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_天人和谐观

合集下载

论儒释道三家之天人观

论儒释道三家之天人观

论儒释道三家之天人观儒释道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他们的观点影响了几千年,随着历史的发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儒释道三家在天人观上各自有各自的观点,下面让我们分别了解一下三家各自的天人观。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儒家的“天人合一”说一般都以孟子为倡导者,但从根源上看还是应该从孔子谈起。

孔子很少谈天道,但还是认为唯天为大。

“天”是道德权威性的最终根据,孔子这些言论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显然还有西周人神关系的遗迹。

但孔子所讲的道德的核心是“仁”,他在讲“仁”的根源时,却很少把“仁”的根源归之于人格神意义的“天”。

孟子的“天”主要是指道德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

人性在于人心,故尽心则能知性,而人性乃“天之所与我者”,所以天人是合一的。

“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

这样孟子就明确地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

到了汉代的董仲舒,则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浓厚氛围下,把孟子的“义理之天”的“义理”向宗教神学的方向推进,认为天有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

基于天人相副,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交相感应,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会从天那里得到赏或罚。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明显地给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打上了人天生不平等的烙印,把孔孟的伦理道德思想变成了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学说。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宋明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一是把孔孟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的简单朴素的论断,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学说。

二是把孔孟的差等之爱的观点,向着博爱思想的方向推进。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摘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天和”、“人和”、“心和”、“政治和”为内容,以人类社会向宇宙社会返回和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实现和谐的途径为支柱的和谐思想。

这一古老智慧既注重社会发展秩序,又强调人类自身如何发展对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推动作用,若善于批判地继承,对于解决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冲突、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和谐观;现实意义1、道家和谐观的内容及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和谐思想不同于其他各家,具有更为宽广的思想视野,儒家以恢复周礼为宗旨,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运用,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世人的行为,让人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墨家的和谐观着重发挥人们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

法家讲和谐,是建立在君主保证法制的实施与履行上。

儒、墨、法,讲和谐虽然各具其特,但都着重在政治社会的领域突出“人和”。

道家讲和谐,从最高范围的“道”开始,“道”贯通天地人,人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道”化生的结果,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不仅如此天地万物也都遵循道的规律来运动变化。

道家关注的和是由宇宙和谐推演而来,道家所关注的社会秩序也是由宇宙秩序推演而来。

以人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天和”;人与人的和谐—“人和”;人自身的和谐—“心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和”。

因此道家的和谐思想包罗着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和谐,具有更广阔的和谐视域。

1.1、“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先前秦道家老子最先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188老子认为天地人都要遵从自然之道,天下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然后又很自然地复归于自然界,他说:“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

复命长也,之常明也。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观启示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观启示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观启示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是一种关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核心观念。

这一思想认为,人类应当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共处的关系,同时也要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调和一致。

当代的生态伦理观可以从儒家“天人调谐”思想中得到启示。

“天人调谐”思想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界应当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儒家强调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共同生活。

在当代,我们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物种灭绝等。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提醒我们,人类应当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界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

“天人调谐”思想告诉我们,人类与社会也应当建立和谐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类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在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紧张、利益冲突严重,导致社会不稳定。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提醒我们,人类应当互相尊重、理解、包容,以达到社会和谐。

“天人调谐”思想告诉我们,个体内在的和谐可以带来外在的和谐。

儒家认为人类应当调和内心的欲望,以达到内在的和谐。

只有内心和谐,个体才能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与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心理压力、紧张情绪等问题,导致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提醒我们,个人应当保持内心平静、宽容,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天人调谐”思想告诉我们,和谐是人类幸福的基础。

儒家认为,只有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个体内心三者达到和谐的状态,才能体现人类的幸福。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外在的成功,但往往忽视了和谐的重要性。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提醒我们,人类应当追求内心的满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与自然、社会、个体内心建立和谐的关系,强调了和谐对于人类幸福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应当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关注个体心理健康,从而能够实现更为可持续的发展。

儒释道思想——天人合一,自助者天助

儒释道思想——天人合一,自助者天助

儒释道思想——天人合一,自助者天助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就像一场直播的晚会,没有彩排,只有结果,能不能演好,关键看你怎么编,编写怎样的剧目,如何主演,这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人生路,靠自己奋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中跟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但是不管遇到什么困惑、烦恼的事,都不要怨天尤人。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他力能够帮助到你。

就像假如你肚子疼,头疼,请求妈妈帮我们疼一下,可能么?不要说妈妈,上帝也做不到。

那么问题来了,人需要怎样才能做到呢?那就是,靠自己,自助者天助。

自己保佑自己,上天才能保佑你,一切来自自力,只有自己先站立起来,自己帮助自己,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天佑之”这个天,就代表他力给你的感应。

