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的关系_图文.ppt.ppt
一带一路简介PPT课件

•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
济发展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
首先是一个“经济带”概念,体现的是经济带上各城市集中协调发展的思路。
•
Hale Waihona Puke “21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基于历史,着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六.领土争端问题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 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 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 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签署协议, 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 之路制定行动计划。
“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第 一步面向东盟,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 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加强互联互通,以亚 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
.
10
.
11
.
12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1
国际背景
2
国内背景
.
13
国际背景
1.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地区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是建设 “一带一路”的经济基础。
.
14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额(1992-2011)(单位:亿美元)
注:1992-2001 年数据来自转引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2-2011 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ppt课件

友好
无
补学习
东 朝鲜 亚
三韩遣使赴汉
入:檀弓、果下马、 出:铁器、铜镜
日本 汉武通使光武赐印 出:铁器、铜器、丝 帛
东 越南 南 亚
出:铁器牛耕技术、 水利技术
入:象牙、犀牛、珍 珠
西 安息 亚
使臣往来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欧 大秦 洲
甘英出使大秦
1,原因与条件 A、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 巨大吸引力 B、交通发达,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C、开明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政府的重视支持
南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第一批抵达美洲的欧洲人在那里发现了中国鸡、中国米、中国瓷器和玉石,更重要的是,他们 还发现了说中文的人。根据新翻译的欧洲探险书籍记载,这些欧洲探险者在墨西哥、美国西海岸 的加利福尼亚州、东海岸的佛罗里达州等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中国人,他们还找到了中国的多桅船 残骸。孟席斯说,发现这么多与中国有关的东西,当年这些欧洲探险家还错以为他们到了中国。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谢辉志一、热点透视第九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于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落下帷幕。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第七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第七次东盟与中国、日本和韩国(10+3)领导人会议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此次巴厘岛峰会取得了累累硕果,堪称东盟发展史乃至亚洲地区合作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东盟领导人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和发表了《东盟第二协约宣言》。
该宣言描绘出了到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蓝图,标志着东盟将由较为松散的以进行经济合作为主体的地区联盟,转变为关系更加密切的、一体化的区域组织。
巴厘岛峰会的另一个亮点是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这标志着中国和东盟的双边关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前来与与会的日本、韩国、印度领导人也表示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全面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随着2010年东盟和中国联合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一个拥有将近20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市场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东盟走向一体化的倡议,表示将开拓新领域,继续扩大与东盟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教育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
中国将成立中国——东盟协会,倡议建立中国与东盟青年部长会议机制,支持双方商会开展各项活动,积极推动研究和召开中国与东盟商业和投资峰会。
为加强协调配合,创造稳定环境,中国方面将以10+3为主渠道,与东盟携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同月,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建构:中国- 东盟关系新论

2022年5月总第201期第3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Serial No.201,No.3May.202211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建构:中国-东盟关系新论田飞龙1 秦 博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191;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4)摘 要:以中国-东盟关系为主线之一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治理秩序探索的一种典范建构。
中国-东盟有着长期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区别于一般国际关系规范的亲缘性和历史认同基础,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该区域典范建构的关键基础。
但东南亚区域也是西方近代殖民史和后殖民控制史的重要承载区域,西方文化和制度霸权仍有强势影响,民主全球化与西方经贸网络仍有支配性和整合性优势。
这些西方殖民遗产和影响机制主要服务于西方霸权利益及政治经济的具体利益,甚至作为遏制中国影响力以及中国-东盟重建紧密互动关系的对抗性工具。
就中国国家利益和东南亚区域整体利益而言,紧密的历史文化渊源、不断扩展的纵深经贸关系、不断推进的区域安全合作网络以及中国市场和中国“一带一路”的整体吸引力,正在推动东南亚区域的“东方式回归”。
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赋予这一切发展趋势和未来愿景以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共同价值观根基,并引导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之间建立有别于西方霸权文化和经济宰制体系的和平发展新范式。
对东盟体系及其内部的分层化和治理复杂性也需要强化国别区域范畴的精准化研究和知识储备,并在法律体系上增强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将中国-东盟关系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建构,是中国打破西方“印太战略”围堵和战略竞争隔离、建构区域和平发展新秩序的重要战略杠杆,符合民族复兴的大局观和战略整体要求,且有着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光明前景。
关键词:东南亚;中国-东盟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平发展中图分类号: 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342(2022)03-111-18收稿日期:2022-03-01作者简介:田飞龙(1983—),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高研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
中国与东盟关系 - 浅析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

