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研究进展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最早提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温室气体库、汇和源的定义,并要求统筹兼顾把应对气候变化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又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途径,也就是说在政府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把排放权当作一种商品,进而可以进行排放权的交易,即简称“碳交易”。

直到2003年布伦特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低碳经济。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于低碳经济内涵有着不同的看法。

Stern N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动力,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形成高效能低排放的新发展模式[2]。

Charles Levy认为低碳经济是以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发展碳封闭技术、制定碳交易机制为措施,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3]。

2005年以来国内开始开展低碳经济研究。

付允等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三低三高,具体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及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4]。

陈跃等将低碳经济划分为广义目标性定义和狭义目标性定义,其中广义定义突出强调低碳经济的“阶段性”,从整体可持续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对人类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变革,才能最终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使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

在狭义目标性定义中更强调要素间的“协同性”,强调当下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方法,只有经济发展同节能减排协调作用,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5]。

崔宁提出低碳经济是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理念下进行生产,用节能减排的方式抑制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恶性影响[6]。

2低碳经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Mazzarino M通过研究表明运输业的碳排放量约占所有产业中的三分之一左右,即运输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行业[7]。

Rehan R等认为水泥行业是各产业中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之一,并提出了清洁生产、排放交易、联合履行的方式降低碳排放[8]。

中国各地区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中国各地区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表 1 三种能源折算的标准煤参数以及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值
NCV cEF
折算标准煤系数
cOF ( 千克标准煤/ 千 克) O . 7 1 4 3
1 . 4 2 8 6
估算值
( 千克
能源
( 千焦/ 千克 )
2 0 9 0 8
4 1 8 1 6
( 千克/ 千亿 焦 )
抑制 中国所有地区的经济,中国出口贸易规模 、出 口商品结构以及 国际竞争力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面对 这些 未知 的问题 ,中国必须 努力 寻求更 好 的发
展 途径 ,才 能 突破 经 济增 长 的 “ 瓶颈” 。本 文利 用
气候 变化 委员会公 布的碳排放 系数 ,C O D为相应 的碳氧化 因子 ,数字 3 代表原煤 、原油和天然气三 种能源 ,数字 4 4 和1 2 分别代表化学意义上的二氧化 碳 分子量 和碳 原子量。根据 《 中 国能源统计 年鉴
区对应 的二 氧化 碳排 放强 度不 同 ,而且 有些 地 区的
( 一 )基于中国整体 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 2 0 0 5 — 2 0 1 2年 中 国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量
( C E ,万 吨)与出 口贸易额 ( x,亿美元 )之间的
关 系运 用 E v i e w s 6 . 0 进 行 研 究 分 析 ,数 据 来 源 于
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 ,笔
者发 现该 方法 可 以排 除数据 口径 不统 一 的干扰 ,同
时也可以避免 因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计算的不准确而 影 响最终 结果 的 问题 ,因此 本文 通过 相关研 究 采用 此 方 法 进 行 计 算 。 具 体 公 式 如 下 :

浅析碳审计【文献综述】

浅析碳审计【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会计学浅析碳审计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低碳经济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的必然选择。

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东京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也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的迅速发展。

这其中尤以关于碳的估值、披露和审计尤为突出。

开展碳估值、碳披露和碳审计有利于各有关主体能够发现自身的潜力,从而可以实现节能减排。

为我国政府做出的关于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将就碳审计的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碳审计的国外相关研究(一)碳审计的国外相关研究综述Thomas Wiedmann and Jan Minx(2007)认为“谈足迹”是指由一项行为或者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这包括个人,群体,政府,公司,组织,流程,行业部门等的活动。

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

在任何情况下,所有直接的(现场,内部)和间接的(场外,外部体现,上游,下游)的排放量都需要加以考虑。

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

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

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

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 ,它是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进行学术和方法论阐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消费文献综述

低碳消费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紧扣低碳消费主题的相关研究不多,而围绕生态消费、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循环消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本文适当扩大文献范围,对低碳消费做了简要介绍。

低碳消费的内涵1.低碳消费的广义定义2009年,陈晓春等人提出了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即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即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孙延红(2010)指出,低碳消费是低碳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之一,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它不局限于消费者的自我满足,更强调通过低碳消费,获得更高的消费体验及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追求他人与社会环境的共同满足与和谐发展。

