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方言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从《广韵》音系看四川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

从《广韵》音系看四川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
● 璧
郑 长 丽
( 南 大学 文献 研 究所 , 庆 西 重 4 01) 0 75
从 《 韵 》 系看 四川 达 ' 方 言 的 语 音 特 点 广 音 k l t I

要 :四 川 达 州 方 言 是 由 古 代 汉 语 慢 慢 分 化 形 成
带 和 中 心 位 置 , 有 优 越 的 区 位 优 势 。 但 达 州 自古 有 “ 具 秦
管 万 源市 , 积 约 1 6 平 方 千 米 , 口约6 3 。达 州地 面 . 万 6 人 4万
2增 加 了舌 尖 前 、 擦 音 [ ] 舌 面 后 、 鼻 音 [ ] . 浊 z和 浊 驵u £ i 、 £、 e、 y a 、e 、 a 、 i 、 Y、 A、 A、 A e u y O、 o、 i i i u i e
达 州 方 言 中 共 有 3 个 韵 母 ,其 中 单 元 音 韵 母 8 , 6 个 复 元 音 韵 母 1个 , 鼻 音 韵母 l个 。 与普 通 话 韵 母 相 比 , 5 带 3 其
五 、 语 结
本 文 从 “ 君 子 ” 国 俗 语 义 人 手 . 认 知 语 言 学 隐 四 的 用 喻 和 转 喻 的知 识 对 “ ” “ ” “ ” “ ” 个 国俗 花 木 梅 、兰 、竹 、菊 四
古 音 的 重 要 材 料 , 同 时 它 们 又 呈 现 出 一 些 不 同 于 古 音 的 语 音 特 点 。 面 就 以 《 韵 》 系 为 参 照 , 探 究 四 川 达 州 下 广 音 来 方 言 的一 些 语 音 特点 。
达 州 市 位 于 四 川 省 东 北 部 ,是 由 原 达 县 地 区 改 建 而 成 。现辖 通 川 区 、 县 、 江 县 、 竹 县 、 汉 县 、 县 , I 达 开 大 宣 渠 代

四川方言语音研究

四川方言语音研究

四川方言语音研究摘要: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省的东北部,近邻重庆、陕西,尽管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区,但又因为“湖广填四川”等历史原因融入了湘方言和吴方言,因此达州方言又具有独特本地特征。

本文从达州市通川区方言的语音方面入手,分析这些特点,对于了解达州历史掌握方言成因及对达州本地人说好普通话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达州;方言;语音;一、历史影响(一)“湖广填四川”人口的迁徙导致达州地方方言与外来方言的融合,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最引人注意的重大事件,这次长达一百多面的大规模移民中对达州,甚至整个四川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达州方言中能听到湘方言的语音就是“湖广填四川”时,湖南人带来的。

(二)“江西填湖广”湖南人如川时间比较早,多半是在明末清初,且这些湖南人的祖辈还有相同经历,多半是先从江浙移居江西,再由江西迁居湖广,然后由湖广进入四川,这同史书上记载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如出一辙。

早期迁入达州的移民主要是陕西人士,到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拥而至,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

二、语音研究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交际作用是通过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来实现的。

达州方言中语音特征明显。

(一)声调达州方言共有4个声调:阴平(55),阳平(21),上声(42),去声(213)。

这与重庆方言几乎一致。

古入声字绝大多数归入阳平调。

(二)声母达州方言中共有20个声母。

总数比普通话少。

1,没有舌尖后音(zh ,ch ,sh ,r)只有舌尖前音(z,c,s):如“知,吃,狮”读为“zi(55),ci(21),si(55)”2,b、p、m、f的特殊运用:达州方言声母是b、p、m、f的音节,一般能和普通话声母是b、p、m、f的音节互相对应。

