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突破艺术
新高考语文第10部分 写作突破 议论文写作训练1 掌握结构导图 (常规式)——借助导图,形成思路

结论 重申论点,总结全文 使阅卷者一目了然,容易把握作文的思路。
2.考场范文示例 (2021·全国乙)
考生根据试题要求,开篇确立了“理想的实现需要以德修身,以学正思, 以义明志”的中心论点,然后将它拆解为三个分论点,依次展开。采用 并列式逻辑思路,确立三个筋骨句,或采用例证法,或采用引证法,或 采用喻证法,调动多种论证方法,依此行文,思路通畅、内容充实。
3.运用注意事项 (1)围绕中心论点确定对比点,选择对比材料。 (2)对比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事物。 (3)对比分析,要围绕对比点进行,揭示对比对象鲜明的个性。
边练边悟2 请以“做人要心存敬畏”为中心论点,画出对比式结构导图。 答案 (示例)
1.结构导图及解说
结构导图
解说
导图一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将审题、立论时分解出的几个有递进关系的
即把历史和现状、过去和现在对比;(2)横比,
结论
总结全文
即把这种现象和那种现象、这个人和那个人
进行对比,一般都是同一时期的人和事。
2.考场范文示例 (2021·新高考Ⅰ)
首先开篇点明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强弱会发生转化,强者不会一直让 人望尘莫及,弱者也不会一直要仰人鼻息”。接着,主体部分的论证选 用一古一今、一反一正两个典型人物事例,先用方仲永的故事论述“滥 用其强”的后果,再用童第周的事例论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将自 己塑造成强者”,从而充分说明了生而强不算真正的强,生而弱也可以 通过后天努力变强的道理。对比论证,很有说服力,很好地论证了观点, 点明了文章主题。
摆现象—析危害(或意义) 分论点,在本论部分按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导图二
—挖根源—提建议
的关系安排层次,这种布局叫作“递进式”。
高考作文中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中议论文的写作技巧1、写好字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如果面目(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
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情绪。
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
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
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
其次,字体要适中。
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
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
再次,尽量少涂改。
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
2、拟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
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
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
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
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诚信不可抛》、《科技与人文齐飞》、《移植的记忆,创新的杀手》、《坚强我不朽的信念》等文题,均是鲜明、夺人眼目的好题目。
在鲜明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生动和富有个性,则是议论文拟题的更高要求。
这类文题能抓住阅卷者的视线,使之观其题便欲睹其文,效果奇佳。
如文章中心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拟题为《学会在别人的唾沫中游泳》,别致中显出几分幽默,令人产生一睹为快之感。
3、开好头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
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
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
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
议论文难点攻略突破

议论文难点突破——教你展开分析论证 ,论证方法的作用议论文难点突破——教你展开分析论证,论证方法的作用议论文难点突破——教你展开分析论证高考议论文:观点+质料=?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质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观点+质料=作文的败绩(以叙代议)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力,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力,B有创新精力,C有创新精力,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力”。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例文一:“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于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优点:观点明确,论点丰富缺点:“观点+论点”格局弊端:论点和论点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须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点还是论点;论点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阐明”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点无论怎样充沛,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质料。
高考经验: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
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笔者思维的缜密。
“阐明”是议论文写作不成缺少的重要组成部门。
经由过程阐明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
而论点经由过程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句话:论点是统帅,论据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例文一修改)……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
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
新高考语文第10部分 写作突破 议论文写作训练3 用好例证法——精准选例,精准用例

