坝等地宣城郎溪县广德县限县城、东亭宁国市南部宁墩、狮桥、中澳、中田、大龙、万家等东南部山区及城西竹峰、育龙等地铜陵市铜陵县大通、安平等地繁昌县获港、赤沙等乡径县童吐乡芜湖县万春区、花桥乡一半族德县县城、蔡家桥等地。
铜睦县以下六县市城关新派石台县部分乡镇②黄孝片桐城市极阳县安庆市安徽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①全浊声母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②泥来母大多混同③见系开口二等字存在数量不同的文白异读,文读【tg】组声母拼细音,白读【k】组声母拼洪音④影疑母开口洪音字混同⑤止摄日母字大多不读卷舌韵母,其他摄的日母字大都读【z尾巴】少数读【z】⑥咸山摄舒声字合流,多数分为三类(如合肥):古开口二等除见系、合口二等韵、合口三等韵非组为一类合口一等韵、合口三等韵知系为一类开口二等韵见系、开口三四韵等为一类⑦声调一般为五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全浊上今归去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区的方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徽语的研究 上, 对于徽语是否能自成一个方言区, 历来就有不同的 看法, 到目前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对徽语的研究始 于魏建功等的《黟县方音调查录》(1935), 是以现代语 音 学方法对徽语进行研究, 并且是单点徽语的研究。在同 一 时 期 , 赵 元 任 、罗 常 培 等 也 进 行 了 调 查 , 后 来 也 发 表 了 几 个 报 告 。20世 纪50年 代 后 期 孟 庆 惠 主 编 了 《安 徽 方 言概况》、《安徽方音辨正》。自从1988年《中国语言地图 集》把徽语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方言大区后 , 徽 语受到了 更 多 的 重 视 , 孟 庆 惠 对 歙 县 、平 田 昌 司 对 休 宁 、赵 日 新 对 绩 溪 、钱 惠 英 对 屯 溪 、沈 同 对 祁 门 方 言 进 行 了 研 究 , 取 得 了 令 人 注 目 的 成 果 。此 后 出 现 了 两 部 重 要 的 著 作 : 孟庆惠编纂的 《安徽省志·方言志·皖南徽语》( 1997)和 平 田 昌 司 主 编 的 《徽 州 方 言 研 究 》(1998)。 《徽 州 方 言 研 究》是第一部全面详细地研究徽语的专著 , 具 有重要的 开创意义, 是徽州方言研究史上的大事, 也是汉语方言 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平田昌司把徽州方言限定在绩 溪、歙县、屯溪、休 宁、黟县、祁门和婺源范围内 , 把徽州 方言和严 州方言分开, 提出: “徽州方言是相对接近长 江中游流域方言的一种混合性的方言; 而严州方言是 在 吴 语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过 渡 性 方 言 。”指 出 徽 州 方 言 是 一种中部方言, 即在南部类型底层的基础上受到北部 类型的侵蚀而产生的方言。
45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8年7月号上旬刊
还 有 湘 语 、闽 语 、客 家 话 、畲 话 等 。孟 庆 惠 编 纂 的 《安 徽 省 志·方言志》( 1997) 认为安徽方言主要由皖北中原官话、 皖中江准官话、皖西赣方言、皖南宣州吴语 、皖南徽语 , 此 外 还 有 客 家 话 、闽 语 和 湘 语 等 组 成 。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活动, 对方言的变化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人民集体的迁徙, 导致语言随着使用者的分 离日渐走向分化的道路, 方言发生变化, 新的方言分区 逐 渐 形 成 。安 徽 地 区 的 方 言 是 多 种 方 言 系 统 的 综 合 体 , 移民因素是不可忽略的。安徽境内历史上人口迁徙以 西晋、唐代中后期和元明清最为突 出。①永嘉之乱后, 大量北方人民南迁。公元325年 到公元349年是 迁 移 至 安徽省人数较多的一段时间, 到南朝宋时为止, 全国共 有南迁人口约90万, 其中移民安徽省境内的约17万人。 ②唐代安史之乱后是北人南迁的第二个高潮, 移民集 中居住的地区就有安徽南部。皖南的宣州、歙 州、池州 是移民渡江南下的通道。安史之乱阶段宣州是唐末战 争的争夺地, 有相当多的移民迁入宣州, 宣州境内的下 层移民以河南人为代表。唐末时池州建德的桃源和歙 县西南的黄墩因北方移民集中而闻名。③安徽境内客 籍话的存在和移民也有密切关系。在元末明初的大移 民中, 江西是主要的人口迁出地, 其中一个重要的流向 是今安庆地区, 由此赣方言对安徽的方言产生了很大 影响。以安庆为中心的赣语区, 包括今安庆地区及池州 地区的东至县, 该赣语区与江西东北的语音类似。另
了一下归纳, 下表是具体的分类情况: 字母词内容分类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字母词出现的最常见的领域 是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次是电脑网络, 这说明人们已把 字母词当作司空见惯的东西, 同汉语词一样, 人们日常 生 活 中 已 很 自 然 、很 熟 练 地 用 它 来 进 行 交 流 、沟 通 等 等 。 在语言的运用上, 并没有因为它们的形体系统跟传统的 汉语词不同, 而对它们的使用、传播造成很大的障碍。
此 外 , 研 究 徽 语 的 论 著 还 有 : 赵 日 新 《徽 语 古 全 浊 声 母 今 读 的 几 种 类 型 》( 2002) 、《徽 语 的 特 点 和 分 区 》 ( 2005) 、陈瑶《祁 门 境 内 方 言 的 对 比 研 究 》( 2006) 、邓 楠 《祁门军话语音研究》( 2006) 、田玉晶《祁门 民 话 语 音 研 究》( 2006) 、丁治民《宋代徽语考》( 2007) 、王琳《祁门( 箬 坑) 方言语音研究》( 2007) 、杨瑱《歙县( 深渡) 方 言 语 音 研究》( 2007) 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字母词会出现在我 们的生活之中, 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不可忽视的组 成部分, 因此, 我们对它不能再漠然视之, 而应该积极 关注, 考察它们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 发展动态, 为汉语词汇系统的相关研究及语言文字的 规范化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 1] 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补本) .商务印书馆, 2003. [ 2] 沈 孟 璎.实 用 字 母 词 词 典.世 纪 出 版 集 团 、汉 语 大词典出版社, 2002. [ 3]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 4] 李 小 华.再 谈 字 母 词 的 读 音 问 题 .语 言 文 字 应 用, 2002, ( 3) .
