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中国四大宗教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四大宗教——道教

中国四大宗教——道教
1.图片展示,提问,讲授。
2.道教名山视频播放
3、理论授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
道教概述的讲授,渗透宗教信仰自由。教育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佛教信徒,应充分尊重客人的宗教信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学方法
提问、任务教学法、小组讨论、讲授、列举
教学重点
道教的基本教义、尊奉的主要对象。
教学难点
道教经典、特殊称谓、建筑常识。
教具准备
PPT、教案、
教学课时
3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内容
后土皇地祇:执掌地道(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地母)
3日月星宿
玄武大帝(真武大帝)、文昌帝君、魁星
四方星宿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4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在民间分别象征福、禄、寿)
2、仙部
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教学措施
(第1课时)
一、师生问好,清点人数,组织教学。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视频播放,新课讲授。
1.教师播放宣传片,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
2.教师提问学生:道教的印象,说到道教你会想到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4.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讲出答案,明确本节课内容(道教)
三、新课讲授
(一)道教简史
1、道教形成和确立
创立:时间——东汉;创立人——张陵、五斗米道,自称“太清玄元”。
陶弘景: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书法家,整理《神农本草经》,主张佛、道、儒三教合流,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极大。
唐代位置在佛、儒之上;清代重佛抑道。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对道教形成与确立的了解。

第七讲我国四大宗教教学案

第七讲我国四大宗教教学案

第七讲中国四大宗教教案[内容分析]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从夏朝至清,国家组织形态的演变说明中华文明已发展到相当程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世界最流行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四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

(2)了解:对中国四大宗教有一个总体了解(3)理解:掌握四大宗教的发展简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环境与发展的趋势,认识四大宗教的重要教派、基本教义、重要人物(2)结合史实,学会分析、评价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在生活中适当尊重和随顺民族的风俗习惯。

(2)中国对宗教兼容并蓄,外来教派与本民族融合。

4、[教学重点](1)知道:各大教派的重要人物。

(2)理解:各大教派的发展5、[教学难点](1)各大教派的流派(2)各大教派的教义[知识体系]第七讲中国的四大宗教基本知识一、宗教的产生世界最流行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四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二、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1. 民族性:外来教派与本民族融合。

2. 务实性:可信可不信,有事则信,无事不信,可同时信奉多教多神三、中国的宗教政策(做为问答题记住)中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这种权利由宪法赋予并受国家的保护。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涵义是: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自由。

无神论和有神论应互相尊重。

2、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

国家保护一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正常宗教活动。

3、各宗教一律平等,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4、宗教和国家政权相分离,和教育、行政、司法相分离。

5、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使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和私事。

佛教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悉达多。

乔达摩。

乔达摩,是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释迦族的王子,后来被信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者"。

教学设计6:7.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设计6:7.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依据】本课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

第七课主要讲我国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前面讲了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要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信仰宗教,还必须处理好宗教问题。

因此,本课书与前面两框题一起构成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完整体系,由于学生处于高一阶段,知识不够丰富,看待问题比较片面,运用辩证思想来看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成熟,特别是我们是东部地区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本身不信教,因此对我国的宗教政策比较陌生,而且会有疑惑“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崇尚科学,为什么还允许宗教存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自己怎样教,更多地是考虑学生怎样去学、怎样学得很好、并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坚持“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处理材料,巧设诱思点,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实现其“探知者”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查阅资料搜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采用目标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正确全面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内容,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加强宗教的政策观念;能够积极学习科学理论,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拥护、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教学重点】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难点】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实例、设计课堂讨论题目、制作课件等。

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第七课主要讲我国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导学案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导学案

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2、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一)西藏自治区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原因答案要点:(1)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和的基本原则(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实行(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判断:我国已经消灭了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建立了新型民族关系二.练一练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少数民族人口为10449万人,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在西藏,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

表格中的三组数据共同说明什么答案: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体现了我国实行原则2、.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411名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这体现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原则是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平等C.各民族共同繁荣D.民主集中3、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新疆要紧紧抓住机遇,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

“抓团结稳定”的政治原因是①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②坚持民族团结稳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③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④保持社会稳定,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和优越性(重点)★★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行使的制度。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2第7课《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2第7课《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014年是汶川地震6周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西藏各寺庙及宗教界人士对灾区的祈福和捐款一直在持续。西藏宗教界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172229元人民币。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对社会多做贡献。
二、弘扬科学精神,理性对待宗教。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接的合法利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治治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探究:我国宗教能否对外交往?
①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
宗教事务;
②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授课人: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班级)
授课题目
我国的宗教政策
拟 1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质:宗教信仰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是公民的政治权利。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自主备课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全面、完整的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学生思考】:国家取缔法轮功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矛盾吗?邪教是不是宗教?(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导学案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导学案