刘妙桃等(2011)认为,低碳消费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领域最本质的表现。

要求人们基于资源和环境约束,把有限资源用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限制奢侈浪费,节约资源能源,从而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向热爱自然、追求健康、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方式转变。

辛玲(2011)指出,后工业社会下的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根据低碳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积极实行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赵敏(2011)的研究表明,低碳消费方式是在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下产生的新型消费方式,是从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而采用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

孙耀武(2011)认为,低碳消费是一种以“低碳”为价值取向的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首先是一种以“消费结构低碳化”为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其次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然后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理论综述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理论综述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综述摘要所谓出口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整个出口商品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早期关于贸易的研究大多注重对外贸易的量,随着经济发展,各国都发现了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它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外贸效用以及未来经济形势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结构不均衡,整体层次过低的形式较为明显,阻碍了对外贸易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重新审视出口商品结构理论就显得更为急迫。

本文通过对出口商品结构理论以及文献的梳理,希望以此作为研究基础,为我国外贸研究以及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问题的理论梳理,并且总结我国对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得到关于这一问题的总览。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理论机制优化途径目录摘要 (2)一、导论 (4)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 (4)1. 传统贸易理论 (4)2. 现代贸易理论 (5)3. 其他相关文献 (7)4. 总结 (8)三.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总结 (8)1. 我国关于商品结构优化主要研究方向 (8)2.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途径 (9)参考文献: (10)一、导论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展,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中国超过了德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第三大国,到2010年,又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商品出口的巨大经济效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发现,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结构不均衡,整体层次过低,阻碍了对外贸易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不仅仅中国,世界各国都发现了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它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外贸效用以及未来经济形势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面对这一问题,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巨大问题,因此重新审视出口商品结构理论就显得更为急迫。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也投身到了对低碳经济的摸索道路上,而探究重心不外乎其意义、实现途径等。

知名学者庄贵阳(2010)曾表达过这样的理念,国内只有坚持改进能源利用率,打造出成熟的能源构架,并致力于研发工作,并不断优化政策,才能妥善把控好节能的节奏,顺利遏制气候的恶化。

张坤民、潘家华(2014)的看法是,低碳经济是全新的经济模式,若以能源的层面来解读,不妨将其视作凭借大量发达技术构筑出的先进经济形态,从而妥善统筹资源,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价值等,后者则以碳生产率来衡量人类活动。

付允等(2016)将其诠释为遵循绿色准则的经济框架,特质在于低排、低能耗与高效率。

在2015年,权威机构更是批示了相关文件,将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为把金融、科研乃至社会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全方位控制能耗,从而立竿见影地削减碳排量,也塑造出理想的经济环境,和以往的经济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而谢来辉(2016)则另辟蹊径,强调低碳经济的核心为打破碳锁定。

王韬的看法是,低碳经济不妨从微观、宏观两条思路来解读,前者就是在振兴经济的道路上,尽可能削减碳排放;后者则代表着全新的经济框架,不再盲目依赖自然资源,摸索出更可靠、成熟的经济方针。

谢军安等(2017)看来,低碳经济其实是人类的自救措施,以免生态被破坏,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总的来看,学术界迟迟未能对低碳经济做出权威、统一的诠释,各类观念、见解层出不穷。

如牛文元、贺庆棠、李国志等人(2016),就将其界定成具备绿色特质的生态经济。

刘薇(2012)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研究状况,认为低碳发展的内容包含了技术、制度及文化方面的创新,其中核心内容是技术方面的低碳发展,除此之外,创新制度及管理活动,也属于其中的内容。

根据冯志军(2013)的观点,让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的理念取代资源利用贯穿整个创新发展活动,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让生态环境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不但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实现较高的环境效益。

对外经济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的入世与国际贸易的世界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198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81.4亿美元,到2013年已突破4万亿美元,以每年平均16%的速度迅速增长。

外贸的增长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我国2010年能耗占世界总能耗的20%,碳排放量达68亿多吨,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

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世界气候变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中的焦点问题,我国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的持续增长也使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面临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

在这种国内外环境下,研究我国碳排放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在维持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对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1、图2分别描述了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5—2011年人均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人均进出口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不难看出,FDI与进出口总量与碳排放之间均存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不过这种判断并没有考虑其他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如经济增长)。

