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活中的数学例子
生活中的数学10个例子小故事简短购物

生活中的数学10个例子小故事简短购物1.购物打折计算:在超市购物时,商家常会进行打折促销活动。
例如,一件商品原价是100元,现打8折出售,那么顾客需要支付的金额就是100元乘以0.8,等于80元。
2.满减优惠:商家有时会有“满200减50”的活动,即当购买的商品总金额达到或超过200元时,可以减免50元。
这时顾客就需要根据自己的购物清单,合理凑单以获得最大优惠。
3.买一赠一:假设某种饮料有“买一送一”活动,相当于你花一份的钱得到了两份商品,这就是数学中的倍数概念。
4.分装重量计算:在果蔬区购买散装水果时,商家会使用电子秤称重计费。
比如,苹果每公斤价格为20元,如果挑选了0.5公斤,则需付款10元。
5.找零问题:付款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到加减法来计算应付款和找零。
如购买物品花费78元,顾客支付100元,收银员需要找给顾客22元。
6.会员积分兑换:许多超市或商店实行会员积分制度,消费一定金额可累计相应积分,积分可抵扣现金或兑换商品,这就涉及到了比例与换算的知识。
7.最优打包策略:当购买不同单价、不同重量的食品,考虑如何搭配才能在有限预算下得到最多的食物量,这是一个优化问题。
8.特价组合套餐:快餐店推出的套餐通常比单点更划算,如一个汉堡+一杯饮料+一份薯条的套餐价格低于单独购买这三样产品的总价,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判断是否选择套餐。
9.优惠券使用:使用满减优惠券或者折扣券时,需要计算在现有价格基础上加上优惠后的实际支付金额,这也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应用。
10.预算控制:在购物前列出购物清单,并预估各项开支,通过对比收入与预算,合理安排购物支出,这是对个人理财能力的一种数学实践。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子1. 制作蛋糕时,需要按照食谱中的比例来准确测量原料的重量和体积,这就是数学中的比例问题。
比如,如果食谱要求用500克面粉和250克糖制作蛋糕,我们就需要用天平来准确称量这些原料。
2. 做饭时,需要根据人数和食材的比例来计算用料。
比如,如果一份炒饭需要100克米饭和50克蔬菜,如果要做4份炒饭,就需要按照比例计算出400克米饭和200克蔬菜。
3. 在购物时,我们经常会遇到打折和促销活动。
这时,我们需要计算折扣后的价格,以确定是否划算。
比如,如果一件原价100元的衣服打7折,我们就需要用数学来计算出打折后的价格为70元。
4. 在旅行中,我们需要计算行程的时间和距离。
比如,如果我们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前进,要在300公里的距离内到达目的地,我们就需要用数学来计算出需要的时间为3小时。
5. 在理财中,我们需要计算利息和投资回报率。
比如,如果我们将1000元存入银行,年利率为5%,我们就可以用数学来计算出一年后的本金加利息为1050元。
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时间。
比如,如果我们要在上午10点到达某个地方,而现在是上午9点,我们就需要用数学来计算出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7. 在购买食物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称重购买的情况。
比如,如果我们要买500克的苹果,而商店只提供称重的服务,我们就需要用数学来计算出需要多少个苹果的重量才能达到500克。
8. 在健身锻炼中,我们需要计算重量和次数。
比如,如果我们要进行深蹲训练,每组要做10次,而每次要承受的重量为50公斤,我们就需要用数学来计算出完成一组深蹲所需的总重量为500公斤。
9. 在旅游中,我们需要计算费用和预算。
比如,如果我们计划去一个城市旅游,预算为3000元,我们就需要用数学来计算出每天的花费不能超过300元,以确保不超出预算。
10. 在购买房屋时,我们需要计算贷款和还款。
比如,如果我们购买一套房屋,总价为100万,首付款为20%,我们就需要用数学来计算出需要贷款的金额为80万。
50个生活中用小数的例子

50个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1.购买水果时,苹果的价格可能是3.5元/斤。
2.在餐厅用餐,账单总额可能是78.9元。
3.测量体温时,正常体温约为36.5°C。
4.一袋糖的重量可能是500.3克。
5.跑步时,速度可能是每小时8.5公里。
6.汽车的油耗可能是每百公里7.2升。
7.书的厚度可能是1.5厘米。
8.房子的面积可能是123.45平方米。
9.鞋子的尺码可能是38.5码。
10.一个月的工资可能是5678.9元。
11.手机的屏幕尺寸可能是5.2英寸。
12.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可能是1.8%。
13.衣服的折扣可能是7.5折。
14.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可能是3.2%。
15.烹饪时,使用的盐量可能是3.5克。
16.汽车的加速度可能是每秒2.8米。
17.一天的降雨量可能是12.3毫米。
18.超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可能是4.99元。
19.身高可能是1.72米。
20.体重可能是65.4公斤。
21.跑步机的速度设置可能是每小时6.7公里。
22.烤箱的温度设置可能是200.5°C。
