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与青铜器.doc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
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
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
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
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年、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
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
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朴素,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线条刻薄,单层花掉,并无底纹。
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发掘出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
之后安徽、陕南等地供应商早期墓发掘出的青铜器,器形种类激增,已辨认出一批制作更加精致的器物例如龙虎尊与饰演存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
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
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
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
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缔造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光辉时期。
器形制作高超,器表纹饰繁茂精致。
这一特征一直沿袭刀西周早期,即为商末周初时期。
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辨认出,多为精美绝伦。
3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代与青铜文化
事 凿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 礼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尊神 后礼. " 商人特别重视占卜巫术,几乎无 后礼. 商人特别重视占卜巫术, 事不卜,无日不卜. 事不卜,无日不卜.占卜用的甲骨要先经钻凿 整治(右下),然后占卜. ),然后占卜 整治(右下),然后占卜.
商代与青铜文化
商人好酗酒,青铜器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酒器. 商人好酗酒,青铜器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酒器.
商周时代的烹调方法比较简单,除了用鼎盛肉,就是用豆( 商周时代的烹调方法比较简单,除了用鼎盛肉,就是用豆(上 盛酱或菜,盘和匜(上右)是饭前用来洗手的.铜俎( 左)盛酱或菜,盘和匜(上右)是饭前用来洗手的.铜俎(下 是用来切肉的,下面带托盘或围炉的鼎(下左,下中) 右)是用来切肉的,下面带托盘或围炉的鼎(下左,下中)可 以边烧边吃,使人联想到涮肉的火锅. 以边烧边吃,使人联想到涮肉的火锅.
商代与青铜文化
从所发现的10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有两个特点: 从所发现的10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有两个特点: 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 一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凡做任何事,都要经 一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凡做任何事, 过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应允和指示. 过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应允和指示. 二是占卜时神在龟甲或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凶,是否可行, 二是占卜时神在龟甲或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凶,是否可行, 要由商王来做判断. 要由商王来做判断. 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国一位最高宗教领袖. 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国一位最高宗教领袖. 占卜内容被选出来,刻在甲骨上的用意, 占卜内容被选出来,刻在甲骨上的用意,目的是为了显示占 卜这种行为的正确性和神圣性, 卜这种行为的正确性和神圣性,借以加强王权
商代社会中的青铜器

商代社会中的青铜器商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同时也是青铜时代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作为社会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商代社会中的青铜器的制作、用途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青铜器的制作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主要包括铸造、打磨和装饰三个步骤。
首先是铸造,铸造青铜器需要精湛的冶炼技术和高温熔炼工艺。
青铜器的原材料主要是铜和锡,其中铜的冶炼需要高温烧炼铜矿石,而铸造青铜器则需要将熔融的金属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加工。
其次是打磨,打磨是为了使青铜器表面更加光滑,提高器物的观赏性和使用性。
最后是装饰,商代青铜器的装饰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铭文、纹饰、凿刻等多种方式,这些装饰不仅是为了美化器物,更是为了凸显其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商代青铜器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礼器、生活器物和武器三个方面。
首先是礼器,商代青铜器在仪式和礼仪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鼎、彝、簋等礼器是商代贵族举行祭祀活动时不可或缺的器物,它们承载着宗族的情感和对祖先的敬仰。
其次是生活器物,商代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用途,比如壶、罍、盉等生活器物可以用来盛放水、酒等,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最后是武器,商代青铜器还包括一些武器和防具,比如刀、戈、铠甲等,这些器物在当时的战争和军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商代青铜器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成为了贵族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贵族们通过拥有精美的青铜器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也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来体现自己的财富和实力。
其次是社会信仰和宗教活动的载体。
商代青铜器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青铜器来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祈祷平安,青铜器成为了连接人与神的桥梁,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最后是文化传承和历史记载。
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纹饰不仅是装饰和美化器物的手段,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记载,这些青铜器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为今人了解商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商朝青铜器

青铜器伴随着早期国家的确立而出现,是王权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礼器、兵器)发现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具备古代青铜器的特征:块范铸造、铜锡合金,有特征的器物类型二里头文化以后的商代青铜器,可分为二里岗期和殷墟期两大阶段。
为适应其神权统治,需要进行大量繁复的祭祀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青铜祭器是神坛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体积厚重、纹饰神秘庄重的青铜器大量涌现,形成了我国青铜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商代前期青铜器直接继承着二里头文化的若干特点,比如容器都是薄胎的。
但与二里头青铜器相比,商代前期青铜器的器种显著增多,如食器有鼎、鬲、、簋,酒器有爵、角、、觚、尊、卣、壶、水器有盘、盂等等。
在形制上有不少特征,容易判别,如鼎多锥足,爵、平底,觚体粗矮。
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纹饰,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地纹。
纹饰大多作带状,并常见弦纹、兽面纹和夔龙纹。
