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神奇的大自然
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从人类的出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在这期间,人类不断的摸索着,努力着,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但是,这过程是相当艰难的,也必然会出现很多的挫折、失败,甚至错误。
就拿人与自然的发展观来说,就经历了“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和谐”这三种自然观的演变。
不过,让人感到庆幸的是,最终,人类还是觅得了最符合科学发展观,对人类和自然都最有益的方法。
在我国,已经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的认识。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界;一体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古人曾经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
据说,古人讲“人定胜天”,意思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因素比天命(自然的因素)更为重要。
这个“胜”,不是“战胜”的意思,而是指“比什么什么更重要”。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讲的就是这个。
只是后来,一些人对这个概念作了许多延伸,便定义为“人的力量可以战胜自然”了。
可是,人真的可以胜天吗?一、天定胜人就人与自然的发展观来看,最初的观点应该是“天定胜人”。
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人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神,主宰着人们的命运。
在我国,有主管天气的雷公电母,风神雨神;有掌握人们生死的阎王;还有处于最高地位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
在西方也有上帝之说。
这一观点其实是很消极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应以自然为中心,甚至否定了人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对人在自然界中的影响持轻视和否定的态度。
在中国古代,一旦遇到干旱或者洪灾等自然灾害,人类便开始求神拜佛,认为通过这种途径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是发生瘟疫,很多人想到的往往不是寻找解除瘟疫的药方,而是去寻求所谓通灵的人,企图消除自己的病痛。
在他们看来,菩萨是万能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菩萨掌控的。
为此,他们修筑了神庙,每逢初一十五就要上香拜佛。
论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马原)

论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
”这是《东周列国志》里的一句话。
查一查词典,里边对“人定胜天”的解释为:“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
人定,指人谋,人的智慧和行动。
”(《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我们中国人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自然,那么“天定胜人”就是说自然的能力能够胜过人的谋略。
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人定胜天”即说的是主观能动性,“天定胜人”即说的是规律的客观性。
那么,“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就成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故“天定胜人”是指人们无法改变自然的运行规律。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论》,荀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中尹吉甫也说“‘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
’诸君但言天道而废人事,致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说的是啊,人也有主观能动性。
所谓主观能动性,就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我们的文化里也早已存在着,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禹治洪水,又如《淮南子》中的“女娲补天”、“羿射十日”等。
而且,国人也在实践中验证了这句活。
在隋朝,我们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贯通了南北水系;2003年三峡大坝的蓄水发电,创造了“高峡出平湖”的奇迹。
这些都是人力改变大自然面貌的事实。
要说“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关系,其实开篇那句尹吉甫的话---“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就是在告诉我们:二者是统一的。
但这并不是很明确。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述了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原始社会人类无知,没有科学,盲目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对大自然的破坏很小。
当人类的生产力不但提高,人类开始对大自然发起挑战,开始破坏大自然,曾经森林繁茂的黄土高原变成了现在的不毛之地。
人类为了提高农业的产量大量使用农业使得土壤破坏同时也通过富集作用危害动物甚至人类的健康。
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入,逐渐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在各国都支持的战略。
关键词:大自然、敬畏、改造、黄土高原、DDT、可持续发展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人类没有文字,更没有科学,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不全面,甚至很多完全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或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人类身处于大自然中却无法认识到自身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无法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二者之间具体处在什么关系当中,无法认识到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那个年代,人类容易把高山,大河,太阳,月亮,海洋等等这些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思想意识的事物,人类会产生崇敬。
也有可能是当时的某些人为了巩固自己统治上的地位,而故意曲解一些自然现象,把这些本来很正常的自然现象神魔化,用来欺骗无知的人们,使他们以为是大自然中的一些神灵在作祟。
同时在当时人类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别的想法,他们认为“自然”创造了世界万物.她是充满神性而且令人生畏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不可违背的,自然中心主义应运而生。
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只能服从自然,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任意践踏。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1】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姿态,他们认为自己一切行为都是发生在自然神的眼皮底下,以及他们心中所想的一切都受到自然神的监视。
因此,人类只能去依赖、屈从、顺应自然,人类通过崇拜、敬畏自然,消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个概念源自于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与宇宙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先哲们的思考和实践。
古代中国的先哲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古代的农耕文明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他们发现,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丰收的农作物。
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天象、气候和地理等自然现象,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
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秘密。
