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宗教

中国宗教


三、中国古代宗教的思想精华
四、绚丽的艺术奇葩

(二)中国宗教的文学成就 诗歌:《游仙诗》、《太虚词》、禅诗

小说:《吕仙飞剑记》、《东游记》、《西游记》、《聊 斋志异》、《红楼梦》、三言二拍
(三)中国宗教的美术成就

泉州老君岩
永 乐 宫 壁 画
敦煌莫高窟
三、中国古代宗教的思想精华
四、绚丽的艺术奇葩
中 国 古 代 宗 教
一、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派别


一、原始宗教
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宗教遗迹是距今18000年的“山顶洞 人”留下的。考古学家在其公共墓地发现了随葬品和红色 的赤铁矿粉末,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关于灵魂的观念。
一、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派别


一、原始宗教
中国原始宗教的主要崇拜形式有: 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 灵魂崇拜等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派别



三、道教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
道教的基本教义可一言以蔽之为 尊道贵德,羽化登仙。
“道”是道教的主要信仰。所谓德即得道。道之在我为德,有 得于道则可以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德有数端,要之有三:一 “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是道教的基本教规。
道教要求信徒要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慈爱万物,去奢念,清心 寡欲,不逞强,不称霸,惟如此方可望成为“真人”或神仙。 道教的理想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道教 徒探索了种种修持方式:内养功和外养功。
三、维护社会和谐的纽带

再次,中国宗教还通 过对地狱的恐怖描写 劝诫人们不要做恶。
铁树地狱:凡在世时离间骨肉,挑唆 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死 后入铁树地狱。树上皆利刃,自来后 背皮下挑入,吊于铁树之上。待此过 后,还要入拔舌地狱,蒸笼地狱。

“中国传统原生性宗教”的产生和特点

“中国传统原生性宗教”的产生和特点

一、“中国传统原生性宗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殷商时期就已经产生,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中国传统原生性宗教”简单说是原始状态的对上帝的信仰。

甲骨文里有记载,比如“天帝降疾”、“帝其降祸”、“帝命雨”、“宾于帝”。

(见郭沫若《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这说明中国至少在殷商时代就有了上帝的观念,这个信仰很接近于后来基督教神学所描述的上帝的一些基本的性质。

“中国传统原生性宗教”不仅仅只是有对上帝的信仰,而且还有一套宗教制度。

《周礼》记载,当时就已经有了完整的宗教制度,这个制度称为庙制,就是关于祭祀活动的制度叫庙制,这个庙制有一个规定,比如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天子有七个庙,中间一个祭祀上帝,左边的三个、右边三个分别祭祀天子的远祖;诸侯的五庙,中间那个是祭祀诸侯的远祖,左边两个、右边两个祭祀更近一点的祖先;大夫三庙,中间一个也不能祭祀上帝,也不能祭祀始祖,只能祭祀近祖;士一庙就是祭祀更加近一点的祖宗;庶人祭于寝,最老百姓只能在家里边来做祭祀,而且不许追溯到远古的祖宗。

中国北京现在还保存着这种“中国传统原生性宗教”的遗迹,这些遗迹是宗教建筑,它的作用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但是它既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更不是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伊斯兰教,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天坛。

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大体可分为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但这些宗教都不是在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即或有一些最高统治者如少数皇帝信仰佛教、道教或基督教,但都没有上升到国教层面,都只是个人信仰。

虽然社会上也有把道教称为国教的,但其含义是指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不是由外国传入,并不意味着道教在各宗教中居首,占统治地位。

再者,道教在东汉时期(25年-220年)产生,至今1800多年历史,而早在殷商时期(前1600年-前1100年),“中国传统原生性宗教”就已经存在,道教只能算作是中国传统次生性宗教。

浅析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特征

浅析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特征

浅析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特征云南边疆地区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民族。

宗教信仰在云南边疆地区非常丰富多样,既有藏传佛教、道教等宗教,也有原始宗教、巫术等信仰形式。

这些宗教信仰在云南边疆地区深深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中,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征进行浅析。

首先,藏传佛教是云南边疆地区最主要的宗教之一。

在边疆地区的藏区,藏传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藏传佛教将佛教与藏族的传统宗教、巫术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体系。

藏族人民广泛信仰佛教,佛教寺庙遍布边疆地区,每逢佛教节日,信徒们会到寺庙里参观礼拜,烧香祈福。

同时,藏传佛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也积极传承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讲究善良、慈悲和智慧。