第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导学案第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导学案一、考点(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二、考情分析2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天津文综,10,4分福建文综,28,4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山东文综,21,4分广东单科,29,3分三、知识梳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①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原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①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②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①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②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1)含义:(2)体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doc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山东省临清市高中政治教案:第七课 7.3 我国的宗教政策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政策,它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我国的宗教政策还包括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本框第一目“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这个情景导入是让学生对宗教界有所了解,便于进入下面的学习。

第二目“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主要是介绍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阐明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和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强调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三目“弘扬科学精神”。

本目是明确应该如何面对宗教。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理解:(1)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2)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加强宗教的政策观念,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特别是认清xx的邪教本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央一再强调的三句话:(1)全面贯彻宗教政策;(2)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学情分析这是本课的难点。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特别是宗教对一些少数民族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东部地区的学生,很多人还存在疑惑: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还允许宗教存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因此,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可以插入更多的图片或音像,通过音像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资料以扩大视野。

《古代的宗教》教学设计.doc

《古代的宗教》教学设计.doc

第7课古代的宗教【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建的时间,创建者和经典,知道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理解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不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教材(联系与三大宗教有关的前后知识)和相关的故事资料,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基本教义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社会现象,分析三大宗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如何对待宗教信仰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以政策,法律为准绳处理问题的能力。

既肯定三大宗教早期的积极意义,又认识到其本身的非科学性,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实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对社会现实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从而培学生的无神论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认识宗教是一种文化现,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重点难点】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思想和影响。

难点:三大宗教的实质。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播放了一首轻快的歌曲,叫《铃儿响叮当》,同学们应该很熟悉吧,请问这首歌跟哪个节日有关?那这个节日又和哪个宗教有关呢?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哪些你所知道的宗教呢?(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这些宗教至今已成中国化的宗教,但是,这些宗教并不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请同学们说,哪一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哪些是外来的宗教?生:……师:全世界有近一半人口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因此,它们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同时,放映幻灯片,显示《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图》,引导学生看图了解三大宗教分布的主要地区。

然后提问:什么是宗教呢?世界三大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世界各地形成世界性的宗教的?在本节课里我们就会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中国四大宗教教案
[内容分析]
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从夏朝至清,国家组织形态的演变说明中华文明已发展到相当程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世界最流行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四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

(2)了解:对中国四大宗教有一个总体了解
(3)理解:掌握四大宗教的发展简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环境与发展的趋势,认识四大宗教的重要教派、基本教义、重要人物
(2)结合史实,学会分析、评价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在生活中适当尊重和随顺民族的风俗习惯。

(2)中国对宗教兼容并蓄,外来教派与本民族融合。

4、[教学重点]
(1)知道:各大教派的重要人物。

(2)理解:各大教派的发展
5、[教学难点]
(1)各大教派的流派
(2)各大教派的教义
[知识体系]
第七讲中国的四大宗教
基本知识
一、宗教的产生
世界最流行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中国四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
二、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
1. 民族性:外来教派与本民族融合。

2. 务实性:可信可不信,有事则信,无事不信,可同时信奉多教多神
三、中国的宗教政策(做为问答题记住)
中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这种权利由宪法赋予并受国家的保护。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涵义是:
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自由。

无神论和有神论应互相尊重。

2、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

国家保护一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正常宗教活动。

3、各宗教一律平等,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4、宗教和国家政权相分离,和教育、行政、司法相分离。

5、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使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和私事。

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悉达多。

乔达摩。

乔达摩,是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释迦族的王子,后来被信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者"。

佛即佛陀,梵文音译,意思是觉悟者。

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一种常无我的苦难,只有皈依佛祖,通过修行,才能到达彼岸,获得解脱。

佛教把解释人生和世界各种问题的道理归结为"四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

佛教流传至今主要分三大系: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

佛教的传播大体分:南北两路,形成三大支系。

1、南传佛教、2、北传佛教。

三大支系:1、佛教约在公元一世纪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在汉族地区形成完全本土化的宗派。

2、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形成了众多的派系。

3、黄教成为藏传佛教的正统派和最有实力的教派。

二、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一)经典
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