但有少数字例外,记住它们,就可以纠正方音。

如下面的字:“琶”—“ba(55)”;“拔”pɑ(21)”;“遍“—pian(213)”。

达州方言调查报告

达州方言调查报告

达州方言调查报告小组:杨XX 周XX一、概况达州处于四川川东部一带,是在2000年从达县改为达州市的,全市辖区2个区,四个县,代管一个县级市。

而且达州是四川巴渠文化的的中心地带,现在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达州方言流行于川东北一带,主要是达州、巴中、广安、重庆等地说达州话的人较多,达州话既是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西南官话的一种分支,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北方方言一系,所以也是简单、容易理解的。

而且因为地处川东地带,因此,达州话与成都话较远而与重庆话较近。

这篇报告我们主要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讲述达州方言的一些特点。

二、语音1、语音特点(1)声母:在语音方面,达州方言共有19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p、pʻ、m、f、t、tʻ、ŋ、l、k、kʻ、x、tɕ、tɕʻ、ɕ、ts、tsʻ、s、z、ø。

相比较于普通话达州方言就缺少了舌尖后音[ʈʂ]、[ʂ]、[ʈʂʻ] 、[ʐ]和舌尖中音及浊鼻音。

而且还增加了舌尖前、浊擦音[z]和舌面后、浊鼻音[ŋ]。

而且在达州的方言里,没有n这个音,普通话中n声母的音,在达州方言里而是读作l或i。

而且普通话中n与i和u或以其为开头的音节时,在达州方言中就变成了零声母,如:“你”读作“yi”,“年”读作“yan”,“女”读作“yu”。

同时达州方言里也没有zh、ch、sh声母,一般都是读作z、c、s声母。

(2)韵母:一共有i、u、A、ye、o、yo、ai、uai等36个韵母,单元音韵母有8个、复元音韵母有15个,带鼻音韵母有13个,与普通话相比没有舌尖后元音 [ʅ],没有韵母uo,而是大部分读作o,部分入声字为uê。

(3)声调:达州也是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的,而达州话声调具有“平分阴阳、全浊上声变去声、去声仍归为去声、入声归入阳平”的特点。

阴平调值为[44],阳平调值为[21],上声调值为[53],去声调值为[13]。

(4)声韵结合:在我们的达州的方言里面声韵的一个配合也是十分的有规律的,下面就是达州发音与普通话的一个对比。

巴蜀官话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巴蜀官话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第18卷第1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01月Vol.18 No.1 S i chuan Un i versity of Arts and Sc i ence Journa l(Soc i a l Sc i ence Ed iti on)Jan.2008巴蜀官话方言语法研究综述陈荣泽(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摘 要】综述十余年来的巴蜀方言语法研究,总结其成绩与不足,以期对巴蜀方言语法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巴蜀方言;语法;综述[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86(2008)01-0068-04 一、“四川方言”和“巴蜀方言”“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的所有汉语方言的统称,着重地理的一面,它主要包括属于官话的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等。

[1]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不再归四川省,所以原来的“四川方言”就不再包括重庆方言了。

为此,有学者提出“巴蜀方言”一说。

较早提出“巴蜀方言”概念的是崔荣昌。

崔荣昌认为,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可以说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由于秦、汉时期大批华夏族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其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而后,沿着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为四川方言。

[2]由此看来,“巴蜀方言”与原来的“四川方言”仅是同体异名罢了。

戴伟、周文德认为,原来的“四川方言”应当改称为“巴蜀方言”;“巴蜀方言”既反应了古巴方言和古蜀方言的历史承传性,又反应了巴、蜀两地传统地缘和人文关系。

[3]既然如此,那么“巴蜀方言”也就包括巴蜀官话方言、客家方言和湘方言等。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崔荣昌总结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认为“三百年来,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四川方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四川达州方言,好怀恋

四川达州方言,好怀恋

四川达州方言,好怀恋
四川达州人说话,喜欢在一个字的名词前面加点修饰,于是这个名词的意义便发挥得更淋漓尽致。

如下: 这里(肋黑) 那里(啦哈) 这个位置(肋黑街)那个位置(那哈街)这个(肋歪) 那个(那歪) 你(已) 淋雨(cua雨) 烫(赖、非赖),这个才是四川达州本土的。