兽面纹的线条圆转流动,很有特色。
在带状兽面纹上下夹以联珠纹,则是当时流行设计。
铭文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青铜器上开始有了仅几个字的,以象形为特征的族名金文。
铭文记录商王赏赐物件,反映了国家财富在社会上层的再分配。
青铜文化的意义在于强化国家机能。
商代后期,青铜器胎壁都较厚,器物种类进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样化的特点。
纹饰内容丰富,变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体满花,绝大多数使用云雷纹作为地纹,以填充主题纹饰外的空间,而且还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所谓三层花。
于是在青铜器上形成了富丽繁缛之风格。
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殷墟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后母戊(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
这件巨大的青铜鼎表现了商朝后期的发达和人民的创造力。
商代后期青铜器不仅有发达的礼器,还有众多的兵器和乐器。
青铜兵器包括用于远射的青铜镞,扁平凸脊双翼。
用于格斗的戈,分曲内、銎内、直内三式。
垂直装,可以横击,啄击和钩杀。
矛为刺兵,扁体、中脊、侧刃(图7)。
青铜器的发展史

青铜器的发展史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青铜时代的产物,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以青铜器的发展史为主题,探讨青铜器在古代中国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1600年的商朝晚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被认为是中国青铜器的开端。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型青铜鼎。
这些鼎器制作精美,雕刻细致,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神秘色彩。
随着商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周朝时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的王朝,也是青铜器的黄金时期。
在周朝的统治下,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样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朝的青铜器主要用于宴会、祭祀和礼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青铜爵。
爵是古代王室和贵族用来盛酒的器皿,它的造型高大庄重,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和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逐渐从宗教和礼仪用途中解放出来,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样式也更加多样化。
青铜器的用途也不再局限于祭祀和礼仪,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和军事等领域。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以刀剑和铠甲为主,这些器物造型简洁大方,刀剑锋利坚固,铠甲质地坚硬。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阶段。
铁器的出现逐渐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使得青铜器的制作逐渐衰落。
然而,青铜器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仍然被人们所重视。
尤其是在汉朝时期,青铜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汉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样式更加多样化。
青铜器的用途也更加广泛,除了宴会、祭祀和礼仪,还用于宫殿、墓葬和文物收藏等方面。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制作逐渐式微。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样化程度较低,样式也较为简单。
随着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衰退,青铜器的制作逐渐停止,并逐渐被其他材料所取代。
然而,青铜器在艺术和文化上的地位始终没有被取代,对后世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夏周时期青铜器发展

商夏周时期青铜器发展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商夏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商夏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商朝的青铜器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比较高。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相较于以前的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进。
商代的青铜器的外形美观大方,线条流畅,器物造型的设计也更加复杂和精细。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过程被称为“四炉法”,即:融炼、铸造、整理、雕饰。
这个制作过程确保了铜器的牢固性和华美性。
其次,青铜器在商夏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青铜器在商朝扮演着象征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物。
商朝社会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贵族阶层通过拥有大量的青铜器来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在商朝的墓葬中,青铜器是非常常见的陪葬品,如礼器和武器等。
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体现了商朝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政治权力的差距。
再次,商夏时期青铜器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贵族阶层。
青铜器也在商朝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中广泛使用。
在商代的出土文物中,也发现了一些普通人的日常用具,如盆、锅等,这些普通的青铜器相对于贵族使用的大型礼器和武器来说,更加实用,反映了商朝社会中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
最后,商夏时期的青铜器在形态和纹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商朝的青铜器上常常出现动物纹饰,如鸟、兽、蛇等。
这些动物纹饰是根据古代华夏部落的图腾信仰而来的,体现了古老的宗教和信仰观念。
同时,商朝的青铜器也经常有神话传说和象征意义的纹饰,如雷纹、雷神纹等。
这些纹饰表达了商夏时期人们对神秘力量和力量象征的追求。
综上所述,商夏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青铜器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仅局限于贵族阶层,而且普通人民也广泛使用。
商夏时期的青铜器在形态和纹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和信仰观念。
青铜器发展史

青铜器发展史
青铜器是指采用青铜(铜和锡的合金)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器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地区的龙山文化。
随着时代的演进,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逐渐成为各个文明古国的代表性文物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制作历史中,商朝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青铜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商代青铜器以器形精美、纹饰丰富、技术精湛著称。
随着周朝的兴起,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为高超的铸造、雕刻和烧炼工艺,取得了更为惊人的成就。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青铜器在雕塑领域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古希腊的青铜器作品多为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雕像,而古罗马时期的青铜器则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西欧地区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制作风格也逐渐从古典主义向更富装饰性和丰富性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青铜器的制作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价值,成为各种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与艺术资料。
商代青铜器赏析.

