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观

合集下载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认为天和人是相互关联的。

天是大自然的力量和规律,是宇宙的根源,也是人类生命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命运。

荀子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和道德的实践,以达
到与天相通、与自然协调的境界。

荀子认为,人与天的关系是一种主客关系,人是天的客体,天是
人的主体。

人类必须接受天的支配,顺应天命。

天给予人以万物生长
的力量和智慧,不仅是人类理性和情感之源,也是人类生命之源。

荀子的天人观强调人类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只有通
过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才能够与天相通,才能够顺应天的规律和力量。

荀子主张,人类应该借鉴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摒弃私欲和兽性,坚持行善和道德的实践,以获得天的庇佑。

总之,荀子的天人观强调了天与人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应该在
道德和行为方面追求完美,以实现与天的和谐相处。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演变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演变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淮南子》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和汉初黄老哲学,重新论述了“道”和“无为”的含义,董仲舒则对先秦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说加以改造发展,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宣扬人格化的“天”。

东汉王充又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进行了批判,论述了自己的天人观。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混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玄学盛行,何晏、王弼主张通过体验“无”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郭象认为人只有领会到每一物“自足其性”就可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

1.《淮南子》天人合一”思想《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

它综合道家黄老、儒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并且广泛吸收了当时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借鉴阴阳五行家的理论框架,建构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天道观体系。

“道”是《淮南子》的最高范畴,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和规律。

所谓“道生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认为人与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生,是人们认识到宇宙的统一性。

因此,它认为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且人与自然也有这种关系。

此外,它还提出“天人类比”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具有类似关系,是模仿天而造成的。

由于《淮南子》主要继承发展了道家思想,因此对于“无为”也有新的阐释。

它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应该是因循自然,在道的指导下从事各种工作。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也,因物之相然也。

”“弱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巡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就是说人们不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必须意识到人并不是事物的创造者,只是顺应道以推动事物发展的促进者,不可贪天功以为己力,违背天道的基本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儒家思想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儒家始于先秦终于两汉;后期儒家起于魏晋盛于宋明。

儒家“天人观”作为其基本学说,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地被承继并发展。

一、孔子的天人观:知天命孔子身处周室衰微、社会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他把所做事情的成败交付于命。

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冯友兰先生认为,命就是“命运”“天意”,就是朝着一定目标前进的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不可言说,也是人无法左右的。

孔子在受到匡人围困时,就曾感慨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回答王孙贾的问题时,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先生通过分析《论语》里的 19 个“天”字的作用和功能,认为“孔子的天是宇宙之主宰,是政权变更、文明盛衰、个人德性、富贵穷达以及自然变化的终极原因,其主宰作用涉及自然与人事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远弗届。

因此,孔子的天依然是宗周的主宰之天,是宇宙万化背后的决定力量,是一个决定着社会、自然与人生命运的至上神”①.孔子的天是牟宗三所说的人格神,位于自然和社会之上,在人力的极限处显示其力量。

对孔子而言,天命主要是情感与信念所寄托的对象而不是理智的对象,因此,它不能被解构为自然的力量或者法则。

孔子的天人关系便是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知“天命”,去体悟天命。

二、孟子的天人观:尽心尽性知天孟子生活于战国时代,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儒家思想理论,也曾周游列国,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列国王侯。

他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一派。

孔子因对天命的体悟而提出“仁”,强调“推己及人”的“仁”的实践,但并未阐述人为何应当这样做。

孔子天人观的主要内容

孔子天人观的主要内容

孔子天人观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天人观的特点在于保留了天的有意志的属性而使之伦理化,反过来用这个天来为自己的伦理思想做论证,表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的倾向。

他曾说:“天生德于予。

”“五十而知天命。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是认为,尧在人事上的伟大功业是由于取法于天,则天而行,孔子自己的道德智慧也是由天所赋予的。

孔子进一步指出,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必须认识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天作为一个冥冥中的主宰,对人们实行道德上的监督。

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虽然孔子把天看做道德理想的最高依据,但是反复强调,实现道德理想主要依靠人事上的主观努力。