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于是,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更加深入。
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提倡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人们也开始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途径,例如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等。
在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联系,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共鸣。
人们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启示。
这种精神上的共鸣,使人类更加关注自然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古代先哲们的思考和实践下,这一概念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更加深入,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途径。
通过天人合一的实践,人们期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7篇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7篇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篇1人,还是应该有几分敬畏之心的。
缺乏敬畏之心的人,常常会妄自尊大,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往往是愚不可及。
要说敬畏,我们最应该敬畏的是自然。
自然像父亲一样,我们敬畏它,它就亲近我们,我们忤逆它,它就惩罚我们;自然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敬畏它,它就给我们无限的启示,我们藐视它,它严历地教训我们。
“师法自然”,是最聪明的学习方法。
可是人类总是以自然主宰自居,肆意享乐,挥霍浪费自然的一切资源。
人类总能够化友为敌,几乎所有的生命形式,都能够变成我们人类餐桌上美味,人类高踞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点,在地球上似乎所向无敌。
如果仅仅是为生存或繁衍而取得食物,尚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而人类不是这样。
食野味穿裘皮赏骨雕,是某些人的癖好,还成了炫耀的资本和地位的象征。
为一只犀角,可以杀害一头犀牛。
为两根象牙,可以杀害一头大象。
为了得到黄羊的皮毛,可以把它们斩尽杀绝。
为了取暖或者削筷子,可以毁灭性地破坏森林。
人类可以移山填海,可以随意排放毒气,排放污水,排放废渣。
人类因一丁点小利,可以屠毒生灵;为满足无边的贪欲,可以糟蹋环境。
短短的几百年所谓现代文明,让天空失去明净,变得灰暗;水源不再清澈,变得肮脏;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
在破坏自然的活动中,我们也不得不惊叹人类的力量,还有哪一种生物,能够这样糟贱地球,我们所有生物共同的母亲。
自然生态以十分脆弱的表象,给我们沉痛的教训。
制冷剂的任意排放,使臭氧层出现了漏洞,各种有害射线长驱直入穿透大气层,我们就失去了庇护。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使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地球两极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过度放牧和垦殖,植被大量破坏,使土地荒漠,扬砂暴虐,使水土流失,河湖淤塞,造成洪灾水患。
再看科技是如此发达的美国,今年也遭受了罕见的飓风,造成至少千人死亡。
一场“非典”从广东到香港,从中国到外国,从亚洲到全球。
今年的禽流感,从东南亚到中国,从台港到韩国。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改变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逐渐改变着。
从最初原始社会文明时代的依赖自然,逐渐演变为农业文明时代的利用自然,再后来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类还是有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此阶段人类对自然进行的无止境的索取,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今在当今社会,人类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开始倡导“天人和谐”。
继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此又衍伸出地球系统观、生态文明思想、低碳经济等理念。
而这些理念也渐渐融入进人们日常生活中。
我国也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队伍中。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天人和谐;化石资源;水资源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众多古代神话故事中可以看出曾经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多么盛行,多么理所当然。
而如今,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天人和谐的重要性,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都体现了对天人和谐的支持,而全球性的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生活等等众多会议倡导中也可看出天人和谐是当今全球人民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观点。
本文按照社会文明发展历程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一.原始社会文明时代——依赖自然原始社会是人类第一个社会形态。
在远古时期,人类靠个人打猎、捉鱼和采摘植物的果实为生,这既是生活方式又是生产方式。
这时,还谈不上什么明确的组织方式。
在这个时期,“努力在自然界中求生存”是唯一的追求,唯一的目标。
人类在求生存的长期实践中深刻地体认到自然地强大和自己的渺小,从而发自内心地对自然产生畏惧,从畏惧自然界中一切自己不能理解的“现象”,如风、雨、雷、电等,进而在理念上认识到自然界中蕴藏着巨大的、人类不可抵抗的力量。
于是,在人类的心目中形成了“人类只有敬畏自然并遵从自然界的‘意志’去行动才能得到生存”的观念。
[1]而同时,在那个生产力及其地下的时期,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环境 的严重 破坏 ;也 是在 过于夸 大人 的价值 而相
对 贬低 自然 规律 的情 况下 ,天人 和谐 的思 想应 运而
生 ,天 人 和谐是 人类 反思 自然 资源过 度 开发利 用造
成 生态 不平 衡 之后 思想上 的一次 升华 ,是人类 主动
4 8
在 ,如 “ 其 心 者 ,知 其 性 也 ,知 其 性 ,则 知 天 尽
天 、杞 人忧 天等 。天字虽 然 内涵丰 富 ,但其 基本 涵
天 ” E ] 子 的看 法 更 为 偏 激 ,甚 至 认 为 人 类 的一 ,1 l庄
切行 为都 是对 自然 的破坏 ,希望人 性从 社会 中的各 种典 章制 度和道 德 规范 中解放 出来 ,人类 需要 重新
复归 自然 。道家 虽 然 把 人 看作 是 自然 界 的一 部 分 ,
提 出天人 之分 的思想 后 ,人类对 天人 关 系 的认 识更
到今 天 ,对 于反思 现代 工业文 明 和科 技 革命所 产 生
的负面效 应 ,重新 构建 人与 自然 、人与 社会 的 和谐
关 系 ,仍 具 有重要 的借 鉴价值 。
所谓 天 , 自古 以来 就 包 含着 极 为 丰 富 的 内容 。 有的 天指 自然界 ,如 “ 天行 有常 ,不 为尧 存 ,不为
矣” [ 这 里 的 天 代 表 了 仁 义 礼 智 四德 ;有 的 天 是 ,]
主宰 人 类命 运 和 王 朝 命 运 的存 在 ,如 “ 天命 之 谓 性 ,率 性 之 谓 道 ,修 道 之 谓 教 ” [ 这 里 的 天 是 上 ,] 天 、上 苍 ,它赋 予人 类 以本性 ,人 类按 照这 一本 性 去做 叫 做正 道 ,将 正道传 给别 人 叫做教 ;还 有 的天 指代 广 泛 意 义 上 的 天 空 ,如 古 代 神 话 中 的 女 娲 补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20 09 —20 10 学年第 2 学期)课号:110A06ATS 课程名称:神奇的大自然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
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高低,使得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也就不同。
综观整个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历程,共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敬畏与依附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征服与统治自然以及重新追求天人和谐。
从这个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脱离大自然而存在,任何企图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对自然的肆意妄为,必将遭到它无情的回击。