商代青铜器赏析商代是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它的建立结束了夏末的纷乱局面,国家的力量进一步加强。
据《诗·商颂·殷武》记载:“昔有成沁,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大意是说成汤之时,包括西方的氐、羌在内的四方各族臣服于商。
商朝从公元前1600—前1 046年,历时500多年,自汤至末代纣共17代,31王,其中以盘庚迁殷为界而分为早商、晚商两个阶段。
我国对于商代文化的探索是分两步展开的,1928年通过对安阳殷墟的发掘确立了晚商文化,而1950年以来对郑州二里冈商代文化遗址的发掘确立了早商文化,到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商代文化序列,同时也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商代文化和历史等有了全新认识。
第一节商代青铜器概述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的原因。
这些青铜器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重要的墓葬或窖藏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以及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此外商代早期青铜器在河南北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大的发现。
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
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商代晚期是指盘庚迁都于殷之后的时期,即殷墟文化期。
就青铜器的发展而言,在郑州二里冈文化与安阳殷墟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就完全有必要在商代早期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前,划出一个称为商代中期的阶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丁至小乙时期。
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在冶炼、铸造技艺和艺术表现上都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能够充分地发挥青铜材料的特点,作品被赋予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为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使中国的青铜文化达到高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朝與青銅文化[ 教學目標]
1、知道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是“信史” 的開始;知道商的興起和滅亡、內外服制度、青銅製造業、甲骨文。
理解青銅文化以及從中可以透視出的商朝的社會資訊;理解商朝在多元的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2、初步嘗試從文字資料中提取資訊得出結論;初步嘗試從文物(青銅器)中獲取歷史資訊
3、認識商朝所創造的文明領先世界,尤其是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是華夏早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認識歷史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史學家們用“二重證據法” 或“多重印證”餞行著歷史學“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思想和方法。
感受先賢們治史的精神。
[ 重點與難點]
重點:商朝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難點:由甲骨文及青銅器物分析透視商朝的青銅文化及及社會發展狀況。
說明:
1、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直接有文字記載的王朝,是信史的開端。
商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古國之一。
瞭解商朝在物質、精神、制度等文明領域內的主要成就有助於學生對商朝有更直觀更深切的把握,故為本課重點。
也希望借此讓學生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強民族
自豪感和認同感。
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目標
2、商朝青銅器的功能已遠遠超過了其日常使用範圍,必須結合文字
(甲骨文、文獻)、考古材料分析,才能讓學生領會青銅文化的深層含義並從青銅器物中透視商朝社會的其他資訊。
同時,甲骨文的意義
也遠遠不止文明載體這個方面,透過它,也可以窺探到商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此外,在方法論方面,借用考古資料印證文獻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把透過甲骨文和青銅器透視商朝社會發展狀況作為本課的難點。
也希望借此讓學生比較感性的認識歷史學家治學的方法和態度,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另一個目標。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獻和考古中的夏文化”,目前,史學界對於夏朝的存在仍然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在哪里?