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下学指学于通人事,上达即达于知天命。

只有通过下学的功夫才能知天命,这就是孔子天人观的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

墨子和荀子天人观的异同

墨子和荀子天人观的异同
墨子“非命”但也重视人力。鸟兽、虫蚁以其自己的羽毛作为自己的“衣服”,以水草作为食物。就算雄的不种庄稼,雌的不纺织,衣服食物本来就具足了。动物凭借自己自然生成的形体外貌和大自然的环境条件,不用像人类一样需要耕织就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与此相反,社会中存在的人就完完全全需要依靠自身的积极努力,才可以在自然界中获得自己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生存资料和进行生产工具。墨子这里所阐述的“力”,主要是是包括“刑政”之力和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力。他指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富,不强必贫”。(《非命下》)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丰衣足食必须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体的能动性,勤勤恳恳的从事生产活动,才能实现。在这个基础之上,墨子十分反对“执有命者不仁”(《非命下》),他认为执有命论的人会相信就会使人相信人力是上天已经确定好了的,是不可以改变的,从而让人变得消极懈怠,王公大臣就会在政事上懈怠,农夫就会在耕种农事上懈怠。如此这般,君王的天下必定会因为失于治理而天下大乱,天下的粮食和财富就会不足以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最后,他们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一种惰性,就会得过且过的浪费自己的生命。墨子的“非命”思想折射出了墨家主张的勤于政务,劳于协作,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不退缩的积极应对艰难困苦,为了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以及人民生活富足的而积极为人处事、努力拼搏的精神面貌。
墨子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置立天志,以为仪法。”墨子这里所说的“天志”就是规矩、仪法,亦即墨子用“推天道已明人事”的方式所要确立的价值准则。
(二)“明鬼”与赏善罚恶
墨子曰:“故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间广泽、山林谷深,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明鬼下》),“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明鬼下》)鬼神的“明智”是远远在圣人之上的,他对于人世间的善恶之举,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除此之外,鬼神对于人世间善恶之举的赏罚,也是会具体到方方面面的,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天神作为最高主宰的神,他心中犹如有一块明镜一般,对人世间的善恶了如指掌,他不以贫富贵贱作为自己判罚的标准,他都能做到公公正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墨家对于社会的道德问题、公平问题以及正义问题的探讨和追求,又可以看出墨家以“鬼神”来构建所谓的“神灵世界”用来填补他对于自己所提出的“尚同”思想的不足。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不同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荀子天人观的立脚点在于“天人相分”。

但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明显不同,荀子在强调“明于天人之分”的同时也强调“与天地参”。

虽然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中的天是指自然之天,《荀子》中的人是指现实之人。

但对于荀子天人观最终指向“天人合一”还是“天人二分”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有关荀子天人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多,这些研究成果在材料与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对这些已有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有利于我们更清晰、更准确地理解荀子天人观。

一、《荀子》天人之内涵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多重含义。

朱熹就曾指出,“经传中天字”,“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可见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至少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三种含义。

近代学者也对“天”的含义作了归纳,主要代表有季羡林的“一义说”、王明的“二义说”、张岱年的“三义说”、康中干的“四义说”与冯友兰的“五义说”。

荀子天人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天论篇中,其天人观中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

廖名春紧密结合《荀子》文本,从荀子哲学思想本身的内容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在《荀子新探》一书中指出,荀子所指的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就是唯一实在的物质世界。

其天虽然与意志之天有所交涉,却从来不是荀子语意的重心。

赵法生在《荀子天论与先秦天人观的转折》一文中从中国哲学天人观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认为荀子将天定义为自然之天,消解了天在传统儒学中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将天道从天命中解放了出来,也将天道与人道区别开来,从而瓦解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根基。

因此,其关于天的论说只是就各种自然现象而言。

总而言之,荀子所讲的天是一客观存在的天。

而荀子所谈的人,则是指现实的人,是“自然之天”下的一种具体存在。

周芬、陈虎腾在《论荀子天人观的人之存在》一文中提到,荀子通过“天人之分”来凸现人的自然存在,又通过“制天命而用之”凸现人的实践存在,而且通过“天人合一,礼法合一”表露人的文化存在。

