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渗透绿色环境教育教案:段雪玲(二年级)

合集下载

数学课渗透绿色环境教育教案:段雪玲 (二年级)

数学课渗透绿色环境教育教案:段雪玲 (二年级)
数学课渗透绿色环境教育教案:段雪玲 (二年级)
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第4课时 我们的校园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 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方法二: 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方法三: 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方法四: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四种铺草皮的方法。我替校长感谢你们,学校建设的小小“管家”!要是能爱护绿化环境,掌握懂得草坪的护理方法,管理办法,既可以节约资金,减少人力的浪费,那该多好啊!
但是在这四种方法里,第一种方法铺草皮是最省钱的。
师:在你们这些小朋友的建议下,草坪终于铺好了。终于铺好了,可真不容易,所以要好护草坪。学校决定下周在草皮上举行三年级拔河比赛。快来一起看看吧!
(二)课件出示拔河比赛画面。
(1)明确活动任务。
活动目的:设计一份赛程安排。
活动地点:东西两块草坪。
活动时间:15:00——16:30
活动要求:每场比赛要用20分钟,准备10分钟。
三年级有4个班级。采取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比赛。
学生讨论交流。
如何设计赛程安排,涉及到时间、班级等等。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除了这个复式统计表以外,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课堂作业】请统计出你们班参加学校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内容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简单数据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环保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环保实际问题中。

2.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对环保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环保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如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

(2)讲解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归纳等。

(3)讲解数据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如图表、统计量、概率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环保案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环保问题,设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案,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5.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结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环保案例分析2. 内容:(1)数据收集方法: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

(2)数据整理方法:分类、排序、归纳等。

(3)数据描述和分析方法:图表、统计量、概率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本地区近三年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

(2)调查本班同学的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进行数据分析。

2. 答案:(1)空气质量数据整理表。

(2)环保行为数据分析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二节《众数与中位数》。

具体内容为: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能运用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将环保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数据:2,3,4,4,5,5,6,6,7,8,9,10。

提问:“如果要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你们知道该怎么做吗?”2. 例题讲解: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

3.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完成求众数和中位数的工作,并解释结果。

4. 环保教育融入:教师提出问题:“众数和中位数在环保方面有什么应用呢?”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

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并解释结果:数据:2,3,4,4,5,5,6,6,7,8,9,10。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众数和中位数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统计量,如平均数、方差等,并探讨它们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收集实际数据,运用众数和中位数等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环保知识介绍2.数学知识运用3.环保实践活动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保知识介绍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面临什么问题吗?对了,就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环保知识,用数学的方法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2.环保知识讲解(1)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2)资源浪费:水资源、能源、粮食等。

3.数学说环保(1)计算环境污染指数:空气质量指数(AQI)、水质指数等。

(2)计算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率、能源利用率等。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也学会了用数学知识来描述环保问题。

第二课时:数学知识运用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环保知识,那么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环保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数学知识讲解(1)比例: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比例关系。

(2)统计:环保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某地区空气质量改善的原因。

(2)数据分析:某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环保问题,提高了我们的环保意识。

第三课时:环保实践活动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环保知识和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开展一次环保实践活动。

2.活动安排(1)分组:按照环保主题分组,如空气质量、水资源、能源等。

(2)任务:每组选择一个环保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3.活动进行(1)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如空气质量指数、水资源利用率等。

(2)分析: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3)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数学与环境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与数学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资源分配、污染控制等。

第二章: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模型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数学软件或编程语言,进行模型建立和分析。

2.3 教学内容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等。

第三章:资源的合理利用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资源利用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优化资源利用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优化资源分配。

利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提出解决方案。

3.3 教学内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概念和方法。

资源分配的数学模型,如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

第四章:污染控制与治理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污染问题。

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工具,展示污染控制的效果和影响。

4.3 教学内容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污染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如扩散方程、反应堆模型等。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案目标让学生总结前几章的内容和收获。

培养学生对环境数学建模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5.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和思考。