大一轮复习讲义
二 精准用例
叙例应围绕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展开,应当体现出对观点的认同。 应尽可能地扣住论点或者写作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对事例生搬 硬套。这样的论证就比较集中而紧凑,使行文没有散漫感。如:
强调唯创新者强,并不是全然否定模仿与跟跑的意义。事实上, 作为后发经济体,很多中国企业都经历过跟跑环节。中国高铁在博采 众长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就自主创新;华为也经 过了数轮跟跑才敢说看到了“无人区”;腾讯在推出微信前还未能摆 脱模仿的痕迹……
第一段用了一个事例,阐释了“生命相拥,展现共赢智慧”的观点, 叫“一例说透”。第二、三段连用多个事例,阐释了“生命相拥,演绎 人性善良”“生命相拥,达成万物和谐”的观点。连用多个事例叫“事 例铺排”,使论证简洁有力。选段用例详略结合,摇曳生姿。
边练边悟3 下面文段论证“拥有强者之心,成就帝王梦”的观点,在叙 述论据上有什么问题? 拥有强者之心,成就帝王梦。刘邦原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家境贫寒, 地位低下。但刘邦胸怀大志,有上进心,在灭秦之战中,逐渐壮大了自己 的势力。秦亡后,他不甘心只做一个汉中王,想夺取天下,当天下的王。 最终垓下一战,项羽自杀身亡,刘邦站在胜利的高峰,创立了汉朝,被称 为“汉高祖”。
真正的智者懂得相拥之道,相遇之时对别人施以友善,而绝不谋求 击败对方。美国旅店业的强势集团总裁希尔顿说:“我可能是得克萨斯 最幸运的,是福中之人。这来自友谊,来自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希望我 的一生永远和同伴相处愉快,合作无间,我的福来自他们。”希尔顿确 实是幸运者,倒不是因为他事业上的成功,而是因为他懂得生命相拥的 道理,具备共赢的智慧。
答案 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不专不诚,焉能成事?历史 上,勾践多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霸业;曹雪芹“披阅十载,增 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书写了不朽篇章。今天,屠呦呦靠着滴水 穿石的韧劲儿,历经190次失败,最终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黄 大年凭着“不疯魔,不成活”的拼劲儿,不舍昼夜、潜心科研,引领中 国走入“深地时代”。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足迹,都刻印着艰辛与执着, 专注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品质。
高考议论文写作技巧

高考议论文写作技巧高考议论文写作技巧1一、要善于发现问题不落俗套,立意深远,需要一种问题意识。
问题,常常是创新的切入点。
问题虽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
问题意识不仅表现了个体思维品质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法国著名作家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的绚丽多彩,需要有心人去发现,去体味。
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
科学上有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
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远,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美与丑。
深刻的哲理,________于生活的提炼与洞察。
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热爱生活。
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从而写出的__也让人耳目一新。
2.作文时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做到深刻,也就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__的观点对别人有启发作用,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善于思考,善于朝大处想,朝深处想,朝远处想,朝不同方向去想。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表及里”就是防止事理分离,情理不合,罗列现象,__平平。
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首先要学会把握现象,分析现象,甚至还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搜集相同的现象,帮助你准确定位,抓住本质,深入本质。
就某一个问题而言,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导致某一事情结果的原因找准了,分析了,无须再用过多的语言旁证,见解往往高人一筹。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个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原因引发的,一个原因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结果,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深刻议论文常常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根源,析意义。
高考议论文写作瓶颈突破

高考议论文写作瓶颈突破第一篇:高考议论文写作瓶颈突破高考议论文写作瓶颈突破——让议论文的语言靓起来案例探究:比较鉴赏:1、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上,为了获得因别人承担责任而为你带来的利益,就必须在同时相应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工人的责任是建设祖国,农民的责任是生产粮食,士兵的责任是保家卫国……任何岗位的人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
3、责任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责任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浩然正气;责任就是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热血与豪情;责任就是郎平放弃国外高薪聘请,“为女排做点事”的忠诚与执着。
4、人生,好比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命运好比是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惊涛骇浪,暴风骤雨,都是不可避免的情况。
但是,你却拥有驾驶小舟的船桨——责任。
5、人生,如同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
只有拥有责任感的人才能把握住生命的双桨。
哈尔威船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用生命为代价,把握住了全船人命运的双桨,履行了作为船长的职责。
增加文采的方法:1、善于运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化抽象的议论为形象的阐释、形象的画面、形象的事例。
3、运用恰当的句式。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是这样规定的: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善于运用修辞“得到与失去”为题作文的语段节选,欣赏语言:1.繁华一世,想纸迷金醉,就必定迷失自我;红尘烟云,想纵情官场,就必须放弃清高.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2.如果没有忍受当年胯下之辱的韩信,会有后来奋勇杀敌的大将军吗?如果没有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会有后来的勾践灭吴吗?如果没有敢于为科学献身,将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的居里夫人,会有今天的放射性元素镭吗?太多的如果,太多的失去,换来了最后的“得”.对比下面一组句子,在阐述“时间是公正的”这一观点的同时比较表达效果:1.时间是公正的,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2.时间是公正的,如果你充分利用了时间,你就会有所收获;如果你浪费了时间,你就会两手空空,后悔一生。
议论文之点题扣题技巧-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讲解

