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至八年级上语文综合知识:语法、修辞、阅读(答案版)

合集下载

语法修辞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中考专题】

语法修辞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中考专题】

中考语法修辞习题带答案【部编版】说明:汇总了全六册的语法、修辞精品练习题,带答案,使用方便。

部编版教材语法安排:七上:实词七下:虚词、短语八上:句子成分、单句类型、修辞八下:病句九上:复句九下:复句一、汉语词性:实词、虚词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班级:姓名: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B.副,介,代,介,名C.名,连,名,介,动D.名,介,名,动,名2、《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

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B.①名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C.①动词名词②动词副词D.①动词动词②副词介词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蛋圆形的镜子,一方雪白()的毛巾,或者一顶结()得很好看绒线的小圆帽。

”划线词语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名词形容词副词B.量词形容词介词C.量词形容词动词D.代词副词动词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

A. ①动词②方位词③量词B. ①介词②方位词③量词C. ①动词②助词③量词D. ①介词②助词③量词6、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正确的一项是:()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③我跟他学唱歌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C.①动②介③连④形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7、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A.春回大地群山绿B.春风又绿江南岸C.一汪绿水慰平生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8、选出下列带下划线词词性不同的一项:()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

初中语文7~9年级常用【修辞手法】详解+练习(含答案),基础分必须拿到手

初中语文7~9年级常用【修辞手法】详解+练习(含答案),基础分必须拿到手

初中语文7~9年级常用【修辞手法】详解+练习(含答案),基础分必须拿到手☞一上|☞二上|☞三上|☞四上|☞五上|☞六上☞一下|☞二下|☞三下|☞四下|☞五下|☞六下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活泼生动。

在阅读和写作中,也都会涉及到对修辞的赏析或应用。

修辞手法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基础知识之一。

01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

常是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为人所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令人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1)本体: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2)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3)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0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感到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03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起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七年级上至八年级上语文综合知识:语法、修辞、阅读(答案版)

七年级上至八年级上语文综合知识:语法、修辞、阅读(答案版)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法、修辞、阅读综合知识复习(初一以来)一、七年级语法:词性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实词:(-)名词人事名词:鲁迅、太阳、山;时间名词:春天、明年;处所名词:北京、学校;方位名词:上、下;抽象名词:品德、质量;判断技巧:1、能受数量词的修饰;2、不受副词“不”的修饰。

(二)动词一般动词:走、看;存现动词:有、死亡、消灭;情态动词:爱、恨、怕、想念;判断动词:是;能愿动词:能、能够、愿、肯、敢;趋向动词:进、出、上来、去、上去;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

例如: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3.助动词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

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

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

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表形状、颜色的:长、短、红、绿、笔直;表性质的:好、坏、美丽、大方、软、平常;表状态的:快、慢、生动;判断技巧:1、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2、一般可以受副词“很”的修饰,(特殊情况:“雪白”除外)(四)数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

七年级(上)语文文学常识(答案)

七年级(上)语文文学常识(答案)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选自 《素质小丛书 》 ,作者 坎斯·彼勒 , 美 国作家。
21、《论语》是记录 孔子言行 的一部书,是 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春秋末期 思
想家、 政治家
、 教育家 , 儒 家的创始人。名 丘 ,字 仲尼 ,鲁国陬邑
人。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
生后不久因病致哑失明,后来耳朵也聋了。
8、《两弹元勋邓稼先》作者 顾迈南 ,“两弹”是指 原子弹和氢弹 。邓稼先,是著名的 物
理 学家。
9、《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 朱自清 ,字 佩弦 , 现代散文 家,语文教育家。
依次描写了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五幅图,表达了 作者对春天的
《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
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
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 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22、《世说新语》古代 笔记 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 记述了 东汉末年 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是 刘义庆 组织一批人编写的, 他是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23、《伤仲永》选自 《王临川集》。作者 王安石 , 北宋 朝著名的思想 家、 政治 家、 文学 家。字 介甫 ,抚州临川人。伤,这里指 “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 24、《木兰诗》是一首 乐府 (体裁)诗,选自 郭茂倩 编的 《乐府诗集》 。 它是 南北朝 时期的一首北方 民歌 。“乐府”原指 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 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 ,后来把 乐府采集的诗歌 也叫做乐府。汉乐府中的“南北双 璧”指的是《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 25、《杂诗》选自《王维集校注》作者 王维 , 唐 代著名诗人。字 摩诘 ,河东人。 《夜雨寄北》选自 《李义山诗集》,作者 李商隐 , 唐 代著名诗人。字 义山 ,号 玉溪生 ,怀州河内人。 《怀上与友人别》选自《云台编》,作者 郑谷 , 唐 代诗人。字 守愚 ,袁州宜春人。 淮上即 扬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 《王子安集》 ,作者 王勃 ,字 子安 , 唐 代 诗人,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一起被称为“ 初唐四杰 ”,著名作品 《滕王 阁序》中为人传诵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 《刘梦得集》 ,作者 刘禹锡 , 唐 代著名诗人。 字 梦得 ,洛阳人。 26、《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 欧阳修 ,字 永叔 ,号 醉翁 ,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学家”。 27、《三峡》选自 《水经注》 ,作者是 郦道元 , 北魏 地理学家、散文家。 28、《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清稗类钞·敬信》,作者是近代人 徐柯 。字仲可,浙江杭 州人。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选择正确答案:(1)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B.副,介,代,介,名C.名,连,名,介,动D.名,介,名,动,名(2)与“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所用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梗塞长蛇阵不见了。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我好像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答案】(1)C(2)C【解析】【分析】(1)考查词语的分类。