5.3 教学内容总结前几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展望环境数学建模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第六章:气候变化与数学模型6.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现状和挑战。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十章“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图表,学会用图表来表示和整理数据;利用图表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结合环保主题,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图表在环保数据统计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图表的制作。

2. 培养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敏感度。

3. 结合环保主题,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将环保数据与图表完美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图表的制作方法,以及从图表中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环保数据图表、多媒体设备学具:图表模板、彩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保的关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环保数据统计。

2. 新课:讲解图表的基本知识,如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以及它们的制作方法。

a. 以条形图为例,展示某城市一周空气质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会从图表中提取信息。

b.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从图表中获取的信息,并进行讲解。

3. 实践:发放图表模板,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环保数据,独立完成图表的制作。

六、板书设计1. 图表的基本类型及制作方法2. 环保数据统计实例3. 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七、作业设计数据:周一 75,周二 80,周三 65,周四 70,周五 85,周六 90,周日 882. 答案:条形图(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环保数据统计,让学生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图表的制作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环保数据,如家庭用电量、用水量等,尝试用图表进行整理和表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环保数据的选取与应用。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问题与数学学科的关系;- 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领域- 数学在环境数据分析中的作用2. 数学模型与环境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步骤- 实例分析: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3. 数据分析与环境问题- 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 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 实例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环境污染数据4. 数学游戏与环境保护- 创意设计:设计数学游戏引发环境保护意识- 游戏实施: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游戏体验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境问题与数学学科的关联探索,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分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研究与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游戏体验:运用数学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引入实际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教学评价1. 日常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群体合作、问题探究、数学游戏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价:评估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和创意设计的数学游戏等作品。

3. 综合测试评价:进行针对数学与环境问题关联、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的测试,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资源- 数学教材与题集- 环境保护相关资料和案例- 数学游戏设计指导书籍- 数据分析软件和工具六、教学时长本教案设计为8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以上为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的内容概要。

详细的教案编写和教学过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

二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二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二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大梨小学卢瑞霞教学目标:1.结合量的计量、简单的统计等知识,通过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为体现活动的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节约用水”这个主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需作如下的准备工作:1.(上网或阅读书刊)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状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排名,查一查,“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2.调查本地水价,了解家庭及学校每月用水情况。

3.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或家庭附近一只滴水(或流水)的水龙头的滴水(或流水)速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电影《美丽的大脚》片段:学生听到雷声急忙挤出教室盼天下雨。

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的期盼下雨吗?(因为本地天旱少雨、缺水。

)2.师:地球表面上约70%是水,为什么有些地区缺水还这么严重呢?3.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地球亡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继出示有关淡水资源的统计图。

4.继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有关淡水资源缺乏的信息,交流时说明资料的来源。

资料来源:1)从网上查,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不少城市出现了水荒,,现在全世界约有10亿人得不到充足的饮水供应,每天约有6000名至35000名儿童因缺乏饮用水而死亡。

2)从网上查,1995年,西安缺水,大学只好停止期末考试,提前放假。

3)从书上知道,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4)从电视上看过,有的山区长年没有水,人的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湖小学绿色环境渗透教案
段雪玲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绿色环境教育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页的例题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

也就是每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个小圆片,每个同学个小圆片,可以分给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出示教科书第页的例题。

仔细观察,你知道什么?(要把竹笋分给可爱的小熊,对啊!没有竹子,熊就饿死了,出示背景音乐:竹子开花,小熊饿死。


以我们要爱护环境,动物才能更好地生存)
()教师:每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个竹笋)
()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个竹笋,按每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个放一盘,也就是每个为一份)
()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个放一盘,
就是每份是,写在除号的后面。

分的结果是可以放盘,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
后面。

板书,÷=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个,每个分一份,分成了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
被除数除数商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

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练习;教科书第页的做一做的第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个,除号前面写;每堆个,除号后面写;
可以分成堆,等号后面写。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除以等于)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按照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练习。

教科书第页的做一做的第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页练习四的第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串糖葫芦,表示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