孔子的天人观

孔子的天人观

孔子的天人观咱聊聊孔子的天人观,这可不是啥高深莫测的学问,其实啊,就是孔子老爷子对天和人的那些个看法,跟咱老百姓过日子似的,接地气得很。

孔子说啊,天,那是高高在上的,广阔无垠,像咱头顶上那片蓝得发亮的天空,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得抬头仰望,心里头得有点敬畏。

但这天,可不是冷冰冰的,它跟咱人的生活啊,那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

孔子觉得,人活在这世上,得顺应天道,啥叫天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日升月落,四季更迭,春种秋收,这些都是天道。

咱们得按这规律办事,别瞎折腾,这样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日子过得舒坦。

再来说说人,孔子说人得有“仁”,这“仁”啊,就像咱邻里间的温暖,家人间的关爱,是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有了“仁”,人跟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安定团结。

孔子还说了,人要“克己复礼”,就是说啊,得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别随心所欲,得符合礼仪规范。

这礼仪啊,就像是咱们吃饭用的筷子,喝汤用的勺子,虽然简单,但缺了它们,这顿饭就吃得不地道了。

所以人啊,得有点规矩,有点分寸,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也活得有面子。

孔子的天人观啊,其实就是在讲天和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啊,天和人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咱们得尊重自然,顺应天道,同时也要修身养性,做到“仁爱”和“克己复礼”。

这样一来啊,咱们的生活就能和谐美满,社会也能安定繁荣了。

你瞧啊,孔子的这些话啊,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啊,都是咱们日常生活中能碰到的事儿。

就像是咱们种庄稼一样,得按照节气来播种、施肥、收割;就像是咱们跟邻居相处一样,得互相帮忙、互相体谅;就像是咱们教育孩子一样啊,得教他们懂礼貌、守规矩。

这些都是在践行孔子的天人观啊!所以说啊,孔子的天人观并不是啥遥不可及的学问它就在咱们身边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咱们的生活。

咱们得用心去体会它、实践它让咱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儒家的天人观:一、理解:自然的天,认为“天”是物质性的,是自然存在的,是万物的总名,是无意识、无意志、无目的的。

3.义理之天,认为“天”是“义理”,是抽象的法则或精神实体。

二、儒家的天人观:1.天人相通:在天人关系上,孟子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以人来界定天。

他说:“尽心尽力的人知道自己的本性。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本性,他们就知道天堂。

他们保持自己的本性,培养自己的本性,所以他们也关心天堂。

”努力弘扬人性之善,理解人性之善的真谛,从而与天堂直接相连。

在孟子看来,“性”是“天人之所”,所以“性”和“天”实际上是同质的。

通过人心的作用来表达与“天”同质的“性”,所以“知性即知天”。

“天堂”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

人是从“天”发展而来的道德主体。

人的道德心受制于“天”,自然与人性是完全相通的。

2.天人相类:董仲舒论证了人与天的同质同构性,提出人副天数说。

他将在对“天”和“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比较之后,结论是,它们在形式上完全一致:“只有人才能连天地。

人有360节,连天的数目都有。

他的身体是骨肉,连地的厚度都有。

他有耳朵和眼睛,有智慧,有太阳和月亮的形象。

他的身体有空的孔口、静脉和山谷的形象。

他的心有悲伤、快乐、愤怒和空气。

看着人的身体天国是高的,与天堂相似。

".异同比较:无论是“天人相通”还是“天人相类”,他们论述的主要都是社会政治理和道德问题。

至于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他们倡导的不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而是理想主义的方法。

此外,儒家中有认为“天”是自然现象的一派观点,基本观点是“天人相分”。

其代表人物荀子曾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观是指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儒释道三家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三派,他们对天人观的理解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独特内容。

儒家天人观起源于古代原始宗教的“神人交通”观念。

春秋末年,孔子摆脱了夏、殷、西周时期文化中浓重的宗教膜拜成分,提出了他的天命观和以此天命观为基础的儒学。

(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五十而知天命”)而后荀子从天人相分的角度对先秦各家天人观进行深刻地批判和总结。