'吃饭'叫'切饭' 非常的不好吃叫“怪死难切” 傻瓜(莽子,哈嘛批)、嚣张(骚跳干操)抄手(包面)、小孩(细娃儿) 力气(劳力)很脏(稀耙脏)厕所里(茅屎头)拉屎(屙屎)拉肚子(拉稀)拿来(含来) 去(切) 面前(当门)不知道(不晓得)橡皮擦(痴焦)把痴焦拼给我!借了东西不用还送给我(拼给我)刚才(相个儿)好怪(好妖艳儿)乞丐(告花子\讨口子)蚯蚓(渠三儿)蜻蜓(阳丁丁儿)蚱蜢(甲母)跳蚤(格蚤)蟑螂(偷油婆)小鸟(雀雀儿/麻雀)蛐蛐(灶鸡儿)伞(撑花儿) 打哈欠(打豁嗨/打豁仙)睡觉(困瞌睡)摔交(答朴爬/答筋斗)蹲下(估倒)把话说清楚(把话投称展)今天你不话说清楚你就别走。

今天你娃不把话投称展你娃就莫想走了。

拳头(驼子定子)脑袋(老壳)手肘(倒拐子)膝盖(客生宝儿)屁股 (罗兜/坐登儿)(都指臀部,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pig)红(飞红)黄(焦黄、纠黄)白(卡白、讯白)黑(驱黑)甜(抿甜)酸(纠酸)苦(纠苦、焦苦)咸(苦含)辣(飞辣)香(捧香)臭(乓臭)孬(稀孬)烫(飞烫、飞烧,飞赖)冷(冰冷)大(咚大)小(咚小)痛(青痛)烂(稀烂)硬en(帮硬en) 耙(捞耙) 淡(憋淡) 紧(帮紧) 湿(厥湿) 干(焦干、纠干) 嫩(吼嫩)
轻(捞轻)好(刮好)。

巴蜀方言语音研究综述_陈荣泽

巴蜀方言语音研究综述_陈荣泽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月【语言文字研究】巴蜀方言语音研究综述陈荣泽1,高永鑫2(1.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2.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西安710061)摘要:本文主要从语音方面对十余年来的巴蜀方言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其成绩与不足,以期有利于巴蜀方言语音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巴蜀方言;语音;综述中图分类号:H1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80(2008)01-0092-04收稿日期:2007-11-27作者简介:陈荣泽(1978-),男,四川宜宾县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和方言;高永鑫(1976-),女,山西祁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

一、引言:“四川方言”和“巴蜀方言”“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的所有汉语方言的统称,着重地理的一面,它主要包括属于官话的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等[1]。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不再归四川省,所以原来的“四川方言”就不再包括重庆方言了。

为此,有学者提出“巴蜀方言”一说。

较早提出“巴蜀方言”概念的是崔荣昌。

崔荣昌认为,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可以说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由于秦、汉时期大批华夏族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其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而后,沿着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为四川方言。

[2]由此看来,“巴蜀方言”与原来的“四川方言”仅是同体异名罢了。

戴伟、周文德认为,原来的“四川方言”应当改称为“巴蜀方言”;“巴蜀方言”即反应了古巴方言和古蜀方言的历史承传性,又反应了巴、蜀两地传统地缘和人文关系。

[3]既然如此,那么“巴蜀方言”也就包括巴蜀官话方言、客家方言和湘方言等。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崔荣昌总结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认为“三百年来,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四川方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南通方言疏证》研究综述