23.血压的正常范围可能是120/80毫米汞柱。
24.咖啡杯的容量可能是350.1毫升。
25.电视的分辨率可能是1920x1080像素。
26.手机的电池容量可能是3000.5毫安时。
27.衣服的尺寸可能是S(适合身高155-160cm,体重45-55kg的人穿着),M(适合身高160-165cm,体重50-60kg的人穿着),L(适合身高165-170cm,体重55-65kg的人穿着),XL(适合身高170-176cm,体重60-70kg的人穿着),XXL(适合身高175-180cm,体重65-75kg 的人穿着),XXXL(适合身高180-185cm,体重70-80kg的人穿着)等。
28.考试的分数可能是89.5分。
29.衣服的价格可能是249.9元。
30.书的定价可能是45.8元。
31.手机的存储容量可能是128.3GB。
数学融入生活的例子

数学融入生活的例子1、身体计算器我们的身体真得很奇妙,手是一个常见的计算器。
最常见的手的计算是9的倍数计算。
计算9的倍数时,将手放在膝盖上,如下图所示,从左到右给你的手指编号。
现在选择你想计算的9的倍数,假设这个乘式是7×9。
只要弯曲标有数字7的手指,然后数左边剩下的手指数是6,右边剩下的手指数是3,将它们放在一起,得出7×9的答案是63。
2、多少只袜子才能配成一对关于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或许始终都无法配成一对。
虽然不是太幸运,但是如果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肯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的。
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的。
如此说来,只要借助一只额外的袜子,数学规则就能战胜墨菲法则。
通过上述情况可以得出,“多少只袜子能配成一对”的答案是3只。
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
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袜子,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至少必须取出4只袜子。
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
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的。
3、燃绳计时一根绳子,从一端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
现在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时间。
你可能认为这很容易,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
然而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
也许其中一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分钟。
面对这种情况,似乎想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方法是同时从绳子两头点火。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的例子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的例子
生活中处处皆数学。
1、圆圆的钟面像跑道,指针在不停地跑步。
时针“老大”又短又粗,跑得最慢。
分针“老二”不粗不细,不长不短,跑得比较快,一小时走一圈。
“老三”它又长又细,跑得最快,一小时跑60圈呢。
只要安上电池,它们三个就日夜不停地赛跑。
它们很团结,一个不走其它两个也不走,让我们准确地了解时间,起床、学习、练琴等等。
2、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呢?原来是因为圆形的直径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圆形具有定宽性,因此当把圆形的井盖放到井口时,井盖就不会掉到井底。
如果井盖是矩形,那么井盖的宽度就不是一定的。
由矩形的对角线长度大于任何一条边,因此矩形的井盖就有可能掉进井底。
虽然在城市中也会看到一些矩形的井盖,但是这样的窨井往往不深,即便井盖滑入,取出来也不难。
3、电风扇是鸟翼形,电风扇扇叶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向,扇叶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电风扇的叶子一般都是弯曲的,以使它转动时带动空气一起转动而形成风。
叶片数是三片,两个叶片之间是钝角;叶片数是四片,两片之间是直角;叶片数是五片,两片之间是锐角。
4、古时候,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用自己身上的“尺”来测量长度。
例如,把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称为“拃”;两臂分别向左右伸直时,两手指尖间的距离称为“度”;步行时,两足之间的距离称为“步”。
但是这样的测量不精确。
后来在我国汉朝时,把100粒
小米排列在一起的长度规定为1尺。
人们就按照这个长度做成了“尺”,它的长度相当于28厘米,以后发展成1尺相当于33厘米多一点。
当前,世界各国都以“米”作为基本的长度单位。
生活中的数学30个例子