到了汉代儒家董仲舒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结合“阴阳五行学“,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

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明理学家普遍从本体论角度阐述天人关系,将儒家天人观发展到新的理论水平。

宋明理学家普遍从天人合一角度发展儒家天人观,而王夫之从天人相分的角度对理学家天人观进行最后的总结,成为儒家天人观的最高理论成果。

儒家天人观中的天人相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天人合一”思想,则从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两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见,现实政治和伦理的需要才是推动儒家天人观发展的强大动力。

“天人一体”的观念主要来自于道家。

“天人一体”的思想在《老子》中就已经有所体现,《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个“自然”,是自己而然,非由外力之意;这个“道”,是天地人三者精神的提升,又是统摄天地人三者的管钥。

它高居于天地人三者之上,却并不代表天地人任何一方,因而它的特点是“虚”、“无”。

显然,“道”里面包含着“天人一体”的思想。

道家所理解的“天”有“外在之天”和“内在之天”两个层面的含义。

“外在之天”指大自然,它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战胜性,人在它面前只能陷入不可解脱的悲剧;“内在之天”指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源于大自然。

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与大自然具有同一性。

“天人一体”就是要求人们充分认识自我的“内在之天”,即认识自我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做到从精神上向自然回归,与“天”合一,从而化解同“外在之天”的矛盾,使自我从现实困境中解脱出来。

这种观念贯彻在道家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都讲“天人合一”,但儒道二家的立论出发点却有根本不同。

儒家一向关注的重点不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天”他们认为只要知道跟“人”有关的那部分就好。

“天人之分”是他们的立论根本,也就是说他们把人类与自然是明确区分开来看待的,强调人要征服自然。

这点与西方哲学对应的命题类似,但儒家学说所依赖的小农经济,决定其不可能完全站在“天”的对立面。

所以荀子基于社会经济角度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他强调的是首先要“知天”,虽然事在人为非天注定(所以不必事事求诸于天),但探明“天”的二重性(需要抗争的和需要顺应遵循的)并作区别对待是必要的。

董仲舒基于政治动机,强调的“天人交感”,是因为天有意志且“天副人数”,在这种前提下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要求人必须服从上天的意志,也就是百姓必须服从“天子”——皇帝的意志。

这种假借哲学上的宇宙观来为政治铺道的“学说”。

道家则不然,他们的虚无主义对人世间也就是客观物质世界的细节一切都不感兴趣,认为世间的本源就一个“道”,“齐万物而为一”,所以在辩证法看来,人与自然的差别是相对的,“以物观之,自贵而项贱”“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人与天根本就是“合一”的。

另外,与儒家强调的“知天命”不同,道家的神秘主义则认为探究自然的生成与演化毫无疑义,只有对人心的探究才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已经把人作为本体提高到宇宙角度来说,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统一性。

释家的天人观,即佛教的天人观。

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教派,但在宋明三教合一的时代风气下,佛教对儒、道两家的思想有说吸收。

佛教金钢经里讲到“般若波罗密”,中文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

借助一种智慧实现梦想,这是一种天人合一。

其中讲的“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核心意思又来自于:不著于世,不离于心。

世指世界,心指内心所求,亦即愿望、目标、信念等。

所有外物所见,均是无常的,是变化的,均无法改变内在心意,为什么呢,因为心中所思正是世间本原真理,是永恒的;而外物在各种存在的矛盾影响下,不得不改变,不得不变幻存在形式。

直观事物来达到领悟境界,这就比理论性的庄子要亲切许多;另一方面,庄子与魏晋玄学仍未看透生死之说,因此反束缚,重超脱,而禅宗根本就看破一切,宇宙、生命、人格……根本都毫无意义,一旦强求超脱则落为下等,只要存有某种人生境界,则世间时时处处是“净土”。

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实践水平基础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天人合一"是儒释道共有的中心理念,从中具体反映出其"整体观"、"平等观"、"内在价值观"等.儒释道从不同角度诠释的"天人和谐观"共同构成了今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