《南通方言疏证》研究综述

在着 的一些瑕疵 , 出该书“ 指 分类繁琐 , 有所滋蔓 ; 苛求古文 , 有失通变 ; 分析音理 , 有所不安” 更主要的是归纳 了《 通方 ; 南 言疏证》 的注音方式 , 包括直 音、 读若 、 反切三类 , 论述 了《 南 通方言疏证》 在南通方言史主要 是方音史研究方面 的语 料价
的重要组成部 分 , 从这些 传统 方 言辞 书的 字里行 间爬 罗剔 抉, 精心考证 , 以求音韵资料 , 这是研 究方 言史的一条重要途 径, 惜乎世人不太重视此道 。对孙锦标 先生 的《 南通 方言疏 证》 通俗常言疏证》 和《 的研究 论著还不 多见 , 有赖于南通 这 专》 孙锦标所著, 为 其在方言 研究史 语料价 及在中国 上的 值, 语言学史上的史 料价
值 已受到部 分学者的关注。综观《 南通方言疏证 》6 0个词 目, 氏对其 中 1 1 17 孙 19个词条进行 了音释 , 而为近代 南 从 通方言研 究提供 了丰 富的语料。
值, 并从 音韵学史 的角度对《 南通方言疏证 》 进行了较为完备
的论 述 。
先生论述了《 南通方言疏证 》 的研 究途径 , 阐述 了其作为方 言 史研究的 重 要 作 用 : 南 通 人 孙 锦 标 的 《 通 方 言疏 证》 “ 南 (9 3 , 11 ) 也是传统方言词汇学的专书。方言词汇 自是方 言学
据笔者统计 ,南通方言疏证》 《 共有 17 6 0个诃 目, 锦标 孙
对其 中 1 1 19个词条进 行 了音 释 , 占总词 目的 6 . 6 , 无 97% 这
疑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南 通语音提供 了丰富的语料。 因此 , 接 下来我们的工作是 :
《 南通方言疏证》 于 11 年 , 刊 93 由上海 中 国图书出版公 司 出 版, 南通翰墨林书局石 印发行 。《 南通方言疏证》 以南通方言

从《广韵》音系看四川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

从《广韵》音系看四川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

从《广韵》音系看四川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作者:郑长丽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2期摘要:四川达州方言是由古代汉语慢慢分化形成的,其在语音上既保留了古音的一些特征,又呈现出自身的某些特点。

本文试把达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与《广韵》音系进行比较,以探究四川达州方言的一些语音特点。

关键词:《广韵》音系四川达州方言语音特点“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1]现代汉语各方言就是由古代汉语慢慢分化形成的。

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汉语在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区。

就目前而言,现代汉语共分为七大方言区,它们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闽方言区和粤方言区。

这些方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古音特征,是考订古音的重要材料,同时它们又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古音的语音特点。

下面就以《广韵》音系为参照,来探究四川达州方言的一些语音特点。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由原达县地区改建而成。

现辖通川区、达县、开江县、大竹县、宣汉县、渠县,代管万源市,面积约1.6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43万。

达州地处四川、重庆、湖北、陕西四省结合处,秦巴地区的腹心地带和中心位置,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但达州自古有“秦巴路难行”之说,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外界联系较少的地区,因而该地的语言既保留了古音的一些特征,又呈现出自身的某些特点。

一、达州方言的声韵调达州面积广阔,人口较多,对其方言的研究是从总体上来谈的,达州方言内部还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一)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19个,分别如下:P、p‘、m、f、t、t‘、?覧、l、k、k‘、x、t?揶、t?揶‘、?揶、ts、ts‘、S、z、?覬与普通话声母相比,达州方言特点如下。

1.缺少了舌尖后音[?鬛]、[?鬛‘]、[?拶]、[?拮]和舌尖中、浊鼻音[n]。

2.增加了舌尖前、浊擦音[z]和舌面后、浊鼻音[?覧]。

(二)韵母尢、i、u、y、?鬢、A、iA、uA、?藓、ie、u?藓、ye、o、yo、ai、i?藓i、uai、ei、uei、ɑu、iɑu、?藜u、i?藜u、an、i?藓n、uan、y?藓n、?藜n、in、u?藜n、yn、a?覧、ia?覧、ua?覧、o?覧、yo?覧达州方言中共有36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8个,复元音韵母15个,带鼻音韵母13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州方言研究综述
方言是一定区域的人民群众代代口头相传下来的语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同地区的方言具有不同的语音、词汇甚至语法结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专家学者对达州方言从语音、词汇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颇丰,研究内容丰富,但也存在研究面较窄、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