2002年9月13日,首次中国-东盟经济贸易部长会议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 2002年 13日 首次中国- 湾市举行.通过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草案. 湾市举行.通过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草案. 2002年 20日 首次中国与东盟(10+ 交通部长会议通过今年5 2002年9月20日,首次中国与东盟(10+1)交通部长会议通过今年5月 交通高官会议提出的"东盟-中国交通合作职责范围" 交通高官会议提出的"东盟-中国交通合作职责范围", 并就今后具体合作重点项目达成一致意见. 并就今后具体合作重点项目达成一致意见. 2002年10月11日 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的东盟和中, 10+ 2002年10月1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的东盟和中,日,韩(10+3)"短 期 资 本流动管理与资本帐户开放"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本流动管理与资本帐户开放"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 绕 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帐户开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帐户开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2002年10月26日 由中国首次举办的"中国——东盟宏观经济论坛 东盟宏观经济论坛" 2002年10月26日,由中国首次举办的"中国——东盟宏观经济论坛"在昆明举 行. 2002年11月 10+ 10+ 高官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 2002年11月1日,10+3和10+1高官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 2002年11月 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代表在金边签署了《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代表在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 宣言》 宣言》. 2003年 29日 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型肺炎特别会议在曼谷举行.同日, 2003年4月29日,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型肺炎特别会议在曼谷举行.同日, 东 盟与中日韩高官会在柬埔寨北部城市暹粒举行. 盟与中日韩高官会在柬埔寨北部城市暹粒举行. 2003年10月 次东盟与中国(10+ 2003年10月,第7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 行. 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宣布建 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2004年11月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举行. 2004年11月3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举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ppt1 人教课标版

“在联合国这样一个普遍性最为广泛的国际组织里,中 国代表团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那当然是对我们的国家、 对中国革命的胜利的肯定。我们代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 当然觉得很荣幸、很骄傲,但我们更多地想到的是这一时 刻的重大意义。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墙中国围 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 的提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国 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71年乔冠华团长在联大上的讲话
请问:从上述材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21日)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 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22年没交往了呵!”
———周恩来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 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 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 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 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 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 始了。”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 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 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说明
教科书中三个子目内容构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概况: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作为课标要求, 补充为学生课堂学习内容。
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这是 非洲黑人兄弟和中小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 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结合教材与毛泽东的话思考: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一 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要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另外: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 了微妙的变化。
形策论文——中国与东盟关系问题的回顾

形策论文——中国与东盟关系问题的回顾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阶段及成就的回顾、思考与展望在国际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动荡之后,以国际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成员主体不断增加,且国际国际成员之间关系日趋复杂和微妙,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中,无论在地理位置、战略地位还是利益关切程度都与我国联系极为紧密的一个国际组织就是“东盟”。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只有在已有的历史进程中研究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情况,回顾和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双方关系发展的状况及成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促进关系良好健康发展,为自身和东盟各国乃至世界带来更多积极因素。
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际社会环境背景、别国干预、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系处于较为冷淡甚至对立的状态。
二战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东南亚国家被迫卷入美苏大国冷战之中。
在政治上,菲律宾、越南等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除印尼与中国于1950年4月13日建交外,其他东南亚国家于中国均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而1957年开始,印尼与中国的关系也出现不和谐因素,印尼排华反华浪潮涌动,并于1965年发生了“9.30印尼排华事件”。
而两国最终于1967年10月中断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中国与东盟关系发生了转变,开始趋于缓和,逐步翻开了新的一页。
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苏争霸的态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势力开始下降。
“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以及尼克松总统访华等一系列动作释放出了缓和关系的信号,中美逐渐相互接近,关系得到改善。
而此时中国对东盟的态度也开始转变,肯定了东盟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美国态度转变和默许的影响,及自身利益的衡量考虑之下,菲律宾、泰国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但些许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1979年发生了中越战争,而且南沙群岛领土主权问题成为双边关系的难题。
中国与东盟关系

【中国与东盟】东盟是中国的友好近邻,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国际事务中一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
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随着政治交往的不断发展,中国1996年3月明确提出希望成为东盟全面对话国。
中国的倡议得到东盟各国的积极响应。
同年7月,东盟外长一致同意中国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
中国首次出席了当月举行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
1997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
东盟国家是中国友好近邻,中国已同所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得到全面发展。
1991年7月,钱其琛外长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这是中国首次同东盟进行正式接触。
自此,中国外长每年都出席东盟外长会议。
1994年7月,中国作为东盟磋商伙伴国参加了在曼谷举行的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在会上阐述了中国对亚太地区安全问题的观点和立场,提出中国对亚太安全合作问题的五项原则。
1995年4月,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首次磋商会在杭州举行。
1996年7月,中国由过去的东盟磋商伙伴国升格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1997年12月,江泽民主席出席东盟—中日韩首脑非正式会议,双方发表了《中国-东盟首脑会议联合声明》,确定了中国-东盟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向和指导原则。
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成为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第一个域外大国。
自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对话伙伴国以来,双方的合作,尤其是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得到全面发展,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