藏传佛教对于少数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云南边疆地区还有一些原始宗教的信仰存在。

原始宗教信仰是指一些土著民族生活中自产生的信仰形式,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比如,在彝族、白族等地的一些山区部落中,仍然保留着原始宗教的信仰习俗。

他们崇拜自然神灵,认为大自然拥有生命力,山川湖泊、动植物等都有灵性。

他们通过祭祀、巫术等方式与神灵沟通,祈求它们的庇佑和保佑,以求得安宁和丰收。

这种原始宗教信仰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土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信仰的是巫术。

巫术是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信仰,认为巫师有特殊的超能力,可以通灵和神明交流。

巫师通过祭祀、祈福等巫术仪式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难题,包括治病、驱邪、祈雨等。

巫术信仰在一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中相当普遍,人们对巫师具有很高的崇拜和信任。

他们相信通过巫师的力量可以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庇佑和保护。

巫术信仰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对神秘力量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云南边疆地区还存在一些道教信仰。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宗教形式,在云南边疆地区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本课程学时:72 学分:4学时分配: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要求;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一、传统和文化释义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五、拂教的基本信仰、特征及社会作用第三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特点。

宗教知识

宗教知识

第五章宗教知识第一节:概述一、中国五大宗教:佛、道、伊、天、基二、汉族宗教信仰特点:兼容并蓄(道教+外来宗教);外来宗教需汉化、地方化才能存发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优先记忆内容少的)第二节:五大宗教一、各种宗教的创立1】佛祖四大圣迹:出生地-毗尼花园;成道地-菩提迦野;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迦2】伊斯兰教的一些名词:伊斯兰:“顺服”,顺服唯一的安拉;穆斯林:“顺服者”,顺服安拉意志的人(伊斯兰教教徒的名称)3】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4】西方人忌讳数字13(最后的晚餐13人),视星期五(受难日)和13日为凶日的原因P166二、各种宗教的发展与传播(一)佛教的发展(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1】“菩萨行”:指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践行之中2】密宗(教)的特征: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二)佛教的传播(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三)道教的发展1】早期道教:张陵创五斗米教,张鲁奉老子为教主,张角创太平道。

2】全真道:金初王重阳创立;以道经、佛经和儒静为主要经典主张三教合一;修行上重炼丹,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修身养性为正道;住宫观,不蓄妻室,有严格的清规戒律3】正一道:元代张与材创立;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祛灾);奉持《正一经》;道士可不出家,不住观。

流行于江南和台湾省。

(四)伊斯兰教的发展与传播1】多分布于西亚、南亚、中亚、东南亚、北非;伊朗的国教2】在中国的传播⑴路上丝路传播:阿拉伯-伊朗-新疆-河西走廊(甘肃)-中原⑵海上丝路传播:阿拉伯-印度-马六甲海峡-广州、泉州3】派别:(四)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1】11世纪,基督教因夺权分为西部的天主教(公教或加特立教)和东部的正教(东正教)2】16世纪,天主教因改革分为天主教和新教(反对教皇绝对权威,中国称为耶稣教或基督教)3】基督教四传中国三、各种宗教的教义四、各种宗教的经典、标记和节日五、各种宗教的供奉对象、主要称谓、常用礼仪和常见法事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建筑。

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和祈福方式有哪些特征

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和祈福方式有哪些特征

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和祈福方式有哪些特征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和祈福方式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和祈福方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神秘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古代中国宗教仪式和祈福方式的一些特征:1.道教仪式: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仪式主要包括道教法事、道教音乐、道教舞蹈等。

道教法事有祭祀、祈祷、度亡等,其中以祭祀仪式最为常见。

祭祀仪式一般包括烧香、献供、念经、拜忏等环节。

2.佛教仪式: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佛教仪式主要包括念佛、诵经、拜佛、打坐、持戒等。

念佛是指持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诵经是指念诵佛教经典,如《心经》、《大悲咒》等。

3.儒家祭祀:儒家主张“敬天法祖”,重视祭祀仪式。

祭祀对象包括天地、祖先、圣贤等。

祭祀仪式有祭天、祭地、祭祖、祭圣等,一般包括献供、祭品、焚香、跪拜等环节。

4.萨满仪式: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主要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萨满仪式包括跳神、祭祖、驱鬼、祈福等。