生活中的数学30个例子生活中的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渗透在各个方面,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
下面将列举30个生活中的数学例子,展示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购物时计算折扣:当我们在商场购物时,经常会遇到打折商品,需要计算实际支付金额。
2. 做饭时计量食材:在烹饪过程中,我们需要按照食谱上的配方,使用称重器具来准确计量食材的重量。
3. 行走的距离:当我们步行或骑自行车时,可能会使用手机上的步数计算器或者运动手环,记录我们行走的距离。
4. 旅行中的速度:当我们乘坐火车、汽车或飞机旅行时,车速的计算对于行程的规划和时间的安排非常重要。
5. 银行利息的计算:存款账户中的利息是根据利率和存款金额计算得出的,我们可以使用复利公式计算利息的增长。
6. 打电话的费用:在通话结束后,我们会根据通话时长和通话费率计算出电话费用。
7. 停车费用计算:在停车场停车时,我们需要根据停车时间和停车费率计算出停车费用。
8. 电影院的座位选择:当我们去电影院观影时,可能会根据座位的位置、价格和观影体验做出选择。
9. 调整音量:当我们使用电视、音响或手机时,可能会根据需要调整声音的大小,这涉及到音量的数值计算。
10. 还款计划:在贷款或信用卡消费后,我们需要制定还款计划,计算每月应还款项,以便按时还清借款。
11. 炒股买卖: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会根据股票的价格变动、涨跌幅等因素,做出买卖决策。
12. 健身计划:在制定健身计划时,我们会根据身体状况、目标体重等因素,计算每次运动的时间和强度。
13. 管理时间: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和时间的限制,制定时间管理计划。
14. 量化目标:在制定个人目标时,我们可以使用SMART原则,将目标具体化、可测量化,以便更好地实现目标。
15. 日程安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使用日历或时间表,记录和安排各种活动和任务。
16. 运动成绩:在运动比赛或健身训练中,我们会根据时间、距离和速度等因素,计算自己的运动成绩。
生活中的数学例子.doc

生活中的数学例子生活中的数学例子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1)有一天,妈妈在看书时候突然问我:“孩子你学习了乘法了,我出一个题目你来算一算好不好?”我说好。
妈妈说:“我出个对联,上联下联说的都是一位老人的年龄,你算一下老人多少岁了。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副对联是由清代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要纪晓岚对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个数,即上述下联。
花甲是60岁,俗话说‘六十一花甲’;古稀是70岁,俗话说:‘人生其实古来稀’,用来形容古代活过七十岁的人都很少了。
”我这样计算:上联的算式:2×60+3×7=141,下联的算式:2×70+1=141。
得出结论:老人141岁了。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2)快过年了,爸爸说:“今天我去批发市场买水果,你们都想要什么水果呢?”我想吃草莓、提子、橙子,妈妈想吃苹果,弟弟想吃火龙果和小橘子,爸爸说好,一会就买回来了。
两个小时后,爸爸买了水果回来了,妈妈问一共花了多少钱。
爸爸说:“这箱橙子50元,这包提子280元,草莓60元,苹果45元,火龙果48元,沙糖桔26元。
孩子你来算一算吧。
”我列算式:50+280+60+45+48+26=509元。
哇,水果这么贵啊,要花这么多钱!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3)今天我和弟弟在玩足球,妈妈说:“我给你们出个题目,看谁能回答的又快又对。
足球是用黑白两种颜色的皮缝制而成的。
黑皮是正五边形的,白皮是正六边形的,那么假如其中黑皮有12块,白皮有多少块呢?”我和弟弟都很茫然,觉得非常困难,无处下手。
妈妈说:我来提示一下,黑皮的每条边都和白皮的边是共用的,但是每块白皮都只有三条边是跟黑皮共用的,所以可以利用他们共用的边数来计算,“所有正六边形的总边数=正五边形总数*3”来求解。
我听懂了,于是开始思考:每块黑皮有五条边,十二块黑皮共有5×12=60条边,每块白皮有三条边与黑皮在一起,因此白皮共有60÷3=20块。
生活中的数学(22篇)-作文

《生活中的数学》【篇1: 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趣味数学这天, 我爸爸要从北京出差回来了, 因为没有从北京直达泰兴的飞机, 他只能乘到南京, 于是我和妈妈便要到南京禄口机场去接他。
我们只明白从北京到南京需要飞行1小时50分, 我爸爸说: 他买了上午8点40分的飞机票, 一早就赶到机场了, 可不巧的是这天由于天特将降大无雾飞机延误了3小时, 这可怎样办呢?我们从泰兴到南京也要2小时呢, 我们究竟几点从家里出发呢?我妈说: 要不然我们再打个电话给爸爸问他几点到南京, 我们几点钟出发最好最好?我一听, 忙说: 妈妈不要浪费电话费了, 算一算我们不就明白了。
于是我拿出笔和纸:(1)8时40分+3时=11时40分(2)飞行1小时50分(3)到达时间11时40分+1时50分=13时30分(4)从泰兴到南京2小时(5)从泰兴出发的时间13时30分-2时=11时30分我明白了, 我们务必在上午11时30分之前从泰兴出发才能赶在爸爸前面到机场。
妈妈看我高兴地说: 这天儿子替妈省钱了。