因此,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人定胜天生态文明自从出现了人类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一个悠远而又不断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
由于人的进化阶段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看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观念的不同,从而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动也就不同。
一、采集—渔猎社会:敬畏与依附自然1.人是自然的产物。
在“元合未分、浑沌为一”之时,寓浑沌之中已蕴含万物,且是相互差异的万物。
在大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这些相异的万物逐渐从浑沌中分化出来。
慢慢地,当第一个手拿石器的原始人跌跌撞撞地试图站立起来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分离过程也就开始了。
刚刚脱离自然母体的人类过着茹毛饮血、衣不裹身、食不饱腹的类似动物般的生活。
极其低下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制约着他们只能靠自己的肌体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
逐渐地,他们开始凭借最简陋的劳动工具从事狩猎、捕鱼、采摘等活动,并发明了钻木取火的办法,以获取基本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维持生命的存在以及种族的繁衍。
2.原始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此时的自然不是人类平静的、和谐的伙伴,而是庞大的、严厉的、危险的对立面;它不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狂暴的,是人的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浅谈人与自然观的发展演变摘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科学技术推动作用,指出工业社会以来人类错误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思想根源,提出人类应树立新的绿色科学观,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绿色科技;生态文明;生态技术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历史。
因此,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密切关注其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的。
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很低,人类不仅对自然界的奥秘无法理解,而且也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因此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感;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不仅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自然之谜,而且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因而随之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它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反思促进了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诞生。
今天,人类终于意识到,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和目的性。
通过对人类自己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决不是什么征服与被征服的敌对关系。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重大驱动力。
科学技术集中反映了人类对自然作用的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
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使人对自然的干预深人到一个新的层次,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完全依附于自然到局部干预自然全方位、多角度的干预和影响。
但与此同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科学技术的过分推崇及不当运用,又是造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次原因。
一、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推动作用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基本没有科学技术,但由于生存的需要,他们把最常见的自然物稍加改变使之成为捕猎食物、建筑巢穴的工具和手段。
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
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初级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人终于超出其他动物,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斗争。
然而,原始科学技术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武装人类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
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
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
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人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靠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
由此,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和谐。
2.农业文明社会。
随着畜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
这一时期人类学会了种植、驯养等技术,相继发明了铜器、铁器等金属工具和耕作冶炼技术,产生了农业、天文、气象等知识。
灌溉的普遍使用使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人们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就使得解决了人类早期的生存危机,不再频繁地迁徙,逐渐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
随着食物供给的逐渐充裕,村落的集镇化、城市化初露端倪。
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食物、燃料和建筑材料,为此,人们砍伐和焚烧森林,开垦土地和草原,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恶化。
但从总体上说,这种破坏还是局部的、可恢复的,人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1]。
3.工业社会。
近代以蒸汽机的文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文明象征着人类的巨大进步。
自此,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取代,以煤、石油为动力的机器替代了那些曾经由人力、兽力做的工作。
人类有以往的对自然的依赖跃进到对自然的征服。
科学技术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锐利武器,它给人类带来了与以往社会不能比拟的物质财富,同时它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
科学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孕育出科技至上主义。
人们甚至相信,科学可以给人类带来美好的一切。
这就导致人与自然严重分离,人类为了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由此使得原有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未解决,新的环境污染又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隐患。
4.现代社会。
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系列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被发明出来,使人类对自然得以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开拓,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复杂程度达到前所未有高度。
