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说课稿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4篇《马说》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马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会作者的感情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2、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预习成果展示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2、字词学习:祗(zhī)骈(pián)食(sì)3、作家作品:关于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自号昌黎先生,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补充理解词语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1)、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2)、一词多义: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3)、通假字:(1)、食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xiàn 同现表现出来(3)、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吗3、翻译课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
《马说》说课稿3篇

《马说》说课稿3篇马说(一)------------------------------------------教案标题: 马说(一)教案日期: [日期]教案教师: [教师姓名]学科: 语文年级: [年级]教材版本: [教材版本]课时数量: 1课型: 多媒体探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故事中马的形象和特点;2.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形容词来描写马的特点;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比喻来描写其他事物。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故事中马的形象和特点;2.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形容词来描写马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比喻来描写其他事物。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课本《语文》。
教学过程:步骤 1: 导入新知(5分钟)进入教室后,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入新知。
问题:“马是什么动物?它是一种平常的还是特别的动物?你们最想知道关于马的是什么呢?”通过学生回答,带出课堂主题。
步骤 2: 学习马说(10分钟)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课文《马说》的动画短片。
步骤 3: 导入课文(5分钟)教师读一遍课文《马说》,让学生跟读。
步骤 4: 梳理课文(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询问学生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形容词来描写马的特点。
步骤 5: 创作作文(15分钟)教师让学生展示他们对马的描写,鼓励他们使用适当的形容词,并提醒他们可以运用比喻手法。
步骤 6: 分享作文(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同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步骤 7: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并组织学生口头答题。
步骤 8: 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课堂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提供改进建议。
作业要求:1. 针对马的特点,写一篇作文,不少于100个字;2. 尽量运用形容词和比喻,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马说(二)------------------------------------------教案标题: 马说(二)教案日期: [日期]教案教师: [教师姓名]学科: 语文年级: [年级]教材版本: [教材版本]课时数量: 1课型: 探究引导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故事中马的形象和特点;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适当的形容词来描写马的特点;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比喻来描写其他事物。
《马说》说课稿3篇

《马说》说课稿3篇《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马说》说课稿”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马说》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们: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
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
下面我将针对本课按照确定目标、落实目标和检测目标进行说课。
(一)相关课标摘引: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课标相关内容解读: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和体会,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在积累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中的关键词解读如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正确的”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流利的”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一定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在语气上,即读准语气。
“理解基本内容”可以分解为知道文章大意,对于常用的文言词语,关键的句子能准确的说出其现代汉语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分解为: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思考,表述感受。
《马说》说课稿二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

《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说》说课稿1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
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
所以要抓好预习。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1《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
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
请仔细品味——1.__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__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__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__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__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__的寓意是什么?__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马说》教案精选六篇

《马说》教案《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马说说课稿15篇

马说说课稿马说说课稿15篇马说说课稿1《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说课稿
许俊芳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
和悲愤之情。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
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研读探究:
提出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2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4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上面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5背诵积累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通过多层次诵读,师
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
”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
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
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