• 5、过渡衔接语点扣法:文章过渡衔接自然而又不跑题。
• 【例】《外法内儒治乱象》
•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矛盾的处理,单靠法治则过于粗 暴,单以儒治则显得懦弱。而内儒外法,既规范了秩序, 又照顾了人情。如此,还学校一片安宁,还社会一份和谐 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 【例】(2019天津卷)《爱国,体现在行动上》
关键它性的打话动,。就‘会救犹活抱一琵篇琶高’考作,文太!曲这折是未,曾太阅含卷蓄的,朋友 想象江是不苏到高省的高考考!作作”文文阅卷的组大组长忌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要多一
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
•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 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
• 因此,从现在起,做一个行动爱国之人!青春万岁,强国有我!
• 【例】(2019上海卷卷)《中国味》
• 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 念,给我们以坚定,给我们以淡然,给我们一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 坚强的后盾………
• 7、整篇文章词句重复点扣法:使之形成一串珍珠。
• 扣题就是切合题意,就是不跑题。
• 点题与扣题是相融而统一的!
点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 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 “奠基石”。 点题,是想要获取高分的“妙招”。
通篇都扣题,最少四十一; 一看就跑题,最多三十七。
有一条在微信圈流传的“稻草定律”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 搭理,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它的价 值就与白菜一样了;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 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 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什么时候都是 稻草,螃蟹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散发的, 稻草不要以攀龙附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 成长的母本,它孕育的米香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高考作文的议论文与说明文写作技巧及解析