因为FDI、进出口总量和人均收入都是随经济增长持续增加的,考察FDI与进出口总量对碳排放的净影响时必须排除其他影响因素。

国外很多学者对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已经有了较深的研究,Grossman和Krueger最早提出将外贸对环境的效应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以此建立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

其中,规模效应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构效应代表所生产的商品结构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技术效应体现生产技术的变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3。

贸易影响碳排放的机制与贸易的环境效应是一致的。

各国学者探究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贸易对环境的效应究竟是正还是负的讨论。

低碳环境视角下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驱动因子测定研究

低碳环境视角下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驱动因子测定研究

低碳环境视角下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驱动因子测定研究摘要: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推进,能源消费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

以浙江省为例,利用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对CO2排放量进行测算,利用扩展的Kaya恒等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分解,再利用平均对数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进行分解,进而最后提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降低能耗强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LMDI分解一、引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发展中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和原材料。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

其中一次能源的消费占据主要部分,其特点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

浙江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同样也是能源消费大省,温室气体排放量大,2011 年,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17827.27 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12%,比2010 年的16865.29万吨标准煤增长了5.7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从2010 年的12601.8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13598.61万吨标准煤,增长了7.9%;原油消费量从2010年的2835.4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2939.77万吨标准煤,增长了3.6%。

计算出2010 年浙江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43682.612 万吨,比1985年增长约9.65倍,年均增长率38.6%,远高于国内同期水平;由此可见,为实现2020年浙江单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国家指标,全省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因此,明确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的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能源分解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拉氏因素分解法和迪氏因素分解法,此外,还有连环替代法、交互影响平均分配法、交互影响按比重分配法等分解方法,Huang(1993)利用乘法代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把碳排放分解为结构变动效应和能源强度改进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低碳经济出现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

过去的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高碳经济”的特点。

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过程伴随着资源耗竭以及极大的环境负外部性, 产生了气候变化问题。

而气候变暖的后果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低碳经济最先由工业化先驱国家英国在其2003年国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明确提出201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表示出中国坚持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浙江省作为一个出口大省,碳排放与商品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出口商品结构影响浙江省产业结构,如何通过改变出口商品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实现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浙江经济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中国碳排放量的增加,对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环境问题除了构成一国的资源禀赋外,还影响到生产成本、贸易模式、产业区位以及贸易利得。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许多工业化国家相继实施环境规制,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开始变得重要起来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政策的贸易影响在1972年联合国发展与环境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后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项合理的发展政策,对环境质量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Grossman和Krueger (1991)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贸易与环境的研究中发现,环境质量—收入存在倒U 型关系,并由此得到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当收入水平较低时。

环境损害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大,达到最高点后,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由于各国的污染源和类型各不相同,这个最高点也相应地不同。

Grossman和Krueger (1995)用全球环境监控系统(GEMS)数据研究人均收入与各种环境指标之间的关系。

在经验上证实了EKC,SO2和烟雾的倒U曲线的顶点在人均收入5500美元。

Copeland和Taylor(1994)利用南北模型(North—South Model)对环境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在模型中他们将国家分为南方(发展中国家)与北方(发达国家),假定污染是局部的,没有越境和全球影响,政府通过征收税收来控制污染,北方税率高于南方税率。

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在引起一个国家收入增加的同时。

还改变了该国家的产出结构,从而改变了污染程度。

两国之间只存在收入的不同(不同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不同的污染管制政策),那么各国收入不同引起的污染政策不同将会创造出比较优势,即高收入国家会在相对清洁的产品(clean good)上有比较优势,而低收入国家则在“肮脏产品” (dirty good)上有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使得污染密集产业向污染管制较松的国家转移,从而使全球总的污染水平上升。

他们假定各国的比较优势来源于环境标准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

这样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就会改善环境,发展中国家则会加剧环境污染,而世界贸易从总体上会对环境产生负影响效应。

2.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1993年才开始逐步涉足这一领域。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出台以来,特别是1996年我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以来.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及其组成部分的理论和观点展开了非常活跃的研究与讨论。

对“环境与贸易”这一问题投入了很大的关注。

2.2.1 理论与实证研究李秀香、张婷(2004)以C02的排放为例,分析了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的出口增长并没有带来人均CO:排放量的增加,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均CO:的排放,从总体情况上来看,出口增长与CO:排放量的增加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