称为三藏。

经:是佛阐发的教义,律:是僧侣的戒规,论:是阐发经和律的著作。

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合编在一起称大藏经。

(二)标记
"万"字符是佛教的标记。

古代曾被看作火或太阳的象征,另一个标记:法轮。

三、佛教的供奉对象:
佛教的供奉对象众多,依照修行的果位不同,由高到低:佛、菩萨、罗汉、还有护法的天神等。

(务必记住)
四、中国佛教常用称谓、礼节、宗教节日和仪式
称谓: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具足、法师、住持、居士
礼节:合十、绕佛、顶礼。

五中国的佛教名胜
四大石窟:指甘肃的敦煌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四大名山:指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

相传四处山分别是四大菩萨的道场。

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及传播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

对老子的《道德经》加以宗教性的阐释并作为主要经典,把《道德经》所提出的"道"作为根本的信仰,因此称道教。

一般把东汉后期张陵、张鲁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张角在河北创立太平道看作早期道教的形成。

道教认为:"道"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演化成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乃至万物。

本原凝聚在一起,就是最高的天神(老子的化身)。

至高至尊的天神以外,道教还有一整套神仙系列,神仙的所在就是仙境。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飞升,进入仙境。

由此提出一整套修炼的道功道术。

道教认为:生活在世上是快乐的事,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吸收
了古代流行的各种养生术.
道教流传至今最主要的两大道派:是全真道和正一道。

二、道教的经典和标志
(一)经典.《道藏》是道教经书总集的名称。

(二)标记:八卦太极图
三、道教供奉的对象
"三清"、"四御"、"三元"、日月五星、四方之神等,另外还有许多流行于民间的神。

三、道教常用称谓、仪式和节日
称谓:道士、道姑、方丈、住持
仪式:斋醮、建醮
节日:三清节、三元节、玉帝圣诞、王母娘娘圣诞、吕祖圣诞。

四、道教名胜
较著名的有:五岳和四大名山。

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
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原为犹太教的一个下层派别,公元一世纪前后该派与犹太教逐渐分离,形成新的宗教,即基督教。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人类和整个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是他派到人间的救世主,而人类是自已始祖堕落的产物,因此人生而有罪,人世间充苦难。

只有信仰上帝和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不断赎罪,才能获救世主,死后灵魂升入天堂。

基督教在发展史上有两次大的分裂:第一次分裂:发生在公元11世纪中叶。

分裂为东部的东正教和西部的罗马公教(即天主教)。

第二次分裂:发生在公元16世纪。

罗马公教内部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会的派别,统称为抗罗宗,中国人称之为新教。

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天主教:成为基督教三大主流教派。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唐、元、明未清初三次反复,直至十九世纪中叶,依托西方列强的炮舰,才在中国社会扎下根。

二、基督教经典及标记
基督教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书合称《圣经》。

基督教的标志:十字架。

三、基督教信仰对象
基督教信仰:上帝、耶稣基督教、圣玛莉亚、圣徒、天使等。

四、基督教常用称谓、仪式和节日
(一)称谓:有牧师、神甫、主教、大主教、枢机大主教。

(二)仪式:礼拜、弥撒。

(三)节日:圣诞节、复活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
产生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哈默德。

宣布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唯一主宰,自己是安拉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位使者,号召人们顺服安拉。

"顺服",阿拉伯语为"伊斯兰",伊斯兰教由此得名。

他的主张吸引了很多信徒,信徒被通称为"穆斯林",意思是顺服者。

公元622年他带领信徒从麦加迁往麦地那,建立起阿拉伯半岛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这一年被称作为伊斯兰教历纪元元年。

主要的两大派:是逊尼派和什叶派。

伊斯兰教:为其信徒规定了六大基本信仰(六信)和五项宗教功课(五功)。

六信:是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

五功:是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

(中国人称作念、礼、斋、课、朝)。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中叶(唐朝初)经海路和陆路传入中国,历经千余年,曾先被称为"大食法"、"西域教门"、"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

元朝时来华穆斯林人数尤多,他们与当地居民长期杂居融合,回回民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二、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标记
经典:伊斯兰基督教的主要经典是《古兰经》、《圣训》。

标记: 伊斯兰的标记:新月。

三、伊斯兰教信仰对象
安拉: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真主,安拉之外别无神灵。

使者:伊斯兰教认为穆哈默德是主的最后一位使者,也是最伟大的使者。

天使:伊斯兰教认为天使是安拉创造的,奉安拉差遣,传达安拉旨意。

《古兰经》记载有四大天使。

四、伊斯兰教常用称谓、节日
称谓:阿訇、伊玛目。

节日:伊斯兰教有三大主要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

本课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