文章对前人关于达州方言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从语言、词汇和综合性研究三个方面对达州方言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达州方言语音研究
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对达州方言语音方面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和高校教师中。

2002年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罗家国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渠县方言词语研究》中以渠县方言词语作为研究对象,从渠县话词语的比较研究、渠县化词语的文化生成和渠县化词语的语法特征三个方面对渠县方言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梳理了渠县话的语音,并提及了一部分渠县方言的语音特点,总结出渠县方言共有19个声母、38个韵母、4个声调,且对渠县方言的声韵配合特点进行了说明。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饶红梅的毕业论文《四川大竹方言音系研究》以大竹方言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野调查法获取原始语音材料,對大竹方言语音系统做了客观描写,将大竹方言中的语音与中古音、普通话做了对比分析;总结出大竹方言声母共有21个、韵母39个、声调4个,且对声韵配合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罗燕的毕业论文《四川达州地区方言音系调查研究》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达州地区四县一市方言音系进行描述,并对达州各方言之间的音韵特征进行比较,总结出达州方言声母有6个特征,韵母有13个特征,声调具有“平分阴阳、全浊上声变去声、去声仍归为去声、入声归入阳平”的特点。

2016年西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霍伟丽的硕士毕业论文《四川达州市安仁乡“长沙话”语音研究》总结出安仁乡“长沙话”共有21个声母、41个韵母、6个声调,从文白异读和浊音清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安仁乡“长沙话”的语音特点,将安仁乡“长沙话”与中古音、湖南长益片湘语“长沙话”、湖南娄绍片湘语“涟源话”、西南官话“达州话”进行了比较,总结出安仁乡“长沙话”具有兼容性、尖团不分、系统性等特点。

廖灿英、郝志伦1995年在《川东学刊》发表《开江城区方言语音说略》一文,对开江县新宁镇、杨柳乡、明月坝乡、宝塔坝乡等乡镇的方言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开江城区方言声母具有f、h不分,l、n不分,无zh、ch、sh,比普通话
多两个音、少一个音等特点;韵母比普通话多4个,且没有鼻音韵母ing,部分韵母同声母构成能力强于或者弱于普通话等特点;声调有4个,但调值与普通话不尽相同;最后对开江城区方言语音音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四川文理学院黎昌友2007年在《现代汉语》发表了《四川达州方言音系及其声韵配合规则》一文,归纳总结了达州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按照四呼与声母的具体配合来阐述,提出了11个达州方言音系及其声韵配合规则。

四川文理学院黎昌友和彭金祥2008年在《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发表《四川达州方言与普通话音系及声韵配合比较》一文,分别对达州方言的声韵调和普通话的声韵调进行了梳理,整理出《四川达州方言声韵配合表》和《普通话声韵配合表》,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得出达州方言声韵配合方面的9个特点。

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郑长丽2011年在《文教资料》发表《从〈广韵〉音系看四川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把达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与《广韵》音系进行了比较。

归纳出达州方言有19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总结出了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其中声母方面有浊音清化、不分尖团、部分声母没有或存在变音等7个特点,韵母方面存在部分古塞音韵尾消失、发音不准等11个特点,声调系统由中古音系中的四个调类演变而来,其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达州方言语音方面或者声韵调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论文颇丰。

但是就单个方言点而言,虽然个别方言点调查整理较为全面,但达州地区内部各方言点比较研究及与周边其他方言点的比较研究还没有相应的成果;另外,针对达州方言语音发音特点,如何纠正方言发音,推广普通话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所以,我们应当在语音研究方面多做横向比较,加强达州地区方言的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从而提高研究深度。

二、达州方言词汇研究
词汇研究是目前达州方言的短板,散见于数量不多的2篇论文:
内江师范学院刘银娇2013年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发表《四川达州话的副词“紧到”探析》,对达州方言副词“紧到”一词从语法、语意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和考察,认为“紧到”一词与普通话“老是”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不同,“紧到”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持续不变,是表达持续范畴的一种词汇手段,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逆预期性,传递说话人的顾虑、不满或不耐烦的情感态度,隐含说话人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主管评价。