有感才有应,所以自己才能自力站起来,上天才能感应到你。

自强不息如果你自己站不起来,你一直躺在地上,我扶你一把,你才会走,我要是放手了,你又倒下了,下一次我肯定不会再去扶你,所以一个人要自助者才能天助,能够自立自强的人才能大吉大利。

人生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任何一种外力都是靠不住的,靠山山会倒,唯有靠自己。

指望依赖别人,永远没有出息。

天助自助者世界上有多少人想求着上帝,菩萨,神的保佑,没那么简单,上帝、菩萨、神、又不是傻瓜,你给她一跪,她就保佑你啦,压根就没那么一回事,人人都求着上帝保佑,假如两家打官司,都求着上帝保佑他们,上帝都不知道保佑那边好。

你想想,一个人花上几十块钱的本钱,到寺庙买个香,蜡烛之类的东西,你就求个发大财,升大官等等,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勇往直前,挑战自我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没有可靠之人,连你的父母、儿女也不能靠,只有靠自己,真正的站起来,所谓天人合一,自助者天助。

坚持、执着、信念欢迎关注儒释道传承,转发、评论、点赞、关注,是您多我们最大的支持。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作者:楼宇烈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7年第5期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天”和“人”的关系就是要人的行为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即所谓“天人合一”。

儒释道三家都有这个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一个“中”的思想体系。

将它运用于国家和社会管理,形成遵循自然关系的“仁”“礼”“法”治道体系;将它运用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就是要我们尊重自然,体会大自然的意义,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建立现代科技伦理。

关键词:儒家思想;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706( 2017) 05-0005-04“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儒释道三家都有这个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一个“中”的思想体系。

“天人合一”,其实很简单,就是指“天”和“人”的关系。

一般来说,“天”就指我们的宇宙,包括了整个天地。

但是,中国的“天”里面有一个更重要的含义,就是指自然而然,“天然”的意思。

“天”和“人”的关系就是要人的行为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即所谓“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里面还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要向“天”学习。

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以“天”为则,以史为鉴。

司马迁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天地万物是有则,是人学习的榜样,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

在中国文化中,“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一个是广大;一个是无私;再一个是像老子讲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让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自然而然地生长。

“天”是最讲信用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秋冬永远如此,就说明“天”是非常讲诚信的,这些就是“天”的神道,“天”的变化之道。

所以,《中庸》里面讲“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讲诚信就是天道,人要按照天道去做,就是这个道理。

人遵守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顺从大自然的这种自然选择就是“天人合一”。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思想传统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儒家强调人的本体是在自然之中的,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对立,而应该相互融合。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就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

儒家认为,人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就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天道。

儒家提倡“性爱惜”的观念,就是指人们要爱护自己的本性,也要爱护自然界的万物。

只有顺应天地自然之道,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释家思想注重因果关系和转世轮回。

释家认为,人与自然不仅在当下的生命中有所联系,也在转世轮回中体现着自然的生命力。

释家思想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强调,人们的行为会产生各种因果关系,有利于自然的行为将会获得好的回报,有害于自然的行为将会遭受惩罚。

释家还强调了对待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平等态度,认为人不应该伤害其他生物,要平等地对待它们。

这种观念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一种掠夺和剥削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和保护的关系。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的观念。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的干预和改变。

道家思想中的“随缘”观念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要适应自然规律,保持生态的平衡。

道家认为,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应该放下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

这种观念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应该人为地破坏和干预自然界。

儒释道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释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道家则强调自然的无为和自然规律的顺应。

这些生态智慧观念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世界面临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和运用这些传统智慧,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文化。

天人合一的哲学解释

天人合一的哲学解释

天人合一的哲学解释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理念,涉及到道家、儒家等多个思想流派。

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派对这一理念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道家的理解:道家认为“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宇宙的一种统一,即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在道教中,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源,而个体人就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通过顺应道的规律,实现了天人合一。

儒家的理解:在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人与道德、伦理规范的统一。

儒家强调人应该顺应天命,遵循道德准则,追求个体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当个体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时,就实现了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学派中的一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庸认为,人应该保持中正之道,不偏不倚,顺应天命,使个体与宇宙、社会、自身的要求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王阳明的理解:王阳明是明代儒学大师,他认为心即是道,通过悟性的提升,个体可以与宇宙之道实现合一。

他主张“知行合一”,即通过理解并实践道德规范,达到心性与宇宙之道的统一。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伦理规范、宇宙之道的和谐与统一。