参考文献: [ 1] 程观林.徽州方言特点说略.徽州师专学报, 1987 年第1期. [ 2] 冯爱珍.休宁方言纪要.语言研究集刊(2), 1986年. [ 3]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 [ 4] 葛 剑 雄 主 编.中 国 移 民 史·隋 唐 五 代 卷 .福 建 人 民出版社, 1997年. [ 5] 顾 黔.杜 荀 鹤 诗 用 韵 考.天 津 师 大 学 报 , 1990年 第3期. [ 6] 刘媛媛.刘长卿诗用韵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 2003年第6期. [ 7] 吕玲娣.宋代安徽诗人用韵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05年. [ 8] 吕玲娣.张乔诗歌 用 韵 考.阜 阳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2004年. [ 9] 罗 常 培.徽 州 方 言 的 几 个 要 点 .国 语 周 刊 , 1934 年. [ 10] 平 田 昌 司.徽 州 方 言 研 究.东 京 好 文 出 版 株 式
5. 汉 语 字 母 词 绝 大 部 分 都 是 名 词 , 且 基 本 上 只 具 有一个意义, 表义比较明确, 这是因为在引进它们的时 候 , 就 已 经 把 它 们 的 意 义 固 化 下 来 了 , 像 “A型 血 ”、
“MBA”等它们的含义都非常明确、单一, 在语言的运 用 中, 不会引起歧义、混乱等现象。当然, 有极少的一部分 字母词除基本义外, 还具有其它的一些意义, 这主要是 由 基 本 义 引 申 、借 代 等 产 生 的 。如CD不 仅 指 激 光 唱 盘 还 指能播放CD的随身听, 其后一个意义就是由激光唱盘 意义在语言运用中借代产生的。
46
外 , 池 州 地 区 的 贵 池 、合 肥 、宣 城 也 有 大 量 江 西 移 民 迁 入。安徽赣语区的出现, 乃是江西移民影响的结果。④ 安徽近代以来接受移民较多的一次是清光绪十五年, 在政府招垦政策的鼓励下, 迁入广 德、宁国府、池州府、 太平府、凤阳府、泗州、滁州的 客民共有463万人。迁入 皖南地区的移民来自河 南、两湖及安徽江北 , 移民最集 中的地方为广 德、郎溪、南陵、青阳等地。郑张尚芳《皖 南方言的 分区》( 1986) 、李荣主编的《中国语 言 地 图 集 》 ( 1987) 、平 田 昌 司 主 编 的 《徽 州 方 言 研 究 》(1998)等 , 就 从历史移民的角度, 对安徽地区错综复杂的方言产生 的原因 ,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察。唐丽丽《影响安徽方 言分区的若干因素探析》( 2006) 认为行政划分 、地 理 因 素和移民因素三方面影响着安徽方言的分区。
电脑网络是近些年发展最快、对人们影响最大的领 域, 这也必然表现在语言上, 电脑网络字母词的大量出现 就是其中的一个特征。许多电脑网络的专业名词随着一 些专业人士的频繁使用或因不便翻译而大量流传开来。
4. 从 “汉语字母词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有40个字母 词汉语中无相应的汉语形式和其对应, 大约占到总数的 19%, 而对于大多数的字母词, 是有相应的汉语表达形式 与其相对应的, 这里面又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 是, 字母形式完全占据上风, 而词的汉字形式则无人问 津。此种情况在该表中占了大多数, 如卡拉OK, 除了在词 典上, 人们很难在其他地方见到“电子伴唱机”这样的形 式; 再如VCD, 人们见到它的时候, 脱口而出的肯定是 “VCD”, 而不是“激光视盘机”。另外一种情况是, 字母形式 还未完全取代汉语形式, 在很多地方和汉语形式展开了 激烈的“争夺战”。如“UFO”虽然常见于报刊、杂志之上, 但 “不明飞行物”一词也还时常活跃在人们的笔下。至于像 MTV与音乐电视、WTO与世界贸易组织、MBA与工商管理 硕士等等, 它们在使用频率上应该说是很难分出高下的。
2008年7月号上旬刊 ○ 文学语言学研究
安徽方言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