四川大学王红羽2011年在《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发表《四川达州方言的“哈”字浅析》一文,以声调分类,对达州方言中“哈”字总结出12种意义,并对不同“哈”字用法进行了探讨。

由此可见,对词汇的研究是目前达州方言研究的薄弱环节,达州方言词汇丰富,如黢、恰、老汉、打平伙、神板儿、二恰恰、丘儿、滂臭、撑花儿等,但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分类归纳的学术成果还没有。

对达州方言词汇进行细致的考察、描写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汉语语言、汉语词汇,而且也可以为达州地区特有的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材料。

三、达州方言综合研究
1956年至1958年,中央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组织了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在全省范围内对四川方言进行调查,并出版《四川方言音系》一书,该书对四川省150个县(市)的方言进行了调查整理。

该项调查共涉及当时达县专区的达县、渠县、宣汉、巴中、大竹、开江、平昌、通江、邻水、南江和万源11个县,对当时达县专区11个县的方言声母、韵母、声调做了较为详细的归纳整理,并以渠县方言为代表,对达县地区四百多个方音字进行了调查。

该书将四川方言根据入声的有无和入声归并情况分为四个区:入声独立区、入声归阴平区、入声归阳平区和入声归去声区,且将达县专区方言划归为入声归阳平区。

该著作是较为全面、详细介绍达州方言的权威著作,对研究达州方言具有指导意义。

1984年台湾出版了《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一书,该书是20世纪40年代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组织了丁声树、董同稣、杨时逢等人在四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方言语音调查研究工作。

共调查县城点68个、乡镇点66个,该书出版时共计240万字,正文1761页。

该调查在达州地区共涉及达县、开江、宣汉、达州、万源5个点。

这份调查报告与之前出版的《四川方言音系》一书有许多相同之处,选取的大部分调查点也是相同的。

但该《调查报告》对四川方言中存在的“方言岛”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并认为达州地区存在“永州腔”。

以上两本著作是由官方组织的以四川方言为调查对象的研究成果,调查范围广、历时时间长、研究结果准确,其中涉及达州方言部分也能基本反映达州方言全貌,但专门研究达州方言的著作还没有。

四、达州方言研究不足及建议
从目前已有资料看,达州方言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对单个县(市)或者方言点材料的调查和收集;二是达州方言语音研究成果较多,且研究较为深入和透彻。

达州方言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方向较为单一,不重视词汇和语法研究,语音只是方言的一部分,但方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词汇和语法表现出来;其次,不注重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才能找出特色,但达州方言研究没有内部比较研究,没有与周边县市方言、当地西南官话、普通话进行比较,这样就不能揭示出达州方言在传承和变异中的具体情形;最后,不重视达州方言文化研究,研究面较窄。

基于此,我们认为做好达州方言研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词汇研究。

达州方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其中有许多独有的词
汇,需要更多人参与研究,通过认真细致地进行田野调查和分析,全面梳理达州各个方言点的独特词汇,丰富研究内容。

第二,重视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提炼特色、形成系统的有效途径。

将达州方言与周边其他地区方言和普通话进行比较,同时加强内部方言点之间的比较,这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研究,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三,做好文化研究。

目前达州方言文化研究基本上是真空区,研究成果极少,极有必要在文化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把达州方言与达州历史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方言研究进一步挖掘、开发达州本地民俗文化、精神文化甚至物质文化,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研究层次。

参考文献:
[1]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9.
[2]查中林.四川方言词语之语素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3]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四川方言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4]罗燕. 四川达州地区方言音系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5]罗家国. 渠县方言词语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2.
[6]饶红梅. 四川大竹方言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7]霍伟麗. 四川达州市安仁乡“长沙话”语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8]廖灿英、郝志伦. 开江城区方言说略[J].川东学刊,1995(3).
[9]黎昌友. 四川达州方言音系及其声韵配合规则[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12).
[10]黎昌友,彭金祥. 四川达州方言与普通话音系及声韵配合比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3).
[11]郑长丽. 从《广韵》音系看四川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J]. 文教资料,201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