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人与宇宙、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强调追求内外一致,实现身心灵的和谐。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基本内容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 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本次演示将从介绍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入手,围绕其核心思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等 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 二者不可分割。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达到天地人三才的协调 与平衡。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醒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 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要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设计师们希望通过家具的设计,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舒适 和自在,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在精神追求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家具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思想使人们更加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在家具的设计中, 人们更加强调自然美,以及材质的选择和运用。例如,许多设计师会选择用天然 的木材或者竹子来制作家具,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此外,在家具的 设计中,人们还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功能的划分,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生活的 追求。
茶几通常被设计成方形,这象征着天圆地方的理念;茶具的材质通常为瓷器 或紫砂,这不仅代表着大地的气息,而且也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中国家具的设计更是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许多设 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都尽可能地融入自然元素,使家具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例 如,有些设计师会将竹子、木材等自然材料融入到家具设计中,以此来表达对自 然的敬畏和尊重。此外,现代家具设计还非常注重舒适感,这也可以看作是“天 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
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方面,孔子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他认为,人道源于天道,而天道的核心是“仁”,因此人道的核 心也是“仁”。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儒家主张以仁心待物,将心比心,推 己及人。同时,孟子提出“尽心知性则知天”,认为人的本性源于天,而天则代 表着自然。因此,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按照本性生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 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12-18[作者简介]魏博辉(1957— ),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9年2月第25卷 第2期学习论坛TR I BUNE O F STU DYFeb 12009Vol 125 No 12儒释道:天人和谐观魏博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社科部,北京100083) [摘 要]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实践水平基础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天人合一”是儒释道共有的中心理念,从中具体反映出其“整体观”、“平等观”、“内在价值观”等。

儒释道从不同角度诠释的“天人和谐观”共同构成了今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儒家;道家;佛家[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9)02-0060-04 一、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导源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不同于西方。

最初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个和谐浑然的状态,但由于生产实践水平、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逐渐分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地处海湾和贫瘠的山地,由此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恐怖和畏惧心理,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人不断地与大自然抗衡、斗争,这种矛盾通常以人与神的对立形式表现出来。

如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里斯写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其中诗人采用了神话题材,描述了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下火种给予人类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触怒了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岩而受苦。

从另一方面而言,他们又把神人化,借用这种笔法鼓舞人们去与大自然抗争,因此他们更加注重征服自然的技术力量,以支配自然界。

由于那里沿海的一些国家地处海湾,便于航运,在与大海的搏斗中,使得他们不但发展了航海业,而且也促进了商业的日渐繁荣与昌盛,经济得到了发展,扩大了与外界的交流。

在他们一次次地战胜自然的过程中,更加激起了他们对自然界新的兴趣。

由于他们注意观察和分析客观外界,观察分析自然,因而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对立起来思索,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古老东方的“天人合一”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文化。

在古代,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物存在的尺度”的命题,为“以人为中心”置于自然之中的观点奠定了基础。

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主体和客体加以对立来看待,把人抽象出来作为具有能动思辨的主体,把自然看成是主体的认识对象,人从外部客体回溯到人自身,人成为自然客体的主宰,成为自然的尺度。

主体具有本位性,“人为自然立法”,加之科技理性的发展,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

由此,便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国家,在以农业为主,具有整体性的亲族性文化的背景下,又由于封建社会制度进一步把人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与外界交流,因此,逐渐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乐于耕种、随遇而安的心理习惯,不患贫而患不安。

他们追求安稳、和谐,形成了如此的心理结构。

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敬畏自然,依赖自然,消极地对待人为之作及其变化。

《列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国君有一次叫一个巧匠把一片玉石雕成树叶。

三年以后雕成了,把这片雕成的叶子放在树上,谁也难以辨出真假,因此国君非常高兴。

但列子听了这件事后,便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这是赞美自然,谴责人为[1]的观点。

中国这种“农”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顺乎自然,将人与自然浑然视为一个整体,天人相依,“万物一体”,精神和物质相融。

逐步感觉到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于是出现了整体的意识。

在《周易》中往往从一卦象中引出一条人事原则,如《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屯卦)“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卦)“天与水违行,讼。

君子以作事谋始。

”(讼卦)“天地交,泰。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泰卦)“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师卦)等等,其中引出的有关于人的生活及道德方面的原则,也有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原则,反映出了天人相合的思想。

所以,中国古代哲学将人、自然、社会加以融合思考。

再就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中的“阴阳”而言,可适用于社会、自然和人事。

“阴阳”既可指政治上的君臣,又可指伦理上的夫妇,还可以指光明与黑暗,等等,中国古人不断地研究阴阳的各种组合,形成了一套宇宙发生、发展的原理,在《易经》中可见这一整体、系统的思想。