数学真搞笑, 能够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篇2: 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与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服务于生活。
数学, 经常从人们身边走过, 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它, 它为人们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们的班级中经常要使用到数学, 例如算单元平均分、统计校园电费等等数不胜数,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一次, 我和爸爸妈妈去购物, 买过年吃的糖。
超市里糖的花样可多了, 有脆皮糖15.80元一斤, 牛皮糖10.50元一斤, 牛奶糖8.00元一斤, 酥酥糖23.9元一斤, 巧克力糖21.9元一斤但主要分为散称和包装。
爸爸妈妈问我: 儿子, 你期望买什么糖呢?我望着玲琅满目的糖果世界, 不知如何抉择是好, 但我自幼喜好巧克力, 所以我就选了巧克力糖。
这时妈妈又给我出题了, 他说: 那儿子, 你说我们是买散称的呢, 还是买包装的呢?这我就摸不着头脑了, 立即心算起来: 散称的巧克力糖21.9元一斤, 包装的则58.9一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
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
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
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
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在这问题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答案损失197元,或者200元.其实答案是97元。
这个可是10个人之中有9个人都会错的题目哦。
我们把问题反过来想,想想街坊和年轻人都得到了什么?就更明了了~~
街坊给老板换了100元的零钱后又和老板换回了100元钱,也就是说街坊和老板是没有利益关系的。
老板收到年轻人的100元假币,给了年轻人找给年轻人79元钱,也就是说年轻人得到是的礼物18元的成本+3元的利润和79元钱,这样就很清楚的知道老板失去的就是给年轻人的礼物18元的成本+3元的利润和找给他的79元钱。
老板损失的是79+18=97 元
今天,妈妈带我到超市买东西,妈妈买了许多用品,刚想去结账,又想起还有洗洁精没买,于是我和妈妈又去买洗洁精,我们来到了卖洗洁精的地方,看到两种一样的洗洁精,但价钱,优惠都不同。
妈妈说:“你给我算一下,买哪一种划算。
”第一种是14元500毫升,第二种是16元500毫升赠80毫升。
我便算了起来:500÷14≈35(毫升)每元35毫升,500+80=580(毫升),580÷16=36.25(毫升)每元36.25毫升,我拿起第二种走向了结账台。
妈妈对我啧啧赞叹,说我真聪明。
妈妈考我题目:“最近,我在一张试卷上看见一道题目,甲数是乙数的3倍,如果乙数给甲数6,那甲数就是乙数的5倍,求甲,乙是几?”
我思考了一会说:“我还真不会,你能教我吗?”妈妈说:“他说甲数是乙数的3倍,那我们先将乙数是1倍,甲数是3倍,乙数给甲数6,甲数是乙数的5倍,由此可以想到,乙数去掉6,甲数就加上6,现在,甲数是乙数的3倍多6,我们可以将甲数分成跟乙数一样多,都去掉6,可以去掉3个6,再加上乙数给的6,一共是4个6,用4乘6等于24,24加上6等于30,再用30除以2等于15,15加上6等于21,求出原来的乙数,那甲数就好求了,现在我不说了,你能求出甲数么?”
“太简单了。
用21乘3等于63,甲数是63,乙数是21。
一天,我正在家里写作业,忽然,一道数学题将我难住了:a、b两地相距546千米,两列客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
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3倍,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我相信很多同学看了之后,都会觉得头疼,我也是,这分明不好算吗!最后,还是用>老师上课教我的知识,令我茅塞顿开,解开了这道题。
老师不是教过我假设吗?那我可以先假设乙车每小时行a千米,那乙车一共行驶了3a千米,甲车的速度是乙车三倍,一共行驶了9a千米,那么它们一共行驶了12a千米,也就是12a千米=546千米。
你看,这样假设之后,解开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
用546÷12=45.5千米,算出乙车的时速是45.5千米,再用45.5×3=136.5千米,算出甲车的时速是136.5千米。
可见假设是数学解题的一个小妙招。
妈妈带我去菜市场买鸡蛋。
鸡蛋标价:
洋鸡蛋1斤10个,1个0.9元
草鸡蛋1斤6个,1个1.8元。
妈妈问:“小洁,我们家只买半斤,怎样买最划算呢?”我心想:如果买洋鸡蛋,就用10÷2=5(个),5×0.9=4.5(元)。
买草鸡蛋,用6÷2=3(个),3×1.8=5.4(元)。
应该是买洋鸡蛋划算。
不对,我随后转念又想:买草鸡蛋比买洋鸡蛋多花了5.4-4.5=0.9(元),由于草鸡蛋比洋鸡鸡蛋贵,算出一个草鸡蛋比一个洋鸡蛋贵多少元,用1.8-0.9=0.9(元),一个草鸡蛋等于两个洋鸡蛋。
以此推断,是买草鸡蛋比买洋鸡蛋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