2、講授商朝的國家體制(明線:文獻中的商)
(1)講授內外服制
教师简介历史学家对商朝的研究最初主要依赖于文献,通过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商朝的建立和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度。
出示两组文献材料,教师借助材料介绍内外服制度。
教師提出疑問:文獻中關於商的這些記載是否可信?如何印證?借機
提出有關歷史研究“多重印證”的思維方式,向學生說明商的歷史已經成為信史,並用甲骨文和考古中的證據印證前文所講的內外服制度
3、講授商朝的經濟和文化(暗線:考古中的商)
(1)借助甲骨文,獲取有關商朝的歷史資訊
教師簡介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的發掘,借王國維有關的“二重證據法” 的感歎強調其史料價值。
出示材料3,學生完成探究任務1,即通過對甲骨卜辭的解讀可以獲取那些歷史資訊。
学生探究任务1
问题:从材料3这句甲骨卜辞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
word文档可编辑
答案:商人用干支纪年法;商人有较清晰的万位观念;商人关注天象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商
(2)借助甲骨文和青銅器,進一步探究商朝經濟發展狀況
教师再提供两组材料(材料4、材料5),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甲骨文中和青铜器进一步窥
探商朝经济(农业)发展的状况。
让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甲骨文及青铜器对于探究
商朝历史的重要性。
问题:从这两组材料中我们还可以透视出商朝的经济发展的哪些系信息?
答案: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占卜中多次提到农业生产)粮食作物的品种多;产
量高;;(囚为:酒器多酒多侧面反映粮食多,,囚为酒要靠粮食来酿制农业相对
(3)總結商朝經濟發展狀況
教师总结商朝农业发展状况,指出农业相对发达,但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石器和木器,并借此转入对青铜制造业(文化)的探究。
(4)講授商朝的青銅文化
教師簡介商朝的青銅製造業,以司母戊大方鼎為例,讓學生領略商朝青銅製造業的發達。
出示材料6和材料乙引導學生完成探究任務2 從青銅器物中透
視商朝歷史。
最後總結商朝青銅器獨特的文化內涵。
学生探究任务2
问题1 :材料6中,作为青铜器代表的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答案:礼器,用于祭祀和典礼,标识器主的身份和地位;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问题2 :材料7中的青铜器在题材、造型和纹饰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答案:造型、题材多以猛兽为主、或者轮廓方直;纹饰也多以饕餮等兽面纹为主;都与动物,尤其是猛兽有关。
(青铜器上的动物有两种,一种是实际存在的、另一类是想象中具有
4、總結本課的知識體系(文獻和考古中的商)
教师再次强调“二重证据法”,和学生一起汇总从文献和考古中获取的有关商朝的历史
信息,即本课的知识结构。
(见板书设计)
5、小結
[資料附錄]
材料一:
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為帝雍己,殷道衰,諸侯或不至…帝太戊..殷復興,諸侯歸之…帝盤庚之時…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
諸侯來朝…
——《史記殷本紀》
材料二:
“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
惟服、宗工越百姓裏居(君)
――《尚書•酒誥》
材料三:
癸卯蔔,今日雨。
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材料四:丙子蔔,其登黍於宗。
(《合集》30306)
月一正,曰食麥。
(《合集》24440)
己巳蔔,,貞我弗[其]受穄(ji)年。
(《合集》9946正甲)
庚申蔔,貞我受粟年,三月。
《前3303》
貞,弗受稻年,二月”。
《後上31 • 11》
丁未蔔,大兄受禾。
”《佚653》
材料五:
父己祖辛尊
材料六:
何休注曰:“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傳.桓公二年》
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
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左傳•宣公三年》
材料七:
雙耳
銅虎
爰方
鼎饕餮紋拓片
其他資料:
1、古大禹時,天下萬國;及湯之時,諸侯三千。
――《戰國策》
司母戊大方鼎
虎耳鼎獸面紋大鉞鑶
2
板書設計]
立 BC17世紀——BC11世紀湯滅夏建商
內' 服:王畿之地,共主
冶:內外服制度鬆散的方邦聯盟
外服:畿外之地,四方
農業重要,燈物為主
經濟技藝高超, 世界領先
j-i-r
朋青銅器被用以溝通天地,支持政治權力
較成熟的古文字,門己載和傳承中華古文明
甲骨文——
記載商朝社會各個領域,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資料滅亡:BC11世紀,亡於周 *
[訓練設計]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是世界公認的。
但是,西方學者一般都認為中華文明從商開始。
今天學了商的歷史,你是否同意他們的觀點?為什麼?答案:有一定合理性但比較片面。
合理性:中華文明只有從商朝開始才成為“信史”,之前的歷史都還
缺乏直接可靠的證據。
片面性:雖然商朝之前的歷史還沒有直接的文字記載,但考古已經發現了諸多中華文明起源的證據,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二裏頭文化等。
而且,從商朝文明的程度來看,已經達到青銅時代的鼎盛期,文明的發展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發展到某一個高度,之前必然有一個發展和積澱的過程。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中華文明的起點不是是商,而是商之前的某個歷史時期。
[ 課件]
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