全国高考作文的议论文与说明文写作技巧及解析作文在全国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是考察考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和思辨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全国高考作文的议论文与说明文写作技巧,并进行解析。
一、议论文写作技巧1. 立意明确:议论文要求明确的立场和观点,写作之前应对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明确自己的观点,并在全文中进行逐步论证。
2. 结构合理: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引入、论证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入部分用于引出话题并引起读者兴趣,论证部分主要是展开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关证据和例子,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并重申立场。
3. 优秀的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引入话题,并概括要点,吸引读者的兴趣。
结尾要给出得出结论和观点,让读者有所思考。
4. 举例论证:在议论文中,举例是常用的论证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5. 补充论证:不仅要有主要论点的论证,还要进行补充论证,包括对可能的反对观点的反驳,以及对论点的进一步解释和扩展。
6. 语言精确且简练:议论文的语言应该精确表达观点,简练明了,尽量避免冗长的句子和长篇大论。
二、说明文写作技巧1. 结构清晰: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引入、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引入部分用于引出文章主题,正文部分逐步解释和说明主题,结尾部分进行总结和概括。
2. 分类和比较:说明文可以通过分类和比较的方法来组织材料,将相关的事物进行归类,并进行比较和对比,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逻辑清晰:说明文要求逻辑清晰,按照时间、空间或者逻辑顺序进行论述。
4. 用例子强化解释: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题,说明文可以采用举例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和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使主题更加生动具体。
5. 图表配合运用:在说明文中,图表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可以用来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数据的变化趋势等。
三、解析1. 解析议论文题目:“你对网络影响青少年的态度”立意明确:明确立场,是否认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结构合理:引入部分可以从网络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入手,论证部分可以列举网络对青少年学习、社交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结论部分总结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突破艺术
作者:华义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3期
议论文写作,对高考这场大的选拔性竞争来说,无疑也算得上是一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角逐。
既然如此,就总须有点“突破意识”。
如何获得“突破”?笔者以为,下列几方面便是其获得“突破”艺术的所在。
一.见解独到,卓尔不群。
文贵有“识”,写作高考议论文尤为如此。
所谓有“识”,简言之,即观点深刻、见解独到。
“识”之有无,不仅是反映作者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思维品质高低优劣的标志,也是衡量所发见解能否给人以启迪的重要尺度。
评论事物、阐发道理,只有见解深刻、独到,方可卓尔不群。
1908年的一天,在南洋爪哇,一位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在宵禁时间要回家,为避免荷兰巡捕的查罚,就拿出一块钱叫一个日本歌女送他回家。
荷兰巡捕不敢查日本人,富翁被安全地送回家里。
(某市高考作文训练题)
看了这则材料,一些考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下列种种感想:
A.一块钱能支使歌女荫护富翁安全地回家,可见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
B.富翁让歌女荫护回家,有失人格体统,真是利令智昏。
C.用一块钱避免了高额的查罚,可见富翁很有经济头脑,在当今社会这种头脑是不可或缺的。
D.富翁机智、巧妙地利用了歌女的荫护才回到家里,真可谓“君子善假于物也”。
E.中国富翁竟不如一个日本穷贱的歌女,这很能说明自身的穷富不能决定自身的地位,而国家的强弱却能影响国人的地位。
上述诸见解,立意平庸、落于俗套者有之;失之肤浅、流于空泛者有之;甚或认识荒谬、严重偏离题旨者亦有之。
而比较其科学性、深刻性来说,观点E显然是高出一筹。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其完全切合题旨,更因为其见识超群。
当然,能否发表深刻独到见解是以是否具备较高思想认识水平为前提的。
它也取决于是否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想深邃、认识水平高,就不至于发表类似上述C、D的观点;思维品质好,也就是说具备了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思考问题就能纵横驰骋、左右逢源,既可横向拓展,又可纵深开掘,发表见解也就不会囿于成见、落入窠臼,或失之肤浅、苍白无力。
二.贴近生活,映射时代。
早在千年以前,大诗人白居易就提出这样一条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今,虽说时过境迁,但它的光耀依旧,仍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
它一直启迪人们写文章应贴近生活,映射时代。
写作高考议论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写文章既富有生活气息,又体现时代精神,从而具有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否则,就只能写出些脱离实际、毫无针对性的空泛之作,这样,在角逐中难免留下遗憾。
想起30多年前的1979年,那年全国高考作文副题选用的是明代刘基写的《郁离子》中的一则寓言材料,这则寓言说的是有位赵国人养猫治鼠灾的故事。
猫既吃老鼠,但也偷吃主人心爱的鸡,是留下猫呢,还是赶走猫?结果,那赵国人没有采纳儿子的建议,而是坚持留下猫。
事实表明,就这件事谈谈认识可谓“见仁见智”,而真正慧眼独具者却不光能正确认识到:“处理事情要权衡利弊轻重”,“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而且能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颇富创见地发表出既贴近生活又映射时代的感想来。
当年,有篇《养猫的得失及其它》的文章,曾这样写道:“猫吃鸡固然是不利因素,赵人也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解决好这一问题,但我们当代人总该比古人高明些吧。
试想,如果我们用筑鸡窝、置鸡笼、猫鸡分养等办法来兴猫吃鼠之利,克猫吃鸡之弊,使养猫这件事更符合人的愿望,让人们既避免鼠灾,又能吃上营养丰富的鸡蛋,岂不两全其美?”这是多么贴近生活的论述!不仅如此,有人还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生发出如下宏论:“当今的改革开放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在汲取外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又想方设法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腐朽风气的侵蚀,既重视发展物质文明,又注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那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进。
”毋庸讳言,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精辟论述,在当时不光贴近生活,而且极具鲜明的时代感。
至今读来,仍令人拍案叫绝,得益匪浅。
因此,像这类出类拔萃的精思佳作,一旦在高考答卷中出现,又何愁不脱颖而出?
三.说理辩证,切中肯綮。
写作高考议论文要想获得“突破”,论事说理当以周密、透辟、中肯为致力点。
而要把道理说深说透,关键在于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辩证法。
因为辩证法是一面洞烛幽微的明镜,也是一柄锐利的解剖刀,运用它认识事物、剖析问题、阐明事理,可以高屋建瓴,胜人一筹。
以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一道作文样题(原为1991年高考作文题)为例。
这是一道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文题: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
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我们认为,发言稿的质量如何,能否在论辩中取胜,主要就取决于说理辩证与否,而不在能否“自圆其说”。
文题中的观点一“近墨者黑”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相对合理性无论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是无可非议的。
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诸如孟母三迁、狼孩的故事都可证明这一点。
而观点之二“近墨者未必黑”与观点一相比,则有深刻的创新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对观点一的辩证。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疑也是正确的。
因此,不管选定哪一方,都不应轻易否定另一方,都必须对问题的实质作一番辩证分析。
比如,在选择“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论题进行论述时,倘若对“近墨者黑”这个观点一概加以否定,就会显得片面、偏激。
因为论题“近墨者未必黑”(其关健词“未必”)并不等同于“近墨者不黑”,它是以不排斥“近墨者黑”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为前提的。
所以立论时,对“近墨者黑”的观点是不应全盘否定的,而应承认其相对的合理性,然
后在此基础上来个“推陈出新”,对之加以辩证否定。
这样,不仅扣住论题中“未必”一词,更重要的是也使说理辩证中肯,令人信服。
此其一。
其二,论述时,如果仅列举事实论证“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而不讲清道理,即“近墨者”何以会“不黑”,那论述显然是缺乏深度,难以给人启迪的。
这同样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深入剖析这一问题,那就是从内外因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考虑:客观环境(外因)固然重要,但关健还是主观因素(内因)起决定作用。
“近墨者”之所以“不黑”,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乎此,说理所显示出的力度以及反映出来的思想深度与认识水平也就不言而喻了。
华义平,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责任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