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左右自然动向,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人与自然由严重失调状况向良性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进行全面的干预,可能进一步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人类陶醉于“胜利”的时候,同样面对自然界的种种“报复”与“惩罚”:温室效应加剧,物种灭绝,淡水短缺,能源枯竭等等。
这表明,现代技术社会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
二、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在于错误的科学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人借助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完成了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自然的“掠夺”的地位转变。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提供根本改造自然手段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的观念。
“技术决定论”、“科技万能论”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传统科技观的主流。
[2]18世纪蒸汽动力技术实现了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转换,为此,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开始了社会化大生产。
这意味着人类可以不再受到自然界的转化和影响而稳定地获得物质财富。
19世纪电力技术革命再次显示了人对自然力的支配,明人类不仅可能驾驭自然力,还能利用被改造了的自然力去控制其他物质生产过程。
在此基础上,人类建立了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和高效益的生产管理体制。
生产的电气化、自动化,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人类营造了全新的生存环境。
20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更是使人类生活跃进了一大步。
科技为现代文明所做的一切贡献,使人类近乎有理由相信:人的活动可以不接受自然的限制,只要依靠科学技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就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科技是万能的,技术决定着一切,人类完全可以超越自然、主宰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3]在这种科技观的影响下,自然被彻底地客体化、外部化。
人类简单而毫无顾虑地把自然界仅作为科学技术的对象加以把握,作为人的研究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加以利用。
“一切都技术化了,仅为技术而存在。
人的自由和自身价值追求都消失在技术罗网之中。
”[4]在科技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整个自然界也已千苍百孔。
实际上,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理论成果。
人类认识自然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
准确把握人的眼前利益与长久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要从价值角度加以评价认识。
科学技术属于真理性的认识,它只能告诉人类科学规律,而对于怎样具体地运用科学规律以及如何改造社会却爱莫能助。
社会进步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还需要社会科学,也需要哲学的引导。
为确保科学技术的合理发展和合理应用,必须摒弃错误的科技观,打破科学主义的教条。
三、树立新的科技观,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原则。
人的聪明才智,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满足人类物质欲望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人类在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因此,要真正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
(一)突出绿色科技观绿色科技观包含这样几层涵义:首先,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变革自然时,必须树立起对自然界的整体观念,这是绿色科技观的思想认识基础。
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科学技术的生态负效应,并非单纯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观念错误所致的。
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盲目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片面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忽视自然生产力,单纯追求短期行为效果,而不顾及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
但是,“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5]人对自然界的这种依赖关系,决定着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系统整体,人必须遵守着自然规律而运动、发展着。
因而,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正效应,就必须树立起人与自然是和谐“伙伴”的观念。
只要掌握科学技术的人,能够自觉的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一切从自然界整体出发,就能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达到我们的目标。
其次,注重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预测。
从科学技术角度看,当前科学技术生态负效应与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不完善有关任何一项技术本身都是一个演化发展过程,有一个从完善到不完善的过程,没有一项技术可以百分百地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从这点看,技术对自然的负效应是必然的。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其作出预测,使之减少到最少?当前,某些学科新知识正有效地、强有力地指导实践,但是,另一些学科却没有产生出比较确定的新见解,无法预言某项技术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因此,加强发展各项技术重大决策可行性分析和未来预测,特别是生态方面的预测,是绿色科技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积极运用科技新成果去解决人与自然冲突。
人类活动引起的不良环境后果要靠科学技术进步消除。
在人类历史上,面临着对自己不利的环境变化,人类从来不是持消极被动的态度,而是持积极战斗的态度,用发展科技,引进新技术等途径去消除污染物质,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保护环境。
特别是当今,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空间时代和原子能时代,我们完全有可能应用这些新科技力量,减少对不再生资源依赖程度,扩大对再生资源的利用的范围,治理和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人与自然关系是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中发生的,并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发展着。
因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既涉及科学技术的因素,也牵涉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其中,既交织着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的矛盾,长远利益同限前利益的矛盾,也交织着不同集团、阶级的利益冲突以至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尽管仅从社会关系着手解决不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如果忽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要从根本上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强调科学技术要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如社会管理技术)的联系和结合,努力发展融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为一体的大科学事业,这也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