沈荣珊、任荣明(2006)对研究贸易自由化所导致的环境后果的主要方面和最新动态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参考联立方程模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贸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采用34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充分说明贸易自由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是多个层面的。

经济增长带来的规模扩大造成污染排放增加。

而在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技术效应和构成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环境污染减少。

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都逐步实行了开放的贸易经济政策。

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技术水平较低,在生产和贸易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解决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经济政策法规的完善、国际环境规则和贸易规则的有效协同等等。

叶继革、余道先(2007)通过对我国主要出口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具有出口优势的工业行业多属于污染密集性行业,随着出口贸易量的增大。

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随之增加,日渐扩大的贸易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贸易量的扩大确实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

并且认为建立有利于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微观运行机制,制订和执行切实可行的环境政策。

避免国内出口行业为维持出口竞争力而降低环境标准、出现所谓的“竞争到底线”(Race to the bottom)现象,避免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的“污染避难所”(Pollution haven),仍然是政府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向。

党玉婷、万能(2007)对中国1994-2003年期间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 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为正, 但由于较大的负规模效应,故总效应仍为负, 即现阶段进出口贸易在总体上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要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需要进一步降低污染密集度, 不断增强正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

丁雯(2008)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 对我国1985- 2006 年间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分类的数据和GDP 数据, 运用协整等方法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

得出结论: 短期内, 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都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但是经济增长对初级产品出口或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反作用却不明显。

长期内, 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而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消极作用。

李坤望、孙玮(2008)在经典能源贸易理论的框架下,通过编制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能源含量,同时将能源作为商品和要素投入,研究了其跨国界输入输出情况。

计算结果发现,行业完全能耗系数大大高于直接能耗系数,并且行业耗能量排名有较大变化,原先相对低耗能的产业在考虑了完全能耗之后变成高耗能的产业。

结论说明,我国能源输入输出格局和能源贸易理论预测基本一致,符合我国资源禀赋状况,而贸易中的能源含量的逆差状态,在国内能源紧缺的情况下,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能源的消费局势。

今后在制定节能政策时,可以综合考虑相关产业的贸易政策,通过贸易模式的调整,进口高耗能产品,减少高耗能产品出口,从而节约国内能源。

齐晔等(2008)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 到2006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结果发现1997-2002 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 %-14 %,2002 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 年已达29.28%。

部分研究者对我国贸易对象出口的碳含量进行了分析。

闫云凤、杨来科等(2009)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了1997-2007 年中美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中美贸易使得美国的碳排放量减少了2%-4%,我国增加了14%-20%,全球增加了2%-4%。

出口转移了国外的碳含量,使得本国的碳排放增加。

闫云凤、杨来科(2010)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的方法,测算了2008 年1 月- 2009 年5 月我国出口碳排放的变化。

结果表明规模效应促使中国出口碳排放显著降低,结构效应对出口碳也有改善作用。

孟祺(2010)采用分离为一般出口和加工出口的贸易数据,结合投入产出方法测算了我国出口商品国内的碳排放量。

研究结果发现,从规模上看,由于出口的不断扩张,出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处于并且还将处于上升的趋势。

从出口行业占碳排放的比例看,同出口规模相一致,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所占比例较高,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纺织业呈下降趋势,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呈上升趋势。

如果与出口所占比例向比较可以看出,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其它机电产品制造业的碳排放强度非常低,与这些部门的加工贸易特征有关,其需要进口大量中间产品,而这些中间产品在国外的碳排放对国内产生了替代作用。

由于出口国的碳排放强度低于我国,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是减少了碳排放。

2.2.2 对低碳经济建议对策的研究闫云凤、杨来科(2010)向低碳经济转型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提升本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应该利用后发优势,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及早有序地推进本国经济向低碳转型。

研究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对于我国产品应对征收碳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和的低碳之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需要在环境与贸易利益方面做出权衡取舍,对那些附加值低,能耗和排放较高的产品,应该从源头上长期不懈地进行控制,并通过不断调整贸易政策,引导出口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环境友好型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业方向转移。

对于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的初级产品应该建立进口替代战略,减少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生产而代之以进口这些商品,将生产加工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留在国门之外,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同时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还有节能效益,有益于产业整体技术进步。

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决我国出口贸易增长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向低碳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