古人的“天人和谐观”为我们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二、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柱,它体现在儒释道的思想理论当中。

1.儒家的“天人和谐观”儒家学说的基本特征是把人、自然、社会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天人合一”。

认为“生生之德”是自然界的目的性之表现,也是其最高价值,它要通过人的德性践履而实现。

儒家既注重人为,又尊重自然(“天”),如孔子、孟子兼重天人。

故儒家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命之谓性”等学说,将人的生命归为自然界的“天德”、“天命”,人与自然界有着生命的联系,把人融入自然界中,人类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园。

所以,天道人道,一以贯之,人之心性,含有天之性德。

具有生命意义的“天”(宇宙自然界)的根本,亦是人之德性之根源,人之德性亦是天之根本的流行与体现。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善其性,所以事天也。

”[2]性在于天,人之性乃受于“天”,所以知性亦就知天,对待天命的一种方法,就是存养心性,即“事天”。

儒家经典之一《中庸》一开始就关注“天人之际”的问题,将天命与人性视为一道,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3]人性是自然赋予的,天是人道之源,性是天之所命。

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的整体。

儒家并不否认在此整体中的人的主体性,但绝不是“人为自然立法”,驾驭、主宰自然的也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天人合一”,是整体中的主体性。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4]人尽量发挥自己及他人天赋中的本性,进而才能充分发挥万物之本性,帮助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并立。

说明了人与物、人性与物性的关系。

天地化生之物皆为平等,在宇宙自然界的整体中人与物也是平等的,人要尊重生命、尊重万物,人有责任和义务“赞天地之化育”,以达到人与天地三才圆融,生生不息。

其中反映了天人相合、天人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在董仲舒的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的是“天人相类”,他提出了“人副天数”的思想理论。

他认为:“天有寒有暑。

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类也。

”[5]春夏秋冬四节和人的暖乐怒哀四气是天人所同有的,无论是人的肉体,还是精神皆为天之副本,“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他说:“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之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股,副四时数也。

”[6]天有者,人亦有,人有者,天亦有,因此,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故“天人合一”。

董仲舒所言的“天”有“神”的一面,但在他关于“天、人”思想的论述中,其“天”也有“自然”的一面。

新儒张载进一步发挥了孟子“天人相通”的思想,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同时又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有关思想,把“天”视为宇宙自然界。

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寒,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7]天地就是自然界,人与天地相合,位于天地之中,明确了人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地位。

宇宙犹如大家庭,乾坤是其中的父母,人好比子女,肩负着对宇宙大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人的生命是自然界赋予的,人异化于自然,又与自然统一。

人与万物皆天地自然所生,人与人、人与万物构成了兄弟伙伴的平等关系,故“民胞物与”。

打破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对立,人我无间,天人合一,这样才能“为天地立心”。

天地无心,人有心,人之心要遵循天地(自然)根本的“中心原则”,要继“天德”,而成其性,“体天地之物”,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天人合一”。

张载论述了实现“天人合一”的方法。

他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

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

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见闻之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8]“大其心”即不为见闻所蔽,不以感性认识而停止,而是要进入理性的“德性之知”,而不致“梏其心”,这种“大心”也是“德性之心”,可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无物我内外之分。

有无合一,内外合一,人与天合一。

如此,正是孟子所言的尽心则知性知天。

“大其心”可使人达到“知天”、“事天”的境界,从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2.道家的“天人和谐观”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也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老子提倡“崇尚自然”和“回归自然”的境界,认为,人的目的和“道”的目的是一致的,人要遵循事物本然的法则和内在的依据,遵循自然的目的性而为之,这也是老子所说的“无为”。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人与天地同为一大,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虽人与物并非完全等同,但其构成了天地人参合有序的自然和谐的生生之道。

这里的自然就是事物的状态而言。

实际上,不仅道法自然,天地人效法的也是自然,即以自己的状态为依据,以其内在的原因决定本身的存在和运行,消解外在意志和力量的干扰和阻碍,“纯人”自然。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

”[10]天地顺任自然,不偏所爱,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须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而运动,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道家主张崇尚自然,效法自然,但并不排斥人为之,重要的在于不破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命法则而为之。

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是为自己,有道的人不自私,反而能够成就自己。

由此想到,当人类战天斗地,违背自然内在的规律时,反而伤害了自身。

所以,人与自然要在一个整体中和谐处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1]。

无形之“道”生出“一”,形成有形的“有”,再生万物。

“一”为天下之母,万物在阴阳两气的相互激荡中构成了新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