“明天”是时间名词;“和”是连词;“同学”是名词;“在”句子中是表处所的介词;“去”表动作行为的动词。

故答案为C。

(2)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目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中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故选C。

故答案为:(1)C。

(2)C。

【点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等。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年轻的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摆脱束fù。

然而青春的岁月不会一番风顺,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棘,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tuó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航船历经风浪,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驶向理想的彼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轻的我们相信只要拥有一幅轻灵的翅膀,就能在无际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fùtuó束________开________(2)画线的句子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知识梳理】常见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组成。

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常见形式。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例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空中,好像在天上搭起了一座长长的、弯弯的彩桥。

②暗喻:本体、喻体全出现,中间用“是”“成为”“变成”等带有判断性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

例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③借喻:就是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可以说是喻体、本体二者合二为一。

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因此,使用借喻的句子显得精炼、含蓄。

例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2.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有两种类型:(1)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例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人直接同事物对话例如:啊!遵义,光荣的山城,我要尽情把你称赞——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感情,突出事情的某一特点,有意将其作扩大或缩小描写。

夸张虽然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写,但不是无原则地夸大或缩小,它和说大话、说假话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是艺术地扩大或缩小,要有艺术性。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叫排比。

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反问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例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人,从小到大,哪一个没挨过母亲的巴掌呢?难道做儿女的能因此记恨?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和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和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第3讲 修辞手法 讲义(含答案)-2021年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衔接

第3讲 修辞手法 讲义(含答案)-2021年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衔接

第3讲语法之修辞手法一、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复习七年级语法之句子成分+修改病句二、预习作业:一、基础知识部分:七年级语法之修辞手法【知识梳理】一、比喻:比一比,观赏这幅图,看谁说出的修辞句多!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常见修辞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例如: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朱自清《荷塘月色》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如: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冰心《荷叶母亲》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本体喻词喻体例子明喻西沉的落日像一只金色的圆盘。

暗喻青春是盛开的鲜花。

借喻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借喻:直接借助喻体来描写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

借喻不说出本体事物,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呐喊·故乡》“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二、比拟:就是通过联想,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把树上的果子比作人们的笑脸一般,做着点头的动作,还露出微笑的表情。

蜻蜓会赛跑,大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整个画面生机盎然,栩栩如生,充满童趣。

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法、修辞、阅读综合知识复习(初一以来)一、七年级语法:词性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实词:(-)名词人事名词:鲁迅、太阳、山;时间名词:春天、明年;处所名词:北京、学校;方位名词:上、下;抽象名词:品德、质量;判断技巧:1、能受数量词的修饰;2、不受副词“不”的修饰。

(二)动词一般动词:走、看;存现动词:有、死亡、消灭;情态动词:爱、恨、怕、想念;判断动词:是;能愿动词:能、能够、愿、肯、敢;趋向动词:进、出、上来、去、上去;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

例如: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3.助动词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

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

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

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表形状、颜色的:长、短、红、绿、笔直;表性质的:好、坏、美丽、大方、软、平常;表状态的:快、慢、生动;判断技巧:1、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2、一般可以受副词“很”的修饰,(特殊情况:“雪白”除外)(四)数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

如“一、二、三”。

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

如“第一、第二”。

(五)量词——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可分两类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2.动量词动量词表动作的量。

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六)代词人称代词:我、咱、你、您、疑问代词:谁、什么、哪、指示代词:这、那、这儿二、虚词(一)副词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程度副词: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2、范围副词: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3、时间副词: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顿时、终于。

4、频率副词: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5、肯定副词: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6、否定副词: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7、语气副词: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例如: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例如: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②你没有《诗经》吗?(动)3.“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

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

比较下边两组词:甲乙白布白跑一趟老朋友老说不完怪事怪好看净水身上净是泥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

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二)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例如: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表排除的:除了、除非1. 介宾短语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

例如:〔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

例如: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

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

例如:①他把书放在桌上。

(介词)②他在家里.(动词)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

(介词)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

(动词)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③他给了我一本书。

(动词)介词和动词的区别:1、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

2、介词后面不能跟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3、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 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

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

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

例如:①我和他都去过。

(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

(介词)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

(介词)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

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

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

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他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

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

例如: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词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常见的有下面这些: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动态助词:着、了、过、来着,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

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

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

例如: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

①哈哈!我猜着了。

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③哦,我想起来了。

④喂!现在开会了。

⑤嗯!我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

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

例如: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⑥。

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六)拟声词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

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

词性判断: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它的词性和意义就会不同。

如:把住质量关。

(动词)把书拿来。

(介词)拿把菜刀来。

(量词)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

(动词)大家选我当代表。

(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

(动词)买了一把锁。

(名词)把门锁上。

(动词)你要端正学习态度。

(动词)他坐得很端正。

(形容词)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

(形容词)我们要立个规矩。

(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

(形容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

(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形容词)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

(介词)年老了,身体不行了。

(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

(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

(副词)二、七年级下:短语类型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

(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

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

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