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说课稿

合集下载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马说》是一篇现代寓言故事,以马为主人公,展现了一匹马从一开始被人们嘲笑、歧视,到最终成为英雄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和对动物们的思考,体现了真正的力量不是靠外表或力气,而是靠内在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篇文章还向人们传递了一个正面的信息:无论你看起来多么平凡,只要你有勇气、有毅力,你也可以成为英雄。

本文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深刻的寓意。

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些小事而轻视或嘲笑别人,但我们应该了解到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与个性,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并相互欣赏彼此的长处。

同时,无论在什么困难的情境下,只要我们有心,有毅力去追求,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整个故事从一个简单的场景开始,让读者很容易理解,而且故事情节也很引人入胜。

我们将故事分成三个部分:一开始的马的羞愧和嘲笑,马遇到问题后找不到支撑,最后马在困境中不断努力获得胜利。

第一部分:马的羞愧和嘲笑文章的第一段,讲述了马被嘲笑的情况。

这个场景很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群体中的弱者,他们被看作是价值的最低端,令人同情。

这也体现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经济现象,为了突出自己而嘲笑弱者或使用他们,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马遇到问题后找不到支撑故事的第二部分描述了马的父亲去世后,马找不到任何支持。

因为母亲甚至无法照顾好自己,马不得不学习自立。

马的一生中曾经历过许多坎坷,但它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坚强和毅力。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启示我们:生命起伏很大,有时甚至落泪,但是,我们仍然要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要轻易放弃。

第三部分:马在困境中不断努力获得胜利在故事的第三部分,马失去了在新家的位置,面临着一场强劲的风暴。

但它最后战胜了风暴,成为了英雄。

这个过程很注重细节描写,让读者深刻了解到马的困难和它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这也是作者想要阐述的一个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它们,做出巨大的成就。

结局在最后,作者展现了马的新生活和新地位,把整个故事完美地结束。

这种立体的结构非常适合这个主题,它着重描写了马在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它最终获得的成功。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

文章以马为喻,通过论述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不平之情,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本文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旨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像《马说》这样寓意深刻的文章,学生在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人才、尊重人才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寓意,体会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11 说教材《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

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1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篇文章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11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11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以及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12 说教法12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增强语感,同时有助于理解文意。

122 翻译法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12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13 说学法13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132 合作学习法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相互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133 归纳总结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归纳总结文言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4 说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马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然后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143 疏通文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解答疑难。

144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马说》语文说课稿

《马说》语文说课稿

《马说》语文说课稿《马说》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那么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展了挖苦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才能,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的设定如下: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进步阅读文言文的才能;2. 使学生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那么鸣”的主题。

3. 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络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考虑”。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进步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稳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程,其设计意图在于通过马这一主题,引发孩子们对动物的兴趣,并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同时,也让他们在观察、体验、创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手工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让幼儿认识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2.通过观察、体验、创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3. 培养幼儿的手工技能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马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创作中表现马的形象。

同时,我也将难点设置为如何让幼儿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如何提升他们的手工技能。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准备了马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各种手工材料,如彩纸、水粉、画笔等。

在活动的重难点处理上,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作品。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孩子们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思考自己在创作中的收获和不足,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也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延伸活动,如参观马场、观看马术表演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马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观察、体验、创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手工技能和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需要引导孩子们观察马的特点,如马的体型、毛色、四肢等,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的形象。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我会逐一询问他们观察到的马的特点,并鼓励他们用词语或句子来描述,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马的特征。

在孩子们完成作品后,我会组织一个展示和分享的活动。

每个孩子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教材分析】《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多媒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唐朝的韩愈。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遗憾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文章寓意深刻,语言精炼,富有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仍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理解词语的多义性,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遗憾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慨,培养热爱文学、珍惜人才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理解词语的多义性;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运用板书,梳理课文结构,突出教学重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及其作品《马说》,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旨;重点讨论词语的多义性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讲解过程中,注重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5.情感体验: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热爱文学、珍惜人才的价值观。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马说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说说课稿1一、我授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二、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4、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1、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和培养学生根据注释和积累解决实词虚词等重点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说课稿
黄骅市羊二庄镇杨庄中学张英
一、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下面我将针对本课按照确定目标、落实目标和检测目标进行解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不过份深入。

三、目标的确定
(一)相关课标摘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课标相关内容解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和体会,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在积累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中的关键词解读如下: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正确的”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流利的”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一定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在语气上,即读准语气。

“理解基本内容”可以分解为知道文章大意,对于常用的文言词语,关键的句子能准确的说出其现代汉语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分解为: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思考,表述感受。

(三)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新标准》、文章核心内容,学情,并结合我校“1+1生活化创新课堂”的课改新理念,我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正确朗读课文,力求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理解文章寓意,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其中目标1、目标2为学习重点,目标3为学习难点)
四、目标的落实
(一)教学方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并通过小组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的魅力。

2、诵读品味法:引导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培养学生拓展思维,大胆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设计、小组教学
(三)具体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一、导入文本:展示图片,马年说马——引出课题,介绍文体。

二、走进文本:
1、顺读文章
(1)裸读,学生在毫无提示的情况下,打开课本直接读。

(2)纠读,师生共同纠错订正(针对字音和停顿),投影展示正确读音和停顿。

(3)自由读,自己试读一遍,同桌互相听读一遍。

(4)选读,同学们可以选择某一段落或全篇读。

(既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同组结伴展示)。

2、研读文章
(1)解读文意:要求同学们结合导学案中的归纳整理,查漏补缺,质疑探究、熟悉内容,小组竞答。

Ⅰ、正音辨形: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外见.()不以千
里称.()也祗()辱骈()死一食.()或尽粟()一石()
槽枥()()
Ⅱ、积累字词
⑴马之.千里者⑵世有伯乐
...
..⑶然后有千里马
⑷祗辱
..之间骈:槽..于奴隶之手祗:辱:⑸骈.死于槽枥
枥:
⑹不以.千里称.也以:称:⑺一食
..或尽.粟一石一食:尽:
⑻才美
..不外见才美:⑼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等:⑽一食或.尽粟一石或:⑾策之不以其道.⑿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⒀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通:
⒁执策而临.之⒂其真不知.马也⒃安.求其能千里耶?安:
Ⅲ、一词多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
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食①食不饱,力不足()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Ⅳ、归纳通假字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⑵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示。

⑶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⑷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Ⅵ、全班齐读,读出感情
(2)品读寓意
Ⅰ、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①、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Ⅱ、思考问题,分析文章(小组讨论,任选题目作答)
①、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
②、请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③、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注:让我们再来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吧,记住我们千里马的不幸……
A.要读出对这些饲马者的谴责与不满。

B.请注意句式的选择:许多“不”字的使用,表达出了强烈的否定语气。

④、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
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注:第三自然段蕴藏着对驭马者无知、傲慢的憎恶、鄙视与嘲讽,请大家来试一试:
A、内养情感;外修语调、快慢、轻重、紧张舒缓;读时物我两忘
B、用排比修辞刻画了驭马者的愚妄
⑤、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⑥、全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Ⅲ、听朗读录音体会文章意境
Ⅳ、全班同学根据投影提示齐背全文。

(三)拓展文本
1、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

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2、播放新闻联播沙画视频
思考: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你认为怎样才能多出人才?怎样才能人尽其才?(四)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

七、板书设计马说
韩愈
顺读----说马(托物)
研读----谈人才(寓意)
设计感悟: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采用多种形式,以读贯穿始终,在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时,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