跳神是指萨满巫师在祭祀过程中,进入一种神灵附体的状态,以祈求神灵保佑。

5.民间信仰: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土地公信仰、城隍信仰、妈祖信仰等。

民间信仰的仪式主要有祭祀、祈福、求嗣、消灾等。

祭祀仪式一般包括献供、焚香、跪拜、祈求等环节。

6.祈福方式:古代中国的祈福方式有挂符、放炮、贴春联、挂红灯等。

挂符是指在家中或寺庙张贴道教或佛教的符咒,以祈求神灵保佑。

放炮是指燃放鞭炮,以喜庆的气氛驱邪祈福。

贴春联是指在门框上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挂红灯是指在家中或寺庙悬挂红色灯笼,以象征喜庆和吉祥。

以上是古代中国宗教仪式和祈福方式的一些特征,这些仪式和方式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习题及方法:1.习题:道教仪式中,主要用于祭祀、祈祷、度亡的是哪种仪式?解题方法:通过记忆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道教仪式的种类及其用途,找出与题目描述相符的仪式。

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亚洲是地球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

作为一个多元而丰富的地区,亚洲拥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

本文将对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总结,包括历史、宗教、语言、文化、城市化等方面。

一、历史特征亚洲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许多古老的文明和帝国。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古代的中国、印度、波斯、巴比伦等。

这些古代文明对于整个亚洲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现代历史上,亚洲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如二战、冷战以及独立运动等。

二、宗教特征亚洲是世界上宗教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主要的宗教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和道教等。

这些宗教对于亚洲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

例如,佛教在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伊斯兰教是中东和南亚的主要宗教。

三、语言特征亚洲是语言多样性最为显著的大洲之一,其中包括许多语系,如汉藏语系、突厥语系、阿尔泰语系等。

汉语、印度语、阿拉伯语以及英语都是亚洲地区使用广泛的语言。

此外,尽管亚洲地区的语言繁多,但是有限的共同词汇和文化联系使得跨语言沟通成为一项挑战。

四、文化特征亚洲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中国画、书法等;印度的文化以印度教和印度舞蹈为主要特征;日本的文化中体现了武士道精神、茶道、和服等。

亚洲的文化也对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亚洲电影、亚洲美食等。

五、城市化特征亚洲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迅速增长,许多大城市成为全球经济和文化中心。

东京、上海、北京、孟买等都是亚洲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亚洲城市面临着挑战,例如人口过剩、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综上所述,亚洲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地理特征。

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来看,亚洲是一个充满故事和信仰的大陆。

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亚洲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地区。

同时,亚洲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升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

第四章 宗教概述

第四章 宗教概述

第四章宗教概述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宗教因素是了解历史、经济、政治及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

现在懂得宗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第一节宗教的基本内涵宗教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的内涵也是多方面的。

一、宗教的基本内涵宗教是一种特定的世界观。

“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主观世界上的颠倒了的异化的反映,是一个颠倒了的世界观。

二、宗教的基本命题所谓宗教的基本命题就是使得宗教得以存在和立足的一种理论观念,这些理论观念基本上是各种不同的宗教所共同具有的。

其中:1.最基本命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2.神和人的关系。

3.灵魂与肉体4.地狱与天堂5.善与恶三、宗教的信仰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宗教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1.对人格化的神及其代表他们的偶像的信仰。

2.宗教与封建迷信区别。

3.宗教礼仪。

4.宗教信仰有固定的宗教职业者。

第二节宗教的基本功能宗教是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异化,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宗教既成为一种特殊社会文化体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科学与物质财富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对社会发展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

一、心理功能人不仅是物质存在,也是精神存在;不仅是理性存在,也是情感存在。

压力与困惑,幸福与快乐,都是心灵对现实的主观反映。

二、道德功能人从动物演化而来,包含着野蛮、自私的本性,仅靠人性的自觉,不足以约束其行为。

出于恐民族与宗教537惧,人要借助神的威力来规范自身,这就是宗教道德功能存在的依据。

宗教劝人为善的精神,是宗教影响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功能。

三、社会整合功能宗教可以使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或阶层、集团凝聚成为一个统一、一致的整体,并且能促进其内部的团结宗教,进而可以调节人们与既存社会的关系,对现在社会现状或秩序发生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

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

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

”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

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
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又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

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曾作为这些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经消失。

但它的传统影响仍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
影响。

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

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宗教在人们之间起着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势力,同时宗教又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

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国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

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期性: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在中国社会主
义社会中,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

但是宗教还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同时,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中国宗教的存在不可能不受到外国宗教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宗教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和恃点,继